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互联网医疗
icon
搜索文档
九安医疗:公司会继续努力做好经营管理工作,提升公司价值
证券日报网· 2025-09-10 11:12
公司市值管理 - 公司近年来已进行多次回购 管理层对市值维护决心明确 [1] - 短期股价波动受市场及其他因素影响 长期股价将反映公司基本面 [1] 业务发展状况 - CGM产品正在积极推进中 [1] - 互联网医疗板块覆盖面不断扩大 营收持续增加 [1] 资产配置与财务表现 - 大类资产配置每年为公司带来稳定持续的利润和现金流 [1] - 公司将继续努力做好经营管理工作以提升公司价值 [1]
AI医疗,迎来DeepSeek时刻了吗?
36氪· 2025-09-05 08:46
政策与市场动态 - 国家发布《人工智能+行动意见》 推动AI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和医保服务等场景应用 [1] - 中国AI医疗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88亿元增长至2033年3157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43.1% [1] - 全球AI医疗市场规模预计2032年突破4910亿美元(约3.5万亿元人民币) [1] - 蚂蚁、京东、华为、字节等科技巨头切入AI医疗赛道 聚焦问诊、用药和健康管理场景 [1] 行业核心痛点 - 医疗行业核心矛盾在于优质医生供给严重不足 基层缺乏会看病的医生而非设备 [1][7] - 全球医疗体系普遍存在供给不足、资源不均和成本高昂困境 美国2024年医疗支出增长8.2%突破5万亿美元 [5] - 英国NHS体系面临服务效率低下和财政压力加大挑战 [6] - 中国医改虽提升公平性 但难以在短期内解决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问题 [7] 技术发展机遇 - AI医疗可能成为"超级入口" 因医疗数字化程度高且决策以家庭为单位 商业价值巨大 [4] - 大语言模型在医疗诊断任务表现提升 o1-preview模型在诊断推理和管理推理任务中超越主治医师水平 [15] - 中国医疗行业经过20年信息化建设积累高质量数据 为AI医疗发展奠定基础 [15] - AI医生更适合定位为替代基层全科医生 发挥跨学科多病种综合判断优势 [16] 应用场景展望 - AI可参与问诊、分析、分诊环节 实现常见病直接开方、急重症转诊和疑难病例辅助决策 [19][20] - 推动医疗数据系统性整合 形成"数据-模型-应用"反馈循环 美国Tempus AI已覆盖肿瘤学等多领域 [21] - 促进合理用药 基于用药指南和最新文献减少非必要处方 [22] - 间接影响保险支付模式 通过全周期健康管理降低医疗支出并为保险精算提供风险分层依据 [24] 挑战与监管 - 责任归属是待解难题 需明确AI作为独立决策者或辅助工具时的责任主体 [26] - FDA发布AI监管框架 采用基于风险情境的动态评估模式而非简单按任务类型划分风险 [26] - 湖南曾明确禁止使用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处方 [25] - 技术实际成效受限于系统对接能力、监管框架和临床接受度 [24]
互联网医疗平台谋变,押注AI争夺下一个十年
36氪· 2025-09-01 08:28
行业趋势 - 互联网医疗平台集体押注AI 以改写医疗行业成本结构、服务半径和商业模式[1][3] - AI使平台从低毛利场景(卖药、广告、挂号)挣脱 政策支持AI辅助诊断进入医保价格构成[1][8] - 中国AI医疗市场规模从2019年27亿元增至2023年88亿元 预计2028年达300亿元[8] 平台战略路径 - 大厂系平台(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将AI作为运营手段 核心盈利仍依赖药品差价和渠道费[3][9] - 垂直平台(微医、方舟健客)以AI作为增长飞轮 聚焦分级诊疗服务费与慢病会员订阅[11][12] - 流量平台(蚂蚁、抖音)以轻量级AI工具切入 通过流量分发和广告增值实现快速扩张[14][16] 财务表现与估值影响 - 平安好医生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因AI赋能提升至33.6%(去年同期32.2%)[3] - 京东健康2024年上半年总营业额352.9亿元 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增27.45%至25.96亿元[9] - 微医2024年上半年AI医疗服务收入占比79.2%达14.4亿元 但毛利率仅4.9%[12] - 二级市场对AI医疗概念股追捧 平安好医生一年内股价涨1225.68%[8] 技术应用与效率提升 - AI在医药电商领域优化供应链管理 提升库存周转与精准配送效率[6][11] - AI精准营销降低获客成本 智能推荐提高用户粘性与单次消费金额[11] - 自动化工具替代部分人工工作(如病历书写、导诊)降低销售与营销费用[11] 行业挑战与困境 - AI研发投入巨大(京东健康2024年上半年研发开支7.36亿元)但商业回报周期长[17][20] - C端用户对AI信任度低 付费意愿弱 B端客户因可靠性问题持谨慎态度[23][25] - 医疗数据质量与安全要求高 AI产品同质化严重且医保覆盖范围有限[23][25] - 头部厂商依托资源壁垒占据主导 中小平台需寻找差异化路径生存[17][26]
研判2025!中国在线问诊行业发展历程、政策汇总、产业链、发展现状、企业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下,行业市场规模达到695.4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31 00:00
行业定义与概述 - 在线问诊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医患远程沟通的医疗服务模式 核心是打破地域限制 利用视频、图文、语音等方式互动 适用于轻症咨询、慢性病管理和复诊开药等场景 [2] - 服务形式主要包括图文问诊(性价比高但交流及时性受限)、语音问诊(效率高但开发要求高)和视频问诊(直观但受设备影响)三种类型 [3] - 行业满足现代快节奏生活对便捷医疗的需求 有效连接优质医疗资源并改善偏远地区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特别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定期沟通渠道 [1][10] 行业发展历程 - 2000-2014年处于萌芽期 丁香园、春雨医生等平台成立奠定基础 但远程服务仅限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 [4] - 2015年进入启动期 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在乌镇上线 国家鼓励第三方机构建立互联网医疗平台 [5] - 2017年至今为高速发展期 互联网医疗平台数量激增 平安健康、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头部平台显现 国家持续出台规范政策 [5] 政策环境 - 2023年2月政策提出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 构建乡村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并推广远程会诊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6] - 2024年8月政策要求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 支持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 优化服务流程 [6]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包括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 其中互联网企业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和AI技术提升智能化水平 [7] - 中游是在线问诊平台 集成在线咨询、远程诊断和电子处方等功能 服务模式涵盖轻问诊到专科诊疗 [7] - 下游是患者群体 其需求直接影响行业发展 [7] - 医疗机构作为产业链基石 通过在线平台突破地域限制并优化资源配置 2024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达109.36万个 较2019年100.76万个持续增长 [8] 市场规模与用户基础 - 2024年中国在线问诊行业市场规模达695.4亿元 同比增长23.4% [1][10] - 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持续上升 2024年12月达4.18亿人 较2023年12月增加372万人 2025年6月达3.93亿人 [10] 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 主要参与者包括综合医疗平台(微医、好大夫在线)、专科医疗平台(丁香园、春雨医生)和药品电商平台(京东健康、阿里健康) [11] - 微医控股核心业务包括AI医疗服务和数字医疗平台 2015年创建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 2020年与天津市政府合作建立健共体 2022年推进按人头付费的健康管理会员服务模式 [12] - 京东健康2019年成立 2020年上市 业务涵盖健康商品销售、医疗健康服务和企业解决方案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52.9亿元 同比增长24.51% 日均在线问诊咨询量超50万人 [13] 技术发展趋势 - 行业将推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融合应用 发展智能问答、智能诊断功能以提高问诊效率和准确性 [13] - 大数据分析可用于病例分析、疾病预测和优化平台运营策略 [13] 发展挑战 - 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存在难点 包括医疗机构资质核实困难和线上诊断准确性受影响等问题 [14] -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成为首要风险 需建立严格的数据管理制度、采用加密技术并加强内部人员管理 [15]
平安好医生(01833):利润率水平明显提升,B端企康及养老服务持续发力
西部证券· 2025-08-27 06:06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2][4] 业绩概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25.02亿元,同比增长19.5% [1][4] - 毛利率33.6%,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 [1][4] - 归母净利润1.34亿元,同比增长137% [1][4] - 净利率5.4%,大幅提升 [1][4] - 剔除股份支付及外汇损益影响后经调整净利润1.65亿元,同比增长83.6% [1][4] - 经调整净利率6.6%,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 [1][4] 费用控制 - 销售费用3.81亿元,同比增长3.9%,费用率15.2%,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1][4] - 管理费用3.72亿元,同比下降5.7%,费用率14.9%,同比下降4.0个百分点 [1][4] - 研发费用1.62亿元,同比增长0.2%,费用率6.5%,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 [1][4] 业务板块表现 - F端收入14.32亿元,同比增长28.5% [1] - F端付费用户数0.20亿人,同比增长34.6% [1] - 持续提升对平安集团近2.45亿个人金融客户的服务渗透 [1] - B端企康收入5.27亿元,同比增长35.2% [1] - B端付费服务企业数量超过3500家,同比增长37.2% [1] - B端用户数超过360万人,同比增长39.2% [1] - 养老服务收入1.72亿元(2024年同期47.3百万元),毛利率37.6%,同比提升20.7个百分点 [1] - 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85个城市,较去年末新增10城 [1]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年营收55.04亿元,同比增长14.5% [2][3] - 预计2026年营收62.76亿元,同比增长14.0% [2][3] - 预计2027年营收70.74亿元,同比增长12.7% [2][3]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2.63亿元,同比增长223.0% [2][3] - 预计2026年归母净利润3.60亿元,同比增长36.7% [2][3] - 预计2027年归母净利润4.53亿元,同比增长25.9% [2][3] - 预计2025年每股收益0.12元 [3] - 预计2026年每股收益0.17元 [3] - 预计2027年每股收益0.21元 [3] 估值指标 - 当前市盈率153.6倍(2025年预测) [3] - 当前市净率4.2倍(2025年预测) [3] - 当前市销率7.3倍(2025年预测) [10]
机构风向标 | 东华软件(002065)2025年二季度已披露前十大机构累计持仓占比27.55%
新浪财经· 2025-08-27 01:03
机构持股概况 - 截至2025年8月26日 11家机构投资者合计持有东华软件8.83亿股 占总股本27.55% [1] - 前十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达27.55% 较上一季度下降0.74个百分点 [1]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作为外资代表 持股减少占比达0.94% [2] 公募基金持仓变动 - 5家公募基金增持 包括南方中证500ETF/华宝金融科技ETF/嘉实软件服务ETF/华夏金融科技ETF/易方达人工智能ETF 合计增持占比0.22% [2] - 博时金融科技ETF为唯一减持公募基金 持股比例小幅下跌 [2] - 新增披露2家公募基金:汇添富中证互联网医疗指数(LOF)A和泓德中证500指数增强A [2] - 6家公募基金退出披露 包括景顺长城中证500低波动指数A/南方在线消费ETF等产品 [2] 机构投资者构成 - 前十大机构包含产业资本(北京东华诚信电脑科技及投资管理中心)及指数化投资工具 [1] - 跟踪指数涵盖中证500/人工智能/金融科技/软件服务/互联网医疗等主题 [1][2] - 外资通过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渠道进行持股调整 [2]
【港股收评】三大指数拉升!恒科涨3.14%,有色金属股强劲
搜狐财经· 2025-08-25 08:58
港股市场整体表现 - 恒生指数上涨1.94% 国企指数上涨1.85% 恒生科技指数上涨3.14% [2] 黄金与有色金属板块 - 金力永磁上涨14.34% 洛阳钼业上涨10.47% 江西铜业股份上涨8.35% 紫金矿业上涨6.38% 中国黄金国际上涨4.95% 灵宝黄金上涨5.21% 山东黄金上涨3.75% [2]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就业市场风险上升可能使9月降息 交易员对9月降息预期由75%提升至90% [2] 科技与互联网板块 - 微盟集团上涨13.17% 第四范式上涨8.17% 百度集团上涨6.25% 网易上涨6.04% 阿里巴巴上涨5.51% 快手上涨5.14% 京东集团上涨4.28% [3] - 互联网平台价格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 旨在终结恶性竞争 [3]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板块 - 金风科技绩后大涨11.74% 第二季度净利润9.19亿元人民币 环比增长62% [3] - 上海电气上涨4.83% 协鑫科技上涨4.2% 信义光能上涨3.13% [3] 医药与医疗板块 - 康龙化成上涨6% 昭衍新药上涨5.61% 金斯瑞生物科技上涨4.1% 凯莱英上涨4.3% 南京熊猫电子股份上涨3.68% [3] 其他上涨板块 - 家电 汽车 节假日概念 影视股均有不错表现 [4] 下跌板块与个股 - 教育股普遍低迷 华南职业教育下跌3.33% 中国科培下跌1.31% 中国东方教育下跌0.98% [5] - 中资券商股走弱 光大证券下跌2.01% 国泰海通下跌1.2% 弘业期货下跌1.3% [6] - 西锐大跌16.91% 遭剔除出恒生综合指数 [7] - 布鲁可下跌13.53% 上半年营收增速放缓 毛利率同比下滑4.5个百分点 [8] 特殊公司动态 - 东风集团股份大涨54.1% 计划分派岚图股份并申请H股上市 [8]
狂奔的医药电商与“滴滴开处方”:处方价格最低4毛1张,平台考核医生10秒开方率
第一财经· 2025-08-25 06:22
网售处方药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网售处方药销售规模保守估计在350亿元-400亿元区间[4] - 处方药产品连续5年力压非处方药 在网售药品市场中市占率排名第一[4] - 医药电商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网售处方药销售规模逐年增长[4] 电子处方产业链结构与成本 - 互联网电子处方市场价格维持在每张0.4-0.6元[4] - 医药电商平台为外部供应商每张处方支付0.4-0.8元[5][9] - 开方公司为医生结算每张处方0.2-0.4元 具体价格根据处方单量、在线时长、10秒开方率等指标决定[5] - 药店接入互联网医院系统需缴纳约800元年费 每张处方支付约0.6元审核费[8] - 头部平台年开方量突破2000万张 全国累计电子处方量达数亿级别 产业规模接近十亿元[8] 电子处方开具流程与AI应用 - 开方过程几乎全部由AI主导 平台要求医生在10秒内完成开方[11] - 医生主要依靠AI风险提示快速点击确认 实际审核时间不足[11] - 部分第三方公司为降低成本使用自动开方 政策目前仍禁止AI开方[11] - 医生每开具一张处方报酬为0.4元[11] 政策监管演变历程 - 1999年《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禁止网络销售处方药和非处方药[15] - 2005年《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允许持C证连锁药店销售非处方药[15] - 2013年批准95095、1号店等平台开展药品B2C试点[15] - 2016年因主体责任不清等问题叫停第三方平台试点[16] - 2018年《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首次赋予电子处方合法地位[17][22] - 2019年处方药网售禁令解除 特殊管理药品不得网络销售[17] - 2021年允许网络销售除特殊管理药品外的处方药[18][23] - 2022年《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处方药销售前凭处方审核[18] - 2023年医保统筹向药店开放 零售终端处方药销售占比从2017年16%升至2024年21%[19][23] - 2024年要求"双通道"药品处方均通过电子处方中心流转[20] - 2025年医保电子处方机构超35万家 累计开方量6300万张[21] - 2026年全面执行医保便民服务技术标准 支持跨省处方流转与结算[21] 行业生态与商业模式 - 形成消费者-药店-平台-互联网医院/第三方机构-医生的产业链条[10] - 互联网医院依靠处方接口输出 医生完成形式化人工审核[10] - 药店借处方推动药品销售 平台在处方审核和药品交易两端抽成[10] - 部分药店和平台采用"先卖药、后补方"方式规避政策限制[12] - 系统默认或患者自行勾选过敏史和不良反应 医生和平台借此规避责任[12] - 政策禁止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 但被药店与电商平台以技术方式规避[12]
贵州百灵涨2.12%,成交额1.07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437.52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8-25 02:48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8月25日盘中股价上涨2.12%至6.27元/股,成交额1.07亿元,换手率1.43%,总市值87.63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入437.52万元,其中特大单净卖出265.38万元(买入297.12万元占比2.78%,卖出562.50万元占比5.25%),大单净买入702.91万元(买入2552.71万元占比23.85%,卖出1849.80万元占比17.28%)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62.86%,近5日/20日/60日分别上涨3.47%、16.98%、55.20% [1] - 年内3次登上龙虎榜,最近8月5日龙虎榜净卖出2377.30万元(买入总额1.04亿元占比11.37%,卖出总额1.28亿元占比13.97%) [1] 股东结构与基本面 - 股东户数10.12万户,较上期增加18.88%,人均流通股11,985股,较上期减少15.88% [2]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62亿元,同比下降31.77%,归母净利润5183.46万元,同比下降40.73% [2]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中成药86.97%、西药8.44%、医疗服务2.27%、其他1.91%、中药材0.42% [1] 公司背景与行业属性 - 公司成立于1999年3月25日,2010年6月3日上市,主营以苗药为主的中成药生产销售 [1] - 所属申万行业分类为医药生物-中药Ⅱ-中药Ⅲ,概念板块涵盖肝炎治疗、抗流感、互联医疗、中药、创新药等 [2] 分红记录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4.47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0元 [3]
狂奔的医药电商与“滴滴开处方”:处方价格最低4毛1张 平台考核医生10秒开方率
第一财经· 2025-08-25 00:05
网售处方药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网售处方药销售规模保守估计在350亿元-400亿元区间[1] - 处方药连续5年在网售药品市场市占率排名第一[1] - 头部平台年开方量突破2000万张,全国累计电子处方量达数亿级别[4] - 电子处方产业规模接近十亿元[4] 电子处方产业链结构 - 医药电商平台为每张处方支付0.4元-0.8元给外部供应商[2][5] - 开方公司为医生结算每张处方0.2元-0.4元[2] - 药店缴纳约800元年费接入互联网医院系统,每张处方支付0.6元审核费[4] - 医生每开具一张处方获得0.4元报酬[7] 电子处方开具机制 - 互联网处方平均市场价格为每张0.4元-0.6元[1] - 平台要求医生在10秒内完成开方[7] - AI辅助开方成为主流,医生主要进行形式化审核[7] - 部分第三方公司使用自动开方以降低成本[7] 政策演变历程 - 2018年《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首次承认电子处方法律效力[12][17] - 2019年《药品管理法》解除处方药网售禁令[12] - 2021年国务院文件允许网售除特殊管理药品外的处方药[12][18] - 2022年《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处方药销售前凭处方审核[12] - 2024年要求"双通道"药品处方均通过电子处方中心流转[14] - 2025年实施电子处方数据加密传输国标[15] - 2026年启动全国处方漫游[15] 医保与市场影响 - 全国接入医保电子处方的机构突破35万家,累计开方量达6300万张[10][15] - 零售终端处方药销售占比从2017年16%升至2024年21%[19] - 2023年医保政策允许定点零售药店开通门诊统筹服务[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