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水稻种植
icon
搜索文档
袁隆平水稻科研基地寒地水稻新品种亩产超740公斤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10:01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程式华现场宣布:"'兴隆56号'亩产746.6公斤,'兴隆244号'亩产767.5公斤。" "'兴隆56号'是海南、黑龙江两地多代选育出来的品种。作为寒地水稻新品种,它具有分蘖力强、耐 寒、抗倒抗病能力强、成熟度好等特点。"程式华介绍,新品种试种成功后,将推广至适宜兴安盟及同 积温带地区种植。 袁隆平水稻科研基地寒地水稻新品种亩产超740公斤 中新社内蒙古兴安盟9月28日电 (记者 张玮)28日,内蒙古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水稻科研基 地收割机轰鸣,一簇簇稻穗经收割脱粒、装袋、称重、测量含水量、去杂、去皮,平均亩产超740公 斤。 当日,由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内蒙古北方寒地水稻育种创新重点实 验室等单位组成的测产团队,对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最新研发审定的两块常规水稻新品种 稻田进行测产。 编辑:张嘉怡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9月28日,内蒙古兴安盟,测产团队在稻田里查看新品种长势。 刘也 摄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 ...
农业科技特派员扎根田间,全链条守护丹邱村丝苗米产业振兴路
南方农村报· 2025-09-15 16:00
农业科技特派员体系建设 - 增城区组建70人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构建区级统筹、镇街联动、村社落地服务体系 [17][18][19][20][21] - 创新建立三大机制:区级召集人机制按产业领域组织专家下沉、联席会议机制每季度研判对策、区镇街包村机制实现粮食主产区全覆盖 [23][24][25][26] - 2025年累计出动4187人次,服务农业经营主体2534次,解决生产技术难题527次 [35] 科技服务与数字化应用 - 通过农友圈、广州农博士信息群搭建线上问诊通道,实现拍照问诊快速响应 [29][32][33] - 科技特派员负责典型村挂点工作,开展农业技术面对面服务 [34] - 联动轻骑兵和乡土专家解决常态化农技服务需求 [33] 丝苗米全产业链升级 - 产业园按照科研+生产+加工+营销全产业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现代化转型 [39][40] - 聚集一批中高端品牌加工企业,研发应用高新技术夯实第二产业基础 [42][43] - 开展农用无人机植保作业,建立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点,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 [45][46] 联农带农与经济效益 - 形成股份合作经营、订单农业、村企合作、产销联动四种联农带农模式 [49][50] - 农民每亩地收成从1000多元提升至1650元,实现租金与增值收益双收 [53][54] - 推动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50] 品种创新与生态种植 - 保护增城丝苗种质资源,持续进行品种创新以维持产业竞争力 [59][60] - 联合高校开展富硒、低糖等功能米研发 [66] - 推广稻渔共生、稻鸭共育生态种植模式提升产业生态价值 [67] 人才培养与未来规划 - 开展农民技术员培训计划,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人才 [68] - 计划联动服务各类经营主体69家以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 [70][71] - 依托农友圈登记农技推广等服务700项次以上,带动农户2500人次以上 [73] 基础设施与品牌建设 - 建成育秧工厂、烘干中心,加工中心在建中 [75][76] - 公司已打造多个丝苗米品牌产品,持续拓宽销售渠道 [76][77] - 科技特派员持续聚焦产业升级,制定新一轮服务计划 [65][66]
镇书记东奔西走学习忙,省农科院专家为其支实招
南方农村报· 2025-09-13 15:29
农业科技合作 - 连南瑶族自治县香坪镇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开展农业产业合作交流 旨在提升当地蔬菜和水稻产业发展水平 [1][3] - 香坪镇蔬菜产业寻求食用菌种植技术及终端销售领域的专家团队精准对接和科技支撑 [1] - 水稻产业方面就水稻制种开展交流探讨 专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专业建议 [3] 产业发展需求 - 香坪镇根据蔬菜产业发展需求 重点对接食用菌当前走俏市场品种及栽培技术 [1] - 当地水稻产业发展涉及土地资源分布情况 农作物主要种植现状及产业发展计划 [3] - 合作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推动省农科院科研成果在香坪镇应用 [3] 后续推进计划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清远分院将发挥桥梁作用 组织专家开展现场调研活动 [3] - 产研对接工作将进一步落实本次交流意见 助力连南县百千万工程高质量推进 [3]
防病害,解难题!农业科技特派员助力晚造水稻生产
南方农村报· 2025-09-06 06:05
农业技术培训活动 - 广州市从化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鳌头镇农办于9月4日在鳌头镇举办水稻当前管理技术培训班 旨在应对强降雨对晚造水稻种植的影响 解决种植时间偏迟 前期长势偏弱及橙叶病等问题 确保完成"米袋子"任务[2][3][4] - 培训覆盖农办负责人 农技员 种粮大户及技术员等80余人 学员反馈内容贴合生产实际 解决了当前水稻管理困惑 为晚造水稻稳产高产注入信心[20][21][22] - 广东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团队组织培训 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表示将持续跟踪水稻生长情况并提供技术指导 全力保障从化区晚造水稻生产顺利推进[23][24] 水稻主导品种管理技术 - 高级农艺师欧阳敏枝结合从化区2025年晚造水稻生产情况 讲解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主导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 重点分享因8.07强降雨导致抛插秧时间偏迟和前期生长偏慢的应对措施[7][8][9][10] - 培训针对从化区晚造水稻受强降雨影响的具体问题 提供针对性管理方案 确保水稻种植适应不利气候条件[9][10] 水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 - 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莫钊文分析水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背景 明确节水稻作是CH4减排首选措施 减肥是N2O减排关键技术[11][12][13] - 技术内容涵盖香稻增得增产低碳栽培 超级稻高产优质低碳栽培和精量穴直播低碳栽培 针对从化水稻种植方式实现高效与绿色双赢[13][14] 优质稻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袁龙宇阐述水稻病虫害发生原理和规律 明确绿色防控技术是实现水稻优质安全的主要手段[15][16] - 培训详细讲解从化水稻易发病害包括稻瘟病 纹枯病 细菌性条班病 稻飞虱 稻纵卷叶螟和福寿螺的为害症状和防治措施 引导种植户科学兼顾稻米品质与生态环保[16][17][18]
浒墅关用“黑科技”保障水稻丰收
苏州日报· 2025-09-01 00:43
农业科技应用 - 无人机巡航洒药实现每小时80-100亩作业效率 相比人工打药同等面积需4-5人全天完成 [1] - 智能诱捕装置防治效果较传统喷药提升30% 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 [2] - 每50亩稻田配备太阳能杀虫灯 通过夜间紫光诱杀稻飞虱和二化螟等害虫 [2] 生产规模与预期产出 - 种植大户水稻种植面积达1600亩 目前长势良好 [1] - 预计总产量近180万斤稻谷 处于破口关键期管理阶段 [1] 技术实施范围 - 科技防控覆盖青灯村/吴公村/九图村/华盛社区等多村稻田 [2] - 形成无人机空中作业与地面诱捕装置/杀虫灯的全方位防护体系 [2]
河南稻田的N种打开方式
河南日报· 2025-08-27 23:39
再生稻产业发展 - 商城县再生稻种植面积从2014年40亩扩展至2025年预计18万亩 增长近4500倍 [2] - 再生稻头茬亩产突破1300斤 全年亩产超1800斤 增产超3亿斤 产值破7亿元 [2] - 组建95人农业科技团队 技术指导覆盖率超80% 2024年开展技术培训40余场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近千人次 [4] 技术创新与规模扩张 - 筛选"桃优香占""隆晶优1212"优质品种 良种推广应用率超60% [4] - 建成19个再生稻示范基地 8个乡镇实现万亩以上规模种植 [4] - 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产业奖补、基础设施和品牌建设 [4] 区域协同发展 - 光山县再生稻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 建设全省首家大型智能化育秧工厂 年育秧能力近百万盘 [5] - 培育"光山蓝"区域公共品牌 7家企业14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 10个市级和8个省级知名品牌 [5] - 组织4支服务队45名技术骨干对32个生产基地包联服务 减轻气象灾害影响 [5]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潢川县推广"稻虾鳖"立体循环模式 亩产小龙虾500斤 生态甲鱼亩产200斤 资源利用效率提升30% [8] - 建成日加工30吨甲鱼生产线 年加工小龙虾3万吨、甲鱼1万吨、淡水鱼3万吨 [8][9] - 形成年产值20亿元产业集群 涵盖600余养殖户、40余家合作社、近80家加工企业 [9] 产业链深度整合 - 从虾壳提取虾青素、甲壳素制成保健品原料 实现"变废为宝" [9] - 线上平台甲鱼产品日销8000至1万单 打造"龙小甲""中华黄鳖"等知名品牌 [9] - 采用"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合作社+渠道"模式 构建种苗繁育、加工、冷链物流全产业链 [9] 农文旅融合创新 - 汝阳县稻田小镇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 清明假期门票收入破10万元 [12] - 春季研学活动接待团队超30批次 实现研学收入22万元 [12] - 2023年10月以来文旅收入346万元 村集体收益242万元 村民股东分红15万元 [14] 乡村运营机制创新 - 采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乡村合伙人+村民"合作模式 村民小额入股项目 [14] - 数字化乡村运营平台实现"即时分账" 现场消费实时到账 [14] - 观光小火车项目4名合伙人各入股2万元占股60% 24户村民每户筹资1000元占股20% [14]
郭元强到蔡甸区调研 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防风险惠民生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长江日报· 2025-08-26 00:33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 武汉城建开元森泊度假乐园位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核心区域 是一家大型近郊度假综合体 开业两个月入园游客超10万人次[1] - 发挥重大文旅项目牵引作用 带动周边乡村旅游 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拓展消费新空间 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1] 健康养老产业布局 - 合众优年生活(武汉)养老社区毗邻后官湖公园 适应不同人群养老需要 提供精细化医养服务[2] - 新城区发挥空间资源优势及成本优势 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整合社会资源与市场力量 扩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2] 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 - 大集街道龙泉村水稻生产地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田管理及灌溉 1100余亩水稻长势良好[2] -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激发消费潜力 巩固经济回升势头[3] - 立足特色资源发展文化旅游 养老服务 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推动产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3]
哈萨克斯坦培育出成熟期短的节水型水稻新品种
新华社· 2025-08-25 12:44
新品种研发 - 扎哈耶夫哈萨克水稻种植科学研究所培育出成熟期短的节水型水稻新品种"锡尔美人" [1] - 新品种成熟期为105至110天 较现有俄罗斯品种120至125天缩短15至20天 [1] - 每公顷产量达8000至8500公斤 [1] 行业技术升级 - 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面临水资源紧张问题 农业领域需探索应用节水技术 [1] - 新品种水稻种植需水量更少 有望替代当前高耗水水稻品种 [1] - 克孜勒奥尔达州目前主要种植俄罗斯水稻品种 [1]
新农人用上“新把式”(追梦路上)
人民日报· 2025-08-20 22:52
农业机械化转型 - 公司采用植保无人机实现单日作业面积200多亩 显著提升植保效率[1] - 公司配备插秧机 拖拉机 收割机 烘干机等设备 实现水稻种管收全程机械化[1] - 机械化插秧10天内完成1000多亩 秧苗密度合理且病虫害发生率降低[1] 管理模式创新 - 公司推行分人分区域管理模式 聘请5名全职田管家负责特定田块全周期管理[2] - 田管家月工资5000元并享受增产分红 同时掌握农机操作等新技能[2] - 机械化托管服务覆盖周边8个村5个合作社 解放劳动力用于外出务工[2] 经营效益提升 - 公司经营2100多亩田地 双季平均亩产达2500多斤[2] - 亩均人工成本降至60多元 机械成本50多元 较传统人工成本下降80%以上[2] - 稻虾共作生态模式在150亩稻田试验 每亩额外增收400-500元[2] 技术升级与品牌建设 - 公司参与农业科技培训 学习有机种植和精深加工技术[4] - 计划发展绿色有机大米并创建农业品牌 推动产业升级[4]
17万亩示范地块逐一建档、定期勘苗
南京日报· 2025-08-20 02:18
水稻种植面积与分布 - 南京水稻种植面积达130余万亩 与去年相比持平略增 [3] - 光猛家庭农场水稻种植面积1000余亩 以南粳46品种为主 [1] - 溧水区和凤镇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连片稻田长势喜人 [2] 高温应对技术措施 - 采用浅湿灌溉技术 孕穗期和抽穗期建立3-5厘米浅水层 [2] - 实施以水调温措施 遇高温灌入5-7厘米深水增加水稻腾发量 [3] - 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 通过一喷多促提高抗高温能力 [3] - 灌浆期采用湿润灌溉保证水分供应并增强根系活力 [2] - 成熟期适时排水晒田促进籽粒充实 [2] 农业技术指导体系 - 市/区/镇三级农技人员与科研院所专家组成技术团队深入田间 [1][3] - 对17万亩地块和373个种植主体实施一田一方一户一档管理 [3] - 开展全生育周期定期踏田勘苗和点对点服务指导 [3] - 省农科院首席专家带队进行水稻中期田管技术指导 [2] 生产管理现状 - 水稻正值拔节长穗期 对持续高温较为敏感 [1] - 目前苗情长势总体较好 未见明显高温热害受灾田块 [3] - 建立农业与水利部门联合应急机制确保水源充足 [4] - 持续推进稻麦(油)轮作单产提升项目片区建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