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生(JNJ)

搜索文档
《财富》世界500强出炉!最赚钱前50公司的药企诺和诺德、默沙东新上榜
GLP1减重宝典· 2025-07-30 06:09
全球500强制药企业表现 - 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合计营收41.7万亿美元,占全球GDP三分之一,同比增长1.8%,总净利润2.98万亿美元,微增0.4% [2] - 制药板块表现突出,默沙东、诺和诺德、强生进入最赚钱前50公司,其中诺和诺德和默沙东首次上榜 [2] - 默沙东2024年净利润171.17亿美元,增幅达45.9倍,主要依赖PD-1抗癌药Keytruda贡献近三分之一营收 [3] - 诺和诺德2024年净利润146.44亿美元,同比增长20.6%,强生净利润140.66亿美元,保持稳健增长 [3] 诺和诺德核心业绩数据 - 2024财年营收2904亿丹麦克朗(约42.1亿美元),净利润1009亿丹麦克朗(约146.4亿美元),利润率高达36% [5] - 按营收排名全球前十,仅次于强生、罗氏、辉瑞和默沙东等巨头 [6] - 司美格鲁肽系列产品(Ozempic、Wegovy、Rybelsus)2024年销售额达293亿美元,推动公司整体营收增长25%以上 [7] - 2025年Q1司美格鲁肽全球销售额78.64亿美元,首次超过默沙东Keytruda的72亿美元,成为全球最畅销药物 [7] 诺和诺德面临的挑战 - 两次下调2025年业绩预测:销售增幅从13%-21%降至8%-14%,运营利润预期从16%-24%降至10%-16% [9] - 美国市场增长放缓,竞争对手Eli Lilly推出Mounjaro和Zepbound加剧竞争,未授权复配药流通影响业绩 [9] - 2024年7月29日股价暴跌21.8%-23%,市值单日蒸发逾60亿欧元,较2024年峰值缩水约3050亿欧元 [11] 诺和诺德战略调整 - 2024年5月罢免CEO Lars Fruergaard Jørgensen,7月任命国际业务副总裁Maziar Mike Doustdar为新任CEO [12] - 新管理层重点提升美国市场商业执行力和成本效率 [12] - 针对假药问题发起法律诉讼,终止与部分远程医疗平台合作,加速推进官方自营渠道NovoCare服务 [13] 行业竞争格局 - 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系列与默沙东Keytruda形成直接竞争,2025年Q1前者销售额反超后者 [7] - Eli Lilly的Mounjaro和Zepbound对诺和诺德GLP-1类药物市场份额构成威胁 [9] - 制药行业创新药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成为关键 [7][9]
美国创新药与美元霸权:钱到底怎么来的?
2025-07-30 02:32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美国创新药行业、美国 VC 行业、美国医疗行业 - **公司**:艾伯维、辉瑞、强生、默沙东、GSK、诺和诺德、Idea 公司、CRJ、诺华、BMS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创新药交易首付款差异**:跨国制药巨头与美国 Biotech 公司在创新药交易中首付款金额差异显著,前者因账面现金充裕首付款较高,后者依赖融资总里程碑金额较大 。如去年夏天到今年一季度,首付款超 1 亿美元的多来自跨国制药巨头,美国 Biotech 公司首付款小但总里程碑金额大,默沙东 2024 年年报账面现金 133 亿美元,美股 Biotech 公司账面现金通常 1 亿美元左右 [1][2] 2. **美国 Biotech 公司资金来源**:主要通过筹资现金流支持研发和资产收购,早期融资常有大型药企参与 。如 Idea 公司 2015 年成立,2019 年 IPO,早期融资有 CRJ 和诺华参与 [1][4] 3. **美国 VC 行业对医药投资**:投资活跃,医药行业首轮融资占比高,单项目平均融资金额远超其他行业 。2024 年美国 VC 行业首轮融资项目中,医药行业占比 33%仅次于软件行业,制药行业单项目平均融资金额远高于其他行业,生命科学领域常年投资总额占比约 20% [1][5] 4. **CVC 在美国 VC 市场角色**:扮演重要角色,交易金额占比远高于市场化 VC,显示产业资本寡头垄断力量延伸至风险投资领域 。CVC 交易数量占比约 20%,金额占比达 55%且过去十几年比例持续增加,制药行业 CVC 资金源于跨国制药巨头投资现金流出,巨头每年在创新性资产投资达 1000 亿美元 [1][6][7] 5. **跨国制药巨头收购策略**:通过大量收购创新资产增强产品线,确保未来销售收益,通过经营、筹资和投资现金流管理财务支持大规模对外投资 。如艾伯维 2024 年年报披露六个 20 亿美元以上重磅药物,四个是外部购买;默沙东过去三年经营现金净流入近 200 亿美元,2023 年花 141 亿美元收购 Prometheus 公司;BMS 2024 年发行企业债券筹集 51 亿美元填补缺口 [1][8][9][10] 6. **美国医疗市场对跨国制药巨头重要性**:是重要收入来源,营收核心依赖美国市场 。美国前五大跨国制药公司营业收入总计 1758 亿美元,占美国处方药市场 43%份额,前二十大公司市占率达 94% [1][11] 7. **美国医疗费用结构及对联邦财政影响**:主要由联邦财政支持,医保报销比例增加,Medicaid 和 Medicare 在联邦财政中占比上升 。2022 年美国总医疗费用约 4 万亿美元,处方药支出占 9%即 4000 多亿美元,2024 年医保报销比例达 72%,Medicaid 和 Medicare 占 55%,在联邦财政中占比 2024 年达 25%成第一大项 [1][12] 8. **美国联邦财政扩张及支出项目**:主要支出项目为医保、社保、美债利息和军费,导致财政赤字扩大,依赖发行美债维持运转 。截至 2024 年,医保占联邦财政支出 25%,各项目费用逐年增加,美债规模增加致国债利息支出上升 [1][13][14] 9. **美国国债持有人结构**:外国投资者是主要持有人,全球共同支持美国联邦财政和医疗市场发展 [1][15] 10. **美元美债环流对创新药生态影响**:构成创新药生态循环母循环,通过财政经营性现金流和利率融资性金融支持医疗市场和创新药研发 。美元由美联储购买国债发行,全球其他国家买美债形成环流,衍生两条支线支持医疗市场和创新药研发 [3][17][18] 11. **美联储加息对市场影响**:影响提前反映在资产价格上 。如 2015 年美联储 12 月加息,夏天市场讨论使资产价格提前反应,XBI 指数估值三年内翻倍半年内跌一半,10 年期美债到期收益率在正式加息前上升,加息后变化不大 [3][20] 12. **加息周期股市和债市表现**:2016 - 2018 年稳步加息周期,10 年期美债收益率变化不大,股市在加息讨论时走势混乱,实际加息后整体上涨,创新药研发相关资产表现良好 [21] 13. **利率倒挂对市场影响**:预示经济可能面临复杂问题,干扰政策决策及市场交易 。如 2019 年初利率倒挂,美联储停止加息并秋季小幅降息,股市交易混乱,新冠疫情后重启量化宽松资产价格上涨,XBI 指数一年内涨幅达 163% [22] 14. **不同生态系统对利率敏感度**:标普 500 医疗指数和 XBI 指数长期表现差异显著,不同生态系统对利率变化敏感度不同 。标普 500 医疗指数长期超额收益好,XBI 指数仅在量化宽松时阶段性跑赢 [24] 15. **MNC 和 Biotech 运作模式差异**:MNC 依赖美国财政支撑经营现金流,通过垄断药品销售市场维持经营;Biotech 依赖美元潮汐搅动投资现金流,低利率周期获资金研发,高利率周期运营压力大,可能低价出售资产被 MNC 收购 [24] 16. **美债和利率对创新药生态影响**:未来美国创新药生态系统发展取决于美债是否扩容和利率环境高低,分为四种象限,目前走向需观察 [25] 17. **跨国制造巨头投资并购活跃原因**:当前处于高利率周期,小型生物技术公司融资成本增加、股票估值下降,巨头利用充足经营性现金流低成本收购获创新性资产 [26] 18. **国产创新药地位**:若 MNC 生态在美国维持强势,国产创新药可通过与跨国巨头合作在全球市场占一席之地 [27]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美国医疗费用与人口规模和人均寿命不匹配,广义政府卫生支出占比 55%,处方药销售额约占 9 - 10%,处方药销售额被寡头垄断 90%以上,每年产生约 2000 亿美元营业收入,用于全球创新研发包括中国国产创新药 [16] - 2011 - 2015 年黄金时代,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压至接近零,美债总额直线上升,推动医药股全面走强,小盘股表现优于科技股,后带来经济过热、通胀等问题,2015 年开始讨论加息 [19] - 2021 - 2022 年因量化宽松美国通胀上升,市场预期加息资产价格先行下跌,2022 年开始稳步加息,2023 年夏天出现利率倒挂,纳斯达克 100 因 AI 概念核心成分股表现强劲,其他板块混乱 [23]
中国创新药:出海黄金时代,游到海水变蓝
2025-07-30 02:32
中国创新药行业电话会议纪要分析 行业概况 * 中国创新药企实力增强,在全球first-in-class药物中占比从个位数提升至19%[7] * 学术认可度显著提高,如ASCO会议Oral session数量增加[1] * 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热度持续高涨,部分领域数据读出优于海外MNC[29] MNC现状与需求 * MNC面临严峻专利悬崖:默沙东(60%)、艾伯维(58%)、BMS(69%)、诺和诺德(70%)[8][9] * MNC类现金资产充沛:强生/辉瑞/罗氏各近200亿美元,默沙东/诺华/BMS各超100亿美元[10] * BD交易思路:巩固优势(默沙东)、新进入(罗氏)、机会领域(GSK)、探索新技术[11] 肿瘤领域 * 从PD-1加化疗转向下一代IO加下一代ADC[3] * 下一代IO应突破PD-1治疗边界,提升疗效并保持安全性[12] * 中国药企在PD-1 VEGF和PD-1 IO方向展现潜力,7-8个项目领先[14] * ADC领域三梯队:HER2/TOP2(第一)、Nectin4/Claudin18.2(第二)、其他靶点(第三)[15] 代谢领域 * 从单纯减重转向减脂增肌和综合代谢管理[4] * GLP-1如司美格鲁肽2024年销售额近300亿美元[18] * ICLAR通路单用100%减脂,连用90%以上[18] * 李来Amylin安全性好(副作用<10%),12周减重11%[18] 免疫与炎症领域 * 新靶点及工程学革新,如Protect TCE等[6] * TL1a方向获罗氏/默沙东百亿美金投资[20] * STAR6有望成为下一个重磅产品[19] * 中国进展:三生国健TLWA、百济神舟Iron For Protector等[21] 技术进展 * TCE技术扩展至自身免疫疾病,信达BCMA/GPRC5D/CD3三抗进入二期[16] * PD34吸入药物:默沙东百亿美金交易,中国正大天晴三期[25] * 新兴靶点多抗:信达IL4 TSLP一期,华海华尔泰/康方有潜力资产[26] 企业动态 * 罗氏TIGIT管线终止,需新突破口[13][17] * 艾伯维自免管线陈旧,需收购更新[27] * 赛诺菲全面布局新兴靶点(STAR6/IRANK4/TL1a/TSLP)[28] * 恒瑞与GSK达成几十个品种交易[25]
最新世界500强出炉:沃尔玛稳坐第一,还有这些最赚钱制药公司
第一财经· 2025-07-29 14:45
世界500强总体情况 - 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和达41.7万亿美元,占全球GDP超三分之一,同比增长1.8% [1] - 上榜门槛从321亿美元微增至322亿美元 [1] - 上榜公司净利润总和同比增长0.4%至2.98万亿美元,资产总额和净资产总额均创历史新高 [1] 零售行业表现 - 沃尔玛连续12年蝉联榜首,亚马逊保持第二,国家电网、沙特阿美、中国石油分列第三至第五 [3] - 沃尔玛Q1财季总营收1656亿美元(同比+2.5%),营业利润71.35亿美元(同比+4.3%),山姆会员店和电商板块为增长核心 [4] - 家乐福、乐购、麦德龙分别排名第113、129、477位 [4] 能源与电力行业 - 国家电网连续第二年位居全球第三,特高压输电和智能电网技术领先,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6]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排名第六,山东黄金集团为新上榜中国企业(第465位),受益于2024年黄金价格上涨 [6] 制药行业动态 - 最赚钱50强中制药企业占3家:默沙东(利润171.17亿美元)、诺和诺德(146.44亿美元)、强生(140.66亿美元) [8][9] - 默沙东利润同比激增45.9倍,Keytruda销售额达294.82亿美元(占营收46%);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系列销售额293亿美元(同比+38%) [9] - 2025年Q1司美格鲁肽以78.64亿美元销售额超越Keytruda(72亿美元)成为新"药王" [10] - 广药集团为唯一上榜中国药企,2024年营收351.64亿美元(同比-3.2%),利润3.17亿美元(同比-2.3%) [11] 制药企业新增与变动 - 安进新上榜(营收334.24亿美元,同比+18.6%),但利润下降39.1%至40.9亿美元 [11] - 制药企业总数增至15家,诺华退出,默沙东、诺和诺德新晋 [8][9]
强生/艾伯维遇劲敌!礼来BTK抑制剂三期临床达主要终点
智通财经· 2025-07-29 13:58
礼来指出,虽然无进展生存期(PFS)这一次要终点的数据尚未成熟,但已显示出有利于吡妥布替尼的趋 势。这家总部位于印第安纳州的制药巨头表示,后续分析将进一步验证PFS优势。在安全性方面, Jaypirca的表现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公司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的医学会议上公布详细数据。 目前,Jaypirca与Imbruvica均是美国FDA批准的口服靶向药物,获批适应症包括CLL和SLL等血液系统 恶性肿瘤。 这项名为BRUIN CLL-314的三期研究直接比较了Jaypirca(吡妥布替尼)与Imbruvica(伊布替尼)在初诊或未 接受过BTK抑制剂治疗的CLL/SLL患者中的疗效。根据公布的顶线数据,吡妥布替尼在总体缓解率 (ORR)方面展现出统计学优势,无论是针对预先治疗组还是意向治疗人群,均达到非劣效性主要终点。 礼来(LLY.US)周二宣布,其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Jaypirca在 针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的三期头对头临床试验中,达到了主要研 究终点,成功挑战了强生(JNJ.US)与艾伯维(ABBV.US)的同类重磅药物Im ...
强生(JNJ.US)/艾伯维(ABBV.US)遇劲敌!礼来(LLY.US)BTK抑制剂三期临床达主要终点
智通财经网· 2025-07-29 13:39
礼来指出,虽然无进展生存期(PFS)这一次要终点的数据尚未成熟,但已显示出有利于吡妥布替尼的趋 势。这家总部位于印第安纳州的制药巨头表示,后续分析将进一步验证PFS优势。在安全性方面, Jaypirca的表现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公司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的医学会议上公布详细数据。 智通财经APP获悉,礼来(LLY.US)周二宣布,其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布鲁顿酪氨酸 激酶抑制剂Jaypirca在针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的三期头对头临床 试验中,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成功挑战了强生(JNJ.US)与艾伯维(ABBV.US)的同类重磅药物 Imbruvica。 目前,Jaypirca与Imbruvica均是美国FDA批准的口服靶向药物,获批适应症包括CLL和SLL等血液系统 恶性肿瘤。 这项名为BRUIN CLL-314的三期研究直接比较了Jaypirca(吡妥布替尼)与Imbruvica(伊布替尼)在初诊或未 接受过BTK抑制剂治疗的CLL/SLL患者中的疗效。根据公布的顶线数据,吡妥布替尼在总体缓解率 (ORR)方面展现出统计学优势,无论是针对预先治疗组还是 ...
最新世界500强出炉:沃尔玛稳坐第一,还有这些最赚钱制药公司
第一财经· 2025-07-29 13:09
全球500强企业总体表现 - 全球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和达41.7万亿美元,占全球GDP三分之一以上,同比增长1.8% [1] - 上榜门槛从321亿美元微增至322亿美元 [1] - 净利润总和同比增长0.4%至2.98万亿美元 [1] - 资产总额和净资产总额均创历史新高 [1] 零售行业头部企业分析 - 沃尔玛连续12年蝉联榜首,亚马逊保持第二,国家电网、沙特阿美、中国石油分列第三至第五 [3] - 沃尔玛第一财季总营收1656亿美元(同比+2.5%),营业利润71.35亿美元(同比+4.3%),山姆会员店和电商为增长核心 [4] - 沃尔玛通过全渠道布局(跨境电商+实体零售)应对行业挑战,会员费收入达16.28亿美元 [4] - 家乐福、乐购、麦德龙分别排名第113、129、477位 [4] 能源与资源领域重点公司 - 国家电网凭借特高压输电和智能电网技术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三,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5]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排名第6位 [6] - 山东黄金集团首次上榜(第465位),受益于2024年黄金价格上涨带来的业绩增长 [6] 制药行业竞争格局 - 最赚钱50强中制药企业占3家:默沙东、诺和诺德、强生(新上榜2家) [7] - 默沙东2024年利润171.17亿美元(同比+45.9倍),Keytruda销售额294.82亿美元(占营收46%) [8] - 诺和诺德利润146.44亿美元(同比+20.6%),司美格鲁肽系列销售额293亿美元(同比+38%) [8] - 2025年Q1司美格鲁肽以78.64亿美元销售额超越Keytruda(72亿美元)成为新"药王" [9] - 安进新入围500强但利润下降39.1%至40.9亿美元,广药集团连续三年上榜但利润仅3.17亿美元 [9][10]
Johnson & Johnson Launches VIRTUGUIDE™ AI-Powered Patient-Matched Lapidus System in U.S. to Reduce Complexity in Bunion Surgery for Millions
Prnewswire· 2025-07-29 12:03
产品发布 - 强生医疗科技推出AI驱动的VIRTUGUIDE™系统 用于支持拇外翻矫正手术(Lapidus手术) 该系统通过术前规划软件评估患者骨骼结构并提供个性化矫正方案 [1] - VIRTUGUIDE™系统可将手术时间缩短至少30分钟 早期10名外科医生在150例手术中验证了这一效率提升 [1][6] - 该系统已获得美国FDA 510(k)许可 目前在美国市场上市 [1] 技术优势 - VIRTUGUIDE™采用与PeekMed®合作开发的AI技术 实现手术规划自动化和器械个性化定制 降低手术复杂度 [1][7] - 临床反馈显示系统能精准实现术前规划 外科医生Michael Campbell表示其手术准确度显著提升 [1] - 系统针对美国近三分之一成年人患有的拇外翻问题 提供比传统Lapiplasty®和Bun-Yo-Matic系统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1][7] 公司战略 - 该产品纳入强生VELYS™赋能技术产品组合 强化其在骨科机器人及智能解决方案领域的布局 [1] - 公司骨科业务覆盖关节重建 脊柱 运动医学等多领域 拥有全球最全面的产品组合之一 [2] - 强生通过创新医疗和医疗技术双轨发展 致力于开发更智能 微创的个性化医疗解决方案 [3] 市场数据 - 拇外翻是美国最常见的足部问题之一 影响约33%的成年人口 [1][8] - 传统Lapidus手术存在技术挑战 需要大量骨骼切除 新系统通过三维规划显著简化操作流程 [1][9]
Johnson & Johnson files with U.S. FDA to include new evidence in TREMFYA® (guselkumab) label as the only IL-23 inhibitor to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inhibition of joint structural damage in active psoriatic arthritis
Prnewswire· 2025-07-29 12:00
监管申报 - 强生向美国FDA提交TREMFYA®的补充生物制剂许可申请(sBLA) 寻求在标签中新增抑制活动性银屑病关节炎结构损伤进展的证据[1] 临床研究数据 - 三期APEX研究达到主要终点(ACR20关节症状改善)和关键次要终点(24周时通过改良vdH-S评分测量显示结构损伤进展抑制)[2] - 研究数据在2025年欧洲风湿病学大会(EULAR)上公布[2] - 安全性数据与TREMFYA®既定安全性特征一致[3] 产品特性 - TREMFYA®是首个且唯一完全人源双作用单克隆抗体 可同时阻断IL-23并结合CD64受体[4] - 目前已在欧美加日等多国获批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和活动性银屑病关节炎[9] - 提供100mg/mL和200mg/2mL皮下注射剂型及200mg/20mL静脉输注剂型[18] 疾病背景 - 银屑病关节炎是慢性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 表现为外周关节炎症、附着点炎、指炎和银屑病皮肤病变[7] - 近半数患者存在中度疲劳 约三分之一有重度疲劳[7] - 高达30%的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会发展为银屑病关节炎[7] 公司信息 - 强生通过创新医药和医疗科技业务覆盖医疗健康全领域解决方案[19] - 子公司杨森研发、杨森科学事务、杨森生物技术和杨森-Cilag国际均属强生体系[20]
年入超10亿?2024最赚钱的医疗科技CEO TOP10
思宇MedTech· 2025-07-29 08:29
全球医疗技术公司CEO薪酬分析 - 2024年前十位MedTech CEO总薪酬接近6.8亿美元,平均同比上涨46% [1] - 薪酬增长主要来源于股权激励集中兑现、并购整合与组织变革 [1] - 行业图谱呈现高度集中且风格各异的特点,涵盖史赛克、波士顿科学等老牌巨头及舒万诺等新晋平台 [1] 各公司CEO薪酬及业绩表现 DaVita - Javier Rodriguez总收入1.6407亿美元(+317.29%),主要因2019年高溢价股权激励集中兑现 [4] - 公司重构激励体系,转向每年授予且与业绩挂钩的新机制 [4] 赛默飞 - Marc Casper总收入1.1632亿美元(+43.85%),主导完成31亿美元收购Olink [7] - 激励结构调整为50%绩效RSU与50%期权,取消时间型股票 [7] 史赛克 - Kevin Lobo总收入7,894万美元(+32.46%),任内年收入从86亿美元提升至226亿美元 [10] - 2024年完成49亿美元收购Inari Medical,并剥离脊柱业务为潜在IPO预留路径 [10] 波士顿科学 - Michael Mahoney总收入6,331万美元(+64.88%),Farapulse系统首年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 [13] - 完成Axonics(37亿美元)、Silk Road Medical(12.6亿美元)等并购 [13] 直觉医疗 - Gary Guthart总收入5,499万美元(+31.50%),主导da Vinci 5平台升级并引入力反馈功能 [16] 舒万诺 - Bryan Hanson总收入4,440万美元(+85.80%),公司营收82.5亿美元,有机增长1.2% [19] - 出售净化业务予赛默飞,交易金额41亿美元 [19] 雅培 - Robert Ford总收入4,115万美元(+36.30%),基础业务增长9.6%,推进CGM平台创新 [22] 强生医疗科技 - Joaquin Duato总收入4,012万美元(-18.63%),公司收入319亿美元(+4.8%),但受诉讼影响薪酬下降 [25] 迈心诺 - Joe Kiani总收入3,811万美元(+54.73%),因控制权更替离职,诉讼仍在进行 [28] Danaher - Rainer Blair总收入3,810万美元(+17.16%),主导公司转型为生物技术集团,强调内部创新驱动 [29] 行业趋势总结 - 股权兑现主导结构性跃升:如DaVita、直觉医疗CEO薪酬受前期激励集中兑现影响显著 [31] - 绩效型激励占比提升:赛默飞、雅培等企业强化股东导向,取消时间型RSU [31] - 组织结构变革带动高管跃迁:迈心诺、直觉医疗等公司处于控制权更替阶段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