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

搜索文档
97年学霸入局具身智能机器人,9个月融资近5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10:56
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 由钟鼎资本领投 老股东IDG资本持续加投 [1] - 成立9个月内完成三轮融资 总金额近5亿元 [2] - 天使轮融资近2亿元 投后估值约6亿元 [2] - "天使+"轮融资达亿元级 投后估值近12亿元 [2] 资金用途与技术发展 - 融资资金将用于自研核心零部件攻关 机器人本体与运动控制技术开发及意识仿生模型迭代 [1] - 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0% 团队规模扩展至90人 [3] - 团队核心成员来自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顶尖机构 [3] - 近期吸引世界顶级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人才加盟 加强高精度运动控制 多模态感知融合等关键技术 [3] 公司背景与团队 - 公司成立于2024年12月 专注于消费级具身智能机器人 [2] - 创始人郭人杰出生于1997年 曾任追觅中国区执行总裁 三年带队实现从0到60亿元营收 [3] - 公司致力于打造全球首款消费级场景具身智能产品 [3] 产品布局与市场进展 - 产品线覆盖室内外两大矩阵:Z-Bot聚焦家庭场景 W-Bot覆盖户外与公共空间 [4] - 履带式机器人W-bot已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世界机器人大会及苏超赛场 [4] - 初代原型机于2024年5月亮相京东618夏日歌会 6月在京东拍卖以29799元成交 [4]
00后的第一个AI硬件,藏着京东的野心
虎嗅APP· 2025-09-28 10:56
行业市场前景 - 全球通用机器人市场规模到2030年有望突破1.2万亿美元[3] - 中国AI玩具市场预计2030年突破百亿规模 年增长率超过70%[21] - 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生态共建 需求端因情感陪伴需求爆发而巨变[8] 行业商业化挑战 - 商业变现路径混沌 行业龙头宇树 智元估值上百亿但仍处创业阶段[7] - 移动机器人龙头极智嘉2024年营收24.09亿元 仍专注长期价值创造而非短期财务回报[7] - 通用基础大模型对初创公司关上门 需5000个Hopper GPU和10MW电力 成本十亿起步[14] 京东战略布局 - 发布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 成为大会独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12][14] - 以"硬件+软件+生态"端到端解决方案定位 涵盖智算基础设施 大模型和多模态能力[18] - 2025年618智能机器人自营销售额同比增长3倍 具身智能机器人同比暴增17倍[41] 技术解决方案 - JoyInside提供标准化模块化大脑 针对零售 物流 教育 医疗等场景优化[18] - 融合70%通用数据和30%供应链原生数据 基于日均超千万次智能对话场景沉淀[39] - JoyAI大模型在Rbench评测获76.3分 推理能力国内第一[39] 应用案例成效 - Fuzozo芙崽在京东618首发预售3000只售罄 用户日均对话1-2小时[25] - 元萝卜AI下棋机器人接入后DAU对话轮次增长120%[31] - 超30家机器人和AI玩具品牌接入JoyInside 用户对话次数平均提升超120%[32] 生态合作优势 - 众擎机器人4月上架京东 10月落地首家机器人服务线下店[15] - 千寻智能AI自主决策系统接入京东供应链 首批试点用于仓储分拣[42] - 联合600余家厂商共话爆品方法论 提供技术 渠道 场景全方位支持[22][42] 用户体验创新 - 针对全年龄段提供陪伴智能体 包括情绪识别 早教启蒙 健康监护等功能[27] - 通过类人科学聊天策略优化拟人对话体验 用户可自定义角色人设性格声线[39] - 实现长期记忆和情境感知能力 让玩具从"物"变成"伴侣"[32]
97年学霸入局具身智能机器人,9个月融资近5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10:49
记者丨陈归辞 编辑丨卜羽勤 9月28日,消费级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苏州乐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享科技")正 式宣布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 本轮融资由钟鼎资本领投,老股东IDG资本持续加投。资金将主要用于自研核心零部件攻关、 机器人本体与运动控制技术开发及意识仿生模型迭代等,目标加速消费级具身智能产品规模化 落地。 乐享科技创始人兼CEO郭人杰。图源:乐享科技微信公众号 成立9个月完成三笔总额近5亿元融资 乐享科技成立于2024年12月,位于吴中经开区,是一家专注于消费级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企业, 拥有传感器等硬件研发、算法及生成式AI等核心技术。 自2024年12月成立以来,乐享科技已在9个月内完成三轮融资。 今年2月6日,乐享科技宣布完成天使轮融资,该轮融资由IDG资本领投、Monolith、经纬创 投、真格基金、红杉种子基金、绿洲资本跟投,融资总金额近2亿元,投后估值约为6亿元。 三个月后,乐享科技于5月26日宣布完成亿元级"天使+"轮融资,由锦秋基金领投,老股东经纬 创投、绿洲资本、Monolith超额加投,光源资本跟投,光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投后估值 近12亿元。 完成本轮融资后,乐享 ...
华为车BU CEO靳玉志:L3级自动驾驶将在2027年规模放量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8 10:36
每经记者|孙磊 每经编辑|裴健如 9月28日,在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以下简称华为车BU)CEO靳玉志表示,汽车产业正进行"三波浪潮"变革,并加速 迈向具身智能。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从靳玉志的划分来看,目前汽车行业尚处智能化阶段。今年上市的新车,多数搭载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业内人士认为,从技术、市场、车企的战略布局来 看,2025年很可能是以高速和城区NCA(Navigation Cruise Assist,导航巡航辅助系统)为代表的智能辅助驾驶的起点。 "汽车行业的第一波浪潮是从2015年到2022年,处于电动化阶段,这个阶段电力代替燃油,出行成本大幅降低;第二阶段是2022年到2027年的智能化阶段, 算法替代司机,安全和体验大幅提升;第三阶段则是从2027年开始的自动化阶段,算法替代司机,重新定义安全和体验标准,极大提升出行效率和社会效 率。"靳玉志解释称。 "随着高速和城区NCA的加速普及,L3(级自动驾驶)将在2027年规模放量。"靳玉志认为,"中国汽车电动化的渗透率达到50%用了10年,而辅助驾驶的渗 透率提升到50%只用了5年。这说明智能化的趋势正在加速发展, ...
科学评估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动态进程——《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指数报告(2025)》解读
科技日报· 2025-09-28 09:47
核心观点 - 第十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举行"涪江科技汇——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活动 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医疗、材料科学等全球颠覆性技术前沿领域 [1] - 首次发布《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指数报告(2025)》 系统构建"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指数"(DTII) 旨在评估中国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动态进程 [1] 评估框架 - 独创"五力"评估框架 包含技术创新力、产业发展力、生态支撑力、未来成长力、市场变革力五个一级指标 [2] - "五力"模型要求实现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并保持动态平衡 才能有效跨越从技术突破到市场主导的鸿沟 [3] - 基于"五力"模型从物质、能量、信息、生命与空间5个维度 遴选高温超导材料、可控核聚变、具身智能等8个重大领域 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五年(2020-2024)的颠覆性技术产业化进程进行评估 [3] 关键发现 - 揭示"研发市场"在早期产业化中的决定性作用 产业化初期阶段的颠覆性技术如高温超导材料、可控核聚变、脑机接口的"产业发展力"指标普遍偏低 [4] - "研发市场"是围绕研发活动与过程形成的市场形态 交易对象主要包括知识、技术、研发能力、智力资本以及未来产品或服务的雏形 [4] - 北京、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拥有不可替代的"创新策源地" 构建起技术创新力、产业发展力、生态支撑力三力协同、自我加速的飞轮效应 [4] - 以国家意志驱动的"生态引领"正成为中国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的非对称竞争优势 [4] 未来规划 - DTII将持续优化 融合实时数据与AI分析 强化动态监测与预测能力 [5] - 拓展领域覆盖并加强国际对比 明晰中国在全球颠覆性技术竞争中的位势 [5] - 推动指数从评估工具升级为战略导航平台 发挥"风向标"和"催化剂"作用 [5]
华为靳玉志:汽车产业正进行“三波浪潮”变革,并加速迈向具身智能
新浪财经· 2025-09-28 09:37
在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CEO靳玉志表示,汽车产业正进行"三波浪 潮"变革,并加速迈向具身智能。第一波:2015-2022,电动化阶段,电力代替燃油,出行成本大幅降 低;第二波:2022-2027,智能化阶段,算法替代司机,安全和体验大幅提升;第三波:2027年开始, 自动化阶段,算法替代司机,重新定义安全和体验标准,极大提升出行效率和社会效率。"三波浪潮"变 革之后,汽车产业将加速迈向具身智能。靳玉志预计,随着高速和城区NCA加速普及,L3将在2027年 规模放量。目前,乾崑智驾已与赛力斯、江淮、北汽、上汽、广汽、长安、东风等车企合作,推出28款 车型,乾崑智驾搭载量已经突破100+万辆。 ...
智元机器人首次披露合伙人名单,背后的掌舵人们有多少华为系?
机器人圈· 2025-09-28 09:31
副总裁、首席人力资源官钮嘉也出自"华为系",曾是华为云计算与大数据平台产品线 HRD,后担任寒武纪 HRD、亚信安全 HRVP。 此外,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曾在 Waymo、蔚来汽车等任职,从智驾领域切进机器 人赛道后,负责 AI 技术开发及软件研发工作。高级副总裁、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则先在大疆激光雷达产品线的创 始团队,主导底层核心架构设计并打造行业标杆算法框架,后加入马赫创新,任 CTO 及系统架构负责人。 高级副总裁、首席科学家罗剑岚,曾在 GoogleX、Google DeepMind 担任研究科学家,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伯 克利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机器人研究项目。其主导开发的 SERL/HIL 系统首次实现机器人真机强化学习任务成功率 100%,解决了传统强化学习难以适应现实复杂物理交互的问题。 近日,智元机器人在官网披露了最新合伙人团队名单。官网显示,邓泰华是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彭志辉 (即"稚晖君")为联合创始人、总裁兼 CTO;姜青松是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兼智能服务总裁;姚卯青是合伙人、 高级副总裁兼具身业务部总裁;王闯是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兼通用业务部总裁;罗剑岚是合伙 ...
全球商业化进入快车道!思哲睿康多机器人®SR2000迎来多国订单交付潮!
机器人圈· 2025-09-28 09:31
康多机器人® SR2000 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创新性搭载多模态高性能图像导航平台,可在术中实时融合4K荧光导 航、超声定位、术前CT/MRI等关键信息,通过多屏幕医生控制台清晰呈现,为外科医生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 近日,思哲睿智能医疗迎来全球业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继在印度市场取得突破后,康多机器人®SR2000在厄瓜多 尔、印尼等国的订单正式进入批量交付阶段,标志着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化进程全面提速。装载着康多机器人 ®SR2000的包装箱正陆续发往世界各地,一场全球范围的微创手术变革悄然开启,这也是 康多机器人®SR2000 卓越 技术性能与临床应用能力获得全球市场认可的生动体现。 技术领先是开拓全球市场的基石 康多机器人 ® SR2000 能够迅速获得海外市场的青睐,源于其前瞻性的技术布局和历经验证的临 床实力。 多模态高性能图像导航平台, 国际市场高度认可 多科室认证助推临床普惠 目前,康多机器人® SR2000 的多科室临床应用已获得中国NMPA、印尼卫生部、厄瓜多尔卫生 部、白俄罗斯卫生部等全球多家监管机构的批准认证,能够胜任泌尿外科、普外科、妇科、胸 外科等诸多领域的复杂微创手术,为其在全球范围 ...
兆易创新:人形机器人落地“芯”视角
经济网· 2025-09-28 09:19
行业趋势 - 2025年是中国人形机器人走向规模化量产和商业落地的关键年份 众多头部企业纷纷宣布重大进展[1] - 人形机器人从舞台表演向真正的生产力工具过渡 硬件系统成熟是实现规模化量产与商业落地的重要基础[1] - 人形机器人迈向规模化量产的关键拐点 预计将带动高精度电机控制 多模态传感与边缘计算芯片需求的显著增长[2] 技术架构 - 人形机器人依赖感知层 旋转关节 直线关节 整体躯干 灵巧手 机器脚六大核心单元的高效协同[1] - 芯片性能与高效通信直接决定机器人的实时响应速度与智能水平[1] - 环境感知 运动控制与任务执行能力需要核心单元协同实现[1] 公司产品布局 - 公司构建覆盖控制 存储及模拟的完整产品矩阵 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全栈式芯片支持[2] - GD32高性能MCU用于多关节实时运动控制与系统调度[2] - Flash产品为决策计算提供高速高可靠的数据存储保障[2] - 模拟芯片覆盖传感器信号调理 电机驱动 电源管理等关键环节[2] 发展战略 - 公司重点布局伺服驱动实时控制 完善的模拟产品组合 高性能存储产品等方向[2] - 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助力人形机器人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2] - 通过产品矩阵从感知 决策到执行全链路赋能机器人系统[2]
“人工智能+”行动推进 专家论道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09:14
人工智能正迈入技术跃迁与产业落地深度交织的关键阶段,通用人工智能从概念走向实践,具身智能加 速商业化突破,而计算架构瓶颈、生态协同壁垒、AI人才培养成为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挑战。 浪潮信息首席AI战略官刘军介绍了面向智能体时代的两大创新系统,分享了AI算力可持续发展面临的 规模、电力、投入等挑战,提出要从规模导向转为效率导向,重新思考和设计AI计算系统,发展AI专 用计算架构。 浪潮信息将通过软硬件协同设计与深度优化,持续推动AI计算架构的创新与突破,不断实现token生 成"提速降本",积极促进大模型、智能体等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让人工智能成为千行 百业的生产力和创新力。 北京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戴蓓洁介绍了北京中关村学院面向超常规AI领军人才培养需求,建 立项目制人才培养体系,推动AI与多学科深度融合,实现科研成果落地与产业需求反哺技术创新的双 向赋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大会聚焦AI前沿与产业落地碰撞,紧扣"人工智能+"行动在科技、产业等领域的重点方向,设置 六大专题论坛,聚焦大模型、科学智能、具身智能、智能驾驶、低空经济等话题,围绕 AI前沿技术与 产业落地需求展开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