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现实娱乐
icon
搜索文档
捕捉暑期档几束高光,解码现实娱乐的未来
36氪· 2025-09-12 00:00
行业趋势:线下文娱消费崛起 - 情绪价值、社交属性与自我表达成为文娱消费主流需求 年轻人倾向于为满足情绪价值的消费支付溢价 同时在其他领域精打细算[1] - 线下娱乐形式因时空限制形成稀缺性 成为提供情绪价值的必要条件 相比数字娱乐更符合人类对娱乐的本质需求[1][16] - 文娱消费"重返线下"成为新常态 不再是疫情后的报复性消费[8] 演出市场表现 - 2025年暑期档(6-8月)演出行业票房达105.56亿元 其中演唱会占比86.4% 观演人次1251.7万[6] - 演唱会市场表现强劲:五月天鸟巢连开13场 刀郎演唱会门票秒售罄 时代少年团上海5天4场吸引近20万人[6] - 剧场类演出增长显著:2025年上半年脱口秀票房同比增长135% 成为剧场类第二大品类 音乐剧观众近九成为女性 超三成为00后[11] 电影市场新趋势 - 影片需要具备沉浸感、仪式感与互动性才能吸引观众:《F1:狂飙飞车》票房从预测1亿+升至4.35亿 IMAX特效厅贡献近半票房[11] - 《捕风追影》成为暑期档黑马 最后一天票房占比达36.5% 逆袭冲进Top3 其特殊场次通过洒黄金树叶等设计满足年轻人玄学心理[11][12] - 不同类型影片满足多元需求:《南京照相馆》契合国民情绪 《浪浪山小妖怪》撬动合家欢群体[11] 公司战略转型 - 大麦娱乐(原阿里影业)完成品牌整合 推出"麦宝"吉祥物 升级"大麦VIP"会员体系 形成电影+演出联合会员[3] - 公司战略转向现实娱乐 涵盖电影、演出、IP衍生、剧集、艺人经纪等全品类 股价半年上涨140%[3][22] - 新大麦App聚合电影与演出票务 连接3亿用户 接入40+细分品类 覆盖12000+影院、20000+场馆、10万+热门景点[20][23] IP衍生与线下体验经济 - 头部影视公司积极开发IP衍生周边 响应"谷子经济"热潮[3] - 线下体验经济火热:Jellycat快闪店吸引大量消费者参与互动活动 满足怀旧需求[14] - IP潮玩线下庆典成为新形式:Bilibili World和三丽鸥嗨翻节(吸引2万+粉丝)提供沉浸感与仪式感 与粉丝建立情感链接[15] 消费行为研究 - 《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显示:近4成消费者为"价值共鸣"买单 超三分之一通过消费缓解焦虑 三分之一追求"仪式感"[16] - Soul App与复旦大学报告指出:参加线下活动的年轻人幸福感最高 线下场景满足天然情感链接需求[18] - 线下娱乐成为自由表达自我、链接陌生人的新场域 尤其在网络舆论极化背景下[18] 产业经济影响 - 大型演出带动城市文旅消费:泰勒新加坡演唱会外国粉丝占比40% 带来4.32亿美元旅游收入 贡献当地GDP约0.25个百分点[23] - 多地推出演出激励政策: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四川、海南、福建、河南等[23] - 大麦联合杭州文旅推出"跟着演唱会游杭州"活动 提供票务+旅游+住宿联动折扣[23] 商业模式创新 - 大麦推出官方"安心包"套餐(如阿那亚·虾米音乐节)整合交通、住宿、餐食 开拓新增长点[23] - "票根经济"成为关注焦点 线下演出带动周边消费[22] - 现实娱乐战略聚焦"现场感、互动性与沉浸感" 构建娱乐产业新范式[24]
一张票根多重狂欢:“现实娱乐”指向的新消费叙事
第一财经· 2025-09-11 12:53
公司战略转型 - 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 正式推出电影+演出+商业IP衍生等多元现实娱乐业务阵型 定义新赛道为现实娱乐[1] - 公司从单一电影业务扩展至演出、剧集、IP衍生、艺人经纪等多元领域 构筑稳定增长引擎 11年间出品300多部电影 打造240万场次演出 制作超400小时剧集[8] - 全领域业务布局提升抗风险能力 电影与演出业务形成彼此赋能螺旋上升的良性增长力 演出业务爆发助力公司连年盈利[9] 行业市场表现 - 全球现场娱乐市场预计从2025年2029亿美元攀升至2030年2702.9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达5.9%[3] - 2024年中国大型演唱会票房突破260亿元 同比增长78.1% 观众人数超2900万人次 同比增长45%[3][6] - 万人以上演唱会场次同比增长84.4% 下半年场次显著增长 8月9月达全年峰值[6] 公司业务表现 - 2024/25财年公司实现营收67.02亿元 同比增长33%[9] - 大麦业务2025财年整体营收达20.57亿元 增速远超Live Nation同期3%的增长率[10] - 公司股价年初至今升幅达140% 高盛予以买入评级 肯定其领先市场份额及可持续业务模式[30] 内容生态布局 - 大麦演出六大内容厂牌全面覆盖演唱会、音乐节、戏剧、展览、亲子等赛道 实现大中小型演出全线布局[11] - 戏剧厂牌"当然有戏"专注话剧音乐剧和沉浸式戏剧开发 00后购票占比超23%[13] - 通过虾米音乐节、电影艺术展等自有IP突破传统边界 融合音乐展览与文旅场景[15] 平台技术能力 - 大麦APP接入超40个娱乐品类 覆盖所有线下娱乐消费场景 用户覆盖达3亿[18][28] - AI推荐官基于大模型识别用户偏好 提供个性化内容推荐 优化决策体验[18] - 整合全国上万家影院、两万家场馆及超10万个热门景点信息 与高德合作推出场馆导航功能[28] 品牌形象升级 - 全新吉祥物麦宝亮相 设计融合票根、票夹等业务元素 象征"一路长红"[31] - 品牌从"抢票工具"进化为覆盖多场景的现实娱乐超级APP[18]
阿那亚·虾米音乐节:让现实娱乐体验成为生活方式
北京商报· 2025-08-07 12:48
行业背景与市场趋势 -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12.12亿元 同比增长5.12% [3] - 音乐节等演出项目呈现"高线城市主导 地域下沉 边界外延"趋势 [3] - 流行音乐演出正以更亲民方式向三四线城市下沉 票价整体向下调整回归理性 [14][15] 阿那亚·虾米音乐节核心定位 - 以"温暖 陪伴 连接"为精神主旨 致力于打造"喧嚣之外"的生活新方式 [1] - 提出"AnotherLife"口号 融合音乐 旅行 艺术 集市等多种生活方式元素 [7][8] - 愿景是用5到10年时间成为世界级地标性音乐和艺术节 [5] 演出阵容与内容特色 - 2023年集结Suede MONO等国际乐队 魏如萱等女性音乐力量 痛仰等硬核摇滚及草东没有派对等先锋乐团 [3] - 2024年邀请28组音乐人含8组国际音乐人 其中半数以上为中国首演或音乐节首演 [4] - 历年阵容基本无重复 注重风格多元与国际视野 [3][4][5] 场景创新与用户体验 - 设置虾米舞台和寻光舞台 采用简约硬朗的先锋设计搭配多层次声画氛围 [4] - 2023年推出"日出专场"特别企划 呈现海边沉浸式音乐表演 [7] - 2024年新增"艺术单元""社区单元"及环保倡议 3天回收塑料瓶数十万个 吸引约14万人次参与环保行动 [9] 受众特征与市场反响 - 2023年数据显示18-29岁购票用户占比达55% 跨城观演比例达94% [13] - 现场设置独立女性卫生间等差异化服务获得年轻用户偏爱 [13][14] - 乐迷认为音乐节核心优势在于能提供演出之外的多元体验 [10][12] 2025年发展规划 - 将于8月27日-31日举行 主题为"生命就是一次奇遇" [9] - 在原有双舞台基础上新增outing舞台 呈现40余组国际化音乐人5天演出 [9][10] - 持续推行碳中和及垃圾分类行动 新增"海洋之歌"环保公益活动 [10]
创新消费力| 阿那亚·虾米音乐节:让现实娱乐体验成为生活方式
北京商报· 2025-08-06 01:58
行业市场表现 - 2024年五一假期全国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12.12亿元 同比增长5.12% [3] - 音乐节呈现"高线城市主导、地域下沉、边界外延"趋势 三四线城市渗透率提升 [3][12] - 音乐节同质化问题凸显 差异化内容成为核心竞争力 [3][10] 阿那亚·虾米音乐节特色 - 2024年邀请28组音乐人 其中8组为国际音乐人 含挪威电子组合Røyksopp等 半数以上为中国首演或音乐节首演 [4] - 舞台设计采用双舞台模式(虾米舞台+寻光舞台) 灯光设计采用多束巨型光柱营造多层次声画氛围 [4] - 2023年18-29岁购票用户占比达55% 跨城观演比例达94% [10] - 提出"AnotherLife"概念 融合音乐、旅行、艺术、集市等多元素 打造地标度假音乐节样本 [7][8] 内容创新与阵容设计 - 2023年阵容涵盖国际乐队(如Suede)、女性音乐力量(魏如萱等)、硬核摇滚(痛仰等)及先锋乐团(草东没有派对等) [3] - 2025年将新增outing舞台 呈现40余组国际化音乐人 涵盖3个舞台5天演出 [9] - 历年阵容基本无重复 注重风格多元性与国际视野 覆盖电子、民谣、摇滚、R&B、Indie等流派 [4][9] 多场景体验拓展 - 2023年推出"日出专场"特别企划 由惘闻乐队与影像艺术家合作呈现沉浸式海边演出 [7] - 2024年增设"艺术单元""社区单元" 发起环保倡议 设置150个垃圾分类点 回收塑料瓶数十万个 吸引14万人次参与 [8] - 联合naive理想国推出《音乐人综合展》 联动孤独图书馆、阿那亚礼堂等艺术建筑提升文化体验 [11] 战略定位与发展规划 - 愿景是用5-10年成为世界级地标性音乐和艺术节 [5] - 采用"娱乐+AI"模式向现实娱乐领域拓展 代表大麦娱乐平台战略方向 [12] - 核心逻辑是基于地方特点定制策划 强调"作品而非产品"的独特性 [4] 用户需求与行业趋势 - 消费者从关注阵容票价转向追求额外体验 差异化服务成竞争关键 [7][10] - 音乐节品牌需输出独特理念 形成仪式感、记忆点、地标建筑等多维体验 [8][11] - 流行音乐演出向亲民化发展 票价回归理性 三四线城市覆盖度提升 [12]
阿里影业(01060.HK):现场演出+IP衍生高景气 打造现实娱乐平台
格隆汇· 2025-06-10 02:07
公司战略转型 - 阿里影业拟更名大麦娱乐控股有限公司 业务重心从传统电影向线下演出 IP衍生等多元化娱乐场景延伸 提出现实娱乐公司战略定位 [1] - FY2025公司分部业绩72%来自大麦的现场娱乐票务和内容投制业务 22%来自IP衍生品业务 [1] - 阿里大文娱2025年5月更名虎鲸文娱集团 以优酷加大麦为核心业务 [1] 演出票务业务 - 2024年演出行业票房收入579.54亿元 同比增长15.37% 其中大型营业性演出296.36亿元 占比提升至51% [1] - 观众人次同比增长31% 单价同比增长27.27% [1] - 大麦在演出票务市场份额超过50% 演唱会品类份额超70% FY25收入20.57亿元(同比增长39%) 分部业绩12.3亿元 [1] 竞争优势与增长动力 - 技术积累与活动管理现场服务能力 亿级用户池与多平台联动提升粘性 稀缺演出内容合作获取能力 [1] - 投资自主内容完善产业链布局 现已投资六大厂牌 [1] - 增长动力包括大型演唱会需求强劲 扩充旅游演艺/剧场/体育赛事等线下演出品类 票务出海计划 [1] IP衍生品业务 - 阿里鱼全链条运营能力涵盖版权管理 商务谈判 设计中台 营销推广 打假维权 配套SaaS系统和人才培养机制 [2] - 双边网络效应连接大量优质上游IP和淘天优质品牌商家 具备泛娱乐生态营销传播能力 [2] - FY25三丽鸥中国内地收入增长44% 版税收入增长55% 阿里影业IP衍生收入同比增长73% [2] - 新签Chiikawa 蜡笔小新IP 中期预计保持较高景气度 [2] 技术布局与生态协同 - 前瞻布局虚拟拍摄棚 宣发降本增效 灯塔 数字人 [2] - 依靠阿里生态优势包括技术先发与全链路布局 数据资产与行业标准制定能力 生态协同与资源整合 [2] 财务预测与估值 - 预计FY26-28收入75.66/86.84/97.39亿元 归母净利润9.15/11.18/12.88亿元 [3] - SOTP目标估值319亿元人民币 目标价1.17港元/股 [3]
阿里影业(01060):现场演出+IP衍生高景气,打造现实娱乐平台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09 08:2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阿里影业,给予“买入”评级,SOTP估值方法下,公司整体目标估值319亿人民币,对应港股目标价1.17港币/股,对应上行空间22.9% [4][1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阿里影业拟更名大麦娱乐,业务重心向线下演出、IP衍生等多元化娱乐场景延伸,预计FY26 - 28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长,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7][9] - 市场低估大麦持续增长潜力和阿里影业在IP衍生品行业的优势 [12] - IP衍生品业务、线下娱乐景气度、AI应用等方面超预期将成为股价表现催化剂 [1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阿里影业:拟更名大麦娱乐,打造现实娱乐平台 - 经历多阶段发展,业务从电影向演出、IP衍生等拓展,FY2025演出和IP衍生品成主要利润来源 [19][20] - 2014 - 2017年完善电影产业链,2018 - 2022年夯实数字化基建并奠基IP衍生品,2023年以来现场娱乐成重心,IP衍生品获头部IP高速发展 [21] - 阿里巴巴持股比例高,核心高管经验丰富 [24] 大麦:演出票务领军,向上游延伸,现场娱乐全产业链布局 - 大麦是线下演出票务领军,疫情后演出票房高景气,大型演唱会拉动增长,量价齐升 [27][30] - 大麦在票务市场份额高,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用户池与多平台联动、内容优势,业务增长驱动有大型演唱会基本盘稳固、扩充品类、票务出海 [37][40][41] - 对标Live Nation,大麦向上游拓展内容制作,向下游加强场馆运营,有望建立一体化演出生态闭环 [42][48][49] IP衍生品:依托阿里娱乐和电商生态助力IP商业化并反哺IP - 2024年以来IP市场加速增长,IP衍生品产业链分IP、产品开发设计、渠道3个环节 [50][53] - 阿里巴巴IP衍生品业务以B端授权为主向C端布局,阿里鱼排名全球授权代理商前列,与三丽鸥等合作成果显著 [57][58][64] - 阿里影业IP业务前瞻布局,收入高增长,预计中期保持较高景气 [72] AI影视工业应用的初探索 - 阿里影业以AIGC助推影视工业化,应用于制作、宣发环节,推出虚拟人产品 [75] - 阿里影业在AI内容工业应用领域有技术先发、数据资产与行业标准制定、生态协同与资源整合优势 [79] 电影行业进入内容供给驱动阶段 - 电影近年增长波动大,疫情后内容驱动明显,《哪吒之魔童闹海》带动25Q1票房创新高 [80] - 阿里影业电影业务含票务和内容,票务方面淘票票观影人次是核心,云智保持领先,内容业务取决于影片票房表现 [82][83][85] 财务分析、盈利预测及估值分析 财务分析 - 随着大麦及IP衍生业务占比提升,拉动整体利润率提升,FY2025经调整EBITA、经营利润、归母净利润有变化 [89] 盈利预测 - 预计FY2026 - 2028年收入分别为75.66/86.84/97.39亿元,对应增速13%/15%/1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5/11.18/12.88亿元,对应增速152%/22%/15% [8][96] 估值分析 - 采用分部估值法,大麦、IP衍生品业务、电影票务分别给予不同PE倍数,SOTP估值下公司整体目标估值319亿人民币,对应港股目标价1.17港币/股 [103]
上影节开票1小时售罄600+场次,大麦娱乐技术保障再升级
环球网· 2025-06-05 07:27
电影节售票情况 - 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售1小时已有92部影片、600+场次售罄,出票量达37万张 [1] - 本届上影节首次实现大麦、淘票票双平台购票 [1] - 去年观影人次接近50万,今年新增跨城观众文化消费讯息服务 [1] 票务平台技术升级 - 大麦娱乐技术团队将票务系统容量扩充到2024年峰值的2倍,最高支持所有场次座位在1分钟内完成售卖 [1] - 淘票票、大麦票务系统完成鸿蒙操作系统的深度适配,支持多操作系统用户购票 [1] 平台合作与业务升级 - 上影节与阿里影业合作已跨越10年,阿里影业升级为大麦娱乐后着力提供现实娱乐体验 [2] - 大麦App覆盖40+细分娱乐品类,实现全品类线下娱乐一站式链接 [1][2] - 大麦娱乐业务形态升级与上影节拓展"电影+"覆盖面的目标相契合 [2] 行业趋势与影响 - 上影节立足中国电影消费年,以多元文化消费丰富影迷体验 [1] - 大麦娱乐与上影节深度合作为电影产业形态拓宽和文旅商体展融合提供新范本 [2]
新大麦,做“现实娱乐”的超级App
36氪· 2025-05-27 01:57
品牌升级与战略转型 - 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 整合电影、演出等线下娱乐票务业务 形成全品类线下娱乐品牌 [2] - 大麦从演出票务龙头转型为覆盖电影、文旅演出、体育赛事等40+品类的超级App 目标成为"现实娱乐"一站式平台 [1][7] - 公司定义自身为"现实娱乐公司" 聚焦现场体验、互动体验和沉浸体验 区别于数字化娱乐方式 [2] 产品功能升级 - 新App新增"影院·场馆"导航栏 基于LBS定位覆盖全国12000+影院和20000+场馆 优化用户就近消费体验 [4][7] - 引入AI推荐官 支持自然语言交互和多意图识别 实现毫秒级响应 解决用户决策效率问题 [7] - 与高德合作开发场馆精准导航功能 已在鸟巢等130+场馆应用 并推出颜色分区引导入场系统 [9] - 新增"发现页"UGC内容板块 通过用户评价双列信息流辅助购票决策 形成口碑传播闭环 [9][10] 用户与市场数据 - 平台用户规模达3亿 其中淘麦VIP用户2000万 该群体购票频次是非会员2.5倍 ARPU达2.1倍 [13][17] - 2025财年"想看"用户3.16亿人次(同比+29%) "许愿"用户1.5亿人次 显示强用户互动意愿 [21][22] - 2023年销售演出超90万场(同比+100%) 票房增长70% 2025财年业务营收达20.57亿元 [13][24] 产业链赋能 - 推出"跟着演出去旅行"模式 在演唱会50城整合景点和演艺项目 跨城观演用户占比超60% [15] - 计划为B端提供私域运营机制 类似淘宝商家模式 让内容方直接触达消费者 [19][20] - "想看"和"许愿"数据已用于主办方巡演选址、销售预估等决策 形成C to B数据闭环 [21] 行业对标与愿景 - 业务模式对标Live Nation(2023年营收+14%) 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现场娱乐平台 [23][24] - 提出"买票上大麦 票房都大卖"愿景 计划建立"除交通票外全品类票务"的用户心智 [12]
影市下滑,阿里影业“走出”电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23:47
公司战略调整 - 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因"影业"已无法涵盖公司多元化业务场景(演出、商业衍生、剧集、艺人经纪等)[1] - 未来战略聚焦"娱乐和AI"两大关键词,目标是成为亚洲领先的科技基因现实娱乐公司[1] - 现实娱乐(Real-life Experience)定义为强调现场体验、互动体验和沉浸体验的现场娱乐方式[1] 业务表现 - 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分部营收27.12亿元(同比下滑10%),分部业绩0.73亿元(同比下滑91%),主因电影项目不及预期及行业整体疲软[2] - 大麦业务营收20.57亿元(同比增长236%),分部业绩12.3亿元(同比增长339%),受益于演出市场景气(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增15.4%,大型演唱会增78.1%)[2] - 计提投资减值4.28亿元,主要涉及持有的博纳影业股权[3] 行业背景 - 2025年五一档票房7.47亿元(同比下滑51.1%),日均票房1.5亿元接近10年最低(不含2020及2022年)[1] 市场反应 - 阿里影业股价单日涨幅22.95%(报收0.75港元/股),反映资本市场对更名的积极回应[3] - 上证消费80指数同日涨幅0.34%(报收4871.08点)[5]
消费参考丨影市下滑,阿里影业“走出”电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23:46
阿里影业更名与战略调整 - 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 原因为业务版图扩充 "影业"已不能涵盖全部业务场景 公司业务包括演出 商业衍生 剧集 艺人经纪等多个板块 [1] - 未来战略将以"娱乐和AI"为关键词 目标是成为亚洲领先的具有科技基因的现实娱乐公司 现实娱乐定义为强调现场体验 互动体验和沉浸体验的现场娱乐方式 [1] - 电影市场低迷导致业绩下滑 最新财年电影相关分部营收27.12亿元同比下滑10% 分部业绩0.73亿元同比下滑91% 主要原因为部分电影项目不及预期及行业整体偏弱 [2] - 大麦业务表现亮眼 营收20.57亿元同比增长236% 分部业绩12.3亿元同比增长339% 增长主因是演出市场景气带动票务GMV及现场演出内容业务增长 [2] - 资本市场对更名反应热烈 5月21日阿里影业股价报收0.75港元/股 涨幅22.95% [3] 电影与演出市场表现 - 五一档票房7.47亿元同比下滑51.1% 日均票房1.5亿元接近10年来最低(不含2020及2022年) [2] - 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5.4% 大型演唱会同比增长78.1% [2] - 《哪吒之魔童闹海》延长上映至6月30日 当前累计总票房154.05亿元 [30] 电商零售 - 天猫618商家出海超5万个商家海外销售额翻倍 美容护肤 运动鞋 婴童纸尿裤 奶粉等11个类目跨境成交额同比翻倍 [20] - 饿了么旗下江苏公司注册资本由1000万增至2.1亿元 增幅2000% [21] 食品饮料行业动态 - 蒙牛瑞哺恩发布母源科研创新成果 "Sn-2 DHA"和"母源MLCT"两大科研成果推动婴配粉研发进入新阶段 [10] - 东鹏饮料鲲鹏投资减持公司股份196.8万股(0.3785%)及519.98万股(0.9999%) 当前持股比例5.0613% [11] - 小罐茶发布高香无糖茶系列 首次推出便携瓶装产品 [12] - 可口可乐在北美限时推出"雪碧+茶"新品 [13] - 盼盼旗下椰子跳动推出新品泰式香椰水 [14] 餐饮行业动态 - Tims咖啡招募医院等特渠加盟 已有多家医院特渠门店开业 [15] - 肯德基申请"冷静星期四"商标 此前已成功注册多枚"疯狂星期四"商标 [16] - 奈雪推出果奶新品玳玳花蟠桃冰奶 售价19元/中杯 [17] - 茉莉奶白上新青红苹果双新品 售价17元/中杯和21元/中杯 [18] - Tims天好咖啡推出有料能量碗系列 [19] 物流与奢侈品 - 中通快递第一季度收入108.92亿元同比增长9.4% 调整后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1.6% [22] - Palm Angels将与露华浓合作推出香水系列 计划2027年推出首款香水 [23] - Tory Burch与BonBon合作推出胶囊系列 [24] - 路易威登为摩纳哥大奖赛推出定制奖杯行李箱 [25] 运动与文娱 - 滔搏年度总收入270.13亿元同比下滑6.64% 净利润12.86亿元同比下滑41.89% [26] - 爱奇艺一季度营收71.9亿元同比下滑9% 净利润1.821亿元(去年同期6.553亿元) [28] - 微博一季度营收3.969亿美元同比持平 净利润1.07亿美元同比增长116.36%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