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搜索文档
祝贺!国内顶尖骨科团队工作室,落户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扬子晚报网· 2025-09-20 14:36
扬子晚报网9月20日讯(通讯员童雯刘媛记者万凌云姜天圣)9月20日,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二院、市老年医院)举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教授团 队工作室揭牌仪式,上海华山医院骨科蒋军健主任团队、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领导班子、中层干部、骨科医护团队及相关科室人员、医院绿色通道合作 单位代表参会。 签约 揭牌 现场 会上,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李中兴与上海华山医院骨科蒋军健主任共同为"上海华山医院骨科教授团队工作室"揭牌。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 书记、副院长王震与上海华山医院骨科蒋军健主任签署合作协议。 合影 据悉,上海华山医院骨科团队是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今年作为"金山英才"高层次人才团队重点引进的专家团队,此次专家团队工作室的落户,将通过学 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三个核心领域的深度发力,实现"家门口"的顶尖专家资源、"同质化"的先进诊疗技术、"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让镇江及 周边地区的骨科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一流的诊疗服务。 蒋军健 上海华山医院骨科蒋军健主任讲话时表示,他充分感受到双方合作的满满诚意和热情,工作室成立后,团队成员将全力为镇江地区百姓带来更多健康福 音,通过常态化专家坐诊、 ...
卢伟冰直播回应:小米不是蹭苹果热度
上海证券报· 2025-09-19 14:51
小米17系列产品策略 - 小米17系列跳过16命名因产品力提升非常大且7是公司幸运数字[2] - 小米17系列包括三款产品:小米17、小米17 Pro、小米17 Pro Max 将全球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5] - 该系列被定位为与苹果正面竞争的新起点 公司承认苹果在部分领域有差距但自身在影像/续航/信号方面具有优势[4] 生态系统与用户转化策略 - 澎湃OS花大精力兼容iOS生态旨在吸引苹果用户 小米14有14%苹果用户 小米15提升至16%[4] - 小米SU7已吸引大量苹果用户 公司希望通过生态兼容降低苹果用户转换门槛[4] 空调业务服务升级 - 小米空调正式推出十年包修服务 覆盖挂机/柜机/中央空调等全产品线[5][7] - 该服务规划已久 公司认为友商喊话跟进政策体现其行业影响力[7] 新零售渠道扩张 - 小米之家到今年年底将开近20000家门店[7] - 2025年定为新零售出海元年 二季度末海外已建设约200家门店[7] - 东南亚为首站 2025年泰国和马来西亚建店目标超100家[7] 人才战略部署 - 2024年招收约7000名应届生 预计2025年继续增加招聘规模[7] - 计划用7-11年培养应届生成为技术领头人/业务部门总经理[8] - 应届生培养被定位为关乎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性工作[8]
统筹解答产业发展方程式
经济日报· 2025-09-16 22:14
能源安全战略 - 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特征 煤炭短期压舱石地位难以改变[1] - 新疆等煤炭优势省份需聚焦能源保供责任 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1] - 需科学调控燃料煤与原料煤比例结构 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1] 生态环保发展 - 煤化工属于高耗能产业 需推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以提升资源效益[1] - 哈密地区通过技术升级推动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1] - 产业与新能源耦合发展模式提升"含绿量" 为行业提供可借鉴路径[1] 科技创新驱动 - 科技创新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与最大增量[2] - 需持续投入前沿技术并结合实际应用 为产业提质增效赋能[2] - 通过技术改造推动存量项目升级 实现现代煤化工整体跃升[2] 人才培养体系 - 产业扩容面临技能人才缺口 需加强职业教育供给[2] - 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协同机制 针对性培养煤化工专业人才[2] - 哈密设立新疆能源化工技工学校 契合产业发展近期与远期需求[2]
《对话》待定义的大湾区大学 湾大要培养怎样的学生?
央视网· 2025-09-14 02:14
9月2日,大湾区大学首届开学典礼举行,在师资、待遇、教学模式上全方位"出圈"。本期节目邀请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湾区大学创校负责人田刚,分享"待定义"背后,大湾区大学在人才培养、校企合 作、教学创新等方面的新理念与新举措。 ...
齐翔腾达“三招”为新职工成长筑基
中国化工报· 2025-09-08 02:31
人才培养机制 - 公司实施双导师制度 为新职工配备业务导师和政治导师 业务导师传授专业技能与实战经验 政治导师关注思想动态并引导职业观价值观 [1] - 构建立体化培训赋能体系 覆盖全员并贯穿全程 结合线上线下及理论与实践 打造党委加支部等多维度思政课堂 [1] - 通过新职工座谈交流会及工匠人才培养座谈会 建立公司领导与青年职工的沟通桥梁 [1] 实践与能力提升 - 将新入职大学生安排到关键岗位和重点工程项目 采用一对一带徒方式进行深度实践 以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和应对复杂工况 [2] - 开展技术比武 岗位练兵和青工技能大赛 全面检验新入职员工综合素质 发掘高技能人才并树立标杆 [2]
“香江学者计划”和“澳门青年学者计划”获选结果公布 广东29名博士后入选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9-05 08:02
项目入选情况 - 广东共有29名博士后入选2025年度计划 其中26人入选湾区项目 3人获中央资金资助 [1] - 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入选数居前列 [1] - 佛山 东莞 湛江 横琴等地实现入选零的突破 湛江入选3人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次入选 [1] 项目实施背景 - 香江学者计划和澳门青年学者计划分别于2010年 2018年起实施 在海内外知名度较高 [1] - 2025年四方机构联合实施湾区项目 支持不超过30名广东优秀博士后赴港澳开展2年研究 [1] 项目合作成效 - 港澳高校提出399个博士后项目岗位 全面覆盖港澳知名高校 [2] - 广东省收到343个博士后申报 占全国总量超三分之一 [2] - 入选项目覆盖港澳名校优势学科 与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高度契合 [2] 重点领域分布 - 先进制造 医学 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占比超80% [2] - 通过项目+港澳导师+博士后模式打通基础研究 应用开发与产业落地壁垒 [2] 合作成果转化 - 实现粤港澳三地人才培养 科研资源 产学研成果转化等领域的互补共赢 [2] - 开辟粤港澳博士后联合培养新通道 [2]
启迪控股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政府、阿斯塔纳IT大学签约
证券时报网· 2025-09-04 02:35
公司合作动态 - 启迪控股与阿拉木图市签署合作备忘录 聚焦创新载体与科技园建设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孵化领域务实合作 [1] - 公司与阿斯塔纳IT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 围绕科技创新人才交流 联合科研和学术会议举办展开合作 [1] - 合作旨在为两国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培养专业人才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 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 [1] 行业合作方向 - 中哈企业家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推动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双边合作 [1] - 合作聚焦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 通过人才交流和联合科研促进技术转化与产业孵化 [1] - 科技园建设成为合作重点 旨在构建跨国创新载体 深化产业与学术界的务实合作 [1]
TCL科技: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坚持走精细化人才培养路线
证券日报· 2025-09-02 10:40
公司人才战略 - TCL科技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并坚持走精细化人才培养路线 [2] - 公司不断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并贯彻以一流人才成就全球领先的人才理念 [2] - 人才战略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2]
打造校地协同“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新华日报· 2025-09-01 22:20
农科教育改革背景 - 我国农科人才培养体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存在结构性适配问题[1] - 2010年起扬州大学与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等地政府首创校地协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1] - 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明确鼓励校地合作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2] 区域人才需求特征 - 江苏省苏南地区农业从业人员呈现"高龄化、低学历、高流失"特征[3] - 张家港市2010年率先启动合作计划破解农业转型人才瓶颈[3] - 常熟市2014年跟进实施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3] - 昆山市2023年加入合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3] 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 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实现政策联动、资源互通和过程共管[4] - 地方政府出台学费全免、定向就业等激励政策[4] - 学校配套实施弹性学制、学分互认等灵活措施[4] - 地方农业专家参与教学 学校教授担任地方科技顾问形成人才双向流动机制[4] 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 构建"三维融合"育人格局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理念贯穿培养全过程[5] - 打造"双链耦合"课程体系按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思路构建基础通用+岗位定制模块化课程[5] - 创新"经纬纵横"训练模式以"三田"为载体构建全程化实践体系[5] - 实施"大田种植训练计划"学生分组负责耕—种—管—收—售全流程管理[5] 质量保障机制 - 创新"双导师+双课堂+双论文"质量闭环系统[6] - 理论课与田间课学时比达到1∶1[6] - 学术论文考察科研能力 调研报告评估实践水平[6] 人才培养成效 - 学生获得多项国省级奖项[7] - 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至1.8个月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60%[7] - 近90%毕业生扎根"三农"领域[7] - 50余人成长为农业农村局骨干、村"两委"负责人等管理人才[7] - 240余人成为农技站、村委会等一线骨干力量[7] 模式创新价值 - 制度创新将政策保障、资源整合、过程共治融为一体形成可持续协同治理框架[8] - 路径创新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职业发展成长路径[8] - 文化创新将传统耕读教育赋予新时代内涵重塑知与行相统一、学与用相结合农科文化[8] 模式推广条件 - 依赖地方政府强烈需求与政策支持[8] - 需要高校农科优势与改革意愿[8] - 依托区域经济支撑能力[8] - 江苏省已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8] - 欠发达地区需调整政策力度与资源投入方式[8]
2025中瑞商业大奖隆重揭晓:表彰卓越商业成就,共庆中瑞建交75周年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28 12:01
活动背景与意义 - 中瑞商业大奖于8月27日在北京揭晓2025年度五大奖项获奖名单 旨在庆祝瑞士企业在华商业成就及纪念中瑞建交75周年 [2] - 活动由中国瑞士商会主办 联合瑞士驻华大使馆共同呈现 吸引超过400位政商界嘉宾出席 包括瑞士联邦院议长安德烈亚·卡罗尼和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郭树清 [2] - 该大奖自2013年首次举办 第七届聚焦创新、可持续发展、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和中瑞商业合作领域表现突出的企业 [4] 奖项设置与评选机制 - 本届新设传承奖 授予具有瑞士品牌标识且在中国持续运营超过20年的企业 象征中瑞长期互信合作精神 [6] - 共45家企业入围提名 评审结合公众投票和独立专家评审团意见 专家来自学术界、政府机构及商界 [15] - 评审团高度评价参评企业在创新、可持续发展与商业卓越方面的努力 称获奖者为领域先锋 [15] 获奖企业名单 - 创新先锋大奖:中小企业彼岸(Bien-Air)和大型企业布勒(Bühler) [17] - 可持续发展大奖:中小企业瑞妍(Cellcosmet)和大型企业雀巢(Nestlé) [17] - 数字化转型大奖:中小企业缔瑞(TeamWork)和大型企业瑞士再保险(Swiss Re) [17] - 人才发展大奖:中小企业瑞斯丽(Swisstouches)和大型企业苏尔寿(Sulzer) [17] - 中瑞合作伙伴大奖: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日内瓦分行 [17] - 传承奖获奖企业包括ABB、奥赛能(Accelleron)、布勒(Bühler)、雀巢(Nestlé)、瑞银(UBS)等32家瑞士企业 [18] 政商界致辞要点 - 瑞士联邦院议长安德烈亚·卡罗尼强调75年来中瑞基于对话与务实精神合作 瑞士是首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欧洲大陆国家 当前关系深化至创新战略伙伴关系 [8][9] -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郭树清表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 将继续改善营商和投资环境并为双边经贸提供法治保障 [11] - 中国瑞士商会主席张志强指出商业是双边关系核心 推动两国联系、知识共享和价值创造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