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莱英(002821)

搜索文档
Schroders PLC增持凯莱英11.14万股 每股均价约94.45港元


智通财经· 2025-09-25 11:11
股东持股变动 - Schroders PLC于9月23日增持凯莱英11.14万股[1] - 增持均价为每股94.4487港元[1] - 增持总金额达1052.16万港元[1] 持股结构变化 - 增持后最新持股数量达580.43万股[1] - 最新持股比例提升至21.07%[1] - 此次增持显示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持续看好[1]
CRO指数强势拉升涨超2%,九洲药业冲击涨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01:56
行业指数表现 - CRO指数盘中涨幅达2.01% [1] 成分股表现 - 九洲药业冲击涨停 [1] - 昭衍新药上涨3.49% [1] - 奥浦迈上涨3.40% [1] - 药明康德涨幅超2.5% [1] - 凯莱英涨幅超2.5% [1]
Norges Bank减持凯莱英(06821)5.62万股 每股作价约99.44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9-24 11:16
交易概况 - Norges Bank于9月22日减持凯莱英5.62万股[1] - 每股作价99.4441港元[1] - 总交易金额约为558.88万港元[1] 持股变动 - 减持后最新持股数目为327.08万股[1] - 持股比例由未披露值降至11.87%[1] - 本次减持数量占原持股比例的1.69%(按减持后总量推算)[1]
智通A股限售解禁一览|9月24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9-24 01:05
限售股解禁总体情况 - 9月24日共有2家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 总市值约8432.57万元 [1] 凯莱英限售股解禁详情 - 股票代码002821 限售股类型为股权激励限售流通 [1] - 解禁股数63.29万股 [1] 光库科技限售股解禁详情 - 股票代码300620 限售股类型为股权激励限售流通 [1] - 解禁股数60.53万股 [1]
凯莱英(06821.HK)遭Norges Bank减持22.62万股


格隆汇· 2025-09-21 23:26
股东权益变动 - Norges Bank于2025年9月17日减持凯莱英22.62万股[1] - 减持均价为每股105.8778港元[1] - 减持总金额约2395万港元[1] 持股比例变化 - 减持后Norges Bank持股数量降至350.92万股[1] - 持股比例由13.56%下降至12.74%[1] - 该交易通过场内交易方式进行[1]
机构本周首次青睐123只个股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1 12:36
机构首次关注个股概况 - 本周共有123只个股获得机构首次关注 [1] - 其中22只个股被给予明确目标价位 [1] 重点个股评级与目标价 - 信捷电气获国信证券"优大于市"评级 目标价区间75.43-82.98元 较最新收盘价63.49元存在18.8%-30.7%上行空间 [1] - 凯莱英获华创证券"推荐"评级 目标价136.15元 较最新收盘价110.70元高出23.0% [1] - 优优绿能获天风证券"买入"评级 目标价285.70元 较最新收盘价200.00元存在42.9%溢价空间 [1] 其他获机构关注个股 - 舍得酒业 复旦微电 中国卫星等公司本周均获得机构首次关注 [1]
Norges Bank减持凯莱英22.62万股 每股作价约105.88港元


智通财经· 2025-09-19 14:10
公司股权变动 - Norges Bank于9月17日减持凯莱英22.62万股 每股作价105.8778港元 总金额约2394.96万港元 [1] - 减持后最新持股数目为350.92万股 持股比例降至12.74% [1]
华创医药2025年重点研究成果与会议合集
华创医药组公众平台· 2025-09-19 12:00
2025年医药生物行业核心观点 - 中国创新药行业技术水平逐渐赶超欧美 部分靶点和技术路径成为世界第一 出海授权新药数量和金额持续增加 国产新药销售总额高增长 一批创新药企实现扭亏为盈[2] - 高值耗材领域骨科续标降价温和 国产替代持续 海外业务加速推进 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集采后增长稳定 新品放量带来增量[2] - 医疗设备领域县域设备更新中标价格内卷缓解 招投标数据保持同比高速增长 企业去库存进入后期 下半年业绩同比增速有望好转[2] - 低值耗材领域产品升级持续推进 海外客户拓展加速 丁腈手套行业价格企稳反弹[2] - 体外诊断领域国内发光短期政策承压但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出海表现良好[2] - 制剂领域集采优化趋势明确 存量业务风险出清 创新业务迎来收获 新品放量与出海授权同步推进 业绩与估值戴维斯双击[2] - 血制品行业份额向央国企集中 竞争格局出清 国药和华润系掌握行业话语权 需求向新品升级 景气度提升[2] - 原料药行业资本开支高峰期结束 高端市场新品放量 一体化整合及出海 成本领先型CDMO三大成长逻辑推动产业向上拐点 头部公司业绩持续爆发[2] - CDMO板块小分子等存量业务盈利稳定 多肽 小核酸 ADC等新兴领域需求快速增长 拉动产能利用率提升[2] - CXO板块A+H融资活力复苏 多笔重磅BD强化市场信心 供给端格局优化 头部企业份额持续提升[2] - 中药领域院内板块复苏 新药定价友好 院外板块消化高基数及库存 业绩端有望于2025年第三季度逐步修复[2] - 药品零售行业供给侧出清节奏与业态升级进展是关键变量 2025年下半年关店速度边际提升 一心堂推行门店升级 单店数据较好[2] - 科研服务领域国内创新药BD火热推动下游需求回暖 工业端收入弹性较大 国产企业技术产品服务完善 中美关税战加速上游国产替代 海外市场广阔 国产凭借性价比和服务优势实现高增长 企业端供需改善 周期上行带来财务指标改善 利润弹性大于营收[2] 2025年重点研究成果深度报告 - 凯莱英小分子技术筑基 新兴业务渐入收获期[3] - 荃信生物深耕自免领域 单抗双抗全面布局[3] - 一脉阳光AI赋能第三方医学影像龙头发展加速[3] - 京新药业专注中枢神经与心脑血管 研发加码[3] - 迈普医学关联交易易介医疗 前瞻布局第二增长曲线[3] - 昆药集团焕耀新章 蓄势而行[3] - 中国生物制药创新药占比不断提升 价值重估[3] - 普洛药业厚积薄发 处于国内CDMO领军梯队[3] - 可孚医疗深耕家用医疗器械 经营趋势向好[3] - 澳华内镜清库存 上新品 迎拐点[3] - 爱博医疗眼科器械领域创新先驱 医疗加消费双驱动[3] - 司太立极具稀缺性的造影剂领军企业 开启新一轮高速成长周期[3] - 毕得医药多维度追求高质量发展 业绩拐点已至[3] - 维力医疗从低耗到高耗 开启新一轮高增长[3] - 归创通桥神经和外周介入第一梯队 受益集采 布局海外[3] - 健友股份高端注射剂领航 生物类似物蓄势待发[3] - 联影医疗国产高端医学影像龙头全线突破 创新智造引领全球[3] - 信立泰慢性心衰蓝海市场 JK07成为重磅炸弹[3] - 鱼跃医疗老牌家用医疗器械龙头轻装上阵 迈入成长新阶段[3] - 一次性手套行业扰动出清 拐点已现 价格上行[3] - 自免疗法迈向双抗或多抗时代[3] - 干细胞疗法政策扶持 研发提速 产业迎来发展机遇[3] - 消化内镜行业X1镜体国内上市 迎来新增长周期[3] - 屈光专题新术式和新需求[3] - Tempus AI映射下的A股投资机遇[3] - MCE B细胞自免疾病治疗新方向[3] 华创医药投资观点和研究专题 - 海外CXO 2025年上半年财报总结[4] - 从招投标数据看医疗设备更新进展[4] - 恩华药业CNS创新管线梳理[4] - 医药行业2024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业绩综述[4] - 医药行业2025年中报业绩综述[4] - 华海药业创新研发进入收获期[4] - 2025年第二季度实体药店市场分析[4] - 对美关税反制 国产白蛋白市场展望[4] - 第三方医学影像服务潜力巨大 AI推动数据掘金[4] - 海外CXO 2024财报总结[4] - 脑机接口行业更新及标的梳理[4] - 苑东生物研发管线更新[4] - CXO行业新周期和新起点[4] - 高血压创新药是一笔好生意[4] - 2025年第一季度医药业绩前瞻[4] - 第十一批国采目录产品梳理[4] - 2024年零售渠道中成药表现[4] - 神经介入行业近况更新[4] - 中药企业的创新布局[4] - AED行业近况更新[4] - 2025年第二季度医药业绩前瞻[4] - 抗生素产业链近况更新[4] - 微创外科行业专题[4] - 精麻行业近况更新及2025年经营展望[4] - 骨科耗材行业近况更新[4] - AI赋能医药 四大领域全面降本增效[4] - 昂利康创新研发渐入收获期[4] - 药明系JPM更新[4] - 痛风用药蓝海大市场 关注在研新药进展[4] - 医药行业ETF研究[4] - 集采优化 看好制剂板块业绩与估值修复机会[4] - 2025年第一季度实体药店市场分析[4] - 国内TAVR赛道近况更新[4] 创新药周报重点事件 - 诺华14亿美元收购Tourmaline获得IL-6单抗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5] - 每月一针ASO疗法治疗sHTG III期数据亮眼[5] - 全球首个PD-L1 ADC进入III期临床[5] - Kite 3.5亿美元收购体内CAR疗法公司Interius[5] - DPP1抑制剂治疗支气管扩张症获批上市[5] - MNC 2025年中报梳理[5] - 泛PI3K-mTOR抑制剂gedatolisib二线治疗HR加HER减PIK3CAwt BC III期成功[5] - miR-124激活剂obefazimod诱导治疗溃疡性结肠炎II期成功[5] - 糖皮质激素受体调节剂relacorilant治疗铂类耐药卵巢癌已递交NDA[5] - 全球首个口服HAE急性发作按需治疗药物获批上市[5] - FIC FGFR2b单抗一线治疗胃癌III期成功[5] - Bima联合司美用于肥胖症数据惊艳 维持瘦体重并实现额外体重下降[5] - 干细胞疗法治疗I型糖尿病进入III期临床[5] - Schrödinger发布MALT1抑制剂数据[5] - Enhertu联合帕妥珠一线治疗HER2加乳腺癌mPFS超3年[5] - 贝莫苏拜加安罗替尼VS K药1L NSCLC III期成功[5] - Merus EGFR/LGR5双抗加K药一线治疗HNSCC数据积极[5] - 全球首个MET ADC获批上市治疗NSCLC[5] - MNC 2025年一季报梳理[5] - AACR 2025国产新药临床数据梳理[5] - Orforglipron首个III期试验成功[5] - Tarlatamab二线治疗SCLC III期中期分析积极[5] - 赛诺菲19亿美元收购一款MCE疗法[5] - 安进半年一针CD19单抗治疗gMG III期数据积极[5] - 天辰IgE单抗头对头奥马珠单抗治疗CSU优效[5] - AZ口服SERD联合CDK4/6i III期成功[5] - 默沙东HIF-2α抑制剂belzutifan欧盟获批[5] - 辉瑞PARPi联合ARi降低mCRPC全人群死亡风险20%[5] - Biohaven蛋白降解剂4小时Gd-IgA1清除率达60%[5] - Vir公司两款肽遮蔽TCE末线治疗实体瘤读出积极数据[5] - GSK半年一针IL-5单抗德莫奇单抗递交BLA[5] 华创医药专家谈专题 - DRG背景下精麻行业发展新趋势[6] - 以旧换新政策影响下的医疗设备市场展望[6] - 头颈癌治疗现状及最新临床进展[6] - 设备更新中的超声行业受益情况[6] - 口腔行业近况交流[6] - 血制品行业近况更新[6] - AI在新药研发 CXO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6] - 影像设备专家[6] - 肿瘤临床专家[6] - 血制品专家[6] - 超声专家[6] - 医保专家[6] - 省体原料药专家[6] - 自免销售专家[6] - CGM专家[6] - 肺癌治疗现状及临床进展[6] - 电生理行业近况交流[6] - 骨科专家交流[6] - 全国中成药集采征求意见稿解读[6] - 几种科研试剂平台公司业务模式对比[6] - 医保加商保一站式结算趋势解读[6] - 血制品行业2024年总结与2025年展望[6] - 异体CAR-T最新进展[6] - 大型医学影像设备行业近况[6] - 外周介入行业专家交流[6] - 全国中成药集采拟中选结果解读[6] - 再探实验猴供需情况变化[6] - 医保丙类目录政策解读[6] - AI药物研发 监管和商业模式[6] - AI医学影像专家电话会[8] - Tempus AI持续大涨 国内AI加诊断如何落地[8] - 从Doximity看AI如何重塑医疗服务业态[8] - 医疗数据资产的流通与交易[8] - AI加手术机器人专家交流[8] - 医院如何看待AI医疗的落地[8] - 脑机接口专家交流[8] - 屈光设备迭代如何推动术式升级[8] - AI驱动的医药创新[8] - 中国对美加征关税 国产白蛋白市场机会[8] - mRNA肿瘤疫苗技术及应用[8] - 骨科行业近况更新[8] - 中美医药政策展望[8] - 干细胞行业专家交流[8] - 眼科耗材行业近况更新[8] - 第十一批国采展望与现行药品政策梳理[8] - 自免双抗研发概况及研发难点解析[8] - 腔镜手术机器人专家访谈[8] - 临床CRO行业专家访谈[8] - 从减重到代谢共病管理 创新药研发的现状与未来展望[8] - 医疗器械集采新风向[8] - siRNA药物的研发进展分享[8] - 脑机接口行业近况交流[8] - 从减肥药物的临床数据看未来研发趋势[8] - 国内医学影像设备行业近况更新[8] - 临床治愈时代慢性乙肝创新药研发展望[8] - 干细胞技术分享及行业近况更新[8] 华创医药团队介绍 - 12人团队全面且深入覆盖医药各个子行业 重点细分领域如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等均有3人覆盖[12] - 团队成员从业年限长 具有丰富的上市公司人脉和产业专家资源[12] - 北上广区域每年每区域举办三次公司策略会 行业主题策略会和热门板块专题会[9] - 全年举办专家谈近百期 组织100加位专家参与线下交流[9]
凯莱英(06821)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9-19 08:3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人民币31.883亿元,同比增长20.08%[11][1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毛利为人民币13.792亿元,同比增长25.98%[11]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人民币6.175亿元,同比增长23.71%[11][1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调整归母净利润为人民币6.815亿元,同比增长57.50%[1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3188.31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08%[49] - 经调整归母净利润681.53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7.50%[49] - 净利润上升24.52%至人民币6.13亿元,归母净利润上升23.71%至6.17亿元[67] - 经调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681,530千元,净利率为21.38%[87] 毛利率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为43.26%,较去年同期增加2.03个百分点[11][14] - 毛利率43.26%,同比上升2.03个百分点[49] -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05%,成本增长15.96%,毛利率同比提升2.00个百分点至43.28%[56] - 小分子业务收入2429.08百万元,毛利率47.56%,同比提升1.40个百分点[21] - 小分子CDMO业务毛利率47.56%(同比+1.40%),新兴业务毛利率29.53%(同比+9.30%)[56] - 境外业务毛利率49.80%(同比+0.78%),境内业务毛利率20.58%(同比+1.45%)[57][66] 小分子CDMO业务表现 - 公司小分子CDMO业务收入为人民币24.291亿元,同比增长12.80%[14] - 小分子业务收入2429.08百万元,毛利率47.56%,同比提升1.40个百分点[21] - 小分子CDMO业务收入2429.08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80%[49][50] - 公司开展小分子项目329个,其中商业化项目44个,临床III期项目52个[21][22][23] 新兴业务表现 - 公司新兴业务板块收入为人民币7.560亿元,同比增长51.32%[14] - 新兴业务收入756.02百万元,同比增长51.32%,毛利率29.53%[27] - 新兴业务收入756.02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1.32%[49][52] - 化学大分子CDMO业务收入3.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130%[52] - 化学大分子业务收入379.35百万元,同比增长超130%,在手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90%[28] - 制剂业务收入117.76百万元,同比增长7.88%,海外订单占比超30%[29] - 多肽和小核酸领域临床中后期项目储备均超10个,毒素连接体在手NDA项目8个[28] 生物大分子及临床CRO业务表现 - 临床CRO服务板块收入139.22百万元,同比增长44.91%[31] - 临床CRO服务新承接项目115个,助力13个项目获中国IND默示许可,1项获FDA IND默示许可[31] - 生物大分子CDMO业务板块收入89.92百万元,同比增长70.88%,交付53个批次[32] - 生物大分子CDMO在手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60%,其中境外占比超35%[32] - 生物大分子CDMO业务收入89.92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0.88%[52] - 临床研究服务收入139.22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91%[52] - 生物大分子CDMO进行中项目41个处在IND阶段,5个处在BLA阶段[32] - 临床CRO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项目278个,其中II期及以后项目95个[31] 合成生物技术业务表现 - 合成生物技术业务板块收入同比基本持平,交付项目41个,新增客户19家[33] 地区市场表现 - 公司海外业务收入为人民币24.750亿元,同比增长25.89%[17]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中美国客户贡献1789.39百万元,同比增长2.75%[19] - 欧洲市场收入同比显著增长210.44%[19] - 境外收入2474.97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89%;境内收入713.34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2%[49][53] 客户结构表现 - 公司来自中小型公司收入为人民币16.801亿元,同比增长22.38%[17] - 中小型制药公司负责研发管线中超70%的药物[20]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销售及服务成本1809.15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95%[54][55] - 研发开支减少13.06%至人民币2.86亿元,销售开支减少11.20%至人民币0.91亿元[60][62] - 行政开支增长5.42%至人民币3.97亿元,财务费用增长147.67%至人民币630万元[61][64] - 所得税费用增长116.10%至人民币0.87亿元,金融资产减值损失人民币0.30亿元[63][65] 研发投入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285.75百万元,占收入总额的8.96%[44] 订单情况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手订单金额为10.88亿美元[13] - 预计2025年下半年验证批阶段(PPQ)项目:小分子11个、新兴业务9个、化学大分子5个、制剂3个[23][27][28][29] 产能情况 - 多肽固相合成产能约30,000L,预计2025年底总产能达44,000L[41] - 公司商业化固相合成产能超过30,000升[103] - 公司布局多条寡核苷酸中试-商业化生产线[103] 现金流和资本开支 - 现金及银行结余增加17.36%(约人民币10.05亿元),主要因经营性净现金流入7.02亿元[69] - 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人民币701.72百万元,同比减少171.84百万元[89] - 投资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为人民币1,070.80百万元,同比增长252.80%[89] - 资本开支约为人民币485.84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653.67百万元减少[80] - 资本承诺约为人民币656.90百万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414.68百万元增加[81] 资产和负债 - 贸易应收款项增长7.85%至人民币19.81亿元,预付款项及其他资产增长38.35%[71]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减少51.38%至人民币8.26亿元[74] - 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亏损为人民币2.69百万元,较2024年上半年的5.46百万元减少[75] - 商誉账面净值约为人民币146.18百万元,与2024年12月31日持平[77] - 抵押存款约为人民币21.55百万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61.67百万元减少[78] - 资产负债率为13.88%,较2024年12月31日的12.58%上升[84] - 归属于股东的权益总额约为人民币17,096.19百万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16,862.57百万元增加[90] - 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超过人民币67.9亿元[103] 人员结构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雇员总数9,106人[93] - 博士研究生311人,硕士研究生1,852人,大学本科4,948人[93] -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78%[93] - 研发及分析人员4,251人,占员工总数比例47%[93] - 硕士博士高级研究人员占研发人员比例37%[93] - 2025年上半年引进高级人才54人,其中博士24人[93] - 引进高级主管及以上人员4人,海归及海外背景人员39人[93] 薪酬和激励 - 公司建立多维薪酬结构含固定薪酬、绩效奖金和长期激励[94] - 公司拥有2022员工持股计划、2025年A股及H股限制性股票计划[96] - 报告期内未发生重大劳资纠纷或招聘困难[97] 公司技术和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球最早在药物生产中应用连续生产技术的CDMO公司之一[102] - 公司是少数能将连续生产技术应用于吨级而非克级生产的CDMO公司之一[102] - 公司成功获得首个欧洲研发和试点生产基地[104] - 公司通过连续十多年合作有效留存全球顶级制药公司客户群[102] - 公司在中国、美国、英国等地拥有多个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103] - 公司临床后期和商业化阶段项目应用绿色制药关键技术[102] - 公司高级管理团队平均拥有逾20年行业经验[103] 管理层策略和指引 - 公司优先提升小分子CDMO业务毛利率,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并降低原材料成本[105] - 公司加快小核酸、多肽和ADC商业化生产能力建设,实现商业化项目承接突破[106] - 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跨部门合作模式强化工艺合成路线设计与优化[107] 风险因素 - 公司面临创新药物退市或大规模召回、临床阶段项目运营挑战等潜在风险[109] 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 - 公司最低公众持股量为已发行股本总额的7.0%或超额配股权行使后的H股公众持有百分比[115] - 公司于2025年8月6日起取消监事会,智欣欣、侯靖艺和狄姗姗不再担任监事[117] - 李家聪于2025年8月6日退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及提名委员会主席职务[118] - 谢维恺于2025年8月6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及提名委员会主席[118] 股权激励计划 - 公司共有三项有效股权激励计划包括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和2025年A股/H股计划[120] - 2020年受限制A股股权激励计划已于2025年5月26日终止[120] - 股权激励计划所涉股份总数上限为公司总股本的10%[121][127] - 初始授予参与者共获得1,425,200股受限制A股股份[127] - 预留授予参与者共获得246,400股受限制A股股份[127] - 授予单一合格雇员奖励上限为公司总股本的1%[127] - 初始授予价格为每股人民币117.07元[131] - 预留授予价格为每股人民币149.88元[131] - 计划有效期不超过60个月[12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无已授出未行使的受限制A股股份[135] - 报告期内因员工离职注销1,680股受限制A股股份[135] - 2024年以每股80.46元回购注销420股初始授予股份[136] - 孙学惠辞职导致1,680股受限制A股股份被回购注销[137] - 2024年8月27日有57,540股受限制A股股份解除限售[137] - 2020年股权激励计划解除限售比例分别为40%、30%、30%[138] - 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上限608人,含4名董事及6名高级管理人员[139] - 员工持股计划标的股份规模不超过4,454,800股A股,占流通股本1%[140] - 标的股份平均回购价格约人民币152.9元/股[140] - 计划筹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55,918,000元[140] - 2023年5月22日股份受让价格为每股人民币35.00元[14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授予541名参与者43,411,200份额,对应2,067,200股[142] - 员工持股计划限售期分12/24/36个月,对应股份比例40%/30%/30%[142] - 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第二批2,214,900股股份(占总股份30%)因未达业绩目标不予解禁[146] - 2025年A股计划授予限制性股票总数5,196,000股,其中首次授予4,273,300股(占比82.24%)[151] - 预留限制性股票300,000股(占比5.77%),另有622,700股因部分参与者未接受授予而未被分配[151] - 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每股人民币37.52元,依据公告前1个交易日均价75.03元的50%确定[151][154] - 2025年A股计划有效期最长72个月,限售期分12/24/36/48个月四批次[152] - 解除限售需满足公司层面业绩考核(以2024年营收及净利润为基数实现增长)及个人考核(A级100%系数)[156] - 因参与者离职注销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股份:2025年1月前注销4,393,200股[146];报告期内注销1,810,200股(含肖毅博士420,000股)[146] - 限售期届满后若市值增长率未达目标(较基准548.89亿元增长低于45%/55%/65%),需额外限售3个月[146] - 肖毅博士因退休于2025年3月8日离职,其持有的420,000股员工持股计划份额被注销[146] - 限制性股票回购价格为授予价格,除非2025年A股计划另有规定[157] - 2025年A股计划授予561名合资格参与者总计4,273,300股受限制A股股份[158] - 授予日每股行权价格为人民币37.52元[158][163] - 授予日A股收盘价为人民币73.77元[163] - 采用Black-Scholes模型计算授予日总公允价值为人民币93,084,377.20元[159] - 限制性股票分四期解禁,每期解禁比例均为25%[161] - 历史波动率参数范围为47.04%-50.42%[163] - 无风险利率参数范围为1.34%-1.54%[163] - 董事张达先生获授65,000股,张婷女士获授30,000股[158] - 其他558名雇员参与者共获授4,128,300股[158] - H股限制性股票计划激励股份来源包括二级市场购买、新发行股份或库存股份[167] - 所有股票计划可发行H股总数上限为2,755,326股,占已发行H股总数10%[170] - 服务提供商分项限额为275,532股H股,占已发行H股总数1.0%[170] - H股限制性股票计划授权限额为2,085,000股,占已发行H股总数7.57%[170] - 单个参与者12个月内获授股份不得超过已发行H股总数1%[171] - 董事/高管等关联人12个月内获授股份不得超过已发行H股总数0.1%[171] - 独立董事及主要股东关联人获授股份不得超过已发行H股总数0.1%[172] - 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每股1.00元人民币[17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授予限制性H股总数1,465,000股[179] - 董事张达获授155,000股限制性H股,授予日收盘价58.30港元[179] - 股份支付授予日总公允价值为人民币48,786,917.77元[180] - H股限制性股票计划授予日收盘价为港币55.75元/H股[182] - 历史波动率范围为49.48%至58.47%[182] - 无风险利率范围为1.34%至1.44%[182] - 股息率为0.00%[182] - 股权激励分四期归属每期归属最高比例为25%[182] - 报告期内授出购股权及奖励可发行股份数量为970,000股占已发行股份加权平均数的0.27%[184] 股份回购 - A股股份回购累计数量12,300,701股占A股总股本3.6161%[186] - A股股份回购支付总金额为人民币999,644,601.56元[186] - 回购价格区间为人民币71.65元/股至102.00元/股[186] - 回购注销1,680股受限制A股股份回购价格为每股人民币102.46元[188] 募集资金使用 - 全球发售募集资金净额约为7318.06百万港元[190]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未动用募集资金余额为1209.90百万港元[190] - 小分子CDMO解决方案产能建设分配资金1463.61百万港元(占比20%)[190][192] - 新兴服务能力建设分配资金2561.32百万港元(占比35%)[192] - 研发项目投资分配资金1463.61百万港元(占比20%)[192] - 境外战略投资分配资金1097.71百万港元(占比15%)[192] - 小分子综合建设项目资金从1097.71百万港元调整为951.35百万港元(占比从15%降至13%)[195] - 新业务能力建设项目资金从365.90百万港元增至512.26百万港元(占比从5%升至7%)[195] - 战略境外投资项目资金维持1097.71百万港元(占比15%)[195] - 三项重点项目资金使用期限均延期至2028年12月[195] - 战略性境外投资和并购项目全球发售募集资金使用完成时间将适当顺延[200] - 海外产能建设周期较长导致资金使用延期[200] - 并购目标寻找和交易需要一定周期[200]
港股异动|凯莱英跌逾4% 遭Norges Bank减持26.28万股


格隆汇· 2025-09-19 07:31
股价表现 - 凯莱英(6821 HK)盘中一度下跌4.75%至97.35港元 市值351.4亿港元 [1] 股东减持情况 - Norges Bank于9月16日以每股均价104.5283港元减持26.28万股 总金额约2747万港元 [1] - 减持后持股比例由14.51%下降至13.56% 减少0.95个百分点 [1] - 减持后Norges Bank持有权益股份数为3,735,400股 [1] 交易明细 - 交易类型为场内减持(L) 交易代码CS20250917E00436 [1] - 每股交易均价为104.5283港元 [1] - 交易完成日期为2025年9月16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