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

搜索文档
兴农评丨我们为何在意全国能否吃上新鲜荔枝
南方农村报· 2025-07-13 02:31
荔枝产业现状与挑战 - 荔枝具有极强时效性 离枝后色香味快速衰减 传统运输半径受限[11][12][13] - 历史消费群体集中于产区居民和权贵阶层 普通民众难以获取新鲜产品[13][14] 广东产业升级举措 - 品种改良取得突破 培育出仙进奉 仙桃荔等优质新品种[16] - 保鲜技术实现35天锁鲜周期 冻眠技术已投入实际应用[17] - 冷链物流体系覆盖新疆 西藏并实现跨境运输至美洲市场[17][18] 商业模式创新与战略意义 - 构建"荔枝外交"模式 通过快递荔枝树等创新方式突破地域限制[9][10] - 形成可复制的农产品流通模板 计划推广至黄皮 菠萝 清远鸡等特色农产品[20] - 跨区域联动效应显现 已赋能喀什鲜杏 四川恩桃儿 盐池滩羊等外地农产品[21] 产业经济价值 - 推动全国农产品高效流通 强化国内大循环市场建设[22][26] - 体现农业现代化成果 涵盖种植技术 保鲜科技 物流基建等多维度创新[25]
农发行方正县支行投放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助力打造“龙江粮仓示范区”
证券日报· 2025-07-11 08:52
贷款投放与项目进展 - 农发行方正县支行累计投放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2581.63万元,最新一笔为39.98万元 [1] - "龙江粮仓示范区"项目计划流转5万亩耕地,目前已流转10632亩 [1] - 项目进展顺利,将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打造数字系统应用示范区等 [1] 项目规划与目标 - 项目集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的"四化"农业于一体 [1] - 具体建设内容包括农业大数据管理中心、稻作博物馆升级改造、农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等 [1] - 目标是将项目打造成为农业现代化示范样板 [1] 科研合作与金融支持 - 项目正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强化农业科创载体和创新平台建设 [1] - 政策性金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 金融支持协同粮食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助力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 [1] 银行服务措施 - 农发行方正县支行将支持耕地治理保护提升工程及"龙江粮仓示范区"建设作为信贷支农重点 [2] - 支行成立业务推进小组,主动对接主管部门,审核资金用途及合同条款 [2] - 一体化推进放款流程审核及投放工作,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2] 未来发展方向 - 银行将持续践行"支农为国、立行为民"使命,发挥"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优势 [2] - 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项目,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 [2] - 目标是通过信贷支持不断擦亮"农地银行"金字招牌 [2]
我国夏粮稳产丰收 从三农“压舱石”看中国稳定性和确定性
人民日报· 2025-07-10 22:27
农业科技现代化 - 夏粮产量达2994.8亿斤,克服旱情等不利因素保持稳定,为全年粮食生产奠定基础 [1] - 新疆昆玉市通过科技改良沙化盐碱地实现"沙漠种粮",4万多亩麦田完成收割 [3] - 湖北黄梅县采用无人机搭载LED灯解决夜间抢收照明难题,江苏盱眙县运用北斗系统实现无人驾驶收割机精准作业 [3] - 良种贡献率显著提升,如玉米品种"中玉303"亩产超1000公斤,大豆"中黄301"亩产超360公斤 [4] - 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节水节肥增产效果显著 [4] 新能源汽车下乡 - 五部门联合推动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构建乡村绿色低碳出行体系 [1] - 农村地区汽车千人保有量预计2030年达160辆,市场规模或达5000亿元 [8] - 下乡车型数量增至124款,覆盖越野皮卡、轻型商用车等多元类型 [9] - 浙江擂网岙村充电桩建设带动游客增长约20%,山东寿光"新农人"实现日常电动化作业 [8] - 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实际增长5.9%,增速高于城镇1.1个百分点 [7] 乡村产业振兴 -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打造特色农业集群和乡村新业态 [1] - 海南施茶村发展石斛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4万元增至3.4万元 [10] - 全国培育4068个特色产业专业村镇、1709个农业产业强镇及220个优势产业集群 [12] - 广西甘蔗、甘肃花牛苹果、云南花卉等案例显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的成效 [11] -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推动农民就地现代化,释放消费与创造潜能 [9] 粮食安全战略 - 科技创新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转向技术驱动 [4][5] -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包括海上牧场、森林粮库、藻类开发等新型资源 [6] - "五良"融合(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推动农业现代化新气象 [5]
江西农大学子乡村调研:农技升级助力治理破题
中国食品网· 2025-07-10 02:58
农业产业现状 - 姚西村传统以种植经济作物白莲为主 但受气候变化和市场波动影响 村民收入增长受限 [1] - 部分稻田存在土壤酸化板结现象 有机质含量偏低 建议轮作绿肥作物改善土壤 [1] - 农业面临莲业产品价格波动及农药化肥成本上升问题 导致"谷贱伤农"现象 [1] 农民诉求与挑战 - 农民对土地确权政策"有所了解但操作复杂" 希望增加农业技能培训频次 [1] - 野猪出没影响产量 需要政府支持解决 [1] - 农民普遍年龄偏大且文化程度低 政策文件理解存在障碍 [1] - 45岁以下村民不愿返乡务农 主要顾虑为收入不稳定和子女教育配套不足 [1] 农村发展需求 - 农民渴望更多农业技术支持与培训 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2] - 希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2] - 农村数字化工具普及率不高 政策落地需要更接地气的解决方案 [2] 青年实践成果 - 实践队通过田间走访和问卷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 为"三农"问题研究提供实践支撑 [1][3] - 调研结果将形成报告提交相关部门 为制定农村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2] - 活动促进青年学子理解国情 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3]
杭州市供销社科技助农服务“双抢”
每日商报· 2025-07-09 23:01
现代农业赋能共富 - 杭州市供销社系统通过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将服务阵地向基层延伸,聚焦农业生产全链条,畅通农资供应主渠道,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 [1] - 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力量 [1] 科技育秧创新 - 临安区天目山镇农事服务中心引进自动化育秧产线,仅需2名工人即可完成传统8-9人的工作量,亩均育秧成本节约30元以上 [2] - 自动化设备将用种量误差从10%降至2%,工作效率提升,5-6小时可完成以往一天的工作量,服务周边2000余亩水稻田 [2] - 中心计划在夏收与夏种间隙优化新设备应用,总结经验并向周边农业大户推广,全面提升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 [2] 高效烘干服务 - 临平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配备十台大型烘干设备,日烘干能力最高达300吨,预计本季小麦烘干总量突破1500吨 [3] - 中心年烘干稻麦能力超8000吨,加工稻米4000吨以上,服务覆盖全区3万亩农田,为种粮大户节省运输、人力成本至少三分之一 [3] 智慧农业平台 - 西湖区米润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拥有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实时监控农田土壤墒情、气象预警、农机调度信息和农户订单 [4] - 平台实现精准派单、远程监控设备运行状态,日烘干稻麦超100吨,年烘干能力达5000吨以上,年加工稻米3000吨以上 [4] 全产业链发展 - 西湖区农事服务中心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稻米全产业链,探索农旅融合、品牌化运营,提升"西湖粮仓"品牌价值 [5] - 中心集农产品销售展示、农业研学体验、技术培训、直播推广等多功能于一体,打造农旅参观走廊,拓宽农产品销路,助力农民增收 [5]
学习手记丨一粒种子的分量
新华社· 2025-07-09 14:03
种业振兴国家战略 - 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明确推动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的路线图[4] - 种源安全被提升至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强调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4] - 种业关系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和百姓生活,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4][6] 种业发展历史沿革 - 早期基层经历使领导人对良种培育产生深刻认知,包括梁家河插队学习制种知识、正定考察美国种子公司等[5] - 在地方任职期间持续推动种业实践,如厦门引进推广良种、宁德推进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5] - 民间经验"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等加深对种业重要性的理解[5] 现代农业种业布局 - 强调良种是农业现代化核心条件,需将种子自主权牢牢掌握[6] - 生物育种被明确为发展方向,要求加快产业化步伐[6] - 2023年考察广东海水养殖种子基地,指出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基础[7] - 2024年甘肃考察提出加强苹果品种保护培育,扩大特色产业规模[7] 种业创新攻坚方向 - 海南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被赋予"养育中华民族战略意义"的定位[8] - 当前阶段需推动种业振兴行动纵深发展,加速种业创新突破[8]
云图控股(002539) - 002539云图控股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709
2025-07-09 01:24
复合肥业务 - 销售模式主要通过经销商渠道,深耕农村市场30年,有近6000家一级经销商、超10万家镇村级零售终端网点,在东南亚自建海外营销网络 [2] - 随着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种植和绿色高效肥料需求增长,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 [2][3] -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种植面积扩大,为复合肥提供长期支撑 [3] - 近几年行业整合加速,中小企业退出,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公司有望提升市占率 [3] 磷酸分级利用产业链 - 依托磷矿资源和技术,建成湿法和热法磷酸两条产线,开发出系列精细化、高附加值产品 [3] - 2024年以来磷铵产品产销规模稳步提升,工业级磷铵需求强劲,为公司打开新增长空间 [4] 合成氨项目 - 分布在湖北应城和广西贵港,规划产能共计270万吨,应城70万吨项目主体完工,贵港项目在筹备 [4] - 投产后可弥补尿素产能缺口,实现氮肥原料自给,提升成本优势和抗风险能力 [4] - 贵港项目可填补华南产能空白,辐射周边市场,为复合肥扩张奠定基础 [4][5] 磷矿资源 - 在四川凉山州雷波县拥有三宗磷矿,资源总储量约5.49亿吨,采矿规划产能690万吨/年 [5] - 阿居洛呷磷矿和牛牛寨东段磷矿采矿工程推进中,牛牛寨西段磷矿推进“探转采”手续 [5]
“95后”硕士创业路上书写绿动青春
长江日报· 2025-07-09 00:51
公司发展 - 耕读兴侬公司年销售额超过7000万元,全产业链带动1.1万余人就业[1] - 公司在武汉、黄冈开办两家企业,新增两条产线,将菱角优势产业扩展至莲藕领域[2] - 公司在全国建有6个菱角生产基地,辐射带动面积达3万亩,菱角销售额逾3500万元,成为全国菱角单品最大生产商和供应商[4] 产品与技术 - 公司主推湖北藕汤产品,市场反响良好[2] - 开发即食菱角、菱角粉丝、菱角酒等特色产品,拥有7项专利技术,建8000平方米现代化生产加工车间[5] - 创新"菱—菱—鱼"轮作模式,菱角亩产量从750公斤提升至1250公斤[2] 市场拓展 - 公司是首个在电商平台销售菱角的团队,直播带货销售额从0增长至3500余万元[4] - 注册"耕读兴农""菱妹妹"等14个商标,推出"菱礼荷慕"礼盒产品[7] 团队与人才 - 团队成员均为"95后"和"00后"大学生,包括6名硕士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6] - 公司每年招收4-5名农业专业大学生,在江夏区建设1500亩沐风园农创基地,免费提供创业场地[7] 社会效益 - 在天井湖村实现农户户均增收2.84万元,家家户户盖起小别墅[6] - 探索"菱角+莲藕"相伴模式进一步降本增效[3]
从农业大省跃迁为农业强省——奋力建设“五个强省”①
河南日报· 2025-07-07 23:30
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 - 农业现代化被比喻为"金扁担",一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头促进农民增收 [1][5] - 河南7600万亩秋作物进入生长旺季,农民加强田间管理确保秋粮丰收 [1] - 河南用不到6%的耕地生产全国近10%的粮食,小麦产量占全国25% [3] - 2023年河南夏粮总产757.14亿斤(全国第一),全年粮食总产1344亿斤(全国第二) [3] 河南农业产业优势 - 形成双汇、思念、白象、卫龙等国民品牌,以及嗨吃家、食族人等新兴品牌 [3] -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提升至3.5:1,产业链持续完善 [5] -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45% [5] - 小麦年制种能力18亿公斤以上,居全国第一 [5] 农业科技与机械化应用 - 2023年夏播投入播种机械85万台,其中单粒精密播种机械8.7万台(新增1.9万台) [4] - 加装北斗辅助驾驶系统拖拉机4.03万台(新增5000台以上) [4] - 推广单粒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技术,秋粮基本实现适期播种 [4] - 中原农谷、周口国家农高区等平台推动生物育种技术创新 [5] 乡村发展与农民收入 - 2023年培育农民合作社20.3万家、家庭农场27.5万家、农业服务组织12.7万个 [3]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4%,新改建农村公路6842公里 [3]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4%,脱贫县农民收入增长6.9% [3] -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5] 政策与未来方向 -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 [6] -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6] - 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 [6]
中国助力科特迪瓦农业提质升级(国际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7-07 22:08
中企在科特迪瓦橡胶产业的贡献 - 中国企业帮助科特迪瓦维奥索村通电并计划铺设网络,橡胶包销模式带动种植规模扩大,加工厂成为当地就业热点 [1] - 美兰集团2019年在科特迪瓦设立橡胶加工厂,带动附近村民收入增长,其控股的第三橡胶加工厂年产能达10万吨 [2] - 1996-2024年科特迪瓦橡胶出口量从1.6万吨增至135万吨,2019年起中国成为其最大橡胶出口国,年出口量稳定在40万吨左右 [2] - 中国企业推动科特迪瓦成为非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橡胶出口国,预计2024年底中企对当地橡胶产业综合贡献率将超50% [2] - 美兰集团、海南农垦、海胶集团等中企建立了从种植到出口的全产业链供销体系 [2] 中科农业合作成果 - 中国援非农业专家近30年帮助格格杜垦区水稻产量从2.5吨/公顷提升至4吨/公顷,种植户年均收入超2万元人民币 [4] - 格格杜垦区选育出10多个水稻新品种,推广机械化生产并建立完整的大米加工销售系统 [5]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联合企业推出"可可咖啡"等热带作物深加工产品,展示农产品加工潜力 [5] - 中国承建的阿比让可可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配套6.7万平方米仓储基地,为非洲最大可可豆仓储中心 [5][6] - 该可可加工厂使科特迪瓦首次拥有自有大型加工厂,增强全球可可市场话语权 [6] 产业升级与就业带动 - 中国企业推动科特迪瓦橡胶加工业整体跃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并创造大量就业 [3] - 美兰集团董事长表示中企让胶农增收并为年轻人提供学技术机会,培养出行业能手 [3] - 阿比让可可加工厂当地员工收入比之前增长一倍,学习到先进技术 [5] - 格格杜垦区培训科方人员超2000人,涉及水稻生产、农机操作等多个领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