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企专线

搜索文档
百余家A股公司拟赴港上市 硬科技与新消费成主力
金融时报· 2025-09-26 01:02
9月24日,山金国际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A+H"上市。就在前一日,万辰集团和中微半 导也递表香港联交所。越来越多的A股公司将赴港上市作为明确的战略选择,特别是对硬科技、新消费 企业而言。 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24日,今年共有126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赴港上市相关公 告,其中,11家已成功登陆港股市场,实现"A+H"布局。同时,另有64家上市公司已向香港联交所递交 H股发行上市申请,38家发布筹划H股上市的提示性公告,13家已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H股发行上市的 前期筹备工作。 此外,"A拆H"也明显升温,美的集团、东诚药业、潍柴动力等多家公司正积极推进分拆子公司赴 港上市。9月30日,紫金矿业子公司紫金黄金国际将在港股市场上市交易,拟募资约250亿港元。 "在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情高涨、'科企专线'落地、中概股回归升温等因素作用下,港股IPO市场热 度将持续推升。"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 示,拟"A+H"两地上市的企业多为细分领域龙头,具备较强稀缺性,将吸引国际资本持续流入市场。 政策、企业、市场共同推动 2025年以来,香港IPO市场持 ...
激光雷达第一股禾赛上市,“科企专线”潮起香江
搜狐财经· 2025-09-18 10:23
公司股价表现 - 9月17日股价回调至232.4港元/股 跌幅0.68% 总市值356亿港元 [1] - 港股上市首日录得10%涨幅 [1] - 美股股价自8月以来上涨57% 9月16日收盘价达29.80美元 [8] 上市背景与过程 - 通过港股"科企专线"实现半个月"闪电"IPO 创港股审核效率纪录 [4][5] - 近四年最大中概股回港IPO项目 募资41.60亿港元 [9] - 公开发售获169倍超额认购 [9] - 引入六家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11.5亿港元 包括高瓴旗下机构/泰康人寿等 [9] 公司股权与控制权 - 创始人团队合计持股18% 通过同股不同权架构掌握69%投票权 [9] - IPO后仍保持第一大股东地位及控制决策权 [9] 资金用途与产能建设 - 募资50%投入研发 35%提升生产能力 5%用于业务扩张 10%作营运资金 [9] - 杭州赫兹工厂2024年设计年产能达160万台 产能利用率46.2% [11] - 新生产线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投入运营 [1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2年净收入12.02亿元 同比增长83.3% 净亏损3.01亿元 [13][14] - 2023年净收入18.77亿元 同比增长56.1% 净亏损4.76亿元 [13][14] - 2024年净收入20.77亿元 同比增长10.7% 净亏损1.02亿元 [13][14] - 2025年上半年净收入12.32亿元 实现净利润0.27亿元 [13][14] 产品出货与定价 - 激光雷达出货量从2022年8.04万台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54.79万台 [13][14] - 平均售价从2022年每套2000美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360美元 [14] - 通过芯片化与自动化生产将单价从10万美元降至200美元 [14] 行业地位与客户 - 2022-2024年按收入计为全球第一大激光雷达供应商 [13] - 获得24家主机厂超120款车型量产定点 包括理想/吉利/长城等头部车企 [12] - 超六成收入来自ADAS市场 [12]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激光雷达行业收入从2020年3亿美元增至2024年16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57.6% [12] - 预计2029年达171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61.2% [12] 公司背景与融资 - 2014年由李一帆/孙恺/向少卿三位清华斯坦福背景创始人创立 [10] - 天使轮至D轮引入博世/小米/高瓴/美团等产业链企业与知名资本 [10]
港股IPO节奏放缓,“A+H”上市热度不减
搜狐财经· 2025-09-05 05:54
港股IPO市场表现 - 2025年8月共有6只新股上市 募资总额53.86亿港元 较6月300.35亿港元和7月198.59亿港元明显放缓 [1] - 天岳先进募资20.44亿港元 佳鑫国际资源募资13.79亿港元 分列前两位 另有双登股份、银诺医药-B、中慧生物-B募资额均低于10亿港元 [1] - 东阳光药通过介绍方式上市 未涉及新股募资 [1] 个股市场表现 - 天岳先进发行价42.8港元/股 上市首日收涨6.4% 9月3日收盘价44.1港元 [3] - 银诺医药-B因糖尿病及代谢疾病研发管线受追捧 上市首日涨幅一度超200% [3] - 奥克斯电气发行价17.42港元/股 首日下跌5.4% 当前市值约249亿港元 [3] 上市排队情况 - 截至8月31日港交所排队企业总数达234家 其中主板224家 创业板10家 [4] - 5家企业已通过聆讯 大行科工预计9月9日上市 发行价或为49.5港元/股 [4] 重点申请企业动态 - 布鲁可8月18日递表港股主板 计划通过"H股+深交所"双平台融资 上半年营收1245.03亿元同比增长20.18% 净利润66.44亿元同比增长23.13% [4] - 圣邦股份、晶合集成、可孚医疗、阳光电源、华勤技术等A股公司均已递交港股上市申请 [4] 行业趋势分析 - 港股IPO放缓受国际市场波动及企业定价时机权衡影响 但半导体、新能源、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正加快登陆步伐 [5] - "科企专线"等制度红利将推动生物科技、专精特新企业集中上市 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5]
【财经分析】中概股回港“破冰” 禾赛科技或成“科企专线”上市第一家
新华财经· 2025-09-03 12:16
禾赛科技回港上市进展 - 公司于8月31日通过联交所上市聆讯 成为首家通过"科企专线"渠道递表上市的企业 [2] - 公司计划发行不超过5123.62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 已获中国证监会批准境外上市备案 [4] - 在港上市旨在拓宽资本渠道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研发投资、生产能力提升及业务扩张 [5]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专注于激光雷达产品设计开发制造 产品应用于ADAS乘用车/商用车、自动驾驶车队及机器人领域 [4] - 2023年二季度实现营收7.0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53.9% 净利润4400万元 同比扭亏(去年同期亏损7210万元) [4] - 激光雷达出货量持续增长:2022年8.04万台→2023年22.21万台→2024年50.19万台 2024年首季出货19.58万台同比增2.3倍 [4] - 截至2024年12月成为全球首家单月出货量突破10万台的激光雷达公司 全球ADAS市场累计出货量排名第二 [5] 资本市场历程 - 2023年2月于纳斯达克上市 发行价19美元/ADS 发售1000万股融资1.9亿美元 成为"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 [3] - 曾于2021年初提交科创板上市申请 同年3月撤回 考虑因素包括融资选择、市场状况及投资者基础 [3] - 股东包括小米、百度、美团、高瓴资本、启明创投、德国博世 客户涵盖理想、极氪、零跑等车企 [3] 中概股回港上市趋势 - 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以来已有33家中概股赴港上市 市值占所有中概股超七成 [6] - 回港上市形式演变:早期企业(阿里/京东/网易)多采用二次上市 新势力车企(小鹏/理想/蔚来)及科技公司倾向双重主要上市 [7] - 潜在回港标的:21只中概股符合回港条件 另有5-7只即将符合 28家潜在标的总市值约1.6万亿港元 预计募资需求800-1100亿港元 [10] 科企专线政策影响 - 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于5月6日推出"科企专线" 允许特专科技公司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11] - 政策推出后港交所新增50家18A、18C申请 减少早期信息披露带来的市场波动和竞争风险 [12] - 禾赛科技成功聆讯标志中概股回港进入以"硬科技"和"双重主要上市"为特征的新阶段 [2][12]
中概股回港上市迎来新突破,禾赛科技成功通过港交所聆讯
搜狐财经· 2025-09-01 22:35
上市进展 - 禾赛科技成功通过港交所聆讯 计划发行不超过5123.62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1] - 公司成为首家通过"科企专线"完成IPO的企业 该通道支持科技企业以保密形式递交申请[6][7] 财务表现 - 净收入从2022年1202.7百万元增长至2023年1877.0百万元 预计2025年一季度净收入达525.3百万元(同比增长46.3%)[4] - 2025年上半年激光雷达总交付量达54.79万台 同比增长276.2%[4] 业务发展 - 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交付量达9.83万台(2025年上半年) 同比增长692.9%[5] - JT系列产品预计在未来几年迎来快速增长[5] - 产品应用从汽车领域拓展至机器人领域 覆盖自动驾驶和智能机器人技术[5][8] 行业地位 - 公司在激光雷达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市场份额显著提升[4][5] - 在L2+/L3自动驾驶技术渗透率提升背景下 将同步拓展中国及海外市场[5] 市场影响 - 此次上市为中概股回港提供重要参考示范 释放回港通道重新开启信号[3][6] - 自2018年香港改革以来已有33家中概股成功在港上市[6] - 科企专线机制有助于降低披露风险并提升上市效率[7]
利好来了,中概股回港上市传来大消息
证券时报· 2025-09-01 00:10
公司上市进展 - 禾赛科技通过港交所聆讯 拟发行不超过5123.62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1][2] - 公司于2023年2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筹资1.9亿美元[2] - 有望成为首家通过"科企专线"完成IPO的企业 最快年内在港挂牌上市[5][6]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净收入分别为12.027亿元、18.77亿元、20.772亿元[2] - 2025年一季度净收入5.253亿元 同比增长46.3%[2] - 2025年二季度营收7.06亿元 同比增长54% 净利润440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2024年同期亏损7200万元)[3] 业务运营 - 2025年上半年激光雷达总交付量54.79万台 同比增长276.2% 已超越2024年全年[3] - 2025年二季度激光雷达交付量35.21万台 同比增长306.9%[3] - ADAS产品二季度交付30.36万台 同比增长275.8%[3] - 机器人激光雷达二季度交付4.85万台 同比增长743.6% 上半年交付9.83万台 同比增长692.9%[3] - JT系列发布不到5个月累计交付量突破10万台[3] 行业背景 - 激光雷达成为智能汽车安全标配 2024年国内装机量突破150万颗 同比增长179.7%[3] - 2025年上半年激光雷达装机量达100.2万颗 同比增长71% 全年有望冲击250万颗[3] - 中国市场激光雷达已渗透至12万元左右车型 海外市场OEM定点逐步落地[4] - 机器人业务有望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4] 市场表现 - 截至8月29日美股股价报25.77美元/股 年内累计涨幅86.47%[2] - 总市值34.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3亿元)[2] 中概股回港背景 - 中概股回港通道已沉寂超过两年 上一单融资项目为2022年11月奇富科技募资3.2亿港元[5] - 禾赛科技聆讯释放通道重启关键信号 为计划回港中概股提供重要参照[1][5] - 2018年以来已有33家中概股到香港上市[5] 科企专线政策 - 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2024年5月6日正式推出"科企专线" 允许特专科技公司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6] - 政策旨在减轻早期阶段公司披露专有技术及上市计划的风险[6] - 自推出以来港交所新增50家18A、18C申请[6]
刚刚,通过!利好来了!
券商中国· 2025-08-31 23:29
禾赛科技财务与运营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净收入分别为12.027亿元、18.77亿元、20.772亿元 2025年一季度净收入5.253亿元 同比增长46.3% [4] - 2025年二季度营收7.06亿元 同比增长54% 净利润4400万元 实现扭亏为盈(2024年同期亏损7200万元) [8] - 2025年上半年激光雷达总交付量54.79万台 同比增长276.2% 已超越2024年全年交付量 [8] - 2025年二季度激光雷达交付量35.21万台 同比增长306.9% 其中ADAS产品交付30.36万台 同比增长275.8% [8] - 机器人激光雷达产品二季度交付4.85万台 同比增长743.6% 上半年交付9.83万台 同比增长692.9% JT系列产品5个月内累计交付突破10万台 [8] 禾赛科技上市与市场地位 - 通过港交所聆讯 拟发行不超过5123.62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在香港上市 [2][7] - 2023年2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筹资1.9亿美元 截至2025年8月29日美股股价25.77美元/股 年内累计涨幅86.47% 总市值34.14亿美元(约243亿元人民币) [7] - 全球激光雷达研发与制造企业 产品应用于ADAS乘用车/商用车及自动驾驶汽车 最早专注于激光气体传感器 [7] - 有望成为第一家通过"科企专线"(保密形式递交申请)完成IPO的企业 最快年内在港挂牌 [11] 激光雷达行业发展趋势 - 2024年国内激光雷达装机量突破150万颗 同比增长179.7% 2025年上半年达100.2万颗 同比增长71% 全年有望冲击250万颗 [8] - 激光雷达已成为智能汽车安全标配 中国市场激光雷达已渗透至12万元左右车型 [8][9] - 自动驾驶行业发展推动L2+/L3渗透率提升 海外市场OEM定点逐步落地 [9] - 机器人业务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激光雷达产品适用于广泛机器人应用场景 [9] 中概股回港上市动态 - 中概股回港通道沉寂超过两年 禾赛科技通过聆讯释放通道重启关键信号 [2][11] - 2018年港交所改革以来已有33家中概股到香港上市 上一单融资回港项目是2022年11月奇富科技(募资3.2亿港元) 上一单回港项目是2023年4月陆控(介绍上市未募资) [11] - 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2025年5月6日正式推出"科企专线" 允许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11] - "科企专线"推出后港交所新增50家18A、18C章上市申请 [11]
专为科技类企业准备的港股IPO攻略来了!
梧桐树下V· 2025-08-28 13:41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内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 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 [1] - 2025年6月单月有15家新股在香港上市 7月初出现单日5家公司同日挂牌盛况 当前在审申请约200家 [1] 适用对象 - 特专科技公司包括人工智能、芯片、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 [3][5] - 生物科技公司包括创新药、医疗器械等领域 [3][5] - 尤其适用于处于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3] 上市条件要求 - 行业属性需属于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5] - 特专科技公司过去三年研发开支需占总成本≥15% [5] - 生物科技公司需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 [5] - 允许未盈利、无收入 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 [5] 审核流程与时间 - 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 [11] - 快速通道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4] - 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关联交易、股权结构清晰度) [11] 专属服务支持 - 提供一对一辅导 包括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3] - 符合条件企业可申请快速通道特权(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 [14] - 允许同股不同权(WVR)设计 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 [15] 材料准备要求 - 需提交公司简介(含核心技术、研发进展、商业化计划) [18] - 需提供财务数据(未来3年现金流预测、研发开支明细) [18] - 需准备法律文件(知识产权清单、核心团队背景) [18] - 敏感技术细节、客户名单、未公开合作无需公开 [18] 常见问题规避 - 技术描述需附第三方技术认证或合作方背书 [17] - 关联交易需提前切割或披露价格公允性证明 [19][20] - 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 [22] 上市后持续合规 - 必须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和重大合作 [22] - 可申请豁免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细节 [22] - 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 最快1周获批 [24] 跨市场对比分析 - 港股审核周期3-6个月 A股6-12个月 美股4-8个月 [25] - 港股估值水平中等(PE 20-30倍) A股较高(PE 30-50倍) 美股高(PE 50-100倍) [25] - 港股信息披露压力低(可保密至聆讯后) A股高(全程公开) 美股极高(需应对做空机构) [25]
禾赛获赴港上市备案通知书:或成第一家通过「科企专线」新规在港IPO的企业
IPO早知道· 2025-08-27 01:13
上市进展 - 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获中国证监会批准 有望成为首家通过"科企专线"完成IPO的企业 最快年内在港挂牌[2] - 香港交易所推出"科企专线"机制 允许特专科技公司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减轻早期企业信息披露风险[2] 财务表现 - 第二季度实现营收7.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超50%[3] - 第二季度净利润突破4000万元人民币 远超GAAP层面盈利转正目标[3] 业务运营 - 第二季度激光雷达总交付量352,095台 同比增长306.9%[3] - ADAS产品交付量303,564台 同比增长275.8%[3] - 机器人领域产品交付量48,531台 同比增长743.6%[3] - 上半年激光雷达总交付量547,913台 同比增长276.2% 已超越2024年全年总量[3] 客户合作 - 近期获得9家头部车企的20款车型定点 计划于2025-2026年陆续交付[3] - 与ADAS领域前两大客户之一达成2026年多款车型平台级合作 巩固激光雷达全系车型标配地位[3] - 与欧洲顶级车企进入C样阶段 2026年量产计划稳步推进[4] - 获得丰田汽车旗下合资品牌全新定点 将于2026年量产[4] 行业地位 - "Hesai Inside"成为国内ADAS领域公认的辅助驾驶高阶感知与安全标志[3] - 2025年上半年激光雷达出货量位居国内机器人领域第一[4] - JT系列激光雷达累计交付突破10万台 创行业最快量产纪录[4] - 牵头编制《车载激光雷达国家标准GB/T 45500-2025》 系国内车载激光雷达领域首个国家级标准[4]
港交所上半年业绩亮眼:IPO全球夺冠,外资参与度大增!
搜狐财经· 2025-08-21 05:10
核心观点 - 香港交易所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强劲 在现货市场、衍生产品市场、沪深港通成交量及新股融资额等多个领域创半年度新高 重新夺回全球交易所新股融资额榜首位置 [1][7] 财务业绩表现 - 收入及其他收益达140.76亿港元 同比增长33% 创半年度新高 [2] - 主要业务收入129.54亿港元 同比增长34% [2] - 股东应占溢利85.19亿港元 同比增长39% [3] - 基本每股盈利6.74港元 同比增长39% [2] - 每股中期股息6.00港元 同比增长38% [2] - 投资收益净额10.44亿港元 同比增长16% 主要受益于美元兑港元非经常性汇兑收益及公司资金投资收益上升 [2][3] 市场交易表现 - 现货及股票期权市场成交量刷新半年度纪录 [2] - 沪深港通成交量创半年度新高 [1] - 衍生产品市场成交量达半年来新高 [1] 新股市场表现 - 共有44宗新上市 集资额达1094亿港元 为2024年同期的8倍多 创2021年以来最高半年度纪录 [3] - 再融资规模超2400亿港元 同样创2021年以来最高半年度纪录 [3] - 约230家企业正在排队等待IPO [3] 外资参与情况 - 二级市场中散户占比约10% 北向资金日均成交额占比约23% 其余为全球机构投资者 [6] - 外资参与度显著提升 吸引全球长线基金参与新股认购 [6] - 海外投资者重新聚焦亚洲市场 特别是中国市场 [6] 创新举措与发展规划 - 推出"科企专线"服务 新增50余家依据18C、18A章节上市的高科技企业 [6] - 计划缩短现货市场结算周期 扩大无纸化上市机制 [6] - 优化IPO市场定价新规 推出下调证券交易最低上落价位第一阶段措施 [6] - 旨在提升市场竞争力 提供更多元化产品和更高效互联互通机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