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氢能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吉林白城抓住“大风口”1600万千瓦绿电领跑东北
证券时报· 2025-06-24 18:39
新能源发电规模 - 截至2024年末白城市新能源开发规模突破1600万千瓦位居东北第一全国前十[1][3] - 通榆县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达606万千瓦占吉林省总装机容量近三分之一年发电量超120亿千瓦时产值突破35亿元[2] - 大安市新能源已装机并网容量311万千瓦预计"十五五"期末规划总装机量接近2000万千瓦[3] - 截至2025年5月白城市已并网风电项目68个总规模1035.7万千瓦光伏项目64个总规模269.9万千瓦"十四五"末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力争达2000万千瓦[4]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 通榆三一风电2024年实现产值24.31亿元主机车间配备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建成两条高集成度风机总装生产线[5][6] - 东吉通榆能源设计年产能200万千瓦风电主机设备拟投建旧风机拆解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6] - 白城市共有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28家2024年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59.38亿元占吉林省41.38%[7] 氢能产业发展 - 白城市打造"中国北方氢谷"重点推进吉电股份大安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投资59.6亿元)和上海电气洮南绿色甲醇项目(投资56亿元)[8] - 中能建投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投资65亿元)华能洮南风光制氢合成甲醇项目(投资101亿元)阳光大安绿色甲醇项目(投资118亿元)正在推进[8] - 规划2035年氢能产业达千亿元规模[9] 绿电消纳与外送 - 2024年白城市全口径发电量297亿度用电量仅65亿度本地消纳比例较低[11] - 推进区域智算中心建设总投资约60亿元算力规模达20750P吉林云智算5000P项目绿电供给率80%年耗电量2亿度[12] - 通过鲁固直流特高压外送电力规划新建乐胜、傅家等500kV升压站"吉电入京"项目可外送新能源600万千瓦[13]
势银访谈 | 中联重科司耀辉:三年内实现氢能装备成本下降超 40%目标
势银能链· 2025-06-24 03:12
中联重科氢能业务发展现状 - 中联重科在FCVC2025展会上展示了氢气液驱活塞压缩机(20-90MPa)、PEM电解水系统(0.1-500Nm³/h)、燃料电池固定电站(0.1-2MW)等氢能产品 [3] - 公司当前撬装加氢站自主化率超过60%,目标未来三年内相关装备成本下降40%以上 [6][19] - 已在包头、郑州航空港等地投入运营撬装加氢站,并斩获澳大利亚订单 [13] 核心技术优势与产品策略 - 将工程机械领域的油缸和高压液压技术、极端工况设计经验迁移至氢能装备,聚焦氢气储运与加注环节 [9] - 产品定义逻辑强调极致可靠性、耐久性和安全性,尤其适用于矿山、港口等重载场景 [9] - 选择"撬装+液驱"技术路线,兼具部署灵活性(模块化、低土建)与运营可靠性 [11][12] 产业链布局规划 - 聚焦制氢(电解槽及系统)与加氢(压缩机、液驱泵)关键设备,不追求全产业链布局 [10] - 燃料电池定位为工程机械主机配套,采取"自主电堆+联合开发系统"模式 [10] - 农业领域探索大马力氢能拖拉机(高功率场景)和氢燃料电池无人机(续航突破) [20] 商业化应用与挑战 - 全球最大吨位氢能矿卡ZT125FCEV在新疆矿区运行良好,验证技术可行性但面临购置成本高、氢源短缺等瓶颈 [15][17] - 客户需求集中在设备可靠性(无故障运行)、能效(电耗优化)和加注能力保障 [13][14] - 行业痛点包括加氢站审批难、建设周期长,公司通过撬装模式加速基础设施布局 [12]
百年煤企“氢”装上阵
河南日报· 2025-06-24 02:09
"更让我们自豪的是,项目带来的每年600余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开元化工副总经理程秉国滑动屏幕 调出环保数据,环保指标与经济效益的对比曲线清晰可见,两条上升的曲线完美诠释了"既要绿水青 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该项目开发的充装柱集成设备,用于氢气充装,配备先进的自动计量和计费管理系统,改变现有管阀式 充装方式,实现了实时定量充装管理。 "公司拿下了全国首个安全生产手续及工业氢气产品生产许可证,一年来普通氢气销售量已突破3690万 立方米,高纯氢气销售收入已达790万元。"刘志强说。 近日,记者在焦作煤业(集团)开元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看到,国内首个2MW级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示范项 目高效运转。 "这个项目是首次以工业副产品氢为能源的综合利用尝试,去年才试运行成功。"项目负责人刘志强指着 控制室大屏说,项目利用原来排空的氢气作为原料,采用先进的提纯工艺,将氢气纯度由原来的99.5% 提升到99.999%。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近年来,工业副 产品氢资源丰沛的焦作市,积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氢能产业链条完备、应用场景丰富等基础优势,以 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示 ...
湖北武汉培育发展氢能产业
长江日报· 2025-06-24 00:23
氢能重卡应用现状 - 湖北省汉宜高速沿线加氢站已有3辆氢能源重型运输卡车投入运营,加氢时间仅需10分钟,续航达400公里[1] - 氢能重卡搭载120千瓦燃料电池,按年行驶10万公里计算可减排二氧化碳100吨[1] - 湖北首条氢能示范线每天约有30台氢能重卡往返汉宜高速,车辆及配套设备全部来自武汉[1] 氢能产业基础设施 - 武汉经开区已建成4座加氢站,开通7条氢能源公交示范线[1] - 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具备年产5000套氢燃料电池电堆系统的生产能力,2023年销售500多套燃料电池[2] - 武汉经开区氢能产业重点企业达16家,形成覆盖加储氢、燃料电池研制检测、氢能车辆生产的全产业链[2] 氢能技术突破 - 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实现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国产化,打破进口依赖[2] - 雄韬氢雄自主研发130千瓦燃料电池已应用于公交车[2] - 理工氢电CCM型膜电极产品实现批量出口,众宇动力获得国内首张船用燃料电池认证[2] 产业规模与投资 - 武汉经开区2023年氢能产业规模达155亿元[2] - 武汉氢能科技产业园揭牌,新落户5个氢能项目总投资超30亿元[2] - 武汉经开区聚集全市70%氢能高端装备研发制造企业,产业规模化前景明确[3]
四川自流井区加快打造氢能产业新高地
新华财经· 2025-06-22 06:07
氢能产业链发展 - 自流井区加快打造氢能产业链条,涵盖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储氢井等装备制造 [1] - 2024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9.2%,高于全市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 [1] - 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总投资2.42亿元,占地121亩,总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检测中心、科研中心等 [1] 园区建设进展 - 东方锅炉电解槽标准化厂房主体已完工,综合楼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8月底主体结构封顶 [1] - 整个园区标准化厂房计划2025年底全面建成交付 [1] - 先期引入东方锅炉电解槽装备制造、亿华通氢能装备制造、氢能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等示范项目 [1] 产业生态布局 - 构建"东锅片区+国际陆港片区"两园协同、"龙头+配套+场景"一体的产业生态布局 [2] - 东锅片区以东方锅炉为核心,布局节能环保装备、化工容器、氢能装备制造产业 [2] - 已建成东方锅炉45-90兆帕高压储氢设备生产线,投运川南首个氢能重卡物流园(12辆49吨级氢燃料电池物流车) [2] 政策与研发支持 - 自贡市纳入四川"成德自攀"氢能产业集群(2025-2027年) [2] - 《自贡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7年)》落地实施,提供全链条支持体系 [2] - 成立四川西南氢能产业技术研究中心,聚焦装备制造领域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2] 投资与产能 - 2024年完成工业投资总额10.44亿元,工业技改投资3.14亿元 [2] - 空气预热器换热元件数字化生产线厂房及配套办公楼已完工,预计2024年8月投产 [2]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双周报(2025、6、6-2025、6、19):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的通知-20250620
东莞证券· 2025-06-20 09:2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超配(维持)[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氢能试点工作,有望推动创新氢能管理模式,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建议关注氢能技术领域领先的头部企业[3] 各目录总结 行情回顾 - 截至2025年6月19日,近两周申万电力设备行业下跌1.06%,跑输沪深300指数0.17个百分点,排名第11;本月上涨0.49%,跑赢沪深300指数0.41个百分点,排名第11;年初至今下跌6.44%,跑输沪深300指数4.11个百分点,排名第26 [3][11] - 近两周风电设备板块上涨4.16%,光伏设备板块下跌1.74%,电网设备板块下跌2.09%,电机板块下跌2.16%,电池板块下跌0.88%,其他电源设备板块下跌0.18% [3][15] - 近两周涨幅前三的个股为金银河、科恒股份和信宇人,涨幅分别达57.01%、39.38%和38.78%;跌幅前三的个股为滨海能源、尚纬股份和金杨股份,分别跌29.21%、19.39%和17.07% [3][19][20] 电力设备板块估值及行业数据 - 截至2025年6月19日,电力设备板块PE(TTM)为24.13倍;子板块中,电机Ⅱ板块PE(TTM)为46.20倍,其他电源设备Ⅱ板块PE(TTM)为39.37倍,光伏设备板块PE(TTM)为16.37倍,风电设备板块PE(TTM)为32.12倍,电池板块PE(TTM)为24.08倍,电网设备板块PE(TTM)为23.41倍 [3] - 截至2025年6月18日,多晶硅致密料价格为3.50万元/吨,环比持平;多晶硅颗粒料价格为3.40万元/吨,环比下跌1.45%;部分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有不同程度的环比持平或下跌 [30] 产业新闻 - 5月份全社会用电量80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1 - 5月累计396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 [38] - 国家能源局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明确试点方向和要求 [37][38] - 福建省发布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分两个阶段发展,2025 - 2030年为起步期,2030 - 2035年为跃升期 [38][39] - 财政部下达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地方资金预算419005万元 [41] - 河北省组织申报国家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有项目和区域两种试点形式 [41] 公司公告 - 蔚蓝锂芯股东计划减持不超5938550股,占总股本0.52% [41] - 信宇人董事减持68443股,占总股本0.07%,减持计划实施完毕 [41] - 时创能源张帆辞去相关职务 [41] - 三星医疗子公司中标约14338.07万元项目 [41] - 神力股份股东解除5500000股质押 [41] 电力设备板块本周观点 - 建议关注国电南瑞、阳光电源、东方电缆、金风科技等在氢能技术领域领先的头部企业 [42][43]
全球最大氢能燃料电池矿卡首秀!氢通能源集团从链主到全域引领中国氢能产业革命
财富在线· 2025-06-20 05:40
氢通能源集团科技战略及新品发布 - 公司以"氢链未来 通领全域"为主题亮相2025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暨展览会 [1] - 公司深耕"风光电制氢-燃料电池-场景应用"全价值链 坚持"闭环生态链战略"推动绿氢产业落地 [1] - 举行全球首台260吨氢能矿卡首发仪式 华能新能源、地方政府等多方领导出席活动 [3] 全球首台260吨氢能矿卡技术参数 - 矿车由氢通能源与徐工集团联合开发 实现油改电技术突破 [4] - 车长14.748米 宽9.106米 高7.439米 总占地面积超134平方米 [5] - 采用自主开发的燃电混合动力系统 动力输出超2200kW 最高时速56km/h 最大爬坡17% [7] - 采用70MPa气氢技术 加氢20分钟续航超120公里 能动率大于90% [7] - 货箱可平装118立方米矿石 堆装达148立方米 相当于30辆家用轿车容量 [9] - 相比传统燃油矿车 每年可减少3000吨碳排放 15年寿命周期节省燃料费可再购新车 [9] 船用氢燃料电池系统技术突破 - 推出TK300CS船用燃料电池 单机300kW 双机600kW 可赋能2000吨级船舶 [12] - 搭载引射器+循环泵双模氢循环技术 实现10%-100%全工况自适应调节 [12] - 模块化设计精简40%管线布局 快拆检修实现分钟级维保 [12] - 集成智能能量管理与余热回收技术 综合能效达行业新高 [12] 公司全产业链布局战略 - 聚焦"制氢端、电解槽、大功率氢燃料电池、构建运力平台"四大业务板块 [13] - 在内蒙古、新疆、江西等地推进绿氢产业布局 打通产业链上下游 [13] - 从氢能矿卡、船舶到无人机 全面布局氢能应用场景 [15] - 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氢能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15] 行业发展前景 - 氢能应用成为航运业未来重点方向 燃料电池船舶具有加注快、续航长等优势 [10] - 双碳战略关键期推动氢能需求加倍释放 产业进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13] - 氢能发展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共识 是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一环 [17]
氢途科技周鸿波:氢能竞争已从资本故事回归产品力较量
势银能链· 2025-06-20 03:39
行业发展趋势 - 2016-2018年行业初期阶段 国产燃料电池功率仅30kW 空压机故障频发 全国仅有两座科研性质加氢站 [4] - 2019-2022年资本涌入期 燃料电池功率从30kW跃升至240kW仅用三年 五大示范城市群政策推动行业高峰 [4] - 2023年行业调整期 订单落地迟缓 资本退潮 地方支持减弱 行业从扩张转向生存命题 [4] 氢能应用场景分析 - 公交与环卫车市场空间有限 面临纯电方案激烈竞争 [5] - 短倒重卡受400度纯电方案冲击 兆瓦级发电受成本与法规限制 [5] - 高速长途重卡展现破局潜力 大功率需求与氢能特性契合 高速免费政策降低运营成本 [5] - 耐久性成为商业化关键 1万小时寿命较5000小时可降低2倍使用成本 [5] 氢途科技技术突破 - 早期40kW氢能公交车实现1万小时/30万公里运行 短倒重卡数据达5000小时/20万公里 [6] - 技术壁垒集中在BOP可靠性 双极板材料与控制策略 [6] - 高速重卡面临三大技术挑战:膜电极性能衰减 大功率电堆设计 国产化替代进程 [6] 公司核心竞争力 - 业务覆盖交通与发电领域 功率范围3kW-300kW 具备5000台/年产能 [8] - 通过IATF16949认证 拥有2000平米测试区与10余种自研测试设备 [8] - 与10多家整车厂合作开发30余款车型 产品在16省市商业化运营7年 [8] 行业未来方向 - 竞争焦点从资本故事转向产品力较量 需选择真实需求场景突破 [8] - 高速重卡领域通过耐久性技术优化TCO 是当前商业化破局关键 [5][8]
今年迄今涨超49%!供需失衡与避险情绪刺激铂金飙升
新华财经· 2025-06-19 11:56
铂金价格走势 - 铂金现货价格持续上行 盘中最高触及1350美元 年内涨幅一度高达49% 飙升至近10年高点 [1] - 铂金期货持仓量与基金净多持仓均创近五年同期峰值 NYMEX铂金主力合约总持仓量从5月22日的70592手升至5月30日的77787手 [2] - 黄金价格逼近3500美元/盎司历史高位 铂金作为贵金属投资品同步上涨 金银比达3.5倍 [2] 供需分析 - 全球铂金市场预计2025年将出现96.6万盎司的短缺 [1] - 铂金一季度供应端同比萎缩10% 主要受南非洪水冲击及矿山老化影响 主力矿区产量骤降13% [1] - 2025年铂金总供应量预计同比下降4%至218吨 为五年来最低水平 [1] - 铂金需求在2025年第一季度逆势增长10% 其中首饰需求增长9% 投资需求环比激增28%至14吨 [1] - 中国铂金条需求大幅增长140%至1吨 首次超越北美成为全球最大零售投资市场 [1] - COMEX铂金库存连续多日净流出 6月13日库存降至1246.06万盎司 [2] 行业趋势 - 铂金从工业金属向战略资源转型 投资价值正迎来重估 [1] - 氢能产业加速落地 每GW电解槽需0.5-1吨铂 铂金作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核心材料的需求将长期增长 [2] - 金价持续高企推动铂金首饰需求复苏 铂金的结构性短缺或使其投资价值持续显现 [2] 市场观点分歧 - 短期来看 全球地缘政治不稳定性以及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 金铂价差扩大触发黄金转铂金风潮 [1] - 高盛认为铂金价格上涨主要源于投机资金和ETF持仓增加 而非基本面实质性改善 [3] - 美国CPM集团表示若剔除投资需求 2024年铂金市场供应过剩2.6万盎司 2025年预计供应过剩达32.9万盎司 [3]
势银访谈 | 现代汽车崔斗河:当前用户最大痛点是初期购置成本和加氢成本偏高、加氢站数量少
势银能链· 2025-06-19 03:01
氢能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 2025年是氢能产业开启新一轮快速发展轨道的关键元年,未来五年将以交通领域为主,多头并进、快速放量,市场将从政策单一拉动转向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8][12] - 中国氢能产业规模全球领先,2024年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累计建成加氢站540座(全球第一),推广燃料电池汽车2.4万辆(全球第二)[11][12] - 氢能应用场景多元化加速,除交通领域外,工业绿色微电网、船舶、航空、轨道交通等领域示范应用逐步展开 [12] 政策与法律支持 - 2024年1月中国《能源法》实施,首次从法律层面确立氢能的能源地位 [9][11] - 2022年3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作为国家未来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11] - 2024年12月《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提出氢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 [12] 行业挑战与解决方案 - 当前最大挑战:初期购置成本和加氢成本高、加氢站点少导致便利性不足 [13][15] - 企业需加快技术创新,提供更高性能、更低氢耗产品;政府需加强基础设施网络顶层设计,推动加氢站加速审批和路权优先政策 [15] - 建议通过示范场景(如公交、环卫、船舶等)驱动技术熟化,规模化降低产业链成本 [16] 现代汽车集团HTWO广州的进展 - 2023年实现燃料电池系统本地化量产,累计推广500台燃料电池车辆(含4.5吨冷藏车、环卫车等),累计纯氢行驶191万公里,单车最高里程突破6万公里 [17] - 业务拓展至叉车动力系统、船舶辅助动力、分布式发电等非交通场景,并获IATF6949和ISO9001双认证 [18] - 计划联合本土企业开发18吨物流车、32吨环卫车等新车型,探索"绿电制氢-氢能储能-多元应用"闭环解决方案 [22] 现代汽车在华战略布局 - 未来将成立中国燃料电池研发中心,导入全球领先技术并与本土伙伴协同创新 [22] - 累计全球氢能车辆推广量超4.3万辆,HTWO品牌升级为氢能价值生态链品牌,目标打造技术顶尖、辐射全球的氢能标杆 [19][22] - 战略定位"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通过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双碳"目标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