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同

搜索文档
2025北京昌平文化创意大赛启动,作品征集截至11月底
新京报· 2025-09-16 09:49
此外,昌平区还将同步搭建文化产业数字化平台,整合产业空间、扶持政策、产学研合作等核心资源, 为企业提供融资对接、政策适配、版权保护等"一站式"服务。赛后,将通过成果快闪展、创投对接、招 商需求定制等举措,推动优质项目落地转化。 据介绍,本次设置的三大赛道中,"视听创意赛道"聚焦AIGC技术应用、昌平主题内容创作及数字人、 元宇宙等跨界技术开发,还将与"北京范儿"短视频大赛形成双赛机制,助力昌平城市IP打造;"创意设 计服务赛道"深挖昌平明文化、长城文化等历史资源,推动昌平礼物文创产品开发,同时聚焦乡村闲置 空间、开辟乡村创意设计征集方向,推动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文化科技融合赛道"则重点征集智 能文化服务系统、数字演艺、文旅创新服务等项目,突出科技对文化产业的赋能作用。 校地协同是本次大赛的另一大亮点。启动仪式上,昌平区委宣传部向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中 央戏剧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传播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大学生文化实践团队"证书。后续,昌平区将 创新校地合作机制,支持高校组建"大学生文化实践团队",选派"大学生文化特派员"深入乡村、社区挖 掘文化素材,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实现区 ...
打造校地协同“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新华日报· 2025-09-01 22:20
农科教育改革背景 - 我国农科人才培养体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存在结构性适配问题[1] - 2010年起扬州大学与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等地政府首创校地协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1] - 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明确鼓励校地合作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2] 区域人才需求特征 - 江苏省苏南地区农业从业人员呈现"高龄化、低学历、高流失"特征[3] - 张家港市2010年率先启动合作计划破解农业转型人才瓶颈[3] - 常熟市2014年跟进实施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3] - 昆山市2023年加入合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3] 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 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实现政策联动、资源互通和过程共管[4] - 地方政府出台学费全免、定向就业等激励政策[4] - 学校配套实施弹性学制、学分互认等灵活措施[4] - 地方农业专家参与教学 学校教授担任地方科技顾问形成人才双向流动机制[4] 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 构建"三维融合"育人格局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理念贯穿培养全过程[5] - 打造"双链耦合"课程体系按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思路构建基础通用+岗位定制模块化课程[5] - 创新"经纬纵横"训练模式以"三田"为载体构建全程化实践体系[5] - 实施"大田种植训练计划"学生分组负责耕—种—管—收—售全流程管理[5] 质量保障机制 - 创新"双导师+双课堂+双论文"质量闭环系统[6] - 理论课与田间课学时比达到1∶1[6] - 学术论文考察科研能力 调研报告评估实践水平[6] 人才培养成效 - 学生获得多项国省级奖项[7] - 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至1.8个月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60%[7] - 近90%毕业生扎根"三农"领域[7] - 50余人成长为农业农村局骨干、村"两委"负责人等管理人才[7] - 240余人成为农技站、村委会等一线骨干力量[7] 模式创新价值 - 制度创新将政策保障、资源整合、过程共治融为一体形成可持续协同治理框架[8] - 路径创新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职业发展成长路径[8] - 文化创新将传统耕读教育赋予新时代内涵重塑知与行相统一、学与用相结合农科文化[8] 模式推广条件 - 依赖地方政府强烈需求与政策支持[8] - 需要高校农科优势与改革意愿[8] - 依托区域经济支撑能力[8] - 江苏省已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8] - 欠发达地区需调整政策力度与资源投入方式[8]
青春引擎驱动太保振兴:广工智识与乡土实践的双向奔赴
南方农村报· 2025-07-17 07:33
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广东工业大学"青耘未来"突击队依托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科研背景,深入太保镇开展乡村振兴实践,将青年学子个人成长融入地方发展[2][3][4] - 团队通过"三探"太保镇沙坪村欧家梯田等核心区域,了解当地发展现状与期望,汇集不同专业学生发挥所长,为精准帮扶奠定基础[7][8][9]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 - 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构建乡土资源转化新路径,通过直播带货释放特色产品价值,依托小红书、视频号等多平台扩大乡土景观知名度[11][12] - 教授无人机使用等技能,推动本土力量掌握数字工具应用逻辑,实现从外部赋能到内生成长的转变,让数字技术成为激活太保镇发展的新型生产力[13][14] 文化创意激活地方特色 - 以民族服饰与欧家梯田意象交融为创作原点,通过图文意境营造与视频叙事重构,使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传播语境中焕发新生[16][17][18] - 在农产品包装革新中深挖鹰嘴桃等物产背后的地域基因,将梯田曲线、民族图腾等文化元素提炼为设计语言,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22][23][24] - "梯田魔法学院"暑期研学活动巧妙嫁接农耕文明智慧传承与青少年认知视角,构建乡土教育与文化传播双重载体[19][20] 规划设计推动长远发展 - 以系统思维完成欧家梯田发展环境调研,从生态、文化、产业维度研判瓶颈与潜力,形成数据支撑的战略图谱[28][29] - 设计景区游览路线图,以空间叙事构建全域旅游骨架,规划既立足当下资源禀赋又预留未来发展弹性[30][31][32] 校地协同实现价值共生 - 广工智识以经济增益、客流增长、技能升级赋能太保镇乡村振兴,同时乡土实践通过认知深化、技能淬炼反哺青春成长[35][36][37] - 未来将继续深化校地长效合作机制,持续释放青春引擎动能,让青年智识与热情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永恒星火[39][40][41]
仪征市:打造校地协同新高地,精准孵化培育“金种子”
新华日报· 2025-07-15 22:01
南京·仪征大学生创业园建设 - 仪征市创新打造"南京·仪征大学生创业园",以"虚拟平台调度、实体园区承载、全域资源联动"为核心理念,破解县域城市"高校资源匮乏、人才外流加剧、产业升级乏力"困局 [1] - 出台《南京·仪征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支持南京·仪征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的若干政策》,形成"1+4+X"规划布局和政策支撑,对单个创业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投资 [1] - 建成"大创园"会客厅、"云谷"共享展厅等超2000平方米,整合大数据、汽车电子、新材料、文旅等创业孵化基地超30万平方米 [1] 校地企合作与创业孵化 - 发布校地"四共促四共建"21项合作愿景清单,将大创园建设成为校地共建、校企合作、创业就业综合平台 [1] - 已连续举办三场大创园校园巡回路演,来自全国高校的200多个项目报名参加,落地大学生创业项目12个,正在密切跟踪创业项目15个 [2] - 建设竞赛小镇,组建12人创业导师团,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指导 [2] 产业协同与科技创新 - 推动总投资超10亿元的南京大学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与中试基地成功落户,挂牌成立南京工业大学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 [3] - 已举办大学生创业园发展恳谈会和各类校地互动活动30余次,引入800多名高校学子来仪实习实训,促成80余项创新创业及产学研合作 [3] - 构建"政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科创载体集聚区,定期开展校地企对接会、"揭榜挂帅"等活动 [3]
广东省 “双百行动” 高校联盟农文旅教交流会在开平举办
南方农村报· 2025-06-06 12:03
广东省"双百行动"高校联盟农文旅教交流会 - 会议于6月5日在开平举办,聚焦"农文旅教融合赋能'百千万工程'"主题,汇集中国科学院院士、政府领导、高校及企业代表[2][3][4] - 开平市提出以农文旅教融合为突破口,打造"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依托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推动实践样本建设[7][8] 校地合作与案例成果 - 现场公布"双百行动"乡村文旅产业典型案例评选结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0项,涵盖场景活化、规划赋能等创新模式[15][16][17][18][19][20] - 签署三项校政企合作协议,包括开平政府与高校联盟战略框架、农文旅融创港共建协议及蓝色新质生产力研究院合作,建立"高校+政府+企业"联动机制[23][24][25] 产业资源与实地考察 - 开平世遗风韵农文旅产业园开展招商推介,重点展示碉楼文化、赤坎古镇等核心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开发[26][27] - 与会代表考察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中心,参观碉楼、祠堂活化项目及高校非遗作品(木板年画、漆画),并体验制作流程[29][30] 会议成果与未来规划 - 会议集中展示广东省农文旅教产业融合的阶段性成果,通过院士智库引领、案例分享及政企校对接搭建多元协作平台[32][33] - 联盟计划深化校地协同,推广优秀案例经验,挖掘乡村文旅新业态,助力"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8][34][35]
浙江音乐学院携手“越剧之乡”,共筑育才“新摇篮”
杭州日报· 2025-05-19 02:38
合作共建 - 浙江音乐学院与嵊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浙江音乐学院越剧学院于5月18日揭牌成立 围绕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产业发展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3] - 合作采用"校地协同 产教融合"模式 旨在打造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越剧艺术全领域人才培养高地 [4] - 成立越剧艺术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 23名戏剧领域专家受聘为咨询委员 [5] 学科建设 - 越剧学院系统建构全要素全产业全生态'越剧学'学科建设 涵盖表演 作曲 音乐伴奏 舞美设计 戏文创作 音乐创作 表导演 理论 美学 构作与管理等专业方向 [5] - 采用"一体两翼"办学模式 统筹规划中专 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教学 未来规划在校生规模达500人左右 并根据社会需求适度调整规模并开展研究生教育 [5] - 通过引进高水平教授 艺术家及行业专家 建设涵盖理论 表演 创作 管理等领域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5] 人才培养 - 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原设戏曲表演(越剧演员)和戏曲器乐演奏(越剧音乐伴奏)两个专业方向 [3] - 与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建立"3+4"越剧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共建"浙江音乐学院附属越剧学校" [3] - 推动越剧艺术从"口传心授"向系统化教育转型 为高等教育注入乡土底蕴和学术研究力量 [6] 文化传承 - 越剧发源于嵊州 是浙江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繁荣于全国并流传于世界 [3] - 嵊州作为"越剧之乡"拥有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资源 近年以"村越"形式推动越剧传承与创新 [4] - 致力于通过对传统唱腔 流派技艺 舞台元素等遗产的研究与再发掘 保持民族特色同时适应当代观众审美期待 [4]
唤醒珍贵的考古资料
人民日报· 2025-05-12 22:21
考古资料整理与科研成果 - 学者利用科技手段成功复原战国时期中山国贝壳画图像 人物栩栩如生 构图成熟精巧 使2000多年前的中山国面貌更加生动[1] -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高校合作开启资料整理变革 2018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6名硕士生参与鹿泉基地整理工作[2] - 1997-1998年抢救性发掘青廉战国两汉墓群415座 出土各类随葬品3000余件 同期发掘灵寿县岗北东周墓地165座[2] 校地协同合作成果 - 2018年至今超过300名来自10余所高校学生参与鹿泉基地文物整理 最长达一年多 基地成为第二课堂[3] - 2020年出版《朔黄铁路平山段古中山国墓葬发掘报告》 2024年出版《河北灵寿岗北墓地考古发掘报告》[3] - 鹿泉整理基地2018年以来录入数据库出土文物超过1.8万件 涉及10余个遗址 构建文物资源数据库[3] 社会效益与学术价值 - 已移交超过1万件文物给各地博物馆和文物保管所 充实中小型博物馆展览[4] - 校地协同模式夯实学术根基 搭建考古成果与社会公众间的桥梁[5] - 学生通过完整参与器物修复到编写报告的全过程 积累丰富实践经验[3]
基层治理故事有了青春版“新脚本”
中国青年报· 2025-05-08 03:2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发的"群辉1号"全液压智能莲藕采收装置使莲藕采收量提升近3倍,藕节完整率从65%升至98% [1] - 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师生通过专业所长对接基层需求,推动莲藕采收技术革新 [1] - 博士服务站成员为济南市刘家峪村打造乡村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填补技术空白,实现实时监控、数据存储和远程调取 [2] 校地合作与基层治理 - 该校构建"需求牵引、专业赋能、校地合作、长效协同"四维治理机制,每年动员7000余名学子参与基层治理 [3] - 与142个社区及30余家企业形成共建关系,深化"校-政-企-社"四方协同机制 [4][5] - 学生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为湛山街道老旧楼栋"体检",解决垃圾分类、排污管道等问题 [5] 技术创新与应用 - 博士团成员为胜利油田研制控水增油技术,应用近500井次,累计增油20余万吨 [4] - 团队研发的小型气化炉将1吨生活垃圾转化为2000标方清洁燃气,满足家庭一年使用 [6] - 该气化炉已在内蒙古五原县、山东肥城等地投入生产,助力镇村环境治理 [6] 青年参与基层治理 - 法学专业学生提供"菜单式+点单式"法律咨询,26年累计服务200余场,辐射超万人 [3] - 毕业生姜名圻采用"文化赋能、产业融合"模式,推动十里村通过电商直播推广特色农产品 [7] - 该校青年在基层治理中从受益者成长为引领者,反哺基层并完善自身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