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宫藻井
icon
搜索文档
看见大国首都,读懂文化北京
新京报· 2025-09-23 23:01
论坛概况与主题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行 永久主题为传承·创新·互鉴 年度主题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1] - 论坛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首次举办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并揭晓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1] - 十件大事包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建设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等 [1] 活动内容与特色 - 论坛包含主论坛 6场平行论坛 20余场专业沙龙及多项配套活动 展现多元文化价值 [2] - 配套活动包括光影百年·中法同行电影音乐会 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 我与地坛北京书市等 [2] - 首次设立精品文创展示区 集中展示国博凤冠 天宫藻井 国子监金榜题名 天坛四季冰箱贴等博物馆公园顶级文创产品 [3] 文化产业经济数据 - 北京市上半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2429.5亿元 同比增长13.2% [3] - 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808.8亿元 同比增长15.9% [3] 城市文化定位与发展 - 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 文化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 [1] - 文化科技融合展现数字化与智能化潜力 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国际盛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3] - 论坛成为全球文化盛事 搭建文明对话平台 体现北京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 [2][4]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李俊阁:三车“碎木头”,八级木工复原天宫藻井
新京报· 2025-09-21 03:05
古建筑修复行业技术传承 - 中国古建筑修复依赖传统木工技艺 需要精通唐 宋 元 明 清历代建筑形制与榫卯结构 [7] - 行业面临技术传承挑战 顶尖匠人平均年龄较高且后继乏人 如91岁专家李俊阁仍寻求徒弟传承自制工具用法 [4][16] - 传统修复技艺要求极高 需通过老照片和残件复原无图纸文物 例如凭借4张黑白照片重组2万多个斗拱的藻井结构 [11] 文物修复重大项目案例 - 隆福寺天宫藻井修复工程历时超3年 动用20多位工匠 将三卡车零碎构件复原为六层榫卯结构国宝 [3][11][12] - 藻井修复采用明代工艺逻辑 新补构件涂桐油处理 与原有彩绘构件形成可辨识区分 [12] - 该藻井成为文化IP衍生品 其168元五层冰箱贴成为爆款文创产品 带动博物馆日接待量超千人 [8][9] 匠人职业发展路径 - 古建修复专家需复合技能 除木工技艺外还需掌握测绘与工程知识 李俊阁在部队期间通过夜校成为"十项全能"型匠人 [6] - 行业顶尖技术人才稀缺 20世纪60年代"八级木工"为最高技术等级 全国仅极少数人获得该资质 [3][6] - 匠人职业周期长达60年 从20多岁技术成熟到90岁仍保持工艺热情 但身体机能衰退会导致创作终止 [4][13] 古建筑文化传播效应 - 文物修复成果显著促进文化传播 隆福寺藻井通过社交媒体成为"顶流网红" 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传统建筑 [3][8] - 微缩模型制作成为技艺传承形式 李俊阁凭记忆制作40:1白塔寺模型及藻井微景观 各耗时3年完成 [7][13] -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成效显著 天宫藻井IP衍生品供不应求 有效提升文物公众认知度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