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

搜索文档
震撼!“日光城”拉萨的光影巨变
新华社· 2025-08-24 02:23
城市发展规模 - 195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 [5] - 当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26.9平方公里,为数十倍增长 [6] - 2024年城镇化率达到73.06% [6] 生态建设成果 - 累计完成营造林100多万亩(截至2025年7月) [9] - 建成城市水系62.5公里,增加水体面积近800公顷 [9] - 恢复城市湿地面积约14公顷 [9] 交通基础设施 -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接入全国铁路网 [12] - 2021年拉林铁路开通运营 [12] - 2024年拉萨贡嘎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600万人次 [13] 经济发展数据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90亿元 [18] -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171元 [18] - 接待游客4324.44万人次,旅游收入超500亿元 [18] 产业结构转型 - 从传统农牧业转向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绿色工业 [17][18] - 老城区保留历史肌理,新城区建设现代化楼宇与公园 [6] - 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18]
漫评:共襄盛举,感受世运气象万千新篇章
环球网· 2025-08-08 13:19
赛事经济影响 - 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成都举办,主题为"运动无限,气象万千",预计吸引1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名运动员参赛 [2] - 赛事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包括场馆建设、服务配套、文化推广和商业联动,形成"全城悦客"热潮 [2] - 酒店业客流高峰,餐饮业推出特色主题套餐,交通网络优化升级,文创产品涌现,创造就业岗位并拉动消费 [2] - 世运会提升成都国际形象,传统文化和现代风貌通过媒体传播,增强城市软实力,助力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 [2] 民生工程改善 - 世运会筹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基础设施升级兼顾赛事需求和市民长期生活改善 [3] - 新建体育公园、优化公共交通网络、提升市容环境,直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3] - 城市治理细节完善,包括志愿者培训、无障碍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策划和环保理念推广 [3] 对外开放与文旅融合 - 成都通过世运会扩大国际"朋友圈",上半年已举办38项国际及全国性赛事,体育消费总规模预计达410亿元 [3] - 创新"赛事+"生态,打造100个暑期精品消费新场景,融合蜀绣、川剧等传统元素展示城市文化 [3] - 赛事促进文旅产业联动,提升城市品牌价值,向世界展示中国西部发展活力 [3] 城市发展战略 - 成都以世运会为支点,推动经济动能激活、民生福祉提升和对外开放深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4]
一条地铁线的“到来”与“带来”
新华日报· 2025-08-06 21:51
南京地铁5号线通车影响 - 线路标志色为鹅黄色 引发市民广泛关注和庆祝 [1] - 串联主城区与南部新城 显著提升换乘效率和南北通勤便利性 [2] - 贯穿静海寺 五台山 朝天宫 夫子庙等顶级文旅资源 形成文旅串联效应 [2] 城市发展效应 - 通车后拆除围挡 修复城市界面 提振沿线商家经营信心 [2] - 推动老城区复兴步伐 为鼓楼北商圈转型 下关老工业区文旅融合创造机遇 [3] - 强化江宁新城与主城区物理连接 需进一步深化功能融合 [3] 战略实施模式 - 采用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结合模式 政府负责战略规划 资源协调和风险防控 [2] - 工程坚持民生导向 通过重大基建提升公共服务能级 [2] 未来开发方向 - 需做好综合开发后续工作 包括文旅资源整合 商圈转型升级等 [3] - 以线路为纽带深化"文商体旅"融合 助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3]
锐评|从1到19,这张网跳动着北京发展的脉搏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06 11:42
北京地铁发展历程 - 北京地铁网络正式集齐1至19号线 13A线更名为18号线[2] - 1号线于1965年7月1日开工 1971年1月投入试运营 初期日均客流仅数万人次[2] - 运营里程突破800公里 车站数量超400座 工作日日均客流量超1100万人次[2] 关键建设节点 - 1973年南礼士路站最早实践轨道交通一体化理念[2] - 2002年环线正式更名为2号线[2] - 2007年5号线开通试运营[2] - 2017年底运营里程突破600公里[2] - 2021年17号线和19号线采用大站快车模式投入运营[2] 制度优势与规划前瞻性 - 建设周期长且工程复杂 依赖多部门跨周期协作和公共资源持续供给[3] - 西站90年代设计预留双岛式站台 为7号线与9号线换乘提供便利[3] - 东四十条站1981年预留站中站结构 2024年12月15日随3号线开通投入使用[3] 运营服务与城市功能 - 支持纸质票 乘车卡 二维码及全球五大卡拍卡过闸多种支付方式[3] - 成为最受欢迎通勤方式及游客高频选择 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3] - 交通网络是城市形象金名片 关系市民生活幸福指数[3]
都市评:十五运会背后,藏着一波属于广州的“城市红包”
南方都市报· 2025-07-30 02:12
城市发展与重大赛事 - 广州通过承办六运会、九运会、亚运会等重大赛事实现城市迭代升级 十五运会将延续这一传统 [1] - 重大赛事推动广州对赛事场馆周边社区、珠江两岸和新中轴线等区域进行改造 包括道路拓宽、绿化美化、民生服务设施完善 [1] - 每次重大赛事伴随地铁轨道交通线网集中开通 显著提升城市交通便利性 [1] 城市品质提升与市民生活 - 赛事相关改造如体育中心、奥体中心周边环境优化 直接惠及市民日常生活 [1] - 城市景观升级强化市民情感记忆载体 如树木、桥梁、街道等元素 [1] - 持续改善的城市环境增强广州居民身份认同感 [1] 广州城市发展策略 - 自六运会起 利用重大赛事提升城市品质已成为广州的核心发展模式 [1] - 十五运会筹备体现广州将赛事资源转化为长期城市功能升级的成熟机制 [1]
3年进10位、1年新招10万大学生,这座城市如何“起飞”?
搜狐财经· 2025-07-29 03:28
经济实力 - GDP连续跨越两个千亿级台阶,2024年突破5000亿元 [1] - 汽车产业是芜湖首位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2000多家,规模企业超900家,2024年全产业链营收5840亿元,同比增长31.4% [6] - 奇瑞集团2024年销量达260.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58.4万辆,同比增长232.7%,出口114.5万辆,连续22年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6] - 数字经济领域头部企业密集投资布局,总投资超3000亿元,已建成标准机架2.1万架,智算规模超3万P,预计2027年智算规模超4.5万P,带动关联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7] 产业布局 - 构建"汽车之城"和"智算之城"双支柱,汽车产业目标2030年规模突破万亿 [6][7] - 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十大新兴产业为引擎,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3] - 数据中心集群为"东数西算"国家工程重要枢纽,吸引华为云、抖音、三大运营商等41个算力产业链项目落地 [7] 科技创新 -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28%,居安徽省第1位,其中90%以上研发投入来自企业 [11] - 科技型中小企业3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近2100家,构建"产业+科创"体系 [10][11] - 布局"鸠兹科创湾",建设18个创新园区,目标2027年打造长三角重要影响力产业创新中心 [11] 交通枢纽 - 芜湖港为长江流域江海联运战略通道,安徽省最大"出海口" [14] - 芜宣机场为长三角唯一4E级专业性航空货运枢纽机场,打造上海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副中心 [14] - 塔桥多式联运基地总投资近百亿元,建成后为安徽省规模最大"公铁水"综合基地 [14] 城市品牌 - "欢乐芜湖"为全国首个城市商标,建成方特主题乐园、芜湖古城等文旅项目,2024年接待国内游客7668万人次,旅游花费1000亿元,同比增长6.7%和11.1% [15][21] - 神山音乐节全球传播量超20亿次,元宵节主题烟花秀成为城市文化地标 [18][21] - 中国地级市品牌评价综合影响力指数排名全国第26位 [21] 民生建设 - 累计实施人民城市重点项目341个,投资超550亿元,改造691个老旧小区 [23] - 建成56个"芜湖书房"、114个口袋公园、42座城市驿站、18座宜邻中心,构建5分钟生活圈和15分钟综合服务圈 [23]
孟晓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凤凰网财经· 2025-07-24 22:22
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我国城市发展最高级别的决策部署会议,历史上仅召开过两次,分别在2015年和2025年 [2]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 [2] - 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我国现有19个城市群,承载了全国75%的人口,贡献了85%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 [3] 城市经济效应 - 我国现有694个设市城市,2024年27座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 [3] - 城市具有规模集聚效应,包含人口构成、空间结构和管理架构三大核心要素 [3] - 城市群和都市圈能有效破解"大城市病",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力 [3] 城市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 - 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居住、生活、教育、医疗条件比过去大大改善 [4] - 许多县级城市已具备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吸引农民家庭到城镇购房 [4] - 医疗、教育资源在县城一级的集约化发展是正确的选择,与农民群众选择意愿一致 [4] 城市居住条件 - 我国城镇住房430多亿平方米,总价值约430万亿元,占居民家庭财富的60-70% [6] - 城镇居民96%的家庭拥有房产,户均拥有住房1.5套 [6] -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41.8平方米(建筑面积),相比1986年的4.6平方米大幅提升 [6] 住房保障体系 -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设和筹集保障性住房6800多万套,解决1.7亿人的住房问题 [7] - 保障房占城镇住房套数的14.7%,仍需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7] 城镇化进程 -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提高到2024年的67%,9.4亿人口生活在城市 [8] - 未来还将有2亿农民及其子女进城,城镇化率将达到85%以上 [8] - 我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8] 城市建设与就业 - 中国城市建设曾占世界一半的建筑能力,形成7000多万人的建筑业大军,主体是农民工 [9] - 户籍制度限制逐步取消,"盲流"称谓变为"新市民",农民获得更多选择自由 [9] - 城市建设萎缩导致农民工就业困难,但目标是恢复经济发展势头和城镇就业 [9]
2024全球最新城市排名!北上广港居前四强!
搜狐财经· 2025-07-24 01:15
全球城市等级排名 核心观点 - 2024年GAWC世界城市等级排名显示中国城市崛起,北上广港跻身世界一线城市"四强" [1] - 台北、深圳位列"弱一线",成都作为二线首位城市展现追赶势头 [6] - 排名成为吸引企业和人才的"风向标",助力中国城市汇聚全球优质要素 [6] 中国一线城市表现 - **香港**:Alpha+级(第3名),国际金融中心、贸易航运枢纽,法治与多元文化优势显著 [3] - **北京**:Alpha+级(第4名),政治文化双核心,中关村创新引擎,央企总部聚集 [3] - **上海**:Alpha级(第6名),金融与自贸区创新驱动,长三角龙头,全球产业链高端锚点 [5] - **广州**:Alpha级(第22名),千年商都底蕴,广交会商贸平台,大湾区协同发展关键节点 [5] 其他重点城市 - **深圳**:Alpha-级(第30名),科技赋能产业革新 [6][7] - **成都**:Beta+级(第58名),新经济布局加速追赶 [6][7] - **天津/杭州**:Beta+级(第60/65名) [7] - **重庆/南京/武汉**:Beta级(第70/75/81名) [7] 二线及以下城市 - **苏州/青岛/长沙**:Beta-级(第92/93/95名) [7] - **西安/昆明/合肥**:Beta-级(第109/111/116名) [7] - **福州/太原**:Gamma+级(第122/139名) [7] - **宁波/哈尔滨**:Gamma级(第156/157名) [7]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回信贺信精神部署城市发展党员教育管理和意识形态等工作
西安日报· 2025-07-18 02:07
城市发展战略 - 坚持人民城市理念 紧扣建设创新 宜居 美丽 韧性 文明 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要求 [2] - 锚定"六个打造"奋斗目标 笃定创新立市 产业强市 文化兴市战略 [2] - 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 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 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2] - 完善保护文物 发展文化 传承文明的机制举措 [2] - 全力稳就业 稳企业 稳市场 稳预期 [2] 文化发展与交流 - 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讴歌时代精神 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 [3] - 加强文化交流 深化文明互鉴 促进民心相通 [3] 党员教育与意识形态 - 抓好党员教育管理 引导党员在"三个年"活动 "八场硬仗" "深化六个改革"等重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 - 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抓好阵地建设 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3]
山东城市观察 | 市委书记试乘4号线,地铁线里的济南速度与雄心
新浪财经· 2025-07-12 03:35
济南地铁4号线建设进展 - 市委书记刘强调研地铁4号线建设情况 亲自乘坐调试中的列车从凤凰路站至历下广场站 检查工程进度和运营筹备工作 [1] - 调研释放信号表明4号线部分区段已具备通车基础条件 预计年底前实现全线运营 [1][9] - 工程建设正同步推进设备调试、信号测试等运营筹备工作 确保高质量开通 [10] 线路规划与战略意义 - 4号线全长40.3公里 设33座车站(含16座换乘站) 贯穿槐荫、市中、历下、高新、历城五大城区 [4] - 线路沿经十路敷设 连接济南西站、省体育中心、CBD等核心区域 设计为"地铁版经十路"以缓解东西向交通压力 [3][4] - 通车后西站至CBD通勤时间将缩短至40分钟 并与1/2/3号线及规划中的8号线形成高效换乘网络 [5] 工程建设挑战与突破 - 面临"四大四高"难题:保泉压力大、管线迁改难、协调量大、社会关注度高 施工风险与环保要求严苛 [17] - 采用创新技术规避泉脉 如泉城公园站抬升6米避开地下23米处的泉水敏感带 [17] - 原定8年工期压缩至4年完成 创下地铁建设速度纪录 [18] 经济与社会效益 - 预计将显著提升沿线商业活力 拉动西部新城与东部高新区发展 强化"东强、西兴、中优"城市空间战略 [7] - 通过缩短时空距离提升人才吸引力 催生商务、就业等新需求 推动区域经济升级 [7] - 与智慧交通系统协同优化 数字赋能提升重点商圈通行效率 [10][13] 城市发展影响 - 作为济南在建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线路 其建成将完善"H"型轨道交通骨架 [17] - 实现轨道交通与泉水保护平衡 体现"发展不牺牲生态"理念 [13][17] - 通车后将重塑城市出行方式 支撑济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枢纽地位 [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