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票务

搜索文档
演出门票退票难,困局何解
齐鲁晚报· 2025-08-23 06:45
行业现状与问题 - 演出票务行业普遍存在"不支持退换"政策 成为消费者投诉重灾区 其中演唱会相关投诉中退票诉求比例超过90% [1][6] - 票务平台通常将门票归类为"时效性商品"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兜底条款拒绝退票请求 [2] - 不同演出类型退票规则存在差异:演唱会门票多设退票机制 展览票 话剧歌剧 音乐会门票常直接标注"不支持退换" [6] 法律争议焦点 - 法律界对演出门票是否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存在分歧 法院判决结果不一 主要考量因素包括距演出时间长短和是否影响二次销售 [5][6] - 部分法院认为预售电子门票距演出时间较长时 执行"七天无理由退货"具有合理性 [5] - 另一部分法院认为门票信息通过网络即可充分了解 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 且平台提示义务已尽到 [5] 行业特殊性分析 - 演出服务具有时效性与稀缺性特征 主办方投入成本巨大且集中 退票可能导致成本无法回收 [2] - 与传统服务合同不同 演出服务合同的解除往往发生在服务提供前 与传统服务合同存在区别 [3] - 特殊情形边界难以界定 如亲人去世 怀孕 工作调动等 法律无法穷尽列举 [4] 政策监管进展 - 2023年9月文旅部与公安部联合发文要求建立大型演出活动退票机制 设定合理梯次退票收费标准 [7] - 现行政策缺乏具体实施细则 退票机制如何建立 阶梯如何划分均未明确统一 [9] - 专家建议参考铁路部门阶梯规则:设置24-48小时免费退票冷静期 按距演出天数阶梯收取手续费(7天以上10%-20% 3-7天30%-40% 3天内50%及以上) [9] 消费者维权困境 - 消费者维权成本高昂 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最终往往选择放弃 [7] - 平台退款路径不清 流程复杂 手续费高达票价30%至50% [8][9] - 不同场次退票政策不一致 同一明星不同城市演唱会退票政策存在差异 [9] 行业发展建议 - 应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明确演出主办方 票务平台 票务代理 演出场馆等经营主体的权利 责任和义务 [10] - 建立信用黑名单制度 充分发挥信用监管威慑力 [10] - 推广在线纠纷解决(ODR)系统 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提升纠纷解决效率 [10]
演出门票退票难 困局何解
新华网· 2025-08-22 23:31
行业现状与问题 - 演出票务行业普遍存在"不支持退换"政策 成为消费者投诉重灾区 其中演唱会相关投诉中退票诉求比例超过90% [1][8] - 票务平台将门票类比为"时效性商品"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兜底条款拒绝退票 主要理由包括演出服务的时效性 稀缺性以及主办公成本回收压力 [2] - 不同票务平台规则差异显著:演唱会门票多设48小时内免费退机制 之后收取20%-30%手续费 而展览票 话剧歌剧票等则常直接标注"不支持退换" [8][10] 法律争议与判决分歧 - 法院对退票纠纷判决存在明显分歧:有案例支持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距演出时间较长不影响二次销售) 也有案例驳回诉求(平台已尽提示义务且不存在认知受限) [6] - 法律界认为购票本质是服务合同 但演出服务合同特殊性在于退票多发生在服务提供前 与传统服务合同存在区别 [3] - 现行法律未明确界定演出门票是否适用无理由退货 争议焦点在于"特殊性"边界难以界定 如亲人去世等特殊情况缺乏明确标准 [3][4] 政策要求与执行困境 - 2023年9月文旅部与公安部联合发文要求建立梯次退票机制 但缺乏具体实施细则 实际执行存在困难 [10][11] - 部分平台退票手续费高达票价30%至50% 被质疑违反民法典关于违约金不得超过合理损失的规定 [11] - 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表现为:退款路径不清 流程复杂 不同平台规则各异 甚至出现开票日前就停止退票的现象 [10][11] 解决方案与机制探索 - 专家建议参考铁路部门阶梯规则:设置24-48小时免费退票冷静期 按距演出天数阶梯收费(7天以上收10%-20% 3-7天收30%-40% 3天内收50%及以上) [11] - 需要健全法规制度 明确演出主办方 票务平台 票务代理等各方责任义务 同时建立信用黑名单制度加强监管 [12] - 推广在线纠纷解决(ODR)系统可显著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目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在12315平台建设相应系统 [12]
一年花掉 10 万看演唱会?他们在为“精神食粮”买单
36氪· 2025-08-22 02:09
演唱会消费群体特征 - 75%的受访者年演唱会消费超过1万元 其中60%集中在1-3万元区间 10%的消费者年支出达5-10万元[1] - 消费群体呈现高收入特征 32岁银行从业者通过职业晋升实现年收入提升 具备持续消费能力[3][8] - 00后计算机专业从业者将演唱会列为优先消费项 两个月内观看4场演出 支出近万元[12] 消费者行为模式 - 粉丝重复观看同一歌手演出 93年银行从业者为权志龙观看三场演出支出4万元[6] - 跨地域追星现象显著 03年录音棚工作者为林俊杰前往济南/太原/重庆/新加坡等地 年消费达7-8万元[17] - 消费者优先选择官方购票平台 大麦/猫眼为主要渠道 但普遍反映票务供应不足[12][21] 演出市场运营现状 - 黄牛票问题严重影响市场秩序 业内人士指出主办方保留30-40%票源作为渠道票[21] - 现场消费价格持续上涨 鸟巢场馆餐饮套餐从40元涨至68元[22] - 荧光棒回收政策引发争议 消费者希望保留作为情绪价值载体[12] 演出体验核心要素 - 音响效果与场馆布局成为关键评价指标 澳门银河场馆体验优于香港亚博[9] - 舞台遮挡问题影响观演体验 深圳春茧体育场存在视线受阻座位[13] - 海外场次具有特殊优势 新加坡场次无需审批即可进行点歌互动[18] 偶像文化价值影响 - 偶像对粉丝产生深远人格影响 93年从业者受权志龙影响形成"靠实力说话"的职业理念[6][8] - 音乐品质成为消费决策核心因素 消费者认为唱功良好的歌手更具市场竞争力[15][17] - 粉丝群体形成独特文化社区 五迷群体通过物料交换构建情感连接[24][25] 消费者改进建议 - 强烈要求恢复纸质票或提供亚克力纪念票[12] - 建议降低票价并增加票务透明度[12][21] - 希望优化场馆座位设置 避免视线遮挡[13]
文娱演出购票诈骗滋生 这三类“坑”要当心!
央视网· 2025-08-19 22:17
文娱演出市场票务诈骗模式 - 违法犯罪分子冒充售票平台官方票务人员 以官方渠道和录入内部票为借口诱导购票者提交邮箱等个人信息申请[1] - 诈骗分子仿冒正规票务平台的双胞胎网站或App 通过网络广告或社交平台宣扬限时折扣和内部渠道[5] - 社交软件上个人转票信息诱导购票者私下交易 转账后便拉黑或发送无法验证的电子票[7] 票务诈骗操作手法 - 虚假邀请函链接诱导扫码购票后伪造出票错误假象 诱骗购票者开启屏幕共享办理退款[3] - 支付成功后以订单异常和补交手续费为借口要求再次转账[5] - 借机窥探购票者银行卡号与支付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逐步套取钱财[3] 购票安全防护措施 - 演唱会车票机票应通过正规平台购买 对明显低于市场价的票务信息提高警惕[8] - 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个人信息不轻易泄露给陌生人 谨慎对待提前付款与定金锁票要求[8] - 发现被骗后立即停止转账 保存聊天记录与付款凭证并拨打110报案 联系银行或支付平台申请拦截[8]
整治二级票务平台乱象
经济日报· 2025-08-14 22:09
二级票务平台是演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不能仅以"中间商"自居,而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加强入 驻商家资质审核,对价格形成一定的监测预警。向公众和监管机构公开门票来源和流向,以透明度维护 市场信誉,减少消费者质疑;退票规则应当统筹考虑市场情况、消费者需求等多种因素。在消费者退票 诉求合理的前提下,平台应当在商家与消费者间进行协商退票,减少退票难的情况出现。 在权益受到保护的前提下,消费者的观演热情才能充分激发,演出市场才能真正蓬勃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当前,演出市场正值旺季,各类表演纷纷上演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票务乱象。在二级票务平台上,票 源不明、高溢价、退票难等问题,不仅给消费者带来财产损失,影响其观演热情,也严重损害了演出市 场的健康发展。 对此,二级票务平台普遍的回应是,平台本身并无直接票源,其本质是提供信息和撮合服务的电商平 台,门票由入驻商户自行挂售,平台不参与定价,价格变动也由市场决定。 回应看似有理有据,实则漏洞百出。二级票务平台上曾多次出现商家登记状态为"注销"却还在售票的情 况;在一级票务平台多次显示票已售罄时,二级票务平台还有大量的加价门票,商家门票来源成谜;商 家接单后一直不出 ...
猫眼娱乐预计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约10.6%-15.2%至24亿-25亿元
智通财经· 2025-08-08 11:20
财务表现 -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收入24亿元至25亿元,较2024年同期21.71亿元增长10.6%至15.2% [1] -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1.60亿元至2亿元,较2024年同期2.85亿元下降29.8%至43.8% [1] 盈利下降原因 - 2025年上半年春节档票房增长22.91%至292.31亿元,但3-6月票房同比下降33.68%至67.71亿元导致市场遇冷 [2] - 公司报告期内主控宣传/发行24部影片创历史新高,但部分影片票房不及预期影响娱乐内容服务业务盈利 [2] - 电影大盘线上出票量同比增长17.05%,线下演出市场热度高且投入增加,平台运营成本上升导致基础设施和票务系统成本大幅增长 [2] 业务发展 - 截至2025年8月7日暑期档票房超76亿元,全年累计票房达349.94亿元 [3] - 公司主控多部暑期档影片如《长安的荔枝》《罗小黑战记2》等取得优异口碑和票房 [3] - 公司已定档《奇遇》《有朵云像你》等影片,另有《飞驰人生3》《怒火漫延》等多部影片在推进中 [3] - 公司为张学友、周杰伦等艺人演唱会提供票务服务,2025年下半年将继续服务五月天、张艺兴等艺人演唱会及KPL赛事 [3] - 公司积极发展IP业务新业态,在IP储备、运营、渠道建设等方面进行早期布局,2025年下半年将持续发力 [3]
演唱会投诉量逐月攀升 退款问题是投诉焦点
北京商报· 2025-08-06 09:44
演唱会票务投诉情况 - 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受理消费者投诉995971件 同比增长27.23% [1] - 演唱会相关投诉中退款诉求占比超过90% [1] - 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52亿元 接待消费者来访和咨询33万人次 [1] 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 - 退票规则不合理 包括平台单方规定不可退票或提前一个月禁止退票 [1] - 退票手续费过高 消费者因个人原因或重复购票时被扣除高额费用 [1] - 演唱会主办方临时单方取消演出不承担违约责任 [1] 行业规范建议 - 建议主管部门制定演出行业退票管理办法 对退票时间节点和手续费比例作出统一规定 [2] - 售票平台应在购票环节显著标注退票政策 设定阶梯式退票手续费标准 [2] - 避免设置一律不退等不合理规则 优化退票退款政策以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2]
中消协:上半年演唱会相关投诉量持续攀升,退款诉求占比超九成
新京报· 2025-08-06 08:25
演唱会票务投诉分析 - 2025年上半年演唱会相关投诉量持续攀升 其中退款诉求占比超过90% [1] - 消费者反映问题主要集中在退票规则不合理 手续费过高 主办方违约三个方面 [1] - 典型案例显示购票几分钟内申请退款仍被收取30%(948元)手续费 与演出尚有27天 [2] 票务平台运营问题 - 平台单方规定"不可退票"或提前一个月禁止退票等不合理规则 [1] - 未能有效识别重复购票 购票过程缺乏明确提示 涉嫌信息不透明 [2] - 在未出票 无实际损耗情况下仍高额扣费 涉嫌不当得利 [2] 行业规范建议 - 建议主管部门制定统一退票管理办法 规范时间节点 手续费比例等事项 [3] - 售票平台应显著标注退票政策 设定阶梯式手续费标准 [3] - 应避免设置"一律不退"等不合理规则 优化退票退款政策 [3]
“退票难、卖假票” 演出票务纠纷频发 法院出手!
央视网· 2025-07-31 16:08
演出票务市场现状 - 国内演出市场持续火热 大型演唱会 热门话剧 音乐节等演出场次增多 但门票紧俏 一票难求现象突出[1] - 消费者经常遭遇退票难问题 票务机构常通过复杂格式条款限制退票 甚至存在售卖假票情况[1] 票务平台违约案例 - 某科技公司未按约定邮寄实体票 单方面变更取票方式为现场取票 导致消费者错过音乐节活动[2][3][5] - 平台以"概不退换"条款拒绝退款 但法院认定该条款无效 判决退还158元票款并支付资金占用利息[5][6][9] 演出票务退票规则 - 演出票务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定 平台"概不退款"条款明显违规[10][11] - 文化和旅游部与公安部要求建立大型演出活动梯次退票机制 设定合理退票收费标准[13] - 根据活动特性实行差异化退票政策 演唱会可采用阶梯式退票 电影票等则不应"一刀切"概不退款[13] 票务欺诈案例 - 某票务公司售卖假票 演唱会当日持票人无法入场 系统显示无持票人信息[14][15] - 法院认定票务公司构成欺诈 判决退还门票价款7140元 并支付三倍赔偿金18280元(已抵扣机票赔付3140元)[15][17] 平台免责条款效力 - 票务公司"配票失败不担责"的单方声明不能当然免责 需与消费者达成真实意思表示[18][19] - 免责条款未尽特别提示义务的 属于无效霸王条款 不能免除商家责任[19] 票务销售渠道分析 - 官方平台购票与第三方票务公司销售并存 第三方平台可能存在不法商家虚假承诺售票[21] - 消费者需通过正规渠道购票 并向主办方验证票证真伪 避免错失购买渠道[19][21]
别被演唱会“内部票”钓鱼了
经济日报· 2025-07-29 22:11
演唱会票务市场现状 - 暑期演唱会市场持续火爆 热门场次一票难求 [1] - 诈骗分子利用歌迷求票心理实施精准诈骗 涉票务案件高发 [1] - 门票通常作为诈骗幌子 通过社交平台退票信息主动联系受害人 [1] 票务管理机制发展 - 演唱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门票多采用实名制 [1] - 各地严厉打击内鬼和黄牛扰乱市场行为 [1] - 所谓内部渠道和内部票多不可信 [1] 防诈骗关键措施 - 认准官方平台购票 拒绝声称有内部渠道的卖家或个人转售 [1] - 需加强票务平台实名制监管 严打黄牛技术刷票 [1] - 推行电子票防伪系统 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 [1] - 普及官方购票渠道 提升诈骗识别能力 [1] - 多管齐下压缩诈骗空间 维护市场秩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