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康(002755)

搜索文档
奥赛康:子公司ASKC202注册性临床III期研究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新浪财经· 2025-09-02 09:18
临床进展 - 子公司江苏奥赛康药业开发的1类创新药ASKC202联合厄替尼用于EGFR-TKI治疗失败伴MET扩增/过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注册性临床III期研究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1] 药物特性 - ASKC202是公司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新分子实体、活性显著的口服cMET抑制剂 [1] - 该药物针对EGFR TKI治疗后进展的EGFR突变伴MET扩增/过表达的晚期NSCLC患者治疗 [1] 适应症领域 - 药物专注于经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失败伴MET扩增/过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治疗 [1]
奥赛康(002755.SZ):子公司创新药ASKC202注册性临床III期研究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格隆汇APP· 2025-09-02 09:18
临床研究进展 - 全资子公司江苏奥赛康药业开发的1类创新药ASKC202联合利厄替尼用于EGFR-TKI治疗失败伴MET扩增/过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注册性临床III期研究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1] - ASKC202已开展包括单药、联合利厄替尼的I/II期临床研究及食物影响研究 截至公告披露之日相关研究均已完成推进 [1] - 在ASKC202联合利厄替尼用于EGFR突变伴MET扩增/过表达的晚期NSCLC的I/II期研究中展现出突出的疗效 同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1] 数据披露计划 - 子公司计划在2025年ESMO大会上发表ASKC202联合利厄替尼的I/II期最新临床研究数据 [1] 产品定位 - ASKC202为1类创新药 联合已上市第三代EGFR-TKI利厄替尼针对经EGFR-TKI治疗失败伴MET扩增/过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群体 [1]
奥赛康:创新药ASKC202注册性临床III期研究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证券时报网· 2025-09-02 09:16
药物研发进展 - 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苏奥赛康药业开发的1类创新药ASKC202联合厄替尼用于经EGFR-TKI治疗失败伴MET扩增/过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注册性临床III期研究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1]
奥赛康(002755) - 关于子公司创新药ASKC202注册性临床III期研究完成首例患者给药的公告
2025-09-02 09:15
新产品研发 - 子公司创新药ASKC202联合利厄替尼III期研究计划入组286例受试者[2] - 2024年4月公布ASKC202单药I期剂量递增临床研究数据,MET扩增或错义突变患者ORR 62.5%(5/8)[5] - 2024年4月公布ASKC202单药I期剂量递增临床研究数据,MET扩增或错义突变患者DCR 75.0%(6/8)[5] - 1例MET错义突变患者颅内靶病灶较基线缩小67%[5] - 子公司将在2025年ESMO大会发表ASKC202联合利厄替尼I/II期最新临床研究数据[5]
奥赛康20250901
2025-09-02 00:42
**奥赛康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think> **一、公司财务与经营业绩**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07亿元,同比增长9.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亿元,同比增长112%[3] * 研发投入2.02亿元,占营收比重20.03%[3] * 业绩增长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多款新品上市销售、研发投入资本化处理、成本费用控制优化[3] * 全年收入预计增速约10%,利润增长幅度将超过营收增长幅度,毛利率与上半年相近[4][14] **二、核心产品管线进展** * 创新药利奥替尼(奥怡欣):二线适应症于2025年1月获批上市,一线适应症于2025年4月获批上市[5];三期临床中位PFS为20.7个月,已通过医保目录初审[2][5] * ASKC 202C MET抑制剂:联合用药已启动三期临床研究,一期单药临床ORR达62.5%[2][5];三期临床即将首例入组,预计明年底完成整体入组[9] * ASKB 589 Claudin 18.2单抗:三期临床推进中,一线二期疗效数据显示中高表达患者ORR为76.1%,中位PFS为12.45个月,高表达患者ORR为81.8%,中位PFS为15.28个月[2][5];预计年底或明年春节前完成整体入组,明年年底前完成NDA申报[9][28] * ASKG712眼科双抗:AMD适应症已完成2A期患者入组,预计年底启动2B期,明年下半年启动三期;DME适应症已完成临床一期[4][26] * ASKC 109麦芽酚铁胶囊:预计本季度提交NDA申请,明年底上市[9][21] * 细胞因子前药平台产品ASKG315和ASKG915:分别采用PD-1与白介素15连用和融合蛋白技术,915已进入临床第五剂量组,安全性良好,在肺癌和肠癌患者中观察到PR数据[6] **三、研发策略与技术平台** * 公司采用自研加引进模式进行创新药管线规划,小分子药物主要通过外部合作引进早期分子[16] * 细胞因子前药平台技术包括白介素15、白介素2、白介素12及TCE分子的临床和临床前研究[18] * 遮蔽肽技术在临床前和临床一期数据中展现优势,有效解决细胞因子安全窗窄和毒性大的问题[11] * ZBT技术在TCE领域应用前景广阔,能有效解决TCE在临床应用中的毒性问题[23][24] * 未来三年计划每年至少上市一个一类创新药,并积极寻求对外BD合作机会[4][30] **四、市场竞争与产品优势** * CMET小分子药物202在疗效、安全性和剂型方面具有优势,尤其在伴有脑转移的患者中表现出色,毒副作用反应较低,双口服形式患者顺应性更好[19] * Claudin 18.2单抗与ADC产品相比,在安全性上具有优势,ADC在大样本量推进到二线或一线仍存在难度和不确定性[28][29] * 眼科双抗海外BD与阿凡麦合作,首付款900万美元,总交易规模7.4亿美元[12] **五、销售与市场策略** * 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主要来自仿制药销售,抗肿瘤产品增长超过15%,慢病领域增速达20%[13] * 奥怡欣上市后处于市场导入阶段,积极推动进入医保,预计明年销量会有更多体现[25] * 麦芽酚铁胶囊计划以创新药身份从医保角度导入院内处方,同时拓展院外和线上销售渠道[21] **六、其他重要进展** * ASK0912和ASK200均已完成一期临床试验,即将启动二期工作[15] * 公司积极寻求对外BD合作机会,将现有产品进行海外授权探索,同时引进更具创新力的早期管线[30] * 眼科适应症研究进展顺利,AMD适应症将在下半年推进2B阶段[26][27]
奥赛康(002755):盈利能力持续改善,创仿结合成果初显
东北证券· 2025-09-01 07:06
投资评级 - 给予"增持"评级 [4] 核心观点 - 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改善,创仿结合成果初显 [1] - 2025年中期业绩表现强劲,收入同比增长9.2%至10.07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111.6%至1.60亿元 [1] - 在研管线储备丰富(42个项目),其中7项为新药1类,创新药研发进展成果丰硕,有望陆续进入收获期 [3] - 随着新品陆续上市,公司在四大疾病领域优势有望持续巩固 [4] 财务表现 - 2025H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41亿元,同比增长155.7%,自2024年扭亏为盈后呈现加速修复态势 [1] - 2025H1毛利率为81.7%(同比持平),净利率为14.6%(同比提升7.6个百分点) [1] - 期间费用率优化至66.9%(同比下降8.3个百分点),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同比-3.5/-0.7/-4.5/+0.3个百分点 [1] - 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4.23亿元,同比增长42.5%,超2024年全年水平,现金流大幅改善 [1]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9/3.33/4.35亿元,EPS分别为0.28/0.36/0.47元 [4] - 当前市值对应PE分别为86/67/51倍 [4] 业务板块表现 - 四大板块呈现结构化增长特征:抗感染类收入2.49亿元(同比下降3.8%),慢性病类收入2.18亿元(同比增长40.4%),抗肿瘤类收入3.86亿元(同比增长15.4%),消化类收入1.24亿元(同比下降14.7%) [2] - 改良新药右兰索拉唑上市后有望通过更丰富的产品矩阵支撑消化类业绩稳定 [2] 研发进展 - 利厄替尼片1月获批NSCLC二线治疗适应症,4月再获一线适应症 [3] - 化学药ASKC202与利厄替尼片联用于经EGFR-TKI治疗失败伴MET扩增/过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临床I/II期数据将于2025ESMO年会发布 [3] - ASKC109胶囊(新型口服铁剂)正在进行III期临床研究的报告、进口注册资料整理等工作 [3] - ASK0912多项体内外药效研究显示抗菌活性强于多粘菌素B和E,并且毒性降低,II期临床已启动 [3] - 生物药类ASKB589于2025年6月在ASCO上公布其联合化疗在晚期胃/食管胃交界处腺癌二线治疗的I/II期临床试验数据,CLDN18.2高表达人群中确认的肿瘤cORR为34.2%,mPFS达到5.3个月,OS为11个月 [3] - 生物药类ASKG712全球进度领先,nAMD适应症已进入IIa期临床阶段 [3] 市场表现 - 截至2025/08/29收盘价为24.05元,总市值22,322.26百万元,总股本928百万股 [6] - 12个月股价区间为10.17~28.40元 [6] - 过去12个月绝对收益115%,相对收益78% [8]
奥赛康2025年中报简析:营收净利润同比双双增长
证券之星· 2025-08-29 22:59
财务表现 - 公司2025年中报营业总收入10.07亿元,同比增长9.2%,归母净利润1.6亿元,同比增长111.64% [1] - 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4.99亿元,同比增长5.23%,归母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增长138.95% [1] - 净利率14.63%,同比增长109.17%,三费占营收比57.95%,同比下降6.26% [1] - 扣非净利润1.41亿元,同比增长155.68%,货币资金15.57亿元,同比增长50.62% [1] - 有息负债5008.71万元,同比下降32.09%,每股收益0.17元,同比增长112.5% [1] -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46元,同比增长42.53%,每股净资产3.38元,同比增长6.89% [1] 盈利能力与效率 - 毛利率81.69%,同比微降0.03%,净利率大幅提升至14.63% [1] - 公司ROIC去年为3.61%,近年资本回报率不强,业绩具有周期性 [3] - 历史ROIC中位数15.34%,最差年份2022年ROIC为-8.72% [3] - 公司上市以来9份年报中亏损2次,显示生意模式比较脆弱 [3] 现金流与资产质量 - 应收账款2.42亿元,同比增长12.95% [1] - 近3年经营性现金流均值/流动负债仅为10.29%,需关注现金流状况 [3] - 应收账款/利润达151.11%,需关注应收账款状况 [3] 业务驱动与预期 - 公司业绩主要依靠研发及营销驱动,需仔细研究驱动力背后的实际情况 [3] - 证券研究员普遍预期2025年业绩2.55亿元,每股收益均值0.28元 [3] 机构持仓 - 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持有1168.56万股并增仓,该基金规模3.38亿元,近一年上涨130.23% [4] - 鹏华医药科技股票A持有831.18万股但减仓,农银医疗保健股票持有317.24万股并增仓 [4] - 招商中证1000指数增强A新进十大持仓,持有68.40万股 [4]
奥赛康:8月28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8 16:53
公司治理 - 公司第七届第三次董事会会议于2025年8月28日在南京江宁科学园科建路699号A楼3102会议室召开 [1] - 会议审议《关于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全文及摘要的议案》等文件 [1] 财务表现 - 2024年1至12月份营业收入构成中 医药制造业占比97.92% [1] - 2024年1至12月份营业收入构成中 其他业务占比2.08% [1]
奥赛康(002755.SZ):上半年净利润1.60亿元 同比增长111.64%
格隆汇APP· 2025-08-28 13:26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10.07亿元 同比增长9.20%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0亿元 同比增长111.64%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41亿元 同比增长155.68% [1] - 基本每股收益0.17元 [1]
奥赛康2025年上半年业绩高速增长 创新管线兑现迈入收获期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12:4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07亿元,同比增长9.20% [1]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60亿元,同比增长111.64% [1] - 研发投入2.02亿元,占营收比重20.03% [2] 创新药研发进展 - 1类创新药利厄替尼片(奥壹新®)获批上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III期临床结果发表于《柳叶刀·呼吸病学》 [1] - 抗肿瘤1类创新药ASKC202片III期注册性临床在全国约60家中心实施 [2] - 口服补铁产品ASKC109胶囊国内III期临床完成入组 [2] - 抗感染创新药注射用ASK0912和ASKC200搽剂进入临床II期研究 [2] - 抗CLDN18.2单克隆抗体ASKB589临床III期研究进度处于全球前三家 [2] - 细胞因子前药技术平台ASKG315和ASKG915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2] 产品商业化与管线 -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共计42项,包括9项重点在研化学、生物创新药 [2] - 2024年至今有10款新品获得上市许可,6款新品已递交上市申请 [2] - 抗感染领域布局艾沙康唑胶囊口服制剂(已提交上市申请)、注射用德拉沙星、马立巴韦片和来特莫韦注射液 [3] 生产能力与质量体系 - 拥有7条原料药生产线和13条制剂生产线,新建两条固体口服制剂生产线通过GMP检查 [3] - 连续51次通过GMP认证/符合性检查,质量检验中心获得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 [3] 战略定位 - 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新业绩增长曲线 [1] - 聚焦抗感染领域和临床未满足需求,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 [3][4] - 完成从仿制药向创新药战略转型,进入"创仿结合"新阶段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