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

搜索文档
大行科工再递表港股:分红6000万,没钱扩产能和缴社保?
南方都市报· 2025-07-28 06:04
IPO进展 - 大行科工年内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拟发行不超过910万股境外普通股 [2] - 公司首次递表时间为2025年1月 此次为二次冲刺 [4][1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54亿元、3亿元、4.51亿元 2025年前4个月达1.85亿元 [4]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143.4万元、3485万元、5229.9万元和2152.8万元 [4] - 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率均超50% [5] - 2024年在中国折叠自行车市场份额按零售量计占26.3% 按零售额计占36.5% [5] 产能与供应链 - 惠州工厂产能利用率2025年前4个月达114.1% [6][7] - OEM代工比例从2022年29.5%升至2025年前4个月65.5% [8] - 外包生产成本占比从2022年20.2%升至2025年前4个月47.1% [8] - 向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从2022年32.7%升至2025年前4个月52.1% [8] - 计划通过上市融资升级惠州工厂 并在天津等地投资新生产设施 [9] 公司治理 - 创始人韩德玮直接持股88.56% 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控制90.16%股份 [13] - 报告期内三次分红累计超6000万元 大部分流向控股股东 [11][13] - 2022-2025年4月累计欠缴员工社保640万元 [4][14]
翼菲科技:股权转让价格差异巨大,公司至今仍未摆脱亏损|IPO观察
搜狐财经· 2025-07-24 10:29
公司IPO及股权变动 - 翼菲科技提交港股IPO招股说明书,拟在港股上市 [2] - 港股IPO受理前夕,多位股东选择套现,股权转让价格差异显著 [2] - 2025年5月28日,公司进行增资及股权转让,增资价格区间为每股62元-66元,股权转让价格区间为每股14.95元-33.65元,价格跨度极大 [2] - 玉环投资以每股40元认购350万股,玉环国投以每股20.61元受让533.61万股,两者实际控制人一致但成本相差近一倍 [3][4] - 2025年5月28日增资中,7名投资者认购价格区间为每股62元-66元,涉及金额从0.3百万元到50.0百万元不等 [5] - 同期股权转让价格差异巨大,从每股14.95元到33.65元不等,与增资价格存在显著差距 [5][6] - 外界难以理解IPO前夕股权转让价格差异及股东套现行为,质疑背后是否存在特殊交易安排或未披露事项 [7]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221.4万元、20117万元、26800.9万元,持续增长 [8] - 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在中国轻工行业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五 [8] - 2022-2024年年内利润分别为-5755.3万元、-11060.6万元、-7149.5万元,三年合计亏损23965.4万元 [8] - 期间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8.5%、44.8%、48.7%,每年至少四成营收被费用消耗 [9] - 2022-2024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2577.7万元、1909.2万元、2289.5万元 [9] - 2023-2024年末计息银行借款分别为4561.9万元、13468万元,现金已无法覆盖借款 [9] - 2024年末流动负债达34185.1万元,与同期流动资产34190.4万元几乎持平,短期偿债压力显著 [9] - 2022-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4415.3万元、-8674.9万元、-6958.2万元,三年合计净流出约2亿元 [9] - 2024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与计息银行借款缺口达11178.5万元,面临资金链压力 [10] 公司业务概况 - 翼菲科技是一家综合性工业机器人企业,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设计、研发、制造及商业化 [8] - 公司提供机器人综合解决方案,深耕轻工行业 [8]
解码港股上市!深跨协成功举办2025港股IPO沙龙
搜狐财经· 2025-07-23 17:04
港股IPO市场趋势 - 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IPO募资139亿美元 全球占比25% 前十大IPO中港交所占据4席 [5] - A股企业赴港成热潮 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推进A+H股 已有197家企业备案赴港 [5] - 中概股回流、绿色能源、A+H股协同以及国际化将成为港股IPO主线 [5] 港股上市政策与条件 - 港股成为A股及中概企业首选融资地 监管协同、政策放宽背景下上市门槛降低 [7] - "惠港五条""科企专线"将审批周期缩至30个工作日 [7] - 18A/18C放宽降低商业化市值底线及未商业化企业研发、第三方投资比例要求 [7] ESG对港股IPO的影响 - 港交所持续升级ESG披露规则 18C章等新政将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绿色科技企业纳入重点支持 [10] - 高ESG评分可显著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估值 并减少新股破发的可能性 [10] - 从2025年起 大型发行人将强制按照香港新气候准则进行披露 [10] 境内企业赴港上市备案要点 - 备案范围包括直接H股与间接红筹 负面清单企业不得上市 [12] - 证监会关注股权架构合规、历史股权变动、股东穿透、国资股份、突击入股、员工持股、外资准入与数据安全七大重点 [12] - 企业需早筹划、少返工 以降低决策成本 [12] 活动成果与后续计划 - 沙龙搭建了资本、专业机构与实体企业的高效对话平台 为粤港澳及长三角企业提供港股最新政策与实务路径 [14] - 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将持续深耕境外上市领域 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15]
昔日“生长激素之王”跌落神坛,长春高新赴港上市能否破局?
新浪证券· 2025-07-23 07:49
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134.66亿元、净利润25.84亿元,同比分别下滑7.55%和43.01%,为近十年来首次业绩"双降" [1] -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再跌44.95%,股价自2021年高点已连跌五年 [1] 核心业务冲击 - 金赛药业生长激素贡献超八成利润,但2024年浙江市场水针剂价格从每支1000元骤降至300元(降幅70%),导致金赛净利润暴跌40.67%至26.78亿元 [2] - 公司转向长效水针剂避险,但面临特宝生物、诺和诺德、安科生物等竞争对手入局 [2] 多元化战略问题 - 百克生物受GSK竞品冲击,2024年营收净利双腰斩,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仅106万元(同比暴跌98%) [3] - 地产业务剥离失败,2023年24.2亿元剥离计划因可转债发行失败告终 [3] - 华康药业净利增38.8%,但一季度利润仅0.12亿元,难以支撑整体业绩 [3] 运营策略矛盾 - 2024年销售人员暴增58%至4995人,销售费用攀升至44.39亿元 [4] - 同期研发投入26.9亿元但流失65名研发人员,呈现"重销售轻研发"态势 [4] 战略转型尝试 - 公司计划通过港股IPO与海外市场突围,2024年海外收入仅1.3亿元 [5] - 业内质疑缺乏重磅产品支撑的国际化合作可行性 [5]
中资券商逐鹿港股IPO投行业务优势凸显
中国证券报· 2025-07-22 21:05
港股IPO市场表现 - 2025年港股IPO融资规模回归全球首位 中资券商成为核心推动力量 [1] - 上半年港股主板上市企业达51家 同比增长27.50% 募集金额1254.07亿港元 同比大幅上涨591.94% [1] - 中金公司 中信证券 华泰证券 招商证券四家中资券商合计市场份额达42.72% [2] 中资券商竞争优势 - 中资券商在客户洞察与维护 协同网络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已与A股客户构建长期陪伴式合作关系 [2] - 依托"境内-香港"一体化团队 能无缝衔接A+H全链条统筹方案 提升H股上市及再融资效率 [2] - 中资投行扎根中国市场 能更精准衔接企业核心优势与资本市场需求 打造本土化投资故事 [3] 头部券商市场表现 - 中金公司以18单保荐项目位列第一 市场份额16.36% 参与宁德时代 海天味业等大型IPO项目 [2] - 中信证券以11单保荐项目位列第二 市场份额10.00% [2] - 华泰证券以10单保荐项目位列第三 市场份额9.09% [2] 未来发展战略 - 中信建投证券将持续推进境内外一体化 聚焦TMT 大消费 先进制造 生物科技等热门赛道 [3] - 中信证券坚持香港 亚太 欧美"三步走"战略 加速推进国际化发展 [4] - 广发证券将加强重点赛道资源积累 深化境内外一体化布局 推进投行数智化转型 [4]
赴港上市潮起,半导体企业为何扎堆奔赴港股?
搜狐财经· 2025-07-22 15:30
港股半导体IPO热潮 - 2025年以来已有超过10家半导体企业提交港股IPO申请,覆盖芯片设计、材料、设备、封装测试等细分领域,包括杰华特、华大北斗、紫光股份等头部企业 [1][2][4] - 澜起科技作为全球仅有的3家内存接口芯片供应商之一,计划港股募资用于互连类芯片研发及AI基础设施领域技术升级,其A股市值达954亿元人民币 [3] - 芯迈半导体在全球OLED显示PMIC市场出货量排名第一,股东包括小米集团、宁德时代等,但近三年营收连续下滑(16.88亿→15.74亿元),累计亏损13.75亿元 [3][6] 港股市场吸引力分析 - 港股流动性改善且估值提升,2025年上半年半导体企业平均首发市盈率31.71倍(A股为51.55倍),但部分企业通过港股实现更高估值 [5][6] - 港交所2023年新增18C章节允许未盈利高科技企业上市,审核效率高(如宁德时代港股上市仅耗时128天),财务指标包容性更强 [5] - 国际资本占比达70%的投资者结构有助于企业品牌国际化,并为海外并购提供便利,例如兆易创新计划通过H股募资开展跨境并购 [7][8] 企业战略动机 - 韦尔股份等A股企业通过港股上市加速国际化战略,杰华特选择港股主要为了拓展海外市场及利用融资便利性 [7] - 双资本平台模式(A+H)成为趋势,紫光股份通过港股覆盖18国业务,实现全球产业链资源整合 [8] - 港股无涨跌幅限制且机构主导,优质公司流动性强但标的分化明显,科技属性弱的企业可能面临流动性不足 [9][10] 行业数据表现 - 2022-2024年芯迈半导体毛利率持续下滑(37.4%→29.4%),反映行业竞争加剧 [6] - 2025年A股与H股价差缩小,部分H股估值已反超A股,价差问题随国际资金流入缓解 [9]
一周港股IPO:麦济生物、奥克斯电气、挚达科技3家递表,维立志博启动招股
财经网· 2025-07-21 18:11
港股IPO市场动态 - 上周共有3家公司递表,1家公司招股,暂无公司通过聆讯或新股上市 [1] - 递表公司包括麦济生物、奥克斯电气和挚达科技 [2][3][4] - 招股公司为维立志博-B,拟全球发售3205.44万股H股,每股31.6-35.0港元 [5] - 维立志博引入9位基石投资者,累计认购6900万美元(约5.416亿港元) [6] 递表公司详情 麦济生物 - 专注于创新生物制剂研发,针对过敏性及自身免疫疾病 [2] - 拥有8款创新候选产品,核心产品MG-K10针对特应性皮炎及哮喘等适应症 [2] -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三个月营收分别为872.2万、2.4万和0元 [2] - 同期研发开支为1.66亿、1.50亿和0.24亿元,净亏损2.53亿、1.78亿和0.27亿元 [2] 奥克斯电气 - 全球第五大空调提供商,2024年市场份额7.1% [3]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95.28亿、248.32亿、297.59亿元 [3] - 同期利润分别为14.42亿、24.87亿、29.1亿元 [3] 挚达科技 - 全球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销量第一,全球市场份额9.0% [4]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6.97亿、6.71亿、5.93亿元 [4] - 同期亏损分别为2514.7万、5811.6万、约2.36亿元 [4] 港股市场整体情况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募集金额1067亿港元,同比上升688% [7] - 再融资市场募集金额1437亿港元,同比上升210% [7] - 目前递交申请企业超过200家,涵盖传统行业和新经济行业 [8] - 预计2025年全年90-100家企业上市,筹资金额超2000亿港元 [8] 外资参与情况 - 外资基石投资者占比从2023年41.6%升至2025年上半年59.3% [9] - 外资基石投资金额从2023年64亿港元升至2025年上半年286亿港元 [9] - 外资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和新加坡的国际资产管理机构 [9] 港股结算制度改革 - 港股可能从"T+2"转向"T+1"结算周期 [10] - "T+1"可使资金周转率提升约20% [10] - 预计到2027年底全球88%股票市场采用"T+1"或"T+0"结算 [10]
百惠金控:A股赴港IPO持续升温 梳理港股IPO上市筹备要点
搜狐财经· 2025-07-21 10:29
A股公司赴港上市趋势 - 2025年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潮持续高涨 仅7月上半月就有11家A股公司递交赴港上市备案申请 [1] - 港交所推出政策优化 包括放宽特专科技公司盈利要求及创新性"科企专线"机制 允许企业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1] - 政策优化显著降低创新企业上市门槛 为中国企业对接国际资本市场开辟新通道 [1] 港股IPO上市筹备要点 - 企业需全面了解香港交易所上市标准 包括财务指标 公司治理 股权分布等要求 必要时调整业务或股权结构以满足条件 [3] - 上市核心文件包括招股说明书 财务报告 法律文件 需按港交所要求编制和审核 并组建专业IPO中介机构确保合规 [4] - 需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并进行初步审核 交易所可能要求补充材料 企业需与中介机构紧密配合确保审核流程推进 [5] - 香港交易所会对上市申请进行聆讯 企业需要提供更多文件和信息以确定是否符合上市要求 [6] - 获得批准后进入股票发行阶段 关键工作包括定价 路演 配售与公开发售 [7] - 上市后需持续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遵守《上市规则》 积极与市场沟通维护良好市场形象 [8] 市场环境与发展机遇 - A股公司赴港上市积极性提升是政策支持 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8] - 从港交所优化上市制度到内地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 均为赴港上市创造有利条件 [8] - 港股IPO流程复杂专业要求高 企业需在合规评估 财务规范 文件准备 市场沟通等各环节做好充分准备 [8]
港股IPO狂飙:200+企业排队抢滩
搜狐财经· 2025-07-18 15:18
主板上市主导 - 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场完成42宗新股上市 其中主板占比超95% [1] - 截至6月30日递表有效期内公司达211家 首次递表企业占比超80% 行业集中于科技 新消费和医药医疗领域 [1] 行业分布 - 软件服务行业排队企业最多 达66家 占比31% [2] - 医疗保健行业40家 占比19% 生物科技公司表现突出 [2] - 工业制造行业31家 占比15% 涵盖智能制造 物流机器人等领域 [2] A股企业赴港动态 - 超180家A股企业排队港股IPO 包括立讯精密等"果链三巨头" [3] - 多家A股分拆科技 医药子公司赴港上市 [3] 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集资额达1071亿港元 同比激增700% [5] - 香港市场集资额跃居全球第一 超越纽约和纳斯达克交易所 [5] 上市流程框架 - H股模式需保持境内股权结构 上市后全流通需额外申请 [9] - 红筹模式通过境外控股公司上市 适合需融资灵活性或外资限制行业 [9] - 前期筹备需6-12个月 包括模式选择 团队组建和合规整改 [9][10][11] 申请与审核 - 港交所审核通常进行2-3轮问询 关注财务真实性 业务可持续性和合规风险 [14] - H股需向中国证监会提交备案 平均周期约200天 [14] - 红筹模式需符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要求 [15] 发行与上市 - 发行结构通常国际配售占90% 公开发售占10% [16] - 首日可设置"绿鞋机制"稳定股价 2023年新股平均募资额约10亿港元 [17] 上市后管理 - 需定期披露年报 中报及重大事项 [18] - 需遵守持续合规要求 防范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风险 [18]
140位投资人眼中的2025上半年
钛媒体APP· 2025-07-18 11:57
市场情绪与投资节奏 - 一级市场呈现"理性回暖"态势,投资人表现出"带着冷静的信心",出手节奏加快但标准更高[2] - 2025年上半年"零出手"机构比例大幅下降,部分活跃VC基金已投资接近15个或更多新项目[4] - 超过1/3投资人计划未来6个月内"显著增加"出手次数,"显著减少"比例较去年Q3下降超10个百分点[18] 赛道热度与估值变化 - AI与具身智能仍是最热赛道,但估值分歧加剧,部分具身项目A轮估值达10亿人民币但商业回报路径不清晰[6][7][20] - 消费、半导体、新能源板块呈现"低估中的机会",消费赛道因港股消费股反弹出现结构性抄底窗口[7] - 航空航天及低空经济赛道活跃度从第一位降至第三,新能源与新材料、新能源车与医疗赛道整体低迷[24] 退出路径与港股IPO - 港股超越A股成为最主流退出通道,过半人民币机构倾向推动被投企业港股IPO[8] - 推动港股IPO三大原因:流程确定性高、流动性改善明显、发行估值合理[13] - 近50%投资人预计2025年港股IPO数量和融资金额将超去年同期,70%受访者已推动企业加快IPO准备[15] 医疗投资策略转变 - 医疗投资从"冷观"转向"精选",形成三大策略:聚焦盈利项目、关注AI+医疗交叉创新、采用PE+并购逻辑[25][27] - 仿制药、器械、专科医院等盈利项目受青睐,AI4S、AI制药、脑机接口等科技+医疗方向成为焦点[27] 出海战略与区域变化 - 北美市场关注度从17%降至8.8%,东南亚与欧洲成为重点区域,东南亚因市场准入灵活、并购机会丰富受关注[29] - 34%投资人关注绿地投资形式出海,新能源领域出现投资海外电站资产趋势[33] - 品牌与文化类出海项目受关注,如AI玩具、智能硬件等产品,要求收入达5亿以上且具备出海属性[33] 具身智能与AI领域 - 具身智能赛道因融合AI大模型与机器人技术吸引多家机构入局,但多数公司仍停留在demo阶段[20] - 投资人开始关注具身模型真实任务解决能力及商业化收入,同时聚焦芯片、关节等上游技术壁垒领域[20] - AI Agent方向关注度显著上升,尤其看好面向C端或Prosumer群体、具备出海能力的产品公司[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