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

搜索文档
科学评估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动态进程——《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指数报告(2025)》解读
科技日报· 2025-09-28 09:47
核心观点 - 第十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举行"涪江科技汇——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活动 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医疗、材料科学等全球颠覆性技术前沿领域 [1] - 首次发布《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指数报告(2025)》 系统构建"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指数"(DTII) 旨在评估中国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动态进程 [1] 评估框架 - 独创"五力"评估框架 包含技术创新力、产业发展力、生态支撑力、未来成长力、市场变革力五个一级指标 [2] - "五力"模型要求实现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并保持动态平衡 才能有效跨越从技术突破到市场主导的鸿沟 [3] - 基于"五力"模型从物质、能量、信息、生命与空间5个维度 遴选高温超导材料、可控核聚变、具身智能等8个重大领域 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五年(2020-2024)的颠覆性技术产业化进程进行评估 [3] 关键发现 - 揭示"研发市场"在早期产业化中的决定性作用 产业化初期阶段的颠覆性技术如高温超导材料、可控核聚变、脑机接口的"产业发展力"指标普遍偏低 [4] - "研发市场"是围绕研发活动与过程形成的市场形态 交易对象主要包括知识、技术、研发能力、智力资本以及未来产品或服务的雏形 [4] - 北京、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拥有不可替代的"创新策源地" 构建起技术创新力、产业发展力、生态支撑力三力协同、自我加速的飞轮效应 [4] - 以国家意志驱动的"生态引领"正成为中国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的非对称竞争优势 [4] 未来规划 - DTII将持续优化 融合实时数据与AI分析 强化动态监测与预测能力 [5] - 拓展领域覆盖并加强国际对比 明晰中国在全球颠覆性技术竞争中的位势 [5] - 推动指数从评估工具升级为战略导航平台 发挥"风向标"和"催化剂"作用 [5]
致敬中国隐形正畸行业发展白皮书:材启新局,质领未来
灼识咨询· 2025-09-28 08:24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3][4][5] 核心观点 - 隐形正畸行业通过多学科融合与产业链协同实现从"小众"到"主流"的跨越式发展 材料科学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 [4][5][17] - 2025年全球隐形正畸年新增案例数预计达500万例 中国市场年新增案例数突破50万例 部分国家/地区渗透率达30%-40% [18][19] - 材料科学通过三重守护力(安心守护力、表达守护力、体验守护力)提升临床效果和患者体验 [37][38][47][51] - 产业链关系从单向供给演变为深度协同生态 材料企业、膜片加工商与品牌方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31][34][62] - 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制造与数字化驱动、头部企业全球化、材料科学拓宽应用边界及全球产业链深度协同 [69][70][71][72] 新局之基:产业协同进化论 市场格局 - 全球隐形正畸案例数从2000年约千例增长至2015年约百万例 2025年预计达500万例 [18][19] - 渗透率从2000年约5%提升至2015年约17% 2025年部分国家/地区预计达30%-40% [19] - 行业驱动因素包括口腔健康观念跃迁、美学诉求强化、技术革新及医疗人才成熟 [20][21] 临床应用 - 适应症从轻中度案例(2000年)拓展至青少年儿童矫治(2013年)、拔牙病例(2018年)及复杂案例(2022年) [23][24][25][26][27] - 材料与技术进步使牙齿移动可预测性显著提升:整体平均准确性从41%提高至51% 上颌中切牙伸长从56%提升至46% 下颌尖牙转动从18%提升至29% [28][29] 产业生态 - 产业链包含医用高分子材料制造商、膜片加工制造商、隐形矫治器品牌及临床医生与患者等多环节协同 [32] - 临床需求驱动产业链从单向供给关系演变为深度协同生态 形成"需求-创新-反馈"闭环机制 [34] 质领之核:材料科学的三重守护力 安心守护力 - 全球每年约1000万患者使用隐形矫治器 年使用量约2.5亿副 每患者年平均使用25副 [40][41] - 材料需符合NMPA第二类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要求 并通过VDI医疗风险管理体系确保质量一致性 [43][44] - 路博润医用级TPU具备40多年医疗应用史 提供生物相容性、变更通知、品质稳定及全球法规支持 [46] 表达守护力 - 医生调研显示膜片效率(平均分9.7)和方案设计质量(平均分9.7)是品牌选择核心因素 [49][50] - 材料是融合临床口腔医学、生物力学、计算机科学及智能制造实现矫治效率的关键载体 [47][48] 体验守护力 - 材料特性(高光学透明度、耐污性、耐磨性、抗断裂性及柔韧性)直接提升患者佩戴美观性、舒适性和易用性 [52][53] - 患者案例证实材料抗染色、易摘戴及舒适性对依从性的关键影响 [55] 未来之径:材料科学赋能产业发展新图景 产业需求与期待 - 材料企业需具备四大能力:全球交付韧性、品质可靠性、全球合规支持及创新协同能力 [62][63] - 路博润通过本土制造升级(上海松江基地)、技术卓越中心及全球合规支持(CMDE主文档登记)响应产业需求 [66][67][68] 未来趋势 - 智能制造与数字化驱动行业从"产品制造"走向"智慧解决方案" [69] - 材料科学推动矫治器集成美白、抗菌等增值功能 拓展口腔护理新边界 [71] - 全球产业链进入"共研、共创、共进"新阶段 原材料企业转型为战略合作伙伴 [72]
“中西创新日”研讨会在西班牙举行
人民网· 2025-09-25 04:37
活动概况 - 中西创新日材料科学研讨会在西班牙国家高等科研理事会材料科学研究所举行 由两国科技主管部门共同主办 近百名科学家 科研机构代表和产业界人士参与[1] - 中国驻西班牙大使姚敬 中国科技部副部长邱勇 西班牙高等科研理事会国际合作副主席莫雷诺出席活动并致辞[3] 合作成果 - 中西双方专家学者围绕材料科学前沿发展与合作机遇进行深入交流 签订两项合作备忘录[5] - 研讨会展现双方携手应对全球科技挑战的决心 为科研创新 人才交流和成果转化开辟新合作空间[5]
导电之王竟不是银?中国“超级铜”横空出世!电机革命真要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9-05 04:48
材料技术突破 - 石墨烯改性铜金属复合材料导电率达到118% IACS 显著高于纯铜的100% IACS和银的106% IACS [1][3] - 新材料导电率比银高10% 比普通铜高15%以上 [3] - 材料具备优异导热性能 散热效果优于传统铜材 [3] 性能优势 - 导电率提升显著降低电阻 减少电能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3] - 实验室测试显示电机功率密度提升20-30% [3] - 材料可应用于高温工作环境 提高设备效率并延长使用寿命 [3] 应用领域 - 可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包括手机和电脑 [3] - 适用于电动汽车 高铁等大功率电机场景 [3] - 在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3] 产业化进展 - 已完成工程化制造技术开发 [3] - 具备大规模量产基础 即将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3] - 研发团队经过上千次实验突破材料配比技术 [3]
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举办《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科学关键技术》高级研修班
国芯网· 2025-08-28 12:12
研修班背景与目的 - 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结合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工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旨在重塑材料科学研究新范式并推动交叉型复合人才培养[2] -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高级研修班 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科学关键技术应用[1][2] 研修核心内容 - 涵盖人工智能引领材料科学发展新范式、材料数据获取处理标准化、新材料发现设计、材料结构与性能预测等14项关键技术主题[3][4] - 包括多尺度高通量计算、自动化实验设计、机器学习实践、深度学习案例解析、强化学习应用及神经形态计算等前沿领域[3][4][12] 教学安排与师资 - 第四期研修班定于2025年9月11日至14日在广州举办 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含报到日及返程日共5天[6][12] - 拟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专家授课 具体包括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及西北工业大学学者[6][12] 参与对象与认证 - 面向企事业单位、研究院所、高校从事材料相关研究的负责人、研究人员及技术骨干 同时接纳对材料科学感兴趣的相关人员[5] - 学员需提交电子版2寸近期免冠照片 学习期满合格者可获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颁发的《IITC工信人才专业能力提升证书》[10] 费用与报名 - 费用为4980元/人 含专家、场地、午餐、材料及教学服务 食宿需自理 由北京鼎籍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收取费用并开具发票[7] - 报名需扫描二维码登记 会务组将联系学员并发送报到通知 咨询联系人王老师联系电话18830250606[7][9][10]
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举办《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科学关键技术》高级研修班
国芯网· 2025-08-25 14:01
研修班背景与目的 - 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结合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工业进步的重要力量[2] - 研修班旨在重塑材料科学研究新范式并推动交叉型复合人才培养[2] -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1][2] 研修内容 - 人工智能引领材料科学发展新范式[3] - 人工智能赋能材料数据的获取、处理与标准化[3] - 人工智能助力新材料发现与设计[3] - 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结构与性能预测[3] - 人工智能在材料表征与检测中的应用[3] - 多尺度高通量计算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3] - 基于人工智能的材料科学自动化实验与设计[3] - 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科学核心技术原理简述[3] - 基于机器学习的材料科学领域应用与实践[3] - 深度学习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与案例解析[3] - 强化学习赋能材料科学关键技术应用[3] - 神经形态与类脑计算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3] -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材料智能制造与产业化[4] - 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科学优秀成果案例解析[4] 参与人员与师资 - 面向企事业单位、研究院所、高校从事材料相关方面的负责人、研究人员及技术骨干[5] - 拟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专家授课[6] 时间安排与形式 - 第四期研修班定于2025年9月11日至14日在广州市举办[6] - 线下与线上同步进行[6] - 包含开班仪式、专题授课、分组研讨及1V1诊断咨询等环节[12] 费用与证书 - 参与费用为4980元/人,包含专家、场地、午餐、材料及教学服务[7] - 学员可获得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颁发的《IITC工信人才专业能力提升证书》[10]
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举办《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科学关键技术》高级研修班
国芯网· 2025-08-22 14:35
研修班背景与目标 - 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结合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工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2] - 研修班旨在重塑材料科学研究新范式并推动交叉型复合人才培养 [1][2] 研修内容 - 人工智能引领材料科学发展新范式 [3] - 人工智能赋能材料数据获取、处理与标准化 [3] - 人工智能助力新材料发现与设计 [3] - 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结构与性能预测 [3] - 人工智能在材料表征与检测中的应用 [3] - 多尺度高通量计算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3] - 基于人工智能的材料科学自动化实验与设计 [3] - 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科学核心技术原理简述 [3] - 基于机器学习的材料科学领域应用与实践 [3] - 深度学习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与案例解析 [3] - 强化学习赋能材料科学关键技术应用 [3] - 神经形态与类脑计算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3] -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材料智能制造与产业化 [4] - 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科学优秀成果案例解析 [4] 参与人员与师资 - 面向企事业单位、研究院所、高校的材料相关负责人、研究人员及技术骨干 [5] - 拟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专家授课 [6] 时间安排与地点 - 第四期研修班定于2025年9月11日至14日在广州市举办 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6] - 具体日程包括开班仪式、专题授课、案例解析及分组研讨活动 [12] 费用与证书 - 参与费用为4980元/人 含专家、场地、午餐及教学服务费用 [7] - 学员可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颁发的《IITC工信人才专业能力提升证书》 [10]
人形机器人首个百米“飞人”跑21.50秒,为何机器人跑这么慢?
新浪财经· 2025-08-19 01:26
技术突破 - 人形机器人天工Ultra首次自主完成百米跑 用时21.50秒 实现从零到一的飞跃 [2][3] - 全程未依赖遥控 通过激光雷达与环视摄像头实现环境感知与自主决策 [3] - 同期其他机器人如宇树科技H1需工程师遥控操作 速度达5米/秒但缺乏自主性 [3] 工程挑战 - 机器人需同步解决动力 平衡与能耗三大难题 而人类依靠生物系统自动协同 [4] - 电机能量利用率低 能量散失严重 腿部结构重量远超人类肢体 [4][5] - 平衡系统依赖视觉 惯导与力控多系统联动 信号延迟易导致失控 [5] 成本与材料限制 - 核心部件如行星滚柱丝杠精度要求极高(头发丝级) 全球供应商稀少且成本高昂 [5] - 单次故障维修成本极高 工程师需在预算约束下优先保障稳定性而非速度 [5] - 当前技术条件下 功率提升或重量减轻均受限于材料科学进展(如室温超导/碳纳米管未量产) [6] 应用场景与行业价值 - 核心应用场景聚焦危险环境作业(废墟 火场 辐射区) 而非竞技速度 [7] - 自主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比速度更具实际价值 体现从"玩具"向"工具"的转型 [7] - 技术迭代依赖实际环境测试数据 每一次故障均为系统优化提供关键输入 [7] 发展前景 - 业内评估十年内难以超越人类短跑极限 因受物理定律硬性约束 [6] - 成本下降与核心部件供应链成熟是技术普及的关键前提 [6] - 类比计算机发展史 当前机器人技术仍处于早期"算盘阶段" 未来存在指数级进化潜力 [6]
亚太首台!布鲁克在武汉大学成功安装800 MHz宽腔核磁共振系统,助力多领域研究
仪器信息网· 2025-08-14 04:09
科研设施升级 - 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成功安装布鲁克800 MHz固体宽腔核磁共振系统 [1] - 该系统为亚太地区首台成功交付的同类设备 [2] - 设备将显著提升平台的高场固体核磁分析能力 [2] 研究领域拓展 - 新系统将增强平台在有机、无机、聚合物、蛋白质、药物、电池等研究领域的服务能力 [1] - 设备为结构生物学、材料科学、清洁能源等前沿领域研究提供强大支撑 [2] 技术地位 - 此次安装标志着武汉大学在高端科研设施领域迈入新阶段 [1][2]
2025“名校菁英武汉行”启动,牛津剑桥等28位博士及博士后齐聚
长江日报· 2025-07-27 10:38
名校菁英武汉行活动概况 - 活动于7月26日在武汉启动 汇聚来自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的28位博士及博士后 与武汉市40余家重点用人单位对接[1] - 参与人才均拥有美 英 德 新等发达国家教育背景 专业覆盖生物医学 电子信息 人工智能 材料科学等武汉"965"重点产业急需领域[1] - 活动现场博士们进行高质量路演和创意分享 凭借创新性和产业化潜力获得投资机构青睐并达成初步对接意向[1] 参与企业与机构 - 东风集团 烽火通信 长飞光纤 华工科技 汉江实验室等40余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参与人才对接 详细介绍武汉产业优势及岗位需求[1] - 活动组织参访光谷生物城 岚图汽车 康圣达医学等标杆企业 以及华中科技大学 九峰山实验室 协和医院等科研机构[2] 活动背景与意义 - "名校菁英武汉行"是武汉市重点打造的引才品牌 今年聚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通过3天深度参访展示武汉产业实力和科创生态[2] - 活动由武汉市委组织部 市人才工作局主办 东湖高新区等单位支持 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2] - 旨在以城市发展机遇吸引人才 为建设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智力支撑[2] 人才反馈 - 海外菁英认为武汉作为快速崛起的国家中心城市 兼具经济动能 创新生态和人文底蕴 期待通过考察寻找事业发展机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