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

搜索文档
文化+科技,打开传承发展新视野(文化中国行·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8 22:42
主办方供图 电影《狼图腾》导演让-雅克·阿诺(前排左二)与中国演员冯绍峰(前排右一)、窦骁在"光影百年·中 法同行"电影音乐会上互动。 新华社记者 谢晗摄 1场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20余场专业沙龙以及多项配套活动——初秋的北京,文化艺术界知名人 士,文化、科技企事业单位代表以及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负责人、驻华使节、国际知名专 家学者等800余名嘉宾汇聚一堂,围绕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年度主题"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展开交流对 话。 科技赋能遗产保护 从非遗记录工程借助多媒体技术,让非遗技艺和文化记忆在数字空间有效记录、有序传承;到基于 深度学习的自动缀合系统成功缀合78对殷墟甲骨碎片;再到"何以文明"数字大展走进联合国总部及五大 洲15个国家和地区……当前,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的应用越发深入。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表示:"以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历史的选 择,也是时代的需要。" 外国嘉宾在了解文创展品。 "数字故宫的建设已历经近30年的时间。"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介绍,目前,故宫已对195万件 藏品中100多万件进行了数据信息采集,故宫数字文物库也已收集超10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在千年古都感受西安城墙的传统与新潮
新华社· 2025-09-28 00:28
文物保护与历史价值 - 西安城墙周长13.74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 [1] - 城墙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都西安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 [1] - 永宁门箭楼保存有600多年历史的地基和建筑瓦当等珍贵文物 [1] 数字化技术应用 - 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及测绘扫描等先进技术 [1] - 数字化系统为城墙保护建立"数智盾牌",实现传统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1] - 技术应用使西安城墙焕发新活力,体现文物保护领域的创新实践 [1]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 共答“文化+科技”时代命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26 00:21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在北京举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个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800多位中外嘉宾,20余场专业沙龙,多项重要成果发布,多项配套活动……9月 23日至24日,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文化兴则国运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文化与科技互促共荣、深度融合,是推动文化繁荣与科技创新的重要途 径,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需求。行走在论坛现场,一个个平行论坛与沙龙的主题映入眼帘:破界共生、 虚实无界、双向赋能、交流互鉴……从不同侧面勾勒出相同的愿景——文化与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交 织共生。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守护文明瑰宝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论坛上,来自 全球的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与实践者,共同探讨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 当游客走进故宫,看到的是建筑,是文化。而其背后的重要支撑,是技术,是数据。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 文介绍,数字故宫的建设已经历了近30年。截至目前,故宫已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的架构。 ...
焦点访谈丨产业兴、动能新、活力旺 新画卷正在新疆徐徐展开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5 01:44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巍巍天山、壮美昆仑,见证三山两盆间70年沧海桑田。上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白皮书发布,以丰 富的史料和翔实的数据,展现了新疆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通过这些数据,我们能看到70年来,尤其是党的 十八大以来,新疆高质量发展跑出的加速度。 金秋,新疆大地五彩斑斓,又到了收获的季节。收获时节,农民们的笑脸是新疆人民今天幸福生活的写照。白皮书中有这样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2024 年,新疆粮食单产达每亩1049.7斤,跃居全国第一,粮食总产量由2012年的303.5亿斤增至2024年的466亿斤,增长53.6%,新疆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粮仓"。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 许建英: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对我们国家粮食安全有极大的贡献。它是新疆总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缩影。新中国 成立以来,新疆各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根本遵循,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始终心系新疆各族人民。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 ...
20余场专业沙龙探讨文化领域热点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5 00:53
活动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19日至24日举办20余场专业沙龙 覆盖六大平行论坛主题[2] - 沙龙聚焦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 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 视听产业融合破圈等前沿话题[2] - 活动地点涵盖城市文化地标 文博场馆及热门市民文化打卡地[3] 技术应用与产业融合 - 专业沙龙探讨大模型助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等技术创新议题[2] - 印刷术演变及当代文化应用通过沉浸式体验展示[2] - 活动选址包括阿里巴巴北京朝阳科技园等文化产业园区代表[3] 文化空间与传播 - 沙龙选址覆盖首都博物馆 故宫大高玄殿数字馆等文博场馆[3] - 市民文化中心如美后肆时 天桥印象博物馆等热门打卡地参与活动[3] - 活动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传播及文化遗产价值阐释[2]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 专家这样热议文化中的含“科”量
新华网· 2025-09-24 20:03
文化数字化应用案例 - 全景故宫平台实现四季流转漫游红墙黄瓦的沉浸式体验[1] - 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提供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录和珍贵图像的跨时空对话功能[1]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破译古文密码并架设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1] 敦煌研究院数字化成果 - 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2] - 全球78个国家访问资源库且访问量超过2000万次[2] - 数字藏经洞云游戏通过场景再现展示藏经洞从发现到流失的全过程[2] 文物保护技术应用 - 博物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AI预测模型实现文物风险预警和自适应调控的预防性保护[2] - AI技术改变观众角色从信息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接收者[2] - 虚拟与现实融合技术增强博物馆与观众的连接和互动体验[2] 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 -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新深度融合重塑艺术领域边界并呈现技术突破与伦理挑战并行的复杂图景[4] - 人工智能打开平行宇宙般的创作维度并推动人类与机器共同编织新的美学语言[4] - 人工智能重构艺术叙事新体系而非充当艺术的终结者[4] 数字化文化传播变革 - 数字化推动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走向互动共生模式[4] - 技术突破使文化传播从地域局限走向全球共享格局[4] - 数字文化发展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并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4]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沙龙举办 共探文明守护新路径
新京报· 2025-09-24 05:10
9月24日上午,2025北京文化(000802)论坛"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沙龙在故宫大高玄殿举 行。本次沙龙由北京市文物局承办,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故宫博物院共同协 办,是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的系列专业沙龙之一。这场汇聚全 球智慧的专业交流活动,分为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与数字化监测两大板块,9位海内外学者围绕文化遗 产保护与传承、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等从多个维度进行了精彩演讲,分享实践案例与跨领域研讨 对话,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科技动能,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凝聚力量,更向世界传递了文化遗 产永续传承的中国方案。 从"抢救修复"到"防患未然",构建遗产"防护屏障" 沙龙上半场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二级研究员詹长法主持,以"推动从'抢救性修复'向'预防 性保护'转型"为核心目标,邀请来自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及大陆的五位权威专家,从国际视野、工程技 术、理论建构、监测实践等角度,深入剖析文化遗产应对自然侵蚀、人为干扰与气候变化等长期风险的 解决方案,为预防性保护理念落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路径与理论支撑。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从非遗保护到文旅融合 中外学者谈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24 00:5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在开幕式视频致辞表示,包含罗布林卡和大昭 寺在内的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这一世界遗产,以及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格萨 (斯)尔》、藏戏、藏医药浴法等,充分体现出西藏文化的多样性与生命力。"它们是活的桥梁,连接过 去和现在。"他强调,西藏文化政策具有包容性,在文化传承与现代化进程间取得了平衡。 原标题:从非遗保护到文旅融合 中外学者谈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与西藏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西 藏智库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在开幕式及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西藏文化繁荣发展"上,与会学 者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等维度,探讨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格萨(斯)尔》具有突出代表性,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篇幅最长 的、内容浩瀚的活态史诗传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诺布旺丹指出,《格萨(斯)尔》 经历了从上千年来流传在青藏高原的民间口头叙事传统,到国家话语体系下的民族民间文化,再到国际 视野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对人 ...
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 2025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中国青年报· 2025-09-23 15:13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汇聚全球文化科技领域智慧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位嘉宾参加论坛 [1] - 论坛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组织6场平行论坛 20余场专业沙龙以及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常态化活动 同时举办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 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等配套活动 [6] 文化科技融合案例 - 电影《狼图腾》用超过95%实拍场面斩获多项国际电影大奖 十年间电影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不断重塑观众视听经验 [3] -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冲入全球影史票房前五 全片共有1900多个特效镜头 平均每个镜头包含5种以上特效元素 [3] - 北京天坛采用实时游客监测系统实现可持续旅游 先进三维数字扫描技术实现古迹虚拟修复 5G网络融入丰富遗产展示形式 提供沉浸式数字体验 [4] 战略方向与城市发展 -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 需充分认识AI为文化繁荣发展带来创作生产 内容传播 产业生态等方面的重大机遇 积极拓展AI国际合作包括扩大技术合作 加强文化交流 维护共同安全 完善全球治理 [3] -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以更开放姿态推动文化与科技双向融合 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 870多年建都史 北京中轴线历时12年成功申遗 至此北京世界文化遗产达到8处居全球城市首位 [6]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山河共织千载梦 薪火相传焕新颜
新华社· 2025-09-21 03:16
编者按: 大河发源地,文明衍千年;丝路纵横间,薪火永相传。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文化传承发展气象万千。新华社开设的"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栏目进入调研第四阶段,记者走进陕西、甘 肃、宁夏、青海、新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等西部11个省区市。 从秦兵马俑到敦煌飞天,从丝绸之路驼铃到茶马古道蹄印,从延安窑洞里的星星灯火到桂林山水间的"文化抗战"……每一座山川都镌刻着文明 印记,每一条江河都奔涌着创新活力。 让我们以大地为卷、以奋斗为笔,在探寻文明根脉中守护历史记忆,在赓续红色血脉中淬炼精神信仰,在激活文化基因中筑牢精神家园,共同 谱写文化强国建设的新篇章。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山河壮美的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遗存璀璨夺目,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 如今,广袤西部活力无限。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千年文韵赋能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正在西部大开发的壮阔征程中纵深 铺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探寻文明根脉 守护民族瑰宝 秋日的青海玛多县扎陵湖,风景如画。 这是2025年7月25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畔拍摄的"尕日塘秦刻石"所在地(无人机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