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厨房

搜索文档
都是华与华的甲方,西贝为什么没像蜜雪冰城一样逆转危机?
商业洞察· 2025-09-16 09:24
核心观点 - 西贝与罗永浩的争端源于预制菜争议 暴露餐饮行业在标准化生产与消费者预期之间的认知错配 事件升级为行业话语权争夺战 [4][15][20] - 西贝因创始人应对失当导致品牌信誉受损 单日营业额下滑超200万元 而蜜雪冰城因定位平价获得公众宽容 形成鲜明对比 [19][18][23] - 预制菜国家标准即将出台 将强制餐饮门店披露使用情况 解决当前行业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 [15][16] 事件经过与影响 - 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使用预制菜且价格高 引发网友热议 [6] -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否认使用预制菜 宣布开放后厨并推出"罗永浩菜单" 但媒体探访发现儿童餐使用冷冻食材(鸡翅保质期9个月 西兰花24个月) [7] - 事件导致西贝单日营业额下滑超200万元 遭遇消费者抵制 [19] - 贾国龙群内言论称"罗永浩是网络黑嘴" 引发罗永浩强烈回应 双方矛盾激化 [4][8][10] - 西贝发布道歉信 承诺2025年10月前完成门店调整 但遭罗永浩五连问质疑 [13] 行业对比分析 - 蜜雪冰城虽被曝使用隔夜食材 但因定位平价(几元饮品)获得公众宽容 品牌IP与社会情绪共振 [18][19] - 西贝定价高端(人均85元) 面向中产及亲子家庭 2024年售出儿童餐超2000万份 服务儿童近650万人次 但食材新鲜度争议引发信任危机 [21][20] - 连锁餐饮普遍采用中央厨房+冷链模式 提升效率但导致"锅气"减少 价格持续上涨 [22] 行业标准与趋势 - 当前中央厨房出品是否属预制菜缺乏明确界定 企业可通过"预处理"等话术规避责任 [15] -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 将强制餐饮门店披露预制菜使用情况 [15][16] - 消费者反对的是"假装现炒"的欺骗感 而非预制菜本身 [22]
西贝贾国龙,其实和于东来是一类人
36氪· 2025-09-15 13:35
公司发展历程 - 西贝莜面村创始人贾国龙1988年从大学退学创业 先后尝试火锅 海鲜和蒙古宴等餐饮项目 2009年聚焦西贝单一品牌[5] - 公司从初创企业发展至年收入超60亿元的大型连锁餐饮品牌 2023年营收达62亿元[5][24][35] - 创始人计划2028年退休 并制定五年退休计划 同时推动公司预计2026-2027年上市[25][34] 创始人管理风格 - 贾国龙以"乱动"和"折腾王"著称 不断尝试新餐饮项目 曾推出贾国龙中国堡 小锅牛肉等子品牌但多数未成功[9][26] - 强调"使命 愿景 价值观"管理理念 实行创业合伙人制 新店前三个月亏损由总部承担 盈利后分部享40%股份[21] - 2017年发放7000万元"喜悦奖"给员工 2018年实行员工自报年终奖模式 发放8000万元[22][23] 舆论危机事件 - 2020年公开称西贝账面资金撑不过三个月 400家门店基本停业 损失营收7-8亿元 月员工支出1.5亿元 随后获得银行5.3亿元授信[11][12] - 2020年4月因疫情期间涨价引发争议 土豆牛肉条售价达80元 后恢复原价[13] - 2020年9月提出"715工作制"(每周7天每天15小时)引发舆论批评[13][14] - 近期因罗永浩质疑预制菜问题 贾国龙选择公开回应并上线"罗永浩菜单" 但加剧舆论危机[6][15][26] 业务模式与战略 - 全国拥有400家门店 并开始推行出海业务 在美国洛杉矶开设门店[34][38] - 推行中央厨房标准化模式 但陷入预制菜争议[32][35] - 通过儿童餐细分策略获得增长 但面临海底捞 麦当劳等更大品牌的竞争[35] - 上市目标为200亿元营收 需实现33%年复合增长率 但当前餐饮环境下难度较大[34][35] 行业对比 -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公开支持西贝 称其提供相对放心可口的用餐场所[18] - 贾国龙与于东来同为白手起家 年龄相差一岁 均活跃在行业一线且具有强烈表达欲[20][21] - 但与胖东来持续正面形象不同 西贝陷入舆论危机[29]
预制菜与中国连锁餐饮行业发展
2025-09-15 01:49
预制菜与中国连锁餐饮行业研究纪要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于预制菜和连锁餐饮 包括中央厨房运营、冷链物流及食品安全标准[1][4][14] * 涉及日本餐饮企业如萨莉亚 以及零售渠道7-11和Family Mart 作为中国餐饮业的借鉴对象[14][15] * 中国连锁餐饮企业通过中央厨房和炒菜机器人技术提升运营效率[2][19] 核心观点与论据 预制菜定义与监管分歧 * 预制菜定义存在多层面差异 消费者层面指非现场制作食品 行业层面分为即配、即烹、即热、即食四类 国家层面排除主食和中央厨房菜肴且禁止添加防腐剂[1][2] *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新规将中央厨房排除在预制菜范畴 导致消费者对非中央厨房预制菜品质担忧 需求下降[2][13] * 小型餐饮企业自制食品被归类为预制菜 而中央厨房经过认证不被认定为预制菜[6] 中央厨房的作用与影响 * 中央厨房通过集中采购和批量处理食材 可降低10-30%成本 确保产品质量一致性并提高食品安全性[3][12] * 使中餐品牌孵化更容易 解决了厨师手艺差异导致的标准化难题 新品牌可通过半成品加工实现规模化复制[7] * 分为两类:FC类型可批发零售需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JY类型直供门店无需标注保质期但需保证安全[8] * 能节省人力、空间和租金三大成本 提高门店运营利润率(OPMargin) 并将过剩产品外卖给第三方[12][18] 日本经验与中国借鉴 * 日本90年代后通过优化供应链和冷链物流 建立了完善的中英厨房体系 标识清楚且监管严格[4][14][15] * 经济调整、少子化和家庭小型化推动半成品及预包装食品发展 零售渠道贩卖健康卫生且价格低廉的食品[14] * 日本餐饮利润率通常0-5% 中国优秀公司达十几个点 有空间让利消费者实现平衡发展[20][21] 消费者需求与行业趋势 * 中国消费者期许健康安全、优质服务和创新菜单 连锁企业需加强供应链管理、员工培训和产品研发[5] * 预制菜发展前景广阔 可改善企业毛利率和人工成本 结合炒菜机器人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与锅气保留[16][17][19] * 未来趋势是中央厨房普及和预制菜接受度提升 尤其针对少子化和家庭小型化带来的年轻父母需求[16] 其他重要内容 食品安全与法规执行 * 农副产品如生鲜鱼、蔬菜不强制标注保质期 只需保证不腐败变质 实际保质期可能较长(如西兰花标注24个月)[9] * 餐饮企业采购添加防腐剂的农副产品合法 只要符合食品安全法规范(如保水剂在允许范围内)[10] * 赏味期指最佳口感时间段 保质期指安全食用期限 许多农产品实际保质期远长于消费者认知[11] 市场变化与应对策略 * 疫情后预制菜需求下降 堂食和普通外卖恢复 商超将预制菜更名为"快手菜"以避免品质联想[13] * 现炒食品虽有锅气但食材质量不一定优于合规预制菜 需通过技术手段平衡标准化与美味[14][19] * 中式快餐需在标准化、安全卫生、美味和价格合理层面取得平衡 实现长远发展[20][21]
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争议引爆行业 消费者为何“谈虎色变”
第一财经· 2025-09-12 15:00
预制菜行业争议与现状 - 网红企业家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使用预制菜且价格过高 呼吁立法强制餐饮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 西贝否认指控并计划法律维权 双方争议焦点在于消费者知情权与预制菜定义差异[1][2] - 西贝公布13道菜品制作流程作业指导书 开放后厨及供应链参观以证实现场烹饪 公司称中央厨房仅预加工原料(如标准切割羊排)而非提供成品预制菜[2][3] 预制菜行业定义与标准 - 行业缺乏国家标准且定义模糊 消费者常将净菜、中央厨房半成品与预制菜混淆 2024年六部委联合通知明确界定预制菜范围 排除净菜、即食食品及中央厨房自配送菜品[4][8] - 日本预制菜行业因国标严格、准入资质高 形成成熟产业体系 中国行业渗透率预计提升至15%-20% 2030年市场规模或达7000亿元 复合增长率13%[4][7] 行业发展历程与模式 - 预制菜行业早期服务于B端餐饮 2014年后因租金及人力成本上升推动中央厨房模式普及 2020年疫情加速C端市场渗透[4] - 中央厨房模式通过集中采购、标准化生产降低运营成本 保障食品安全与口味一致性 被视为餐饮工业化进步的关键手段[9] 政策与消费者权益 - 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文鼓励餐饮环节明示预制菜使用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商品真实情况知情权[7] - 行业需政策支持、产业自律及消费者接受三方协同发展 当前市场分散度加剧 头部企业如味知香净利润逐年下滑[4][5]
漩涡中的西贝:一场因“预制菜”引发的信任危机
华夏时报· 2025-09-12 14:15
西贝与罗永浩的预制菜争议 -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声称全国370家门店100%没有预制菜 并开放后厨接受监督 同时表示将对罗永浩提起诉讼 [2][3] - 罗永浩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证据 并呼吁立法强制餐馆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 [2][3] 预制菜的界定与认知差异 - 市场监管总局定义预制菜为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的预包装菜肴 但明确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5] - 消费者普遍将非现场烹饪的产品视为预制菜 与监管定义存在显著认知偏差 [5][6] - 西贝后厨存在部分预加工环节:大盘鸡等主料为当日门店炒制分装 面条由中央厨房统一配送 [4] 中央厨房的行业角色与沟通缺失 - 中央厨房是连锁餐饮标准化扩张的核心 支撑质量稳定性和门店复制能力 但公众对其缺乏认知 [8][9] - 西贝在全国设有7大超级厨房(含4家央厨) 但未公开最新建设进展及配送频率 [9] - 餐饮行业普遍回避宣传中央厨房模式 导致消费者将其等同于预制菜并产生负面联想 [9][10] 餐饮行业现状与定价挑战 - 2024年上半年餐饮收入27480亿元 同比增长4.3% 较2023年同期7.9%增速明显放缓 [11] - 多家餐饮企业人均消费下滑:小菜园2025年上半年人均57.1元(同比降3.3元) 绿茶集团人均55.5元(同比降2.6元) [11] - 西贝长期陷入定价争议 如21元馒头、29元3只蒸饺 贾国龙称公司利润率约为5% [11][12] 行业反思与转型方向 - 争议核心在于消费者知情权与品牌信任 需通过菜单标注、透明化沟通解决认知偏差 [6][12] - 餐饮业需平衡工业化效率与中餐"锅气"体验 避免价值落差 [10][12] - 建议餐饮企业主动科普中央厨房优势 实现价格与价值匹配 并将工业化能力转化为品牌亮点 [12][13]
我不吃西贝,主要是它不够预制
虎嗅· 2025-09-12 08:51
西贝的定位与市场策略 - 西贝主要客群为城市有娃中产家庭 满足商场环境中对安全、可预测、适合全家口味的餐饮需求[12][13] - 西贝通过中央厨房进行原材料初加工和酱汁调制 门店完成最终烹饪 属于预制化模式而非官方定义的预制菜[10][21] - 西贝此前主动绑定预制菜概念进行营销 但2024年新规使其无法继续使用该标签[24][25][29] 预制菜行业政策与定义 -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定义预制菜为"工业化预加工"且"经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20][21] - 新规将中央厨房模式(如西贝)排除在预制菜范畴外 导致企业面临定义与实际认知的鸿沟[30][32] - 政策同步鼓励中央厨房发展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及2024年两项国家标准(GB/T 44142-2024、GB/T 44141-2024)推动标准化建设[34][35] 连锁餐饮的标准化与成本结构 - 中央厨房是实现中餐标准化和规模化的核心 解决厨师依赖问题并提升监管效率[32][36] - 西贝定价包含高额场地成本(如商场租金) 一线城市购物中心门店需覆盖直接与间接房租成本[39][40] - 完全现制餐饮在商场环境下难以存活 黑珍珠级别餐厅人均价格远超大众消费水平[41][42] 消费者认知与行业趋势 - 消费者广义上将中央厨房模式均视为预制菜 与法规定义存在显著差异[30][31] - 餐饮行业面临消费降级与成本压力的死亡螺旋 推动预制化程度进一步提升[43][45] - 理性消费需基于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做选择 而非情绪化反对行业趋势[36][49]
时隔四年金龙鱼重回双增长,“油茅”凭何逆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4 02:3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56.82亿元,同比增长5.67% [1] - 归母净利润17.56亿元,同比增长60.07% [1]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61%,利润总额同比大增475% [2] - 经营性现金流从去年同期16.36亿元跃升至146.25亿元,增幅793.97% [9] - 毛利率同比增长1.63个百分点至6.53% [9] 业务板块表现 - 厨房食品收入715.51亿元,同比增长2.69% [8] - 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收入431.79亿元,同比增长10.81% [8] - 厨房食品毛利率提升0.8个百分点至7.66% [9] - 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毛利率提升3.25个百分点至4.26% [9] 战略发展举措 - 实施多品牌、多品类、多场景、多渠道的大厨房战略 [3] - 在全国拥有83个已投产生产基地 [14] - 布局中央厨房业务,通过自用生产+对外出租双模式运营 [14] - 推出胡姬花古法花生油、欧丽薇兰橄榄油等多个高端系列产品 [14] - 增资高端食用油品牌鲁花集团,交易金额合计55.69亿元 [15] - 发布大健康品牌"金龙鱼丰益堂",进军功能性健康食品领域 [15] 市场环境与成本因素 - 大豆等原材料价格维持低位,CBOT大豆均价同比下降11.4% [9] - 进口大豆平均榨利同比增加419.7元/吨至286.2元/吨 [9] - 厨房食品行业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 [13] - 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业绩影响显著 [13] 募投项目情况 - 两大核心募投项目延期至2027年12月底 [11] - 账上未使用的募集资金达24.86亿元 [12] - 10个募投项目存在预计收益未达预期情形 [12] - 项目延期主要基于审慎投资原则 [11] 历史业绩对比 - 2020年上市当年营收1949亿元,归母净利润60亿元 [7] - 2024年归母净利润降至25亿元区间,创历史新低 [8] - 总市值从巅峰7800亿元下跌78.21%至约1700亿元 [7]
从流量平台到生态共建,互联网巨头重塑餐饮市场
证券时报· 2025-08-14 00:58
互联网巨头餐饮新模式布局 - 京东推出七鲜小厨采用合营厨房加菜品合伙人模式 首日营业即爆单 开业首周日均订单突破1000单 复购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220% 计划3年投入超百亿元资金建设超1万家门店 [4] - 美团推出浣熊食堂以全程可视可追溯为运营原则 商家可拎包入驻 计划未来3年投资建设1200家门店 坚决不下场做自营 不与商家竞争 [4][8] - 两种模式均通过集中式厨房共享设备集约采购 将传统外卖模式下占营收35%以上的租金人力损耗成本压缩10%至15% 依托成熟配送网络实现平均28分钟送达时效 [5][10] 行业变革驱动因素与模式创新 - 互联网巨头通过自建或控股中央厨房加品牌拎包入驻模式 将分散小店经济推向类连锁化临界点 用数据和规模重构行业成本结构 [7][12] - 采用轻资产入驻重资产基建混合模型 多品牌共用产能 消费者可跨店组合下单 骑手与订单密度共享 实现供应链整体托管与原料集中采购 [10] - 全国餐饮市场持续增长 上半年收入达27480亿元同比增长43% 但超800万家门店分布分散 平台新模式可能引发市场集中度跳跃式提升 [12][13] 对中小商家的影响与建议 - 平台系头部连锁小微独立三层金字塔结构可能形成 传统夫妻店或因租金证照流量劣势被挤出市场 [13] - 中小商家可借助巨头厨房获得流量供应链数字化工具机遇 但面临品牌稀释佣金上涨竞争加剧挑战 [13] - 建议中小商家将巨头厨房作为放大器 私域会员作为压舱石 通过数据驱动迭代和轻资产复制实现突围 [13]
从流量平台到生态共建,互联网巨头重塑餐饮市场
证券时报· 2025-08-14 00:25
巨头亲自下场 - 京东七鲜小厨首日营业即实现"爆单",开业首周日均突破1000单,复购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220% [3] - 京东投入百亿元打造"合营厨房+菜品合伙人"模式,计划3年内建设超1万家七鲜小厨 [3] - 美团浣熊食堂以"全程可视可追溯"为运营原则,商家可"拎包入驻",计划未来3年建设1200家浣熊食堂 [3] 新模式与传统外卖对比 - 传统外卖模式下租金、人力、损耗占营收35%以上,集中式厨房通过共享设备、集约采购能将综合成本压缩10%至15% [4] - 互联网巨头已构建成熟"最后三公里"配送网络,平均28分钟送达时效让"30分钟必达"成为行业标准 [4] 从流量平台到生态共建 - 美团提供食品安全全链条服务、数字化运营规范和扶持,包括供应链、明厨亮灶等全套基建 [6] - 七鲜小厨定位为合营品质餐饮制作平台,被认为是餐饮外卖市场15年来最大的供应链模式创新 [7] - 京东采用更接近自营的模式,美团则坚持"坚决不下场做自营,坚决不和商家产生竞争" [8] 中央厨房的底层逻辑 - 平台出面拿地、投建、改造,餐饮品牌带配方即可入驻,厨房取消堂食,紧贴社区或写字楼以3公里半径锁定30分钟送达 [9] - 供应链被平台整体托管,原料集中采购、中央预加工、冷链直配、质检标准高度统一,压缩采购成本并保障口味稳定性 [9] - 物理空间内多品牌共用产能,消费者可跨店组合下单,骑手与订单密度共享,采用"轻资产入驻、重资产基建"混合模型 [9] 行业现状与中小商家应对 - 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27480亿元,同比增长4.3%,餐饮相关企业存量超过1600万家,门店超过800万家 [11] - 平台巨头用新模板将分散的小店经济推向"类连锁化"临界点,预计市场集中度会跳跃式提升 [11] - 中小商家可把巨头厨房当"放大器",私域会员当"压舱石",用数据驱动迭代和轻资产复制以应对挑战 [12] 行业变革影响 - 互联网巨头引领的变革正改变数亿人次的用餐选择,重塑万亿级市场的底层逻辑 [13]
时隔四年金龙鱼重回双增长, “油茅”凭何逆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11:24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56.82亿元 同比增长5.67% 归母净利润17.56亿元 同比增长60.07% [1]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61% 利润总额同比大增475% [1] - 经营性现金流从去年同期16.36亿元跃升至146.25亿元 增幅达793.97% [4] - 毛利率同比增长1.63个百分点至6.53% 其中厨房食品毛利率提升0.8个百分点至7.66% 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毛利率提升3.25个百分点至4.26% [4] 业务板块表现 - 厨房食品收入715.51亿元 同比增长2.69% 受益于销售渠道拓展和新工厂产能释放 [4] - 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收入431.79亿元 同比增长10.81% 得益于下游养殖需求旺盛和渠道优势 [4] - 两大主要业务板块均明显上涨 [4] 原材料成本环境 - 大豆等原材料价格维持低位 2025年1-8月中旬CBOT大豆均价同比下降11.4% [5] - 进口大豆平均榨利同比增加419.7元/吨至286.2元/吨 [5] - 原料成本下降推动盈利能力改善 [4][5] 战略转型举措 - 建设中央厨房业务 采用自用生产+对外出租双模式 在全国拥有83个已投产生产基地 [8] - 推动品牌高端化 推出胡姬花古法花生油、欧丽薇兰橄榄油等多个高端系列产品 [9] - 拓展调味品、日化产品和功能性产品领域 2025年4月发布大健康品牌"金龙鱼丰益堂" [9] - 对高端食用油品牌鲁花集团增资 关联方投资总额55.69亿元 [9] 募投项目状况 - 两大核心募投项目延期至2027年12月底 理由是基于审慎投资 [6] - 2023年以来第6次发布募投项目延期公告 [7]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账上未使用募集资金达24.86亿元 [7] - 10个募投项目存在预计收益未达预期情形 主要因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和行业竞争加剧 [7] 行业竞争格局 - 厨房食品行业竞争激烈 粮油产品同质化严重 [8] - 面粉加工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大型小麦加工集团产能持续扩张 [7] - 公司毛利率长期徘徊在5%-6% 显著低于海天味业37%和中粮糖业12.5%的毛利率水平 [8] 历史业绩对比 - 2020年上市当年营收1949亿元 归母净利润60亿元 [2] - 2024年归母净利润降至25亿元区间 创历史新低 [4] - 总市值从巅峰7800亿元下跌至约1700亿元 跌幅78.21% [3] - 2025年上半年业绩为2021年后首次重回收入、净利润双增长通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