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龙小锅牛肉

搜索文档
贾国龙推出的快餐子品牌都“凉”了
新浪财经· 2025-09-18 02:38
核心观点 - 西贝因预制菜风波引发品牌信任危机 公司承诺调整加工工艺以恢复消费者信心[1] - 西贝多个快餐子品牌发展受阻 第二增长曲线战略阶段性落空[1][2][4] - 公司战略重心回归主品牌 通过品牌简化与业务收缩聚焦核心餐饮业务[6][7] 品牌调整与关停情况 - 西贝小牛焖饭与拌面品牌周期不足一年 北京仅存1家门店且暂停营业[1][2] - 贾国龙中国堡项目2023年计划开店100家 但2024年3月全部关闭[2] - 贾国龙小锅牛肉从28家门店收缩至3家 部分业务被独立并自负盈亏[4][6] 产品与价格策略 - 西贝小牛焖饭产品由中央厨房供应 客单价35.9元较主品牌100元大幅降低[1][5] - 消费者反馈价格偏高且分量不足 即便优惠后仍难以匹配写字楼消费水平[5] - 产品线改造延续供应链协同 焖饭与小锅牛肉存在配料与口味相似性[4] 行业竞争环境 - 中式快餐人均消费聚焦10-30元区间 超六成品牌定位该价格带[6] - 塔斯汀采用加盟模式快速扩张 2024年门店达8000家对比西贝直营模式受限[2][4] - 现炒快餐与食材新鲜度成为消费关注重点 行业进入低增长竞争阶段[6] 战略转型举措 - 西贝2024年收窄快餐副业与零售业务 重心回归莜面村主品牌[6] - 主品牌更名为"西贝"并更换Logo 迈向全球化与去品类化战略[6] - 借鉴九毛九等同行做法 放弃未达预期子品牌以集中资源[7] 品牌迭代历史 - 2016-2024年累计推出超10个快餐子品牌 包括燕麦面/肉夹馍/功夫菜等[6] - 快餐品牌平均存活周期短 公司持续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产品形态[2][6]
以产品主义著称的西贝,为何走上标准化快餐之路?
搜狐财经· 2025-09-16 10:38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创始人贾国龙在2015年起开启密集副牌孵化实验 推出十余个副牌覆盖快餐、轻食、烘焙、零售、预制菜等热门赛道 累计投入超5亿元[2] - 副牌实验包括"莜面村"到"中国堡"、"燕麦工坊"到"弓长张"等品牌 但无一成功 最短命品牌仅存3个月[2] - 2024年6月公司宣布将"贾国龙小锅牛肉"升格为第三增长曲线 明确不再碰30元以下快餐 标志十年快餐实验正式落幕[8] 品牌定位问题 - 副牌在品牌命名上大量使用创始人个人IP或模糊概念 如"燕麦工坊"被误认为健康食品店 "西贝酸奶屋"客单42元被误认为甜品店[5] - "弓长张"被误解为33元现炒 实际客单45元 造成价值错位 品牌命名未能清晰传达产品定位和价格区间[5] - 副牌与主品牌"西贝莜面村"缺乏清晰关联逻辑 导致品牌资产稀释 消费者无法理解品牌关系[5] 产品与市场策略 - 公司副牌客单价集中在28-45元区间 陷入定价陷阱 既无法与低价快餐竞争 又难以与规模连锁品牌抗衡[6] - "麦香村"客单28元因选址商场地下层房租成本高导致毛利侵蚀 "超级肉夹馍"客单39元接近正餐但体验不匹配价格预期[6] - 公司最终回归正餐逻辑 "小锅牛肉"定位80元客单价 120平米门店 现炖牛肉 专注于单客价值最大化与品牌体验升级[9] 运营效率挑战 - 副牌普遍存在出餐慢、翻台低、人效差问题 "超级肉夹馍"翻台不足3次 远低于快餐行业6次基准[5] - "弓长张"因炒菜机卡锅导致出餐口排队20米 违背快餐本质[5] - 公司组织基因为正餐导向 缺乏快餐所需的供应链管理、中央厨房建设和标准化流程能力[6] 行业认知与反思 - 公司创始人承认"组织无法同时驾驭两种逻辑" 正餐团队天然排斥标准化[8] - 快餐核心是效率而非口感 消费者在快餐场景下决策周期短、价格敏感度高、等待时间容忍度低[5] - 中餐快餐化存在复杂性 不是所有品类都适合标准化 规模不是目的 可持续盈利才是关键[9] 危机事件影响 - 罗永浩微博指责公司"几乎全是预制菜"引发舆论危机 导致公司日营业额骤降300万元[2] - 公司采取开放全国370家店后厨 上线"罗永浩菜单" 声称"零预制"并宣布起诉等应对措施[2] - 事件揭示餐饮行业"预制工艺"与"预制菜"边界模糊 消费者知情权长期悬空的问题[2]
西贝贾国龙,其实和于东来是一类人
36氪· 2025-09-15 13:35
公司发展历程 - 西贝莜面村创始人贾国龙1988年从大学退学创业 先后尝试火锅 海鲜和蒙古宴等餐饮项目 2009年聚焦西贝单一品牌[5] - 公司从初创企业发展至年收入超60亿元的大型连锁餐饮品牌 2023年营收达62亿元[5][24][35] - 创始人计划2028年退休 并制定五年退休计划 同时推动公司预计2026-2027年上市[25][34] 创始人管理风格 - 贾国龙以"乱动"和"折腾王"著称 不断尝试新餐饮项目 曾推出贾国龙中国堡 小锅牛肉等子品牌但多数未成功[9][26] - 强调"使命 愿景 价值观"管理理念 实行创业合伙人制 新店前三个月亏损由总部承担 盈利后分部享40%股份[21] - 2017年发放7000万元"喜悦奖"给员工 2018年实行员工自报年终奖模式 发放8000万元[22][23] 舆论危机事件 - 2020年公开称西贝账面资金撑不过三个月 400家门店基本停业 损失营收7-8亿元 月员工支出1.5亿元 随后获得银行5.3亿元授信[11][12] - 2020年4月因疫情期间涨价引发争议 土豆牛肉条售价达80元 后恢复原价[13] - 2020年9月提出"715工作制"(每周7天每天15小时)引发舆论批评[13][14] - 近期因罗永浩质疑预制菜问题 贾国龙选择公开回应并上线"罗永浩菜单" 但加剧舆论危机[6][15][26] 业务模式与战略 - 全国拥有400家门店 并开始推行出海业务 在美国洛杉矶开设门店[34][38] - 推行中央厨房标准化模式 但陷入预制菜争议[32][35] - 通过儿童餐细分策略获得增长 但面临海底捞 麦当劳等更大品牌的竞争[35] - 上市目标为200亿元营收 需实现33%年复合增长率 但当前餐饮环境下难度较大[34][35] 行业对比 -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公开支持西贝 称其提供相对放心可口的用餐场所[18] - 贾国龙与于东来同为白手起家 年龄相差一岁 均活跃在行业一线且具有强烈表达欲[20][21] - 但与胖东来持续正面形象不同 西贝陷入舆论危机[29]
贾国龙没学好任正非
搜狐财经· 2025-06-19 07:22
公司发展历程 - 1988年贾国龙开始创业,从内蒙古临河卖啤酒、饸饹面起步,后转向北京发展西北菜,2001年北京首家西贝莜面村开业[14][15][16] - 2009年启动连锁化扩张,截至2024年在全国62个城市开设400家门店,成为中餐头部企业[17] - 标准化运营是成功关键:中央厨房严控食材流程、门店统一红白格桌布标识、菜品从烹饪到上菜时间均有严格标准[18][19] - 2014年通过"I❤莜"超级符号和《舌尖上的中国》营销合作实现品牌出圈,知名度大幅提升[20][21][22] 2023-2024年业绩波动 - 2023年整体营收超62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莜面村销售净额20亿元,接待顾客3766万人次,零售收入3.4亿[6] - 2024年遭遇市场寒流,客流量断崖式下滑,业绩增长停滞,被创始人称为"最艰难的一年"[3][6][7] - 消费分层加剧、新兴品牌冲击、公司副牌战略分散资源是业绩下滑主因[8][9][11] 战略调整与改革措施 - 2024年贾国龙重新出任CEO,砍掉11个副牌业务(包括快餐和零售),聚焦正餐主业[4][5][26] - 品牌升级:将"西贝莜面村"简化为"西贝",强化品牌认知[27] - 改革激励机制:每日发放20-30万元奖金给排名前20的门店,全年奖励支出约1亿元[28] - 调整资本策略:2020年放弃"永不上市"承诺,计划2026年IPO,但2024年表态上市积极性降低[31][32] 战略反思与行业挑战 - 过度依赖创始人决策导致与市场脱节,2014年后贾国龙将60%精力投入零售、30%投入快餐,仅10%关注核心业务[12][25] - 副牌战略消耗数亿元资金但多数失败,快餐业务尝试11个品牌均未达预期[9][11] - 行业趋势向单品化、垂直化发展(如夸父炸串),西贝大而全的品类策略面临效率挑战[30] - 学习华为存在表面化问题:未能建立抗风险业务生态,资源分配失衡导致主业受损[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