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人民币31.883亿元,同比增长20.08%[11][1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毛利为人民币13.792亿元,同比增长25.98%[11]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人民币6.175亿元,同比增长23.71%[11][1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调整归母净利润为人民币6.815亿元,同比增长57.50%[1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3188.31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08%[49] - 经调整归母净利润681.53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7.50%[49] - 净利润上升24.52%至人民币6.13亿元,归母净利润上升23.71%至6.17亿元[67] - 经调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681,530千元,净利率为21.38%[87] 毛利率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为43.26%,较去年同期增加2.03个百分点[11][14] - 毛利率43.26%,同比上升2.03个百分点[49] -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05%,成本增长15.96%,毛利率同比提升2.00个百分点至43.28%[56] - 小分子业务收入2429.08百万元,毛利率47.56%,同比提升1.40个百分点[21] - 小分子CDMO业务毛利率47.56%(同比+1.40%),新兴业务毛利率29.53%(同比+9.30%)[56] - 境外业务毛利率49.80%(同比+0.78%),境内业务毛利率20.58%(同比+1.45%)[57][66] 小分子CDMO业务表现 - 公司小分子CDMO业务收入为人民币24.291亿元,同比增长12.80%[14] - 小分子业务收入2429.08百万元,毛利率47.56%,同比提升1.40个百分点[21] - 小分子CDMO业务收入2429.08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80%[49][50] - 公司开展小分子项目329个,其中商业化项目44个,临床III期项目52个[21][22][23] 新兴业务表现 - 公司新兴业务板块收入为人民币7.560亿元,同比增长51.32%[14] - 新兴业务收入756.02百万元,同比增长51.32%,毛利率29.53%[27] - 新兴业务收入756.02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1.32%[49][52] - 化学大分子CDMO业务收入3.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130%[52] - 化学大分子业务收入379.35百万元,同比增长超130%,在手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90%[28] - 制剂业务收入117.76百万元,同比增长7.88%,海外订单占比超30%[29] - 多肽和小核酸领域临床中后期项目储备均超10个,毒素连接体在手NDA项目8个[28] 生物大分子及临床CRO业务表现 - 临床CRO服务板块收入139.22百万元,同比增长44.91%[31] - 临床CRO服务新承接项目115个,助力13个项目获中国IND默示许可,1项获FDA IND默示许可[31] - 生物大分子CDMO业务板块收入89.92百万元,同比增长70.88%,交付53个批次[32] - 生物大分子CDMO在手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60%,其中境外占比超35%[32] - 生物大分子CDMO业务收入89.92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0.88%[52] - 临床研究服务收入139.22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91%[52] - 生物大分子CDMO进行中项目41个处在IND阶段,5个处在BLA阶段[32] - 临床CRO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项目278个,其中II期及以后项目95个[31] 合成生物技术业务表现 - 合成生物技术业务板块收入同比基本持平,交付项目41个,新增客户19家[33] 地区市场表现 - 公司海外业务收入为人民币24.750亿元,同比增长25.89%[17]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中美国客户贡献1789.39百万元,同比增长2.75%[19] - 欧洲市场收入同比显著增长210.44%[19] - 境外收入2474.97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89%;境内收入713.34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2%[49][53] 客户结构表现 - 公司来自中小型公司收入为人民币16.801亿元,同比增长22.38%[17] - 中小型制药公司负责研发管线中超70%的药物[20]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销售及服务成本1809.15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95%[54][55] - 研发开支减少13.06%至人民币2.86亿元,销售开支减少11.20%至人民币0.91亿元[60][62] - 行政开支增长5.42%至人民币3.97亿元,财务费用增长147.67%至人民币630万元[61][64] - 所得税费用增长116.10%至人民币0.87亿元,金融资产减值损失人民币0.30亿元[63][65] 研发投入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285.75百万元,占收入总额的8.96%[44] 订单情况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手订单金额为10.88亿美元[13] - 预计2025年下半年验证批阶段(PPQ)项目:小分子11个、新兴业务9个、化学大分子5个、制剂3个[23][27][28][29] 产能情况 - 多肽固相合成产能约30,000L,预计2025年底总产能达44,000L[41] - 公司商业化固相合成产能超过30,000升[103] - 公司布局多条寡核苷酸中试-商业化生产线[103] 现金流和资本开支 - 现金及银行结余增加17.36%(约人民币10.05亿元),主要因经营性净现金流入7.02亿元[69] - 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人民币701.72百万元,同比减少171.84百万元[89] - 投资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为人民币1,070.80百万元,同比增长252.80%[89] - 资本开支约为人民币485.84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653.67百万元减少[80] - 资本承诺约为人民币656.90百万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414.68百万元增加[81] 资产和负债 - 贸易应收款项增长7.85%至人民币19.81亿元,预付款项及其他资产增长38.35%[71]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减少51.38%至人民币8.26亿元[74] - 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亏损为人民币2.69百万元,较2024年上半年的5.46百万元减少[75] - 商誉账面净值约为人民币146.18百万元,与2024年12月31日持平[77] - 抵押存款约为人民币21.55百万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61.67百万元减少[78] - 资产负债率为13.88%,较2024年12月31日的12.58%上升[84] - 归属于股东的权益总额约为人民币17,096.19百万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16,862.57百万元增加[90] - 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超过人民币67.9亿元[103] 人员结构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雇员总数9,106人[93] - 博士研究生311人,硕士研究生1,852人,大学本科4,948人[93] -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78%[93] - 研发及分析人员4,251人,占员工总数比例47%[93] - 硕士博士高级研究人员占研发人员比例37%[93] - 2025年上半年引进高级人才54人,其中博士24人[93] - 引进高级主管及以上人员4人,海归及海外背景人员39人[93] 薪酬和激励 - 公司建立多维薪酬结构含固定薪酬、绩效奖金和长期激励[94] - 公司拥有2022员工持股计划、2025年A股及H股限制性股票计划[96] - 报告期内未发生重大劳资纠纷或招聘困难[97] 公司技术和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球最早在药物生产中应用连续生产技术的CDMO公司之一[102] - 公司是少数能将连续生产技术应用于吨级而非克级生产的CDMO公司之一[102] - 公司成功获得首个欧洲研发和试点生产基地[104] - 公司通过连续十多年合作有效留存全球顶级制药公司客户群[102] - 公司在中国、美国、英国等地拥有多个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103] - 公司临床后期和商业化阶段项目应用绿色制药关键技术[102] - 公司高级管理团队平均拥有逾20年行业经验[103] 管理层策略和指引 - 公司优先提升小分子CDMO业务毛利率,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并降低原材料成本[105] - 公司加快小核酸、多肽和ADC商业化生产能力建设,实现商业化项目承接突破[106] - 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跨部门合作模式强化工艺合成路线设计与优化[107] 风险因素 - 公司面临创新药物退市或大规模召回、临床阶段项目运营挑战等潜在风险[109] 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 - 公司最低公众持股量为已发行股本总额的7.0%或超额配股权行使后的H股公众持有百分比[115] - 公司于2025年8月6日起取消监事会,智欣欣、侯靖艺和狄姗姗不再担任监事[117] - 李家聪于2025年8月6日退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及提名委员会主席职务[118] - 谢维恺于2025年8月6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及提名委员会主席[118] 股权激励计划 - 公司共有三项有效股权激励计划包括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和2025年A股/H股计划[120] - 2020年受限制A股股权激励计划已于2025年5月26日终止[120] - 股权激励计划所涉股份总数上限为公司总股本的10%[121][127] - 初始授予参与者共获得1,425,200股受限制A股股份[127] - 预留授予参与者共获得246,400股受限制A股股份[127] - 授予单一合格雇员奖励上限为公司总股本的1%[127] - 初始授予价格为每股人民币117.07元[131] - 预留授予价格为每股人民币149.88元[131] - 计划有效期不超过60个月[12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无已授出未行使的受限制A股股份[135] - 报告期内因员工离职注销1,680股受限制A股股份[135] - 2024年以每股80.46元回购注销420股初始授予股份[136] - 孙学惠辞职导致1,680股受限制A股股份被回购注销[137] - 2024年8月27日有57,540股受限制A股股份解除限售[137] - 2020年股权激励计划解除限售比例分别为40%、30%、30%[138] - 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上限608人,含4名董事及6名高级管理人员[139] - 员工持股计划标的股份规模不超过4,454,800股A股,占流通股本1%[140] - 标的股份平均回购价格约人民币152.9元/股[140] - 计划筹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55,918,000元[140] - 2023年5月22日股份受让价格为每股人民币35.00元[14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授予541名参与者43,411,200份额,对应2,067,200股[142] - 员工持股计划限售期分12/24/36个月,对应股份比例40%/30%/30%[142] - 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第二批2,214,900股股份(占总股份30%)因未达业绩目标不予解禁[146] - 2025年A股计划授予限制性股票总数5,196,000股,其中首次授予4,273,300股(占比82.24%)[151] - 预留限制性股票300,000股(占比5.77%),另有622,700股因部分参与者未接受授予而未被分配[151] - 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每股人民币37.52元,依据公告前1个交易日均价75.03元的50%确定[151][154] - 2025年A股计划有效期最长72个月,限售期分12/24/36/48个月四批次[152] - 解除限售需满足公司层面业绩考核(以2024年营收及净利润为基数实现增长)及个人考核(A级100%系数)[156] - 因参与者离职注销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股份:2025年1月前注销4,393,200股[146];报告期内注销1,810,200股(含肖毅博士420,000股)[146] - 限售期届满后若市值增长率未达目标(较基准548.89亿元增长低于45%/55%/65%),需额外限售3个月[146] - 肖毅博士因退休于2025年3月8日离职,其持有的420,000股员工持股计划份额被注销[146] - 限制性股票回购价格为授予价格,除非2025年A股计划另有规定[157] - 2025年A股计划授予561名合资格参与者总计4,273,300股受限制A股股份[158] - 授予日每股行权价格为人民币37.52元[158][163] - 授予日A股收盘价为人民币73.77元[163] - 采用Black-Scholes模型计算授予日总公允价值为人民币93,084,377.20元[159] - 限制性股票分四期解禁,每期解禁比例均为25%[161] - 历史波动率参数范围为47.04%-50.42%[163] - 无风险利率参数范围为1.34%-1.54%[163] - 董事张达先生获授65,000股,张婷女士获授30,000股[158] - 其他558名雇员参与者共获授4,128,300股[158] - H股限制性股票计划激励股份来源包括二级市场购买、新发行股份或库存股份[167] - 所有股票计划可发行H股总数上限为2,755,326股,占已发行H股总数10%[170] - 服务提供商分项限额为275,532股H股,占已发行H股总数1.0%[170] - H股限制性股票计划授权限额为2,085,000股,占已发行H股总数7.57%[170] - 单个参与者12个月内获授股份不得超过已发行H股总数1%[171] - 董事/高管等关联人12个月内获授股份不得超过已发行H股总数0.1%[171] - 独立董事及主要股东关联人获授股份不得超过已发行H股总数0.1%[172] - 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每股1.00元人民币[17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授予限制性H股总数1,465,000股[179] - 董事张达获授155,000股限制性H股,授予日收盘价58.30港元[179] - 股份支付授予日总公允价值为人民币48,786,917.77元[180] - H股限制性股票计划授予日收盘价为港币55.75元/H股[182] - 历史波动率范围为49.48%至58.47%[182] - 无风险利率范围为1.34%至1.44%[182] - 股息率为0.00%[182] - 股权激励分四期归属每期归属最高比例为25%[182] - 报告期内授出购股权及奖励可发行股份数量为970,000股占已发行股份加权平均数的0.27%[184] 股份回购 - A股股份回购累计数量12,300,701股占A股总股本3.6161%[186] - A股股份回购支付总金额为人民币999,644,601.56元[186] - 回购价格区间为人民币71.65元/股至102.00元/股[186] - 回购注销1,680股受限制A股股份回购价格为每股人民币102.46元[188] 募集资金使用 - 全球发售募集资金净额约为7318.06百万港元[190]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未动用募集资金余额为1209.90百万港元[190] - 小分子CDMO解决方案产能建设分配资金1463.61百万港元(占比20%)[190][192] - 新兴服务能力建设分配资金2561.32百万港元(占比35%)[192] - 研发项目投资分配资金1463.61百万港元(占比20%)[192] - 境外战略投资分配资金1097.71百万港元(占比15%)[192] - 小分子综合建设项目资金从1097.71百万港元调整为951.35百万港元(占比从15%降至13%)[195] - 新业务能力建设项目资金从365.90百万港元增至512.26百万港元(占比从5%升至7%)[195] - 战略境外投资项目资金维持1097.71百万港元(占比15%)[195] - 三项重点项目资金使用期限均延期至2028年12月[195] - 战略性境外投资和并购项目全球发售募集资金使用完成时间将适当顺延[200] - 海外产能建设周期较长导致资金使用延期[200] - 并购目标寻找和交易需要一定周期[200]
凯莱英(06821) - 2025 - 中期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