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现场娱乐
icon
搜索文档
高盛闭门会-communicopia科技大会要点,半导体媒体互联网商服软件
高盛· 2025-09-17 14:59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提供整体行业投资评级 [1] 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产品改进推动乐观情绪 核心业务趋于稳定 净扩张率和CRPO等业务指标好转 人工智能对营收增长的贡献预计将带来更持久增长 [1] - SaaS领导者通过创新提升技术栈 现有领导者通过填补技术短板获得收益 [1][3] - 规模化垂直软件具有抗压能力 数据治理和监管因素使得取代现有系统极具挑战 领先供应商通过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技术增强平台粘性 [1][4] - 通用人工智能增强数据公司产品功能 业务服务公司利用通用人工智能提高内部效率 [1][6] - GenAI推动数据中心和电力需求增加 私人信贷成为通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重要资金来源 [2][7][8] - 自动驾驶汽车行业从概念转向商业化 现场娱乐需求强劲 [15][18] 软件行业 - 软件行业健康状况和投资者看法存在极端分歧 投资者普遍悲观但公司表现乐观 [2] - 人工智能产品改进预计未来几个季度保持势头 核心业务基本面趋于稳定 [2] - 应用层面悲观情绪达顶峰 基础设施层面最为乐观 平台层面介于两者之间 [2] - 开发人员资源分配障碍下降可能改变软件市场格局 微软设想公司拥有经典SaaS和AI最佳结合体 [3] - ServiceNow收购Moveworks Crowdstrike推出Charlotte代理程序等新产品 [1][3] 垂直软件领域 - CEO和CFO普遍认为规模化垂直软件具有抗压能力 垂直细分市场存在复杂进入壁垒 [4] - 数据治理和监管考虑推动风险规避 取代现有系统极具挑战 [4] - 领先垂直软件供应商能更好了解创新增强平台粘性 金融 医疗 保险等行业存在特定领域数据湖适合AI增强 [4] - Guidant以平衡方式与客户共同创新 Waystar推出强大AI产品组合作为差异化 [4][5] - 领域和数据特定水平应用之间界限模糊 这些应用公司价值可能高于市场当前估值 [5] 商业服务领域 - 通用人工智能增强数据公司产品功能 CoStar改善房地产搜索性能 克拉里维特应用于Web of Science等产品 [6] - 第三方外包服务公司利用通用人工智能提升收入表现 UL Solutions推出AI相关数据中心浸没式冷却液测试认证服务 ADT使用人脸识别提高监控服务质量 [6] - 业务服务公司利用通用人工智能提高内部效率 KinderCare自动化呼叫中心及个性化家长沟通 NCR使用AI优化调度操作 [6] 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 GenAI推动数据中心和电力需求增加 特别是在模型训练和推理方面 [7] - Iron Mountain预计2025年下半年数据中心收入加速增长至30% 2026和2027年实现25%以上增长 [2][7] - 北弗吉尼亚 马德里 芝加哥和阿姆斯特丹等市场需求强劲 [7] - 私人信贷市场规模约1.5万亿美元 直接贷款以两位数速度增长 到2030年翻一番 [2][8] - 数据中心市场持续表现强劲 客户群不断扩大 维迪夫预计新型云计算和主权云计算需求持续 [14] - Flex预测长期数据中心增长率20% 亚马逊协议可能带来额外上行空间 [14] - 数据中心工作负载一大用例是训练自动驾驶人工智能 [14] 半导体行业 - Broadcom CEO披露新薪酬方案与2030年实现120亿美元人工智能半导体收入挂钩 [12] - 英伟达传达积极AI需求前景 Rubicon产品预计2026年中旬推出 [12] - 半导体行业整体提振 从上游到下游供应链都表现积极 内存和存储空间领域不断提价 [12] - 模拟领域体现对未来供给端驱动经济复苏信心 [13] 汽车与工业市场 - 自动驾驶汽车行业从概念转向商业化 Rivian计划2026年提供无需注视驾驶功能 预计本十年内点到点导航成为消费者期望 [15] - Rivian超过99%里程在个人车辆上行驶 福特专注于通过数字服务为商用车主节省时间 [15] - 汽车市场面临挑战 比亚迪提到中国市场竞争 供应链公司表示汽车销量平淡 [16] - 第三方预测第三季度汽车产量下降但比几个月前略有好转 主要汽车公司表示行业表现至少与预期一致甚至略有好转 [16] - Flex和KeySight指出汽车市场表现相对平淡但没预期糟糕 2025年全球汽车产量预计基本持平 [16] - 工业市场缓慢但稳步复苏 Sensata和KeySight等公司表明特定领域需求较强 [17] 现场娱乐行业 - 现场娱乐需求非常强劲 高端现场娱乐和高端体验尤为突出 [18] - Live Nation出席率同比增长中高个位数 每人消费持续增长 [2][18] - Liberty和F1拉斯维加斯大奖赛需求强劲 高级款待服务一年内大部分售罄 2026年预订情况良好 [18] - TKO UFC WWE等体育媒体集团所有者需求显著增加 2026年奥运会和世界杯早期销售需求非常强劲 [19] 支付及金融科技领域 - 支付及金融科技领域宏观环境健康稳定 维萨和万事达表示美国国内消费支出保持稳定约6%增长 海外消费支出一致 [20] - 7月份开始跨境业务小幅回升 全球跨境趋势良好 [20] - 消费者金融科技领域贷款业务呈现强劲增长 大量资金流入私人信贷行业配置到结构化消费者产品 [20] - 支付领域在人工智能讨论中被相对忽视 代理支付频繁被提及但仍处于早期阶段 [20] - 尚无成熟路径让消费者或AI代理完成支付决策 Affirm和PayPal致力于建立对消费者中立的应用体验 [21] - Visa和Mastercard投资代理支付令牌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支付凭证 AI助手主要帮助用户寻找商品并返回结果供批准购买 [22] 旅游行业 - 旅游行业需求保持稳定 市场两极分化明显 高端消费者表现优于低端消费者 [23] - 亚太地区需求强劲 美国市场存在不确定性 预订窗口和住宿时长较短 美国平均日房价疲软 [23] - 生成式搜索和AI搜索仍处于早期阶段 目前未见实质性影响 [23] - 营销渠道多元化 社交媒体逐步占据更大预算份额因其投资回报率良好 [23] 在线赌博行业 - 在线赌博行业竞争环境理性 讨论集中在NFL赛季及NBA赛季相关产品 没有不合理促销支出 [24] - 联合投注趋势增加 即时投注成为NFL和NBA赛季主要趋势 [24] - 在线赌博预测市场被视为机会而非威胁 可能促进州立法机构 部落及受监管运营商之间更多对话推动更广泛合法化 [25] 人工智能与云计算 - 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容量限制是主要主题 对超大规模企业或云计算收入增长有利 [26] - 无法跟上消费者和企业对人工智能服务的旺盛需求 未来6至9个月内行业前景信心提高 [26] - 数字广告业务合同与收入趋势保持强劲稳定 大型广告主品牌广告支出疲软 中小企业广告主持续强劲投放漏斗底部广告 [26] 企业效率与资本回报 - 企业通过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平衡利润率与资本回报 AI技术减缓员工增加速度 提高现有员工效率与生产力 [27] - 企业能够将部分效率收益重新投入业务发展 包括面向消费者及人工智能领域 同时保持或提高利润率并继续向股东返还资本 [27]
一张票根多重狂欢:“现实娱乐”指向的新消费叙事
第一财经· 2025-09-11 12:53
公司战略转型 - 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 正式推出电影+演出+商业IP衍生等多元现实娱乐业务阵型 定义新赛道为现实娱乐[1] - 公司从单一电影业务扩展至演出、剧集、IP衍生、艺人经纪等多元领域 构筑稳定增长引擎 11年间出品300多部电影 打造240万场次演出 制作超400小时剧集[8] - 全领域业务布局提升抗风险能力 电影与演出业务形成彼此赋能螺旋上升的良性增长力 演出业务爆发助力公司连年盈利[9] 行业市场表现 - 全球现场娱乐市场预计从2025年2029亿美元攀升至2030年2702.9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达5.9%[3] - 2024年中国大型演唱会票房突破260亿元 同比增长78.1% 观众人数超2900万人次 同比增长45%[3][6] - 万人以上演唱会场次同比增长84.4% 下半年场次显著增长 8月9月达全年峰值[6] 公司业务表现 - 2024/25财年公司实现营收67.02亿元 同比增长33%[9] - 大麦业务2025财年整体营收达20.57亿元 增速远超Live Nation同期3%的增长率[10] - 公司股价年初至今升幅达140% 高盛予以买入评级 肯定其领先市场份额及可持续业务模式[30] 内容生态布局 - 大麦演出六大内容厂牌全面覆盖演唱会、音乐节、戏剧、展览、亲子等赛道 实现大中小型演出全线布局[11] - 戏剧厂牌"当然有戏"专注话剧音乐剧和沉浸式戏剧开发 00后购票占比超23%[13] - 通过虾米音乐节、电影艺术展等自有IP突破传统边界 融合音乐展览与文旅场景[15] 平台技术能力 - 大麦APP接入超40个娱乐品类 覆盖所有线下娱乐消费场景 用户覆盖达3亿[18][28] - AI推荐官基于大模型识别用户偏好 提供个性化内容推荐 优化决策体验[18] - 整合全国上万家影院、两万家场馆及超10万个热门景点信息 与高德合作推出场馆导航功能[28] 品牌形象升级 - 全新吉祥物麦宝亮相 设计融合票根、票夹等业务元素 象征"一路长红"[31] - 品牌从"抢票工具"进化为覆盖多场景的现实娱乐超级APP[18]
阿里影业20250521
2025-05-21 15:1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现场娱乐、IP 衍生品、电影行业、演出市场、中国品牌授权市场 - 公司:阿里影业(更名后为大麦娱乐)、大麦网、阿里鱼、锦鲤拿趣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业务结构变化 - 2024 财年开始并表大麦,2025 财年大麦业务 100%并表,营收占比显著提升,整体营收约 67 亿元,大麦贡献超 20 亿元;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合并科目,2025 财年收入约 27 亿元,占比低于一半;电影相关部分分部业绩约 7000 万元,同比降幅大,大麦业务贡献利润达 12.3 亿元[3] 改名原因 - 为更准确反映业务结构变化,原有名称易掩盖真实业务构成,现场娱乐和 IP 衍生品成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4] 现场娱乐及 IP 衍生品重要性 - 2025 财年大麦营收超 20 亿元,占总营收约 30%,利润贡献 12.3 亿元;IP 衍生品营收 14.3 亿元,阿里鱼转授权业务增速近 190%;两块业务合计占总收入一半以上,且为高增长领域[5] 现场演出市场前景 - 2024 年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同比增长 15%,大型演唱会增速 78%,拉动大麦整体收入增长,25 财年增长 236%,按 100%票房计算增速达三十几个百分点,是情绪价值消费重要场景,市场前景广阔[6] 大麦平台市场供需 - 需求旺盛,仅 20%用户能成功购票,80%用户无法抢到票,原因是演出场次和场馆容量限制;未来将增加一二线城市演出场次密度,拓展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市场[7][8] 大麦平台增长动力 - 品类拓展,覆盖旅游演出、体育赛事、脱口秀等全品类现场娱乐活动;国际化扩展,进行海外市场拓展,推出新客户端,合并电影与演出票务[9] 阿里影业核心业务逻辑及前景 - 从以电影为主转向以现场娱乐和 IP 衍生品为主,大麦和 IP 衍生品业务合计超半壁江山并贡献主要利润,预计 2025 财年综合增速 50%-60%,估值逻辑有望向新消费龙头靠拢[10] IP 衍生品业务发展及预期 - 阿里鱼 2025 财年增速达 90%,得益于新 IP 授权协议和 To C 业务转型;预计 2026 财年 IP 转授权业务仍有望实现 30%-40%增长,全产业链贯通可能带来数亿利润增量[11] 阿里影业战略转型 - 从传统电影业务向新消费现场娱乐和 IP 衍生品领域拓展,短期内依赖 ToC 电商平台和 ToB 线下渠道,未来可能品牌化并建立自己的渠道[12] 电影行业对阿里影业影响 - 短期内电影行业低迷,2024 年投资项目亏损拖累业绩,今年 4 月至今票房不佳;电影相关业务对估值贡献不显著,公司采取审慎内容投资策略[13][14] 阿里影业财务表现及预期 - 过去两天股价大幅上涨反映小幅超预期业绩,加回约 4.3 亿减值后净利润约 8 亿元,EBIT 口径约 8.1 亿元,实际归母净利润约 6.5 亿元;2025 年预计持续较快增长,IP 衍生品授权增速超 30%,估值有望提升至 25 到 30 多倍区间[15] 公司更名影响 - 更贴合现实业务情况,反映逻辑转变,使市场看清业务结构变化,给予匹配估值;26 财年归母净利润预计 8.7 亿左右,考虑渠道拓展投入内生利润可能超 10 亿,相比 2024 年增长超 50%[16] 各业务板块发展情况 - 大麦是核心业务,贡献约百分之六七十业绩;IP 衍生及创新业务营收 14.33 亿元;剧集制作与优酷合作,体量较小;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包括内容投资、淘票票等业务[17] 大麦网业务表现 - 是中国领先的现场娱乐全产业综合服务提供商,业务覆盖多领域,演出票务占行业龙头地位,头部项目覆盖率近 100%,2024 年头部演唱会票房增速超 70%,一二线城市场馆使用率接近 100%[19] 大麦网竞争优势及业务推动 - 多元化产品业务布局、优质内容和庞大用户群体,VIP 会员规模突破 2000 万,黑钻会员突破 300 万,整合淘票票系统,实现娱乐票务场景全覆盖并打通会员系统[20] 演出市场规模及潜力 - 规模有望持续拓展,全国演出市场恢复良好且稳定增长,头部演唱会领域需求旺盛但购票率低,高票价反映悦己消费需求强烈[21][22] IP 衍生业务前景 - 核心驱动力是头部 IP 资源,通过扩大 IP 矩阵和推行 C 端战略打开成长和估值空间,2025 财年营收 14.33 亿元,同比增长约 73%,内生增速约 40%[23] 中国品牌授权市场及阿里鱼表现 - 2024 年中国市场年度授权商品零售总额约 1550 亿元,授权金收入规模约 60 亿元,连续 7 年稳健增长,是全球第四大授权市场;阿里鱼是国内最大 IP 授权平台,与数百家国内外优质 IP 及近万家品牌和渠道商合作,2023 年全球授权代理商零售总额排名从第 25 名提升至第 11 名[24] 阿里鱼商业模式及优势 - 背靠阿里集团,搭建“IP ToB 再 ToC”全链路业务模式,为优质 IP 开拓中国业务并拓展合作伙伴,为品牌商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续约率高,通过多种授权类型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25] 阿里影业转授权收入模式 - 通过转授权给下游使用方获取收入,采用保底加分成模式,分成通常为 GMV 的 5%到 10%,衍生品业务中潮玩品牌锦鲤拿趣运营效果不错[26] 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发展 - 合并电影投资制作与淘票票及影院管理系统提升行业地位,受 2024 年后电影行业低迷影响,2025 财年电影影视制作和宣发业务面临压力,但部分影片收益率良好,储备约 40 部电影,电影存货金额约为 20 部[27][28] 电影制作、投资和宣发策略 - 消化已有存货,新制作项目更谨慎,考虑项目收益率;优化智能票务系统,通过云智进行客户服务,云智国内影院出票系统排名第一,计划拓展至东南亚地区[29] 利用优酷进行内容生产和 IP 价值放大 - 通过工作室模式与优酷深度合作,进行头部精品内容投入,如《飞驰人生 2》与《飞驰人生热爱篇》素材库共享、宣发端 IP 热度叠加共振;重点储备项目超 20 部,开发中项目超 30 部[30] 未来盈利预测及评级 - 预计 2026 年至 2028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8.66 亿元、10.81 亿元和 12.55 亿元,维持买入评级[3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阿里影业发展历程分为 2014 年收购文化中国并更名、2018 年启动基础设施服务战略、2022 年后坚定执行内容加科技双轮驱动战略三个阶段[17] - 2023 年 11 月 30 日阿里巴巴完成对大麦的收购,持有公司约 54%股权,收购后公司进行多项动作,包括更名为虎鲸文化,将大麦网作为品牌名称[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