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远海养殖

搜索文档
猪出栏、鱼满仓……百姓“菜篮子”物丰价稳 节日市场供应充足
央视网· 2025-09-18 06:58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8月份,全国生猪价格连续四周下降,进入9月份,生猪价格走势如何?来看记者在山东的探访。 在山东德州临邑县,赵林伟的养殖场有存栏生猪4000多头,近一个多月,他连续出栏了四批肥猪,共计680头。 渔获物运输船也被称为"过鱼船",它的主要任务是在海上把捕捞船的渔获集中起来运回码头,既能减少捕捞船舶往返渔场和码头的时间, 还能在海上完成冰鲜、速冻、打包等环节,新鲜渔获一靠岸便可直接卸货、装车,发往各地市场。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年9月份第二周,全国生猪价格为每公斤14.1元,环比下降1.3%,同比下降29.7%。 福建霞浦:东海开渔 "第一网"海鲜深夜抵港 福建省宁德市的霞浦县海洋资源丰富,17日晚上,今年东海全面开渔后的"第一网"海鲜陆续归港。码头灯火通明,满载而归的新鲜渔获直 抵市场、餐桌。 在霞浦县古镇码头,晚上11点多仍然灯火通明。这是因为东海全面开渔之后的第一批渔获就在刚刚抵达了岸边。现在停靠在岸边的这样一 艘船其实是一艘货物运输船,它就像是一个快递员一样,把海上各艘渔船捕捞到的新鲜渔获来统一收集起来,在第一时间运往岸边。 据养殖户介绍,每年9月份以后天气转凉, ...
我国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踔厉奋发新征程 | 耕海牧渔 丰富大国饭碗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08 00:24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雅婧 通讯员 池茜 自然资源部最近发布了我国2025年海洋经济半年报,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蓝色粮仓"建设扎实推进, 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海洋食物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 我国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和1.4万公里岛屿海岸线,辽阔的大海,既是资源宝库,也是"蓝色粮仓"。"十四 五"期间,我国持续推动海上养殖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海上养殖从近岸传统模式向深远海、智能化、绿色化转 型,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种类日益多样,不断充实的"蓝色粮仓"让大国饭碗更加丰富。 作业范围向深远海拓展 前沿技术装备助力"远洋牧渔" 8月26日,在山东省威海市附近海域,大型远洋游弋式通海型养殖工船——"浙岱渔养60001"正式开启了它的深 远海养殖"旅程"。工作人员将首批550万尾绿鳍马面鲀鱼苗投入投放通道,鱼苗顺着通道游入船体自带的养殖 舱。养殖舱侧面有特殊设计的水孔,可以利用波浪能与外界海水进行水体交换。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些鱼苗 将在这种接近自然环境的养殖舱内,随船在海上跨海域游弋,直到长成出舱的那一天。 与传统近海养殖的固定空间、固定地点不同,"浙岱渔养60001"是一座可以移 ...
海上新广东·新粮仓图集
南方农村报· 2025-09-04 06:33
海洋牧场建设与装备 - 全国首个自主升降海洋牧场平台"湛农1号"投资3300万元,配备18根桩柱可抵御17级超强台风 [2][3][7] - 智能化深远海养殖平台"海威2号"拥有三万立方米水体,养殖鳘鱼、军曹鱼等高端鱼种 [3][4][10] - 广东建成6517个重力式深水网箱和15座桁架类智能网箱,形成全国最大深远海养殖矩阵 [11] 养殖规模与产出 - "格盛1号"完成首批章红鱼收获,产量达10万斤优质海鱼 [4][5][8] - 阳西县沙扒镇育苗基地拥有7200平方米工厂化车间,年产鱼苗520亿尾 [16][17] - 2024年广东海水鱼苗产量达67.96亿尾,占全国总产量50% [17][18] 技术创新与模式突破 - 阳江青洲岛首创"风机导管架+养殖网箱"一体化模式,实现水上发电与水下养殖协同 [12][14] - 湛江湾实验室成功培育30万尾硇洲族大黄鱼苗,突破种业技术瓶颈 [13] - 工厂化育苗实现四季产卵,改变传统"看天吃饭"养殖模式 [16][17] 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 - 珠海预制菜产业园采用液氮速冻技术延长海产品保质期,打通从海洋到家庭的供应链 [19][20] - 惠州双月湾通过电商直播销售金鮸鱼加工品,带动销售额大幅增长 [21] - "广东鲜品"区域品牌提升水产品溢价能力,推动粤字号渔鲜走向全国市场 [21][22] 产业规模与经济贡献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 [24][25] - 4100公里海岸线布局超百个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形成全产业链生态 [25][26] - 深远海养殖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要地,开创"向海要粮"新路径 [26][29]
山东让辽阔海洋变“蓝色粮仓”
齐鲁晚报网· 2025-08-31 01:04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山东将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坚持陆海统筹 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 推动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跃升 [1] - 山东树立大食物观 既向陆地要食物 也向海洋要食物 纵深推进蓝色粮仓建设 [2] 渔业生产规模 - 2024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53万吨 渔业经济总产值4904亿元 [2] - 乳山牡蛎养殖海域面积达60万亩 年产量50万吨 [5]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600吨 [4] 养殖模式创新 - 发展海上牧场立体养殖模式 利用养殖海域水体空间 亩均收益较传统模式提升30%以上 [3] - 向深远海进军 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2800余个 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37台(套) 养殖水体达400万立方米 [4] - 创新船载舱养模式 开展大黄鱼 鲑鳟鱼 黄条鰤等名优鱼种养殖 [4] 水产种业发展 - 建设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7家 居全国首位 [5] - 省级遴选26家水产种业领军企业 30个科研团队 70家苗种繁育企业形成育种联合体 [5] - 以山东科研院所或企业为主培育的65个水产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占全国21% [5] 产业链价值提升 - 乳山牡蛎鲜货销售中加工厂占65% 市场销售占30% 电商销售占5% [5] - 开发单冻牡蛎肉 半壳牡蛎 牡蛎肽 牡蛎精华素等多种加工产品 [5] - 乳山形成集育苗 养殖 加工 销售等于一体的牡蛎全产业链 产值达100亿元 [5]
山东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
大众日报· 2025-08-31 00:48
山东海洋渔业发展战略 - 树立大食物观 既向陆地要食物 也向海洋要食物 推进蓝色粮仓建设 [1][2] - 2024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953万吨 渔业经济总产值4904亿元 [2] - 从传统捕捞养殖转向海上牧场模式 实现立体化生态养殖 [2][3] 海上牧场创新模式 - 荣成市海上牧场采用三层立体养殖:上层藻类/中层贝类/底层鱼类 亩均收益提升30%以上 [3]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养殖工船"国信1号2-1"投入运营 船长244.9米 养殖水体近10万立方米 [4] - 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600吨 实现从固定牧场向移动渔场升级 [4] 深远海养殖基础设施 - 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2800余个 大型养殖装备37台套 养殖水体达400万立方米 [4] - "国信""经海"等系列项目为全国深远海养殖提供经验 [4] - 养殖品种涵盖大黄鱼 鲑鳟鱼 黄条鰤等名优鱼种 [4] 水产种业创新体系 - 建设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7家 数量居全国首位 [5] - 省级遴选26家领军企业+30个科研团队+70家苗种企业形成育种联合体 [5] - 培育65个水产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占全国总数21% [5] 全产业链价值提升 - 乳山牡蛎养殖海域60万亩 年产量50万吨 加工环节占比65% [5] - 开发单冻牡蛎肉 半壳牡蛎 牡蛎肽等高附加值产品 [5] - 形成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产值达100亿元 [5]
儋州划定5个深远海片区,大力发展深海网箱养殖
海南日报· 2025-08-23 01:14
公司业务与运营 - 神农水产为神农种业旗下全资孙公司 在儋州峨蔓湾投资建设深水网箱养殖项目 采用38口周长90米的深水网箱进行养殖[3] - 公司采用订单式生产模式 金鲳鱼收获后运往湛江加工 再进入全国大型商超[4] - 公司构建保种—育种—测试—繁育—推广一体化水产种业体系 依托南海生物保种中心与现代化选育繁育中心[4] - 公司与中国科学院 海南大学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重点提升金鲳鱼抗病性能与存活率 降低饵料系数[5] - 公司计划将养殖规模扩大至1万亩 推动现代海洋渔业优化升级[5] 生产与收获数据 - 4月投放首批400万尾金鲳鱼苗 经过近5个月养殖后于8月21日收获首批12万斤[3] - 金鲳鱼经冰鲜处理保存新鲜度 通过恒温供氧运输车进行转运[3] 行业政策与发展 - 儋州划定5个深远海片区 包括4.08万公顷海域 1.54万公顷农渔业区及772公顷渔业基础设施区[5] - 当地设立专项补贴资金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释放养殖企业产能[5] - 海南推行往岸上走 往深海走 往休闲渔业走战略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能发展深远海养殖[5] 产品优势与市场前景 - 峨蔓湾养殖的金鲳鱼因水质好 盐度高 水流量大而肉质鲜美 营养丰富 市场反响良好[4] - 当前金鲳鱼市场行情良好 首批收获预计带来可观经济效益[3]
破晓出海!直击南澳深海马面鱼抢“鲜”入市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22 13:09
行业概况 - 绿鳍马面鲀是中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 广泛分布于东海 黄海及渤海 具有肉质细嫩 蛋白质含量高 无肌间刺等特点 适配火锅 刺身 烧烤等多种中餐场景[1] - 市场供不应求 价格表现不俗 在山东 西南及两广地区拥有大量深度爱好者[1] 养殖技术 - 采用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技术 抗风浪性能显著优于传统鱼排 使用寿命从3年延长至5年以上[10] - 通过调控养殖密度和饲养频次实现高温环境(29℃水温)下的活鱼养殖 突破季节限制[5] - 单网箱产值达200-300万元 投放密度未达满载 仍有提升空间[10] 生产运营 - 活鲜收购价为41元/斤 活鱼较冰鲜每斤溢价10元 当日捕捞量为1000斤活鲜 主要销往广州 深圳水产市场[8][12] - 养殖成本介于20-30元/斤 按40元/斤收购价计算 每斤利润约10元 且存在进一步优化空间[18] - 拥有500余亩养殖海域 其中300余亩为深水网箱专用海域 位于云澳镇养殖区[12] 产业链建设 - 建立全产业链基地 覆盖苗种繁育 成鱼养殖到深加工环节 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及南海水产研究所合作攻关种苗优化与病害防治技术[18] - 建设冷链物流中心 实现活鲜运输 速冻 包装全流程操作 突破地域限制 产品可追溯[12][15] - 加工环节采用标准化去皮去内脏操作 工人防护严密 生产效率高[12] 发展战略 - 通过联农带农模式推广标准化养殖 计划带动更多养殖户参与产业扩张[18] - 致力打造从海洋到餐桌的全链条贯通基地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18]
走遍四海 还是威海——中国海洋种业之都威海咬定种业培育不放松
齐鲁晚报网· 2025-08-16 23:12
核心观点 - 威海市在全国海洋种业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多项水产苗种市场占有率超70% 是全国海洋种业创新与生产的核心枢纽 [1][2][9] - 通过政策支持与技术攻关构建"育繁推"一体化体系 年育苗量突破650亿单位 产值超30亿元 稳居全国前列 [4][6][14] - 正向深远海养殖领域拓展 通过全球首艘8万吨级养殖工船和首创养殖模式引领行业技术升级 [12][14] 市场占有率 - 绿鳍马面鲀鱼苗全国占比超90% 单批次育苗量达1320万尾 [1][6] - 鲆鲽鱼卵全国供应占比90% 大菱鲆种苗占比70% [2][9] - 膨腹海马苗种占比70% 海马养殖总量占全国约70% [9][11] - 白海参种质资源占全国90%以上 年培育5000万头苗种 [11] - 海带 许氏平鱿 鲍鱼等优质苗种占全省80% [9] 产业规模 - 优质水产苗种年产量突破650亿单位 2023-2024年连续突破600亿/650亿大关 [4][11] - 年产值超过30亿元 良种覆盖率超70% [4][11] - 建成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30处 其中国家级6处 [14] - 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至170多万亩 推广多层次养殖模式14万亩 [14] 技术创新 - 实现北方养殖品种全覆盖及"南鱼北繁" 罗非鱼 石斑鱼等南方鱼种成活率达98% [7][11] - 培育15个国审名优新品种包括"寻山1号"皱纹盘鲍 "圣航1号"牙鲆等 [7] - 全球唯一规模化白刺参种质资源库 年产出10亿粒受精卵 [11] - 首创"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 被联合国推广 亩产经济效益提升26% [14] 资本投入 - 实施98个水产种业项目 财政补助3.8亿元 带动社会投入超14亿元 [6] - 新建110多万平方米标准化海洋种业车间 [6] - 银泽生物突破绿鳍马面鲀人工孵化技术 幼苗成活率从10%提升至70% [4][6] 产业扩张 - 全球首艘8万吨级养殖工船"森海先锋"号承载550万尾鱼苗开展深远海养殖 [9][12] - 全国首座封闭式舱养系统"渔机1号"开展多鱼种深远海养殖试验 [12] - 招引央企省企进军深远海养殖 2024年目标产量突破700亿单位 [14]
看看咱超700亿斤的“海产库”(“十四五”,我们见证这些“第一”⑦)
人民网· 2025-08-12 22:20
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 中国海水产品产量2024年超3700万吨(700多亿斤),连续多年全球第一,成为"蓝色粮仓" [8][17] - 已建设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水体5660万立方米,年产量47万吨 [7][17] - 2024年海水养殖产量2527.64万吨,占海水产品总量近70%,海洋捕捞产量962.32万吨 [9] - 上半年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6% [7] 产业转型升级 - 从近海捕捞向深远海养殖转型,连江县11台深远海养殖平台年产优质鱼类近2000吨 [11] - "定海湾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单位产值是传统养殖方式的10倍 [11] - 深远海智能网箱单体网箱可养殖100万尾鱼,包围水体9.4万立方米 [7] - 开发出智慧渔业、稻渔综合种养、融合渔业、"渔光互补"等特色产业模式 [13] 科技创新成果 - 鲍鱼加工企业将产品附加值从10万元/吨提升至30万元/吨,加工利用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 [12] - 深远海养殖装备从HDPE材质升级为碳纤维复合材料,抗风浪能力提升 [12] - 2024年审定发布水产新品种23个,累计达306个,包含多个海洋水产品 [15] - 成功培育"富发1号"、金鲳鱼"晨海1号"等深远海适养品种 [14] 产业链延伸 - 福州企业开发即食鲍鱼罐头、鲍鱼调味品等上百种鲍鱼产品 [12] - 汕尾"伏羲一号"实现"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 [13] - 烟台"耕海1号"开创"蓝色粮仓+蓝色文旅"新模式 [13] - 构建"养殖—销售—餐桌"完整供应链 [6] 资源与环境 - 中国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和1.4万多公里岛屿海岸线 [6][17] - 深远海养殖缓解近海养殖压力,促进水质和生态系统恢复 [11][16] - 推广三倍体牡蛎养殖等多元化养殖模式促进水环境平衡 [16] - 采用循环水系统、IMTA等技术实现废物循环利用和污染减排 [16]
稻渔综合种养、深远海养殖 新产业、新模式打开富民增收“新路径”
央视网· 2025-07-24 06:01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 - 农业农村部指导各地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标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种养模式更高效、生产更绿色 发挥其在粮食安全、水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 [1] - 2024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4605万亩 同比增长2.6% 在稳粮、促渔、增收方面成效显著 [1] 深远海养殖大黄鱼 - 浙江宁波象山县渔山列岛海域部署首个深远海养殖平台"东海1号" 长83米、宽32米 高度相当于7层楼 用于批量养殖大黄鱼 [3] - "东海1号"分为三个养殖网箱 每个网箱长32米、宽27米 深13米 共养殖20多万尾大黄鱼 体重范围六两至一斤半 [5] - 采用夜捕方式保证大黄鱼色泽和鲜度 每周捕捞一次 每次约5000斤 [5] 大黄鱼品质与销售 - "东海1号"被称为大黄鱼野生驯化基地 大黄鱼在汹涌洋流中持续游动 驯化两个月可达类野生品质 [7] - 首批两万多条大黄鱼进入市场 部分本地销售 部分通过电商平台冰鲜配送 采用零下60至80摄氏度锁鲜 保鲜期达一个月 [10] - 平台预计年产量400吨 价值超4000万元 为当地创造数十个就业岗位 禁渔期增加渔民收入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