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

搜索文档
上市公司密集披露业绩预告公募基金沿盈利主线挖掘投资机会
上海证券报· 2025-08-03 13:34
A股市场表现与展望 - 7月A股市场企稳反弹 上证指数涨幅达3.74% 在全球重要市场指数中位居前列 [2] - 机构看好A股中长期行情 经济复苏 政策发力与流动性充裕为支撑因素 [2] - 市场赚钱效应显现 吸引国内个人投资者和海外资金持续入场 乐观情绪积聚 [2] - 消费板块筑底迹象明显 房地产市场企稳 经济向上格局叠加流动性充裕 股票市场向好可期 [2] 上市公司业绩与投资机会 - 截至8月1日 1590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 业绩整体较为分化 [2] - 公募基金通过业绩预增 行业景气度 盈利预期差等维度挖掘投资机会 [2] - 市场主线回归业绩和企业经营 重点跟踪半年度业绩超预期公司 [3] - 下半年投资关注核聚变等主题及半年报业绩超预期企业 [3] 行业投资方向 - 科技行业结构性机会存在 算法技术突破 国产模型迭代加速 投资焦点转向AI应用层 [3] - 平台型公司有机会通过创新应用实现价值 提供拥挤程度较低的新战场 [3] - 消费板块整体变化不大 高端餐饮消费深度调整 行业龙头企业已出现分化 [4] - A股市场沿中国制造主线演绎 看好科技成长 AI应用 半导体等板块性价比高 [4] - 高端机械 汽车 军工 医药等中国制造领域优质公司值得重视 [4] - 新消费领域部分公司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 海外市场拓展顺利 成为业绩新增长点 [4]
中国民营核聚变领域,最大单笔融资诞生!
搜狐财经· 2025-08-03 00:57
融资情况 - 诺瓦聚变完成5亿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投后估值约20亿元 创中国民营核聚变初创公司单笔融资纪录 [3] - 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领投1.8亿元 君联资本追加8000万元 光速光合和高榕创投各出资6000万元 华控基金、明势创投、临港科创投分别出资4000万-5000万元 [3] - 这是全国社保基金首次直接出现在核聚变天使轮融资中 [2][3] - 本轮5亿元人民币(≈6900万美元)融资是欧美市场以外私人聚变领域最大单笔股权融资 [4] 公司背景 - 诺瓦聚变全称为诺瓦聚变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成立于2023年4月 但团队组建与融资谈判已运行1年 [3] - 创始人兼CEO郭后扬曾任能量奇点CTO、上海市未来产业先进核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3] - 公司填补了国内小型模块化聚变堆(SMR)的市场空白 是国内唯一专注FRC路线的民营团队 [4] 行业现状 - 全球可控核聚变领域创业公司凤毛麟角 2023-2025年全球私人聚变领域共发生37笔股权融资 单笔≥5000万美元(≈3.6亿元)的仅9笔 [4] - 欧洲最大单笔融资为德国Proxima Fusion的1.3亿欧元(≈10亿元人民币)A轮 英国Tokamak Energy完成1.25亿美元C轮 北美最大为Helion Energy的4.25亿美元E轮 [4] - AI算力爆发导致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缺口扩大 FRC-SMR技术可实现24×7零碳供电 潜在订单可见度高 [4]
5亿元!诺瓦聚变创国内民营核聚变单笔融资新高,瞄准AI数据中心供电
搜狐财经· 2025-08-02 16:02
公司融资与技术发展 - 诺瓦聚变能源科技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 创国内民营核聚变公司单笔融资历史新高 [1] - 融资方包括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 君联资本 光速光合 高榕创投 华控基金 明势创投 临港科创投等知名机构 [1] - 公司成立于2025年4月 专注于小型模块化核聚变商业化技术研发 [1] - 采用场反位形(FRC)技术路径 属于磁-惯性混合约束类别 具备直线型装置结构特点 [3] - FRC技术相比传统托卡马克环形结构更简化 有利于模块化设计和成本控制 [3] - 资金重点投入国内首台小型模块化核聚变反应堆研发 面向AI数据中心等高能耗场景供电需求 [3] - 融合FRC与磁压缩技术 结合磁约束与惯性约束核聚变优势 降低建造成本 缩短研发周期 [3] 技术发展目标 - 短期目标:实现1亿度离子温度 完成关键技术验证 [3] - 中期目标:实现聚变能量增益Q大于1 攻克经济高效获取聚变能核心技术 [3] - 长期目标:实现50兆瓦聚变电力输出 推动小型模块化聚变电站商业化应用 [3] 行业发展态势 - 2025年被视为中国核聚变商业化"元年" 呈现国家队与民营公司双线并进态势 [4]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 注册资本达150亿元 为国内聚变领域资本规模最大创新主体 [4] - 民营核聚变企业频繁获融资:能量奇点累计融资8亿元 星能玄光完成亿元天使轮融资 聚变新能 星环聚能等也相继获融资 [4] 全球投资趋势 - 2024年全球核聚变产业吸引71亿美元投资 较2023年增长近10亿美元 [4] - 2025年7月前一年内 全球核聚变行业筹集26.4亿美元私募和公共资金 [4] - 美国Helion Energy启动建设全球首座聚变电厂 计划2028年前向微软输送50兆瓦聚变电力 [4] - 随着AI发展进入"超算时代" 核聚变成能源底层结构和产业链主导权战略高地 [4]
核聚变:照亮人类未来的能源之光
搜狐财经· 2025-08-02 14:55
核聚变技术发展前景 - 科学家预言未来五年内可能实现"核聚变点亮的第一盏灯" [1]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 作为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 聚焦工程化与商业化 [1] - 公司落户上海 重点开展总体设计 技术验证 数字化研发 建设技术研发与资本运作平台 [1] 核聚变技术优势 - 核聚变具有高效 清洁 无限可再生特性 太阳持续燃烧即依赖该原理 [1] - 地球海水中氘元素储量可供人类使用数百亿年 [1] - 技术突破将彻底解决能源危机 开启能源自由新时代 [1] 技术实现挑战 - 可控核聚变理论提出99年仍未实现大规模应用 [2] - 需在极高温度下电离原子核形成等离子体 约束高温等离子体是最大技术难题 [2] 全球研发进展 - 各国投入巨资研究电磁约束 惯性约束等多种方法 [4] - 科学界普遍认为技术突破已临近 中国公司成立为研发注入新动力 [4] - 行业竞争激烈 技术持续进步 五年内有望实现里程碑式突破 [4]
A股晚间热点 | 央行定调!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智通财经网· 2025-08-01 15:05
货币政策与金融支持 - 中国人民银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保持流动性充裕,并下调政策利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促进融资成本下行 [1] - 央行持续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培育政策利率,巩固整治资金空转和金融业"内卷式"竞争成效 [1] 美国非农就业与降息预期 - 美国7月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录得7.3万人,低于市场预期的11万人,为去年10月以来最小增幅,失业率回升至4.2% [2] - 期货市场暗示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为75%,10月降息预期完全定价,欧洲央行2026年3月降息可能性升至80% [2] 债券利息增值税调整 -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恢复征收新发行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利息收入的增值税,自2025年8月8日起实施 [3] - 专家表示政策调整对市场影响有限,个人投资者基本不受影响,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利息收入继续免税 [3] 国际贸易与关税 -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大多数国家实施关税,中方反对滥施关税,强调贸易战没有赢家 [4] - 央行副行长宣昌能表示欢迎美资企业和金融机构投资中国,参与金融市场建设 [5][6] 民营经济与竞争政策 - 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采取修订法律、出台政策等措施应对民营企业"内卷式"竞争,已召开17场座谈会与近80家民企交流 [7] - 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上线半年收到问题诉求超2400项 [7] 港股IPO新规 - 港交所拟优化新股定价机制,允许新上市申请人选用机制A或B,机制A公开认购部分回拨百分比上调至35%,机制B引入10%-60%比例选项 [8] - 修改目的是为发行人和投资者建立更灵活、透明的新股定价框架,现行机制已27年未变 [8] 新能源汽车销量 - 比亚迪7月汽车销量34.43万辆,同比微增;小米汽车交付量超3万台;理想汽车交付30731辆 [9][10][11][12] - 吉利汽车7月销量23.77万辆,同比增长58%;小鹏汽车交付36717台,创单月新高,同比增长229% [13][14] 美股与科技股动态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下跌,道指跌1.49%,纳指跌2.29%,标普500跌1.75%;亚马逊跌近6%,云业务增长不及预期 [15][16] - 特朗普呼吁美联储大幅降息,威胁由理事会"接手掌管";美联储理事沃勒支持7月降息,创1993年以来两名理事反对政策决定纪录 [16] 核聚变与新兴技术 - 诺瓦聚变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目标为中国首座商业聚变电站筑基;中国首台商业化聚变装置近期点亮 [19] - 奇瑞汽车公布全固态电池专利;智元机器人完成战略融资;前7月重点房企拿地总额同比增34.3% [21] 上市公司公告 - 比亚迪1-7月累计汽车销量249万辆,同比增长27%;泸州老窖年度分红67.59亿元 [26] - 中油工程获伊拉克180.32亿元海水管道项目;威胜信息中标1.1亿元电网项目 [26] - 康鹏科技股东拟减持不超5.89%股份;天宜新材预计上半年亏损1.9亿至2.4亿元 [26]
核聚变大消息!5亿元融资 知名机构扎堆
上海证券报· 2025-08-01 11:18
公司动态 - 诺瓦聚变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目标为中国首座商业聚变电站奠定基础 [1] - 公司成立于2025年4月3日,采用场反位形磁压缩技术路线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FRC+SMR)为技术方向 [1] - 实际控制人郭后杨为聚变领域资深专家,曾担任能量奇点CEO,将"核聚变+人工智能"作为公司根本战略 [2] - 天使投资人包括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君联资本、光速光合等知名机构 [2] - 公司规划分三阶段:短期实现1亿度离子温度,中期Q>1,长期实现50MW电力输出并推动商业化 [4] 技术进展 - 中国首台商业化直线型场反位形聚变装置HHMAX-901在成都建成并实现等离子体点亮 [6] - 场反位形技术利用磁场反转实现等离子体自约束,减少外部能量依赖 [6] - 电源系统占FRC装置投资成本2/3,其中真空开关类和电容类部件尤为关键 [6] - 诺瓦聚变提出场反位形与磁压缩技术协同创新,可降低建造成本与研发周期 [4] - 聚变工程堆商业要求Q>30且年运行超300天,中国预计2027年实现Q>1,2030-2040年关键突破 [3] 行业趋势 - 美国Helion Energy启动建设全球首座聚变电厂,计划2028年向微软输送50MW电力,估值达54亿美元 [6]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获中核集团等投资114.92亿元,采用托卡马克技术路线 [7] - 超导材料尤其是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有望随聚变装置建设放量,相关企业受益 [7] - 兰石重装加强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合作,将聚变堆装备作为发展目标 [7] - 上海超导科技提交科创板上市申请,涉及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 [7] 商业化前景 - 核聚变具有无限、清洁、安全特性,被视为"人类终极能源" [3] - 商业聚变需解决高效点火和长时间稳定高约束运行两大科学技术问题 [3] - 磁惯性聚变(MIF)结合磁约束与惯性约束优势,被认为具有变革潜力 [4] - 全球资本持续涌入聚变领域,国内外企业加速商业化布局 [5][6][7] - 行业预计2035年实现全球能源结构向零碳供电转型 [4]
中银证券:电源决定聚变控制精度 特种电源迎发展东风
智通财经· 2025-07-31 07:49
核心观点 - 核聚变电源是聚变装置核心部件 技术壁垒和客户壁垒高 电源成本占整体装置比例高达30%-50% 在我国核聚变投资景气度上行和多技术路线并进的背景下 聚变电源环节订单和业绩有望充分释放 [1][5] 电源技术功能与要求 - 电源在聚变装置中起辅助等离子体加热和控制等离子体位置的功能 技术迭代可推动聚变"三乘积"提升 最终实现聚变点火 [2] - 电源需要配合等离子体反应不断调整输出电流电压 对控制精密度要求严格 以避免电磁辐射对聚变装置的危害 [2] - 在聚变装置功率提升过程中 聚变装置对高压电网的运行安全性冲击也在提升 对于电源控制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升 [2] 电源技术路线与性能 - 托卡马克聚变路线需要使用磁体电源和加热电源 磁体电源强调快响应速度和高稳定性 响应时间需要控制在0.3ms以内 电压波动率不超过3% 同时需要具备高抗扰动能力 [3] - 加热电源呈现大功率化趋势 多种加热方案均需使用高频率射频技术 并以电子管作为核心零部件 [3] - 我国通过2017-2019年科技部专项已经具备回旋管、速调管、四极管国产化生产能力 [3] 其他技术路线电源需求 - 直线型装置需要将等离子体加速到250km/s 要求线圈放电速度控制在亚微秒级别 电源成本占比约50% [4] - Z箍缩装置需要研发50MA级别的电磁驱动大科学装置 占装置整体成本约30% [4] - 仿星器磁场位形完全依赖磁场线圈电流 电源设计及控制复杂 [4] 行业壁垒与前景 - 电源厂商需要紧密配合客户需求对产品进行定制化研发 具备高客户壁垒 [5] - 核聚变需要使用大功率电源且对稳定性要求高 具备技术壁垒 [5] - 随着我国核聚变投资景气度上行和多技术路线并进 有望推动聚变电源需求释放 [5] 相关公司 - 推荐爱科赛博(688719SH) 建议关注英杰电气(300820SZ) 国光电气(688776SH) 旭光电子(600353SH) 弘讯科技(603015SH) 王子新材(002735SZ) [6]
东大要刺刀见红了!短短20天,中美相继押上国运对拼
新浪财经· 2025-07-30 14:25
(来源:华山穹剑) 最近国际上的热点有点多,以至于国内有条特别重磅的大新闻,几乎被大家忽视了,当然最开始老罗也没注意到,因为这条比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还 重要百倍,足以决定未来人类文明天花板的新闻,基本没有重量级媒体在头版头条进行报道,什么新闻呢?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 挂牌成立,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中国的核聚变工程已经进入了商业化阶段。 科学界有个很普遍的观点,人类能不能摆脱几千年来为了一丁点资源就自相残杀的宿命,能否从蒙昧的地球文明进入宇宙大航海时代,核聚变工程起到一 锤定音的作用。能源是文明和工业发展的一切前提对吧,但我们现在用到的能源,就是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再加上核裂变和各种自然能,比 如说风能,水能,还有光能。这些能源不是不好,人类过去两百年的所有成就,都是靠它们支撑的。但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了,污染和所谓的气候变暖没必 要提,毕竟他伤害不了地球一点,但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按照地球如今每年1亿人口的增幅,地球现存的化石燃料最多只能再支撑人类200年的高速 发展,那200年后用什么呢,总不可能就说让人类文明灭亡吧。 风能光能倒是干净且是再生资源,但它们不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