基础研究

搜索文档
释放“第一动力” 澎湃发展动能
辽宁日报· 2025-09-20 01:00
针对大面积卫星太阳翼发射面临的重量、体积等约束和难题,沈阳中科新宇空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攻克了堆叠式柔性太阳翼新技术,成果大批量应用于千帆星座重大项目中,技术指标国内领先。 在我省,类似的关键核心技术新突破接连不断。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全面振兴的关键位置、作为动能 转换的首要力量,不断强化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创新驱动发展步伐加快,创新能力和效 能显著提升,全省创新平台持续完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创新活力加速迸发。 "十四五"期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达24.3%,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7.2%。其中, 2023年研发经费投入676.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2.24%,创十年来新高。沈阳、大连连续4年进入全球科 技城市集群百强。全球首艘7500㎥液态二氧化碳船、180万吨乙烯"三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辽问世。科 技创新这个"最大变量"正成为推动辽宁振兴发展的"最大增量"。 筑牢科技创新"四梁八柱" 以前,我国涂胶显影机台关键核心部件面临"卡脖子"问题。今年,这一"短板"被辽宁辽河实验室研 发团队成功"补齐",他们 ...
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人民日报· 2025-09-19 07:44
人民日报记者 赵永新 9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 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 "'十四五'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 史性变革。"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说。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 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基础研究水平进一 步提升,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 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科研机 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十四位提升至2024年的 第十位。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 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8%。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 家,较2020年增加83%。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天宫 ...
科技部副部长龙腾:2024年我国高被引科学家达到1405人次
科技日报· 2025-09-19 07:23
9月18日,科技部副部长龙腾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 示,"十四五"期间,我们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两条腿"走路,不断强化平台基地与学科体系建设, 持续壮大基础研究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 2021年的47.2万人年增长到2023年的57.5万人年。2024年,我国高被引科学家达到1405人次,比2021年 增长了50%,占全世界的1/5。 ...
中国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综合创新能力升至世界第十位
新华社· 2025-09-19 01:13
研发投入与强度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1] -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1]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77% [1]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第10位 [1] -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1] - 基础研究水平提升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壮大 [1] 高技术产业发展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1]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1] - 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 较2020年增加83% [1] 重大科技成果 - 量子科技 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1] -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 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 [1]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 [1]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18 22:03
科技投入与创新能力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2] - 基础研究水平提升 量子科技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2]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第十四位提升至2024年第十位 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2] 产业创新与经济贡献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3]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50万家 较2020年增加83% [3] - 重大科技成果包括"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 "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 5G通信大规模应用 [3] 区域创新布局 - 重点打造北京 上海 粤港澳大湾区3个国际科创中心 布局成渝 武汉 西安等区域科创中心 [4] - 国际科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试点 设立长周期科创投资基金 在科学数据出境和外资研发机构保税研发等方面政策先行先试 [4] - 京津冀设立基础研究合作专项 联合培育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推进跨区域协同创新 [4] 基础研究发展 -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从2021年47.2万人年增长至2023年57.5万人年 [6] - 2024年高被引科学家达1405人次 较2021年增长50% 占全球总数1/5 [6] - 高被引论文数约占世界总数1/3 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二 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深入 [6] 科技成果转化 - 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 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7]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期间40家单位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累计120.9亿元 较试点前三年增长126.5% [7] - 技术转移体系包括3家国家级交易机构 12个示范区 1084家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 1.9万个产学研平台和1.6万家孵化载体 [7] 创新平台建设 -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89个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 形成覆盖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服务网络 [8] - 重组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基地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统筹 [6]
2024年我国高被引科学家达到1405人次 占全世界的1/5
央视网· 2025-09-18 08:41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9月18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 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科技部副部长龙腾表示,"十四五"期间,科技部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两条腿"走路,不断强化平台 基地与学科体系建设,持续壮大基础研究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一是在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方面。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渠道,大力支持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 基础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原创性成果。例如,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 常霍尔态,为容错量子计算奠定理论基础;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为完善全月演化 框架提供关键科学证据;构建了新型可编程的染色体大片段DNA精准操纵技术,首次实现兆碱基级别 多染色体的精准操纵。 四是在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方面。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等渠道,加大对优秀人才和团队 的支持。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的47.2万人年增长到2023年的57.5万人年。2024年,我国高被 引科学家达到1405人次,比2021年增长了50%,占全世界的1/5。 二是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方面。聚焦国家需求 ...
上海:真金白银破解基础研究“不敢投”难题
科技日报· 2025-09-14 23:38
作为我国基础研究重镇,上海近年来围绕基础研究战略性布局、组织化实施和持续性投入机制等,开展 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2024年,上海市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比例达11%左 右,高于全国6.91%的平均水平。但也要看的是,这一数据与国际创新型城市普遍达到的15%相比还有 一定差距。 为加快健全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出题人""阅卷人""答卷人"作用,《上海市 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日前出台。《若 干措施》面向上海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提升企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以机制和制度创新为 全国探路。 深入实施"探索者计划" 为帮助企业跨越从"想做"到"能做、敢做"的鸿沟,2021年,上海设立基础研究"探索者计划"。该计划通 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将产业界的工程需求、工程难题转化为基础科学问题,从高校、科研院所寻求 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需求与基础研究融通。目前,"探索者计划"合作企业已从最初的2家拓展到如今的 22家,覆盖了生物医药、信息、航空、先进材料等多个领域。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是"探索者计划"的首批参与者之 ...
1305个项目获得支持,资助经费5.82亿元 河南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获新突破
河南日报· 2025-09-05 23: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情况 -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达1305个项目 同比增长14% 超出2024年全年立项数 [1] - 获得资助经费5.82亿元 同比增长20.5% [1] 依托单位与申请规模 - 获批项目涉及61家依托单位 同比增长24.5% [1] - 项目申请量近1.7万项 同比增长17.8% [1] 高层次项目突破 - 河南大学获得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资助(时隔两年再次获得) [1] - 5个项目获得青年科学基金B类项目资助(涉及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4家单位) [1] - 6个项目获得重点项目资助(涉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3家单位) [1] 项目类型增长 - 面上项目470个 同比增长24.7% [2] - 青年项目816个 同比增长8.1% [2] 基础研究支持体系 - 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规格成立 基金规模扩大至5亿元 [2] - 完善资助体系 探索优秀青年人才滚动支持机制 [2] - 深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联合资助 [2]
Meta内斗搞成连续剧了,泰斗发文暗讽28岁华裔首席AI官
新浪财经· 2025-09-03 17:23
2025年9月2日,Yann LeCun在他的领英页面上发布了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其指 向性非常明确。 他写道:"嘿,AI领域的记者和专家们。并非每个从事AI工作的人都是'研究员'。" 他接着定义了他心目 中研究员的标准:他们倾向于公开发表至少一部分研究成果,并开源一部分代码;他们通过论文和开源 代码对其他研究者和技术社区产生影响,这可以从谷歌学术的引用数和H指数上看出来;他们通常拥有 一个与AI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他们在研究生期间就发表论文,并在参加工作后继续发表。如果他们 停止了发表,他们就变成了工程师或者管理者。 LeCun继续写道:"正如我之前帖子中指出的,研究和工程/产品开发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有着不同的动 机、不同的激励机制和不同的操作模式。有些人两者都能做,有些人只能做其一。相当多的人在职业生 涯中从研究转向工程或管理(反向的情况比较少见)。但简单来说,研究员的衡量标准是他们的智力影 响,工程师的衡量标准是他们的产品影响。两者对于科学和技术的进步都是必需的。" 这段话虽然有点绕,但是不难看出Yann LeCun在暗讽,智力水平高的才能当研究者,智力水平低的是 管理者,而且作为AI ...
Meta 内斗搞成连续剧了,泰斗发文暗讽28岁华裔首席AI官
36氪· 2025-09-03 07:24
公司内部文化冲突 - Meta AI实验室内部存在基于长期主义和基础研究的科学探索精神与追求速度执行力和短期成果的工程导向文化的矛盾 [2][3] - 冲突体现为图灵奖得主Yann LeCun需要向年轻三十多岁且本科肄业的Alexander Wang汇报工作 [9] - 公司战略重心从长远基础研究转向不计成本追赶竞争对手 导致内部资源争夺和政治斗争 [9][13] 人才管理问题 - 公司采用高薪吸引顶尖人才但未提供稳定工作环境 关键成员如OpenAI挖来的Shengjia Zhao因资源分配和奖金机制不满而考虑离职 [11] - 团队普遍士气低落 因资源分配不公和缺乏明确发展路径 公司最终暂停部分团队招聘以控制成本 [13] - "雇佣兵"文化盛行 协同创新氛围被内耗取代 专业能力未获充分尊重 [13][17] 产品与技术发展 - Llama 2作为最强开源模型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表现接近闭源商业模型 为公司在开源AI领域建立声誉 [14] - Llama 4被质疑存在基准测试过度优化问题 实际应用表现未达宣传水平 声誉受损 [14][16] - 公司投入千亿级别资金和全球顶尖人才 但在大模型主赛道从竞争者变为追赶者 面临掉队风险 [16] 领导层背景与理念差异 - Yann LeCun拥有博士学位 发表数百篇论文且引用超数十万次 坚持公开发表成果和开源代码的科研理念 [4][6] - Alexander WangMIT辍学后创立Scale AI 估值达数十亿美元 擅长市场需求识别和资源组织 缺乏理论探讨耐心 [7][9] - 两者分别代表智力影响为导向的研究员和产品影响为导向的工程师 职业轨迹和衡量标准截然不同 [1][9] 行业影响与案例启示 - 事件反映硅谷科技行业严谨科学精神与商业短期回报的价值观冲突 被视为"传教士"与"雇佣兵"文化的对决 [18] - OpenAI首席执行官曾预言Meta文化问题 指出有使命的团队终将击败雇佣兵团队 [18] - 案例表明缺乏健康创新文化的公司即使投入巨额资金和人才也可能导致技术地基不稳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