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学研用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国产高端光刻机交付500台 助力AI芯片行业提速
新浪财经· 2025-08-11 14:21
半导体装备国产化突破 - 上海芯上微装成功交付第500台步进光刻机,标志着中国半导体装备制造业里程碑式进展 [1] - 公司先进封装光刻机国内市占率达90%,技术特性契合AI芯片晶圆级封测严苛要求 [3] - 交付盛合晶微的设备将直接服务于GPU、CPU等高性能芯片封装测试,形成"国产设备+国产芯片"垂直协同 [3] 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 - 公司成立仅半年即实现500台设备交付,技术团队600人平均年龄33岁,展现行业创新活力 [3] -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比单纯技术参数突破更具借鉴意义 [3] - 光刻机国产化突破具有乘数效应,公司全球市场份额达35%,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3] 产业链自主可控进展 - 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需设备、材料、设计、制造全链条协同共进 [4] - 国产先进封装光刻机与AI芯片形成正向循环,提升算力基础设施供应链安全 [3] - 产业链各环节创新尖兵涌现,增强中国半导体生态系统韧性 [4] 行业战略意义 - 国产高端设备对AI芯片等战略产业支撑作用加速显现 [1] - 半导体产业链正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突围"的深刻转型 [1] - AI算力芯片封装不再受制进口设备,保障大模型等前沿领域研发自主权 [3]
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二十五家 河南南阳做强生物制造
经济日报· 2025-08-01 21:37
生物制造产业规划 - 南阳市发布《南阳市抢抓发展机遇打造生物制造先导区行动计划》,聚焦项目牵引、平台建设、要素保障三大重点,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目标建设"生物制造强市" [1] - 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规模,拥有46家规上企业,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达400亿元,具备"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能力 [1] - 合成生物产业成为发展重点,依托南阳市合成生物研究院技术优势,推进高效生物合成项目(如无豆日粮氨基酸、微生物合成油脂)及高端生物基材料产业化 [1] 重点项目与产能 - 河南千牧生物制药项目(千红制药与牧原集团联合投资)投产,填补河南省高端肝素原料药空白,推动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 [1] - 牧元安粮异亮氨酸项目进入量产阶段,预计年产值2.4亿元,为牧原实验室首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 科研与产学研体系 - 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25家,包括牧原实验室,采用"一中心一基地"模式(郑州研发中心+南阳中试基地) [1][2] - 整合牧原实验室、南阳理工学院等资源,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2] 产业集群发展 - 形成龙头带动、链群推进的产业格局,产品研发力强且市场覆盖广,多领域协同效应显著 [2] - 探索"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研发,推动食品工业升级 [1]
助力技术普惠 服务幸福生活
人民日报· 2025-07-29 23:23
政务服务数字化进展 - 超过200个政务服务应用上架鸿蒙应用市场 包括浙江"浙里办"、上海"随申办市民云"、广东"粤省事"等省级平台[1] - 福建"闽政通"政务平台依托鸿蒙分布式架构开发周期仅8周 运行流畅度提升20% 移动端稳定性提升35%[1] - 实现"一网通办"跨端无缝流转 政务服务从线下走向线上 群众办事实现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1] 鸿蒙操作系统生态发展 - 搭载鸿蒙5的华为终端产品超过40款 工作台支持快应用超5万个 服务经营主体超3800万家[1] -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项目汇聚超2000家合作伙伴 适配鸿蒙的伙伴软件开发工具包超760款[2] - 鸿蒙版钉钉、飞书等办公应用支持会议跨设备无缝流转、跨屏拖拽等功能[1] 安全与技术架构 - 华为将超过20项安全能力开放给生态伙伴 通过系统级文件加密与"星盾"安全架构守护数据全生命周期[2] - 采用"一次开发、多端部署"模式 分布式架构支持应用跨端无缝流转[1][2] - 国产基础软件发展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操作系统安全可信关乎产业安全[2] 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 -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育链加速成形 更多高校开设鸿蒙开发专业 企业建立认证体系 行业协会搭建实训平台[2] - 开发者社区形成高效协作机制 开发者提出的需求和问题能快速得到解答[2] - 政企内部办公应用加快鸿蒙版本开发适配 鸿蒙应用生态建设被纳入数字建设顶层设计[3]
鸿蒙系统在多领域实现规模化落地 助力技术普惠 服务幸福生活
人民日报· 2025-07-29 22:28
政务服务数字化 - 政务服务从线下走向线上,实现"一网通办"跨端无缝流转,群众办事更加省时省心省力 [1] - 浙江"浙里办"、上海"随申办市民云"、广东"粤省事"等200余个政务服务应用已上架鸿蒙应用市场 [1] - 福建"闽政通"依托鸿蒙分布式架构开发,运行流畅度提升20%,移动端稳定性提升35% [1] 鸿蒙操作系统发展 - 鸿蒙6操作系统开发者Beta版启动测试,全新互联架构与鸿蒙智能体框架发布 [1] - 搭载鸿蒙5的华为终端产品已逾40款,支持快应用超5万个,服务经营主体超3800万家 [1] - 鸿蒙版钉钉、飞书等办公应用已上线多种终端,支持会议跨设备无缝流转、跨屏拖拽等功能 [1] 安全与生态建设 - 鸿蒙操作系统将超过20项安全能力开放给生态伙伴,通过系统级文件加密与"星盾"安全架构守护数据安全 [2] -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项目汇聚超2000家合作伙伴,适配鸿蒙的伙伴软件开发工具包超760款 [2] -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育链加速成形,更多高校开设鸿蒙开发专业,企业建立认证体系 [2] 产业数字化进程 - 政企内部办公应用加快鸿蒙版本的开发适配,成为产业数字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 [3] - 期待更多民生政务应用及政企内部办公系统跟进开发节奏,加速鸿蒙与产业创新融合 [3]
高校科技创新迈向“校友经济”时代:行业校友会崛起为新连接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5 07:5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校友经济 - 长石资本硬科技三期基金完成7.28亿元三关募集,获华中科技大学母基金与电子科技大学校友基金等高校资本加持 [1] - 高校通过设立母基金、联动校友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校友经济"成为链接创新与产业落地的支点 [1] - 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头部高校发起科创类母基金,推动"产学研用"融合机制在中国科技创新体系中成型 [1] 校友企业协同与产业联动 - 电子科大集成电路行业校友会启动"校友企业走访"系列活动,首站走进伟测科技,吸引20多位校友企业家、投资人参与 [3] - 伟测科技创始人骈文胜分享"反常识"运营策略:早期阶段保留部分未满载产能以抓住关键业务机会 [3] - 校友会活动促进上下游企业技术合作与资本联动,深化与集成电路学院的产教融合,为行业输送复合型人才 [4] 创投机构与高校母基金合作 - 长石资本硬科技三期基金引入华中科技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两所工科强校的基金出资 [6] - 高校母基金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创投机构、学院与政府形成四方协同机制 [6] - 长石资本投资电子科大校友企业兆强钛磁,该公司是国内磁性密封技术引领者,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7] 校友经济的生态构建 - 电子科大校友生态从传统聚会转向细分赛道资源协作,资深校友向年轻一代传递技术、管理、资本经验 [8] - 校友会与地方政府探讨设立早期天使基金,聚焦集成电路等重点技术方向,推动前端科研成果孵化 [8] - 高校创新生态从"研究主导"转向"落地导向","学院派"力量加速激活 [8] 新型协同体系的形成 - 高校、校友、资本和产业共同参与的新型协同体系酝酿成型,推动硬科技创新生态发展 [9] - 电子科大集成电路行业校友会的探索可能成为"校友经济"重塑产学研用格局的前沿样本 [9]
2025世界机器人大赛首场锦标赛在三亚举行
环球网资讯· 2025-07-21 09:37
赛事概况 - 2025世界机器人大赛首场锦标赛在海南三亚开幕 这是该赛事首次落地三亚 [1] - 赛事设置19个大项 47个小项 85个竞赛组别 包括VEX系列赛项 ROBOG系列挑战赛项等 [3] - 近万名参赛选手参与本次三亚锦标赛 [1] 赛事规模与规划 - 2025世界机器人大赛计划全球举办500余场各级竞赛 包括300余场城市选拔赛 100场省级选拔赛等 [7] - 全年参赛人数预计突破35万人次 覆盖全年龄段人群 [7] 战略意义 - 大赛将持续搭建产学研用融合平台 联动校企资源 深化全球青少年科技交流 [5] - 三亚市政府表示赛事是"科创+旅游"深度融合的实践 配合海南自贸港建设开放创新环境 [5]
多措并举 积极拓展就业空间
人民日报· 2025-06-11 21:53
华为人才战略 - 2025年应届生招聘开放60余类岗位,拟招聘1万余人,涵盖AI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等[1] - 构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带动"正循环,2024年内部近万名员工通过培训实现职业转型[2] - 开发者社区累计突破千万人次,生态链拉动就业机会逾千万个[2] 阿里巴巴AI人才布局 - 2026届实习生招聘开放超3000岗位,AI相关占比近50%,淘天集团算法/AI岗位占比达50%[2][3] - 阿里国际商业集团校招计划中80%为AI岗位,首次推出全球头部AI科技人才反选机制[3] - 饿了么技术岗占比85%,其中AI算法直接相关岗位超30%,聚焦机器学习/NLP领域[3] 校企合作案例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与海康威视合作开设嵌入式课程班,近4年300名毕业生转正为技术骨干,现有2000名校友在职[5][6] - 北京体育大学与安踏共建运动科技研发中心,2025年6名毕业生入职安踏,13人进入京东[8][9] - 西南石油大学光伏订单班实习就业转化率超90%,30%学员成为企业技术骨干[10][11] 产教融合模式创新 - 集美大学航海学院"3+1"模式(3年校内+1年海上见习)已输送779名毕业生至25家航运企业[13][14] - 北京金融科技学院举办精准双选会,70%参会企业为长期合作单位,岗位与专业匹配度达100%[15][16]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20名毕业生通过"西部计划"等渠道进入基层[4]
辽宁大连推动育苗、养殖、加工等环节创新发展 小海参撬动超300亿元产业链
人民日报· 2025-06-08 21:58
大连海参产业概况 - 2024年大连海参养殖面积达218万亩,产量8.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9% [1] - 海参全产业链年产值超300亿元,带动就业超30万人 [1] - 大连海参捕捞季节为每年5月中旬至6月底,覆盖全市九大产区 [1] 产业技术突破与种业发展 - 大连通过良种选育、现代化生态养殖和精深加工技术推动产业量质齐升 [2] - 大连海洋大学选育的"水院1号"海参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比原有品种提高30%以上 [2] - 全市建成1家国家级刺参原种场、2家种质资源场和13家省级良种场 [2] - 平岛国家级海洋牧场利用人工鱼礁增殖海藻,并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水下环境 [2] 产业标准化与加工能力 - 大连建设3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绿色食品认证生产面积8.31万亩,有机认证29.7万亩 [3] - 辽参集团加工厂日加工鲜海参70万斤,实现从捕捞到加工的高度自动化 [3] - 海参产品实现全程溯源,涵盖育苗、养殖、加工等环节 [3] - 大连拥有50余家精深加工企业,产品包括盐渍、干制、即食等4大类十几个品种 [3] 政策支持与未来规划 - 大连发布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涵盖种业提升、数字化转型等10项行动 [3] - 政府以奖代补鼓励水产原良种场建设及新品种认定 [2] - 产业目标是将质量为先理念贯穿全链条,以科技引领发展 [3]
合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圈”(人民时评)
人民网· 2025-06-05 22:00
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构建 - 企业具有连接市场需求和科研院所的双重优势 在资源配置方面具备独特优势 [1] - 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提供算力调度平台 开放数据平台 金融服务平台和合规指导平台等一站式服务 [1] - 人工智能企业需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深化产学研用融合 打造创新生态圈 [1] 企业角色与创新模式 -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 相关企业超过424万家 已形成完整产业体系 [2] - 企业在创新中需扮演"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三重角色 [2] - 海尔集团建立HOPE开放创新平台 覆盖100+核心技术领域 实现需求快速对接 [2] - 三一重工与中南大学构建协同体系 将市场需求拆解为百余项技术指标嵌入研发流程 [2] - 华为捐赠鸿蒙系统代码后 已有超过1100款软硬件产品通过兼容性测评 [2] 产业发展与政策支持 - 企业是技术攻坚的"破冰船"和应用落地的"推广者" 通过需求牵引创新 生态协同加速转化 市场反馈优化迭代 [3] - 政策支持包括设立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 完善政策工具库 推行示范试点等 [3] - 人工智能未来将成为经济基础要素和社会基础设施 需要持续将技术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 [3]
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厦门主场活动举行
环球网· 2025-05-29 08:54
科技工作者日活动 - 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厦门主场活动在厦门理工学院举行 主题为"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 [1][3] - 活动由市委宣传部 市科协 市科技局 厦门理工学院共同主办 汇聚全市科技工作者代表和高校师生代表 [1] 智库建设与人才汇聚 - 6家单位获"2024年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 占全省18家的三分之一 包括环创科技 精图信息 蓝海天信息 立林科技 厦大附属翔安医院 厦门眼科中心 [3] - 授牌单位依托6位两院院士团队 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体现厦门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成效 [3] - 厦门市文物与博物馆协会 厦门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协会加入科协组织 壮大服务科技创新力量 [3] 产学研协同合作 - 厦门市科协与7所高校签署合作互助协议 包括厦门大学 华侨大学等 原则为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协同创新 服务社会 [5] - 校地协同打通科研资源活水渠 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为产业注入科技动能 [5] - 4个园区与学会签约 包括厦门软件园与计算机学会 湖里创新园与土木建筑学会等 推动科技人才下沉产业一线 [7] 科技服务与健康保障 - 市科协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署协议 为科技工作者建立便捷医疗服务通道和健康管理机制 [7] 科技成果展示 - 活动设置科技成果展 展示高校 科研机构 企业创新成果 采用可听 可看 可感知的互动形式 [8] - "大智无疆"展区展示厦门企业研发的"机甲大师" 融合人工智能 自动控制与机器人技术 [10] - 厦门大学郑高峰教授展示功能性复合型薄膜 参吉果生物科技展示DAG食用油 嘉庚实验室展示电化学氢泵技术 [10] 科普活动延伸 - 厦门市科协将在5月30日前后组织系列科普活动 走进社区 学校 园区 传递科技温度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