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产化
icon
搜索文档
创新药板块持续活跃,港股医疗ETF(159366)涨超2%,机构:医疗健康产业的业绩和估值修复趋势将较为确定
搜狐财经· 2025-05-27 03:04
港股医疗板块表现 - 5月27日早盘港股活跃,CAR-T、抗肿瘤、创新药、CRO、生物医疗等板块领涨 [1] - 港股医疗ETF(159366)盘中涨超2%,成分股石药集团涨超7%,药明联合、先声药业、康哲药业、金斯瑞生物科技涨超6% [1] - 港股医疗ETF(159366)布局互联网医疗+CXO+医疗器械,支持T+0交易 [1] ASCO年会与中国药企动态 - 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将于5月30日至6月3日召开,中国药企70余项研究成果入选 [1] - 多个国产创新药分子将公布同类首创/同类最佳潜力数据 [1] -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超60亿美元双抗BD合作,包括12.5亿美元首付款及最高4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1] - 辉瑞将认购三生制药价值1亿美元的普通股股份 [1] 医疗健康产业趋势 -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医疗健康产业业绩和估值修复趋势确定,但分化明显 [2] - 建议围绕创新驱动、国际化、自主可控、院外营销模式改革布局 [2] - 创新药领域最具贝塔效应 [2] CAR-T临床进展 - 罗氏宣布通用CD19/CD20 CAR-T启动狼疮一期临床,计划入组162例患者,预计2033年完成 [2]
唱响国产化主旋律,波谱当自强——2025年度北京波谱年会开幕
仪器信息网· 2025-05-26 09:27
会议概况 - 2025年度北京波谱年会由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波谱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天津医科大学协办,主题为"交叉学科驱动的波谱学创新与融合"[3][7] - 会议吸引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技术企业百余位专业代表出席,设置11个大会报告、14个技术报告、12个青年论坛报告及16个墙报展示[7][12] - 会议新增"杰出贡献奖"、"优秀青年奖"等多项奖项,覆盖30-80岁不同年龄段研究者,采用理事提名投票机制[12] 技术进展 - 高场核磁谱仪应用:国内采购全球首台700兆和800兆低温宽带探头,化学领域关注分辨率、灵敏度提升及多原子核检测[15][16] - 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开发新型trityl自由基探针,具备窄信号线宽、高生物稳定性及长弛豫时间特性,用于活性硫检测和蛋白质测距[18][19] - 人工智能融合:AI应用于NMR谱编辑及蛋白质NMR研究,解决传统方法难题[21] - 动态核极化技术:溶液体系实现近1000倍NMR信号增强,基于Overhauser效应[24] 行业应用 - 固态电解质研究:核磁共振解析钠离子导体局域结构,揭示非晶相占比对离子电导率影响[26][27] - 新药研发:NMR技术贯穿药物开发全流程,包括结构鉴定、活性筛选及代谢分析[35][36] - 生物医学:核磁共振在生物大分子结构测定、药物片段筛选及无序蛋白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33] 国产化突破 - 低场核磁技术:永磁体仪器结合超极化技术实现成本优化,应用于加氢反应监测等场景[37] - 国仪量子推出顺磁共振波谱仪等产品,在"卡脖子"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推动国产仪器从替代走向引领[39][40] 产业支持 - 苏州纽迈、国仪量子等8家厂商参展,展示核磁共振相关仪器设备[49] - 会议报告总数较往年增加30%,质量持续提升,反映学术交流活跃度提高[12]
汇川技术(300124)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年5月23日)
2025-05-26 09:14
投资者关系管理 - 2024 年通过“互动易”平台回复投资者问题 201 个,接待国内外投资机构及个人投资者调研 517 批,接待投资者超 4000 人次 [2] - 建立详细管理制度,包括分层次接待机制和多种接待方式,董事长及管理层积极接待,加强与券商和财富管理机构合作,开放个人投资者接待,每年举行三次业绩说明会,定期召开股东会,打造工控博物馆 [2] 产品研发与生产 - 2024 年研发出人形机器人高性能关节部件样机,行星滚柱丝杠领域完成样机设计,积累相关工艺路线和仿真方法,南京工厂新建产线采用进口与国产设备结合方式,部分进口设备已到位 [2] - 布局传感器、气动元件等新产品,目前收入规模小,未来有望成支柱产品 [4] 市场与行业情况 - 在手机、机床等十余个行业订单体量超 5 亿元,在汽车装备、半导体等产业链市场份额低,拓展空间大 [5] - 驱动类产品中,伺服系统中国市场份额 28.3%,低压变频器份额 18.6%,均排名第一;控制类产品中,中小型 PLC 市场份额较好,大型 PLC 与国外品牌有差距 [6] 业务发展规划 - 通过“工控 + 工艺”策略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凭借产品性价比和服务,借助国产化趋势提升产品市占率 [3] - 在流程工业领域,在北京建立解决方案中心,引入专家提升软件水平和工艺效率 [7] - 能源管理业务是重要方向,为适应国内储能行业变化做准备,关注海外储能市场机会 [9] - 新能源汽车业务有望随国内渗透率提升和海外市场放量增长,围绕汽车行业趋势布局智能底盘业务 [10] - 贯彻“Local for Local”策略,加大国际化力度,提升海外业务占比,围绕主业相关方向开展海外投资并购业务 [11][12] - 在工业软件布局采取生态合作策略,重点布局数字化平台,通过并购和自研加强数字化仿真技术能力 [13] 人形机器人业务 - 基于大模型开源、厂商产品进步和产业氛围上升,认为目前是切入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合适时机,产业周期长,短期对收入影响小 [14] - 在苏州、南京、西安等地布置生产、研发基地 [15] - 今年推出核心零部件后与整机厂合作,丝杠产品积累约 10 年技术和工艺,南京工厂扩建产能 [16] - 倾向提供核心零部件与工业场景解决方案,与 3C 制造产业客户形成生态合作关系 [17] - 聚焦核心零部件和工业场景解决方案,打造具身智能解决方案 [17] 人才与供应链 - 工程师人才 70% 来自中国优秀高校校园招聘,其余来自业内专家培养和外部猎聘 [18] - 供应链对中美“对等关税”事件有成熟应对机制,基本不受影响 [19]
中科曙光:强化自研能力 加码国产化
快讯· 2025-05-26 08:33
公司经营策略 - 美国的制裁为公司经营带来外部挑战 [1] - 公司持续增加研发开支并强化自研能力 [1] - 在国产化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 [1] - 丰富产品类型并加大高附加值的服务收入比例 [1] - 构建从底层到应用系统化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1] 市场布局 - 基于战略规划、资源配置及市场调研评估稳步推进海外市场布局 [1] - 业务拓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地平线机器人-W:HSD量产在即,三点更新逻辑看好公司长期发展——地平线深度报告-20250525
浙商证券· 2025-05-25 07:3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3][13][5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看好地平线的三点更新逻辑:短期受益于智驾功能升级,J3/J5市占率上升;中长期HSD手握前装定点订单,获高阶智驾入场券;迎“国产化”和“智驾监管收严”双重利好 [1][25][27] - 市场对公司认知的两大分歧点:公司与英伟达、华为等厂商相比有产品竞争力;主机厂自研智驾方案对公司影响不大 [2][38] -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2025 - 2027年营收分别为37.11、57.21、83.4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 11.09、 - 6.58、6.01亿元,2027年有望扭亏为盈;给予2025年30x PS,目标市值1113亿元(1212亿港元),目标价9.18港元 [3][11][4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看好地平线的三点更新逻辑 - 短期直接受益于智驾功能由L2向L2+的升级,J3/J5市占率开启加速向上:2025年L2向L2+升级趋势明显,公司J3/J5/J6E/J6M主要面向L2+市场,已获多家头部车企定点,预计征程家族出货量2025年突破1000万 [27][28][30] - 中长期看高阶智驾,公司HSD手握多家车企&多款车型前装定点订单:以L2++为代表的高阶智驾是竞争重点,公司HSD系统有三个版本方案,已与奇瑞、大众等达成合作,获国内第三张高阶智驾入场券 [34][35] - 多因素扰动下,迎“国产化”和“智驾监管收严”双重利好:中美贸易扰动加速国产智驾芯片替换,监管收严利好有成熟量产经验的供应商 [37] 市场核心两大分歧点 - 公司相较于英伟达、华为等厂商的产品竞争力:产品矩阵上,J6P量产使公司芯片支撑能力与华为和英伟达对齐,开发工具链更开放;生态战略上,公司属开放生态,BPU IP授权模式提升合作自由度 [39][40][43] - 主机厂自研智驾方案对公司的影响:监管趋严使自研试错成本提升,仅头部车厂自研有成本规模效应,公司BPU IP授权模式使主机厂仍可能与公司合作 [45][46]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盈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营收分别为37.11、57.21、83.4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5.71%、54.15%、45.8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 11.09、 - 6.58、6.01亿元,2027年有望扭亏为盈 [47] - 估值:采用PS估值法,参考可比公司,给予2025年30x PS,对应目标市值1113亿元(1212亿港元),目标价9.18港元 [50]
地平线机器人-W(09660):深度报告:HSD量产在即,三点更新逻辑看好公司长期发展
浙商证券· 2025-05-25 07:1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3][5][13][5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看好地平线的三点更新逻辑:短期受益于智驾功能由 L2 向 L2+升级,J3/J5 市占率加速上升;中长期看高阶智驾,HSD 手握多家车企及多款车型前装定点订单;多因素扰动下,迎“国产化”和“智驾监管收严”双重利好 [1][25][27] - 市场对公司认知的两大分歧点:公司相较于英伟达、华为等厂商的产品竞争力,从产品矩阵和生态战略维度有优势;主机厂自研智驾方案对公司影响不大 [2][38] -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 2025 - 2027 年营收分别为 37.11、57.21、83.45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1.09、-6.58、6.01 亿元,2027 年有望扭亏为盈;采用 PS 估值法,给予 2025 年 30x PS,对应目标市值 1113 亿元(1212 亿港元),目标价 9.18 港元 [3][11][4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看好地平线的三点更新逻辑 - 短期直接受益于智驾功能由 L2 向 L2+的升级,J3/J5 市占率呈现上升趋势:2025 年 L2 向 L2+升级放量,公司 J3/J5/J6E/J6M 主要面向 L2+市场,已获多家头部车企定点,预计征程家族出货量 2025 年突破 1000 万 [28][30] - 中长期看高阶智驾,公司 HSD 手握多家车企&多款车型前装定点订单:以 L2++为代表的高阶智驾是竞争重点,公司 HSD 与奇瑞、大众等合作,提供多版本方案,已获国内第三张高阶智驾入场券 [34][35] - 多因素扰动下,迎“国产化”和“智驾监管收严”双重利好:中美贸易扰动加速国产智驾芯片替换,监管收严利好有成熟量产经验的供应商 [37] 市场核心两大分歧点 - 公司相较于英伟达、华为等厂商的产品竞争力:产品矩阵上,J6P 量产使芯片对智能驾驶全场景支撑能力与华为和英伟达对齐,开发工具链更开放;生态战略上,公司属开放生态,BPU IP 授权模式提升与下游合作自由度 [39][40][43] - 主机厂自研智驾方案对公司的影响:监管趋严使自研试错成本提升,仅头部车厂自研有成本规模效应,公司 BPU IP 授权模式使主机厂自研仍可能与公司合作 [45][46]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盈利预测:预计 2025 - 2027 年营收分别为 37.11、57.21、83.45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55.71%、54.15%、45.8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1.09、-6.58、6.01 亿元,2027 年有望扭亏为盈;汽车业务营收增速分别为 57%、55%、46%,非汽车业务营收增速分别为 10%、15%、15% [47][48] - 估值:采用 PS 估值法,参考可比公司,给予 2025 年 30x PS,对应目标市值 1113 亿元(1212 亿港元),目标价 9.18 港元 [50]
最高资助3000万!广东启动精密仪器研发计划,覆盖拉曼、质谱、共聚焦等
仪器信息网· 2025-05-23 09:50
广东省精密仪器设备专项计划 - 广东省启动"精密仪器设备"专项研发计划,聚焦高端科学仪器领域,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1][2] - 专项目标为培育原创性、自主可控的仪器设备研制开发和产业化,提升行业整体创新水平与装备能力[4][26] - 专项部署4个专题共11个方向,实施周期3年,每个方向原则上支持1个项目,技术路线不同可支持2项[5][27] - 项目要求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低于80%,鼓励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鼓励企业牵头和产学研联合申报[6][27] 专题方向与资助力度 - 专题一:科学测试分析仪器 - 方向1.1高精度三维原子探针测量仪研制,资助不超过3000万元/项[7][30] - 方向1.2多波段光声超声成像仪研制,资助不超过1000万元/项[7][33] - 方向1.3共聚焦显微拉曼-荧光双模成像光谱仪,资助不超过1000万元/项[7][36] - 方向1.4高分辨多级串联有机质谱仪,资助不超过1000万元/项[7][39] - 专题二: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 - 方向2.1超高带宽实时示波器,须企业牵头,资助不超过3000万元/项[7][43] - 方向2.2光电矢量分析仪,资助不超过1000万元/项[7][46] - 方向2.3超高带宽任意波形发生器,资助不超过1000万元/项[7][49] - 专题三:工业自动化测试仪器 - 方向3.1高分辨率多通道超声扫描显微镜,须企业牵头,资助不超过1000万元/项[7][52] - 方向3.2超高精度三坐标测量机,须企业牵头,资助不超过1000万元/项[7][55] - 方向3.3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须企业牵头,资助不超过1000万元/项[7][59] - 专题四:共性关键技术(定向择优)[7][60] 项目申报要求 - 申报单位须为广东省内注册的独立法人,牵头单位需具备显著优势,同一项目参与单位不超过5家[9][27] - 企业牵头项目自筹经费不少于70%,其他项目自筹经费不少于50%,鼓励地市联合资助[10] - 同一研究团队原则上只允许牵头或参与1项,同一法人单位(高校除外)牵头及参与不超过3项[10] - 项目负责人应来自牵头单位,防止高端专家挂名现象,需签署真实性承诺函[10][11] - 申报项目需通过技术创新就绪度评估(3-6级)、查重及技术先进性分析、知识产权分析评议[17][18]
轻量级操作系统重构智慧城市生态 千亿级市场加速国产化突围
中国经济网· 2025-05-21 12:10
科技发展浪潮下,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在政策与技术驱动下进入"轻量化"时代。轻量级操作系统以关键技 术支撑之姿,重构智慧城市生态,推动千亿级市场加速国产化突围。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智慧城市进入"轻量化"时代 国家发改委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建成超800个智慧城市试点,数字政务平台覆盖率超90%。 但传统模式下,系统兼容性差、设备改造难等问题凸显,超60%项目陷入"重建设、轻运营"困境。轻量 级智慧城市物联网底层操作系统(轻量级OS)凭借"低代码接入、高并发处理、全协议兼容"特性,通过软 件定义硬件将设备连接时延降至毫秒级,运维成本减少40%以上,工信部政策支持更为行业增速。 市场容量测算:轻量级OS赛道规模三年翻番 整体扩容:IDC与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物联网平台市场规模96.5亿元,同比增13.2%; 2024年预计破110亿元,产业级应用占比升至60%;2027年将超180亿元,CAGR保持12%-15%。 主导地位:艾瑞咨询报告指出,公共服务领域中轻量级OS渗透率达65%,远超性能级系统的35%。2023 年细分市场规模60亿元,2024年预计增至69.3亿元,增速高于行业均值,智慧交 ...
研判2025!中国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行业发展历程、政策汇总、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行业国产化进程加速,为低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21 01:22
行业概述 -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对民用航空器起飞、飞行、降落进行监督、指挥和管理,确保安全高效运行,由空中交通服务、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三大部分组成[3] - 中国空管系统经历了从军方主导到军政共管再到民航空管企业化转型的变革,技术从陆空无线电通话发展到雷达管制、自动化系统,再到4D飞行和高级地面活动控制系统[5] - 行业上游为通信、导航、监视等专用设备制造商,中游为处理感知数据的企业,下游为空管交通局和机场[10]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行业市场规模达到60亿元,同比上涨15.38%[1][14] - 2025年1-3月中国民航旅客吞吐量达3.69亿人次同比上涨3.6%,货邮吞吐量达488.6万吨同比上涨7.7%,推动空管系统需求增长[12] 国产化进程 - 中国自主研制了新一代飞行数据处理系统(FDPS)、飞行计划处理系统(FPLS)、机场面监视雷达(ASDE-X)等核心设备并在多个机场投入使用[1][14] - 莱斯信息推出中小机场航班运行解决方案,构建航班运行全流程管控服务"一张网",推进机场装备国产化进程[20] 政策支持 - 《"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体系[7][9] - 《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提出构建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实现广域覆盖感知、深度网络互联等目标[7][9]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将空管系统建设列入鼓励类[7][9] 竞争格局 - 国外主要企业包括泰雷兹、通用原子、L3Harris Technologies等[16] - 国内主要企业包括川大智胜、四创电子、国睿科技、莱斯信息、新晨科技等[1][16][18][20] - 川大智胜2024年航空及空管产品营收0.86亿元同比下降5.27%[18] - 莱斯信息2024年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营收6.26亿元同比上涨13.68%[20] 技术趋势 - 智能化方向依托AI、大数据、自动化技术提升系统效能,如AI算法预判飞行路径冲突[22] - 网络化方向建立全球统一平台实现空管中心间实时数据共享,提升协同能力[23] - 军民融合方向通过政策和技术改进实现军民航空系统协调发展[24]
【兴证计算机】2025年中期展望:掘金阿尔法,聚焦AI与国产化
兴业计算机团队· 2025-05-20 08:34
中期展望 - 计算机行业有望结束2020年以来的持续下行,进入反转通道,下半年需求端和费用端剪刀差显现,业绩增长加速潜力显著 [1] - 行业持仓水平仍处于低配状态且显著低于历史中枢,但已连续两个季度提升,未来提升空间较大 [1] - 计算机板块5、6月份较4月份表现更友好,2月份超额收益最为显著 [1] - 本轮板块上行最大幅度为98%,时间跨度为8个月,参考历史四轮上行趋势,预计仍有延展空间,建议聚焦人工智能与国产化的阿尔法机会 [1] 人工智能 - 模型端:国内外大模型厂商竞赛加剧,DeepSeek推动国产厂商崛起,多模态能力持续提升可期,建议关注科大讯飞 [2] - 算力端:英伟达引领芯片性能迭代,全球科技巨头资本开支增加,推理算力需求激增,建议关注海光信息、紫光股份、中科曙光、浪潮信息 [2] - 应用端:DeepSeek降低大模型训推成本,AI Agent迎来爆发元年,通用型Agent加速涌现,C端关注办公、证券IT,小B端关注财税IT、商户增值服务,大B/G端关注企业服务、医院、银行、工业等场景 [2] 科技自主 - 基础软硬件:美国出口管制及政策倒逼产业发展提速,国产GPU进入放量期,CPU追赶国际头部厂商,操作系统(鸿蒙)、数据库、EDA加速突破,建议关注海光信息、寒武纪、龙芯中科、神州数码等 [3] - 网络安全:下游预算有望回暖,信创及AI带来新需求,头部公司与DeepSeek等大模型协同深化,建议关注深信服、启明星辰、迪普科技等 [3] - 泛跨境支付: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厂商迎出海新契机,建议关注新大陆、新国都 [3] - eCall:组合辅助驾驶安全政策发力,国内强装国标发布,成长空间大,建议关注慧翰股份、鸿泉物联 [3] 投资建议 - 建议超配AI和国产化,核心标的包括金山办公、海光信息、新大陆、慧翰股份、汉得信息、合合信息、达梦数据、税友股份、同花顺、顶点软件、科大讯飞、紫光股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