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物库

搜索文档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 共答“文化+科技”时代命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26 00:21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在北京举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个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800多位中外嘉宾,20余场专业沙龙,多项重要成果发布,多项配套活动……9月 23日至24日,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文化兴则国运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文化与科技互促共荣、深度融合,是推动文化繁荣与科技创新的重要途 径,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需求。行走在论坛现场,一个个平行论坛与沙龙的主题映入眼帘:破界共生、 虚实无界、双向赋能、交流互鉴……从不同侧面勾勒出相同的愿景——文化与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交 织共生。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守护文明瑰宝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论坛上,来自 全球的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与实践者,共同探讨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 当游客走进故宫,看到的是建筑,是文化。而其背后的重要支撑,是技术,是数据。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 文介绍,数字故宫的建设已经历了近30年。截至目前,故宫已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的架构。 ...
全球专家聚首北京文化论坛 探讨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文化遗产
环球网· 2025-09-24 02:49
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 数字技术使文化遗产管理更精准科学 成为文物监测和修复的关键工具[3] - 智慧博物馆采用虚拟现实和体感互动技术打造沉浸式展陈空间 2024年全国博物馆推出1.2万个线上展览[3] - 卫星遥感和雷达传感技术应用于马丘比丘等考古遗址的大尺度探查与分析[3] 国际文化遗产数字化合作案例 - 法国展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计划 包括肖维岩洞360°全景影像技术[3] - 推动敦煌遗书等流失海外文物的数字化回归 搭建面向世界的文物数字化展示平台[9] - 深化在文物数字化保护 风险监测预警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国际合作[9] 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 -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已公开超过10万件(套)文物 院藏文物总数达195万件(套)[6] - 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 200个洞窟数据处理 总数据量超过500TB[6] - 北京中轴线"云上中轴"项目实现数字技术助力公众参与 为全球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6] 前沿数字技术实践 - 采用3D图像技术 数字孪生和VR沉浸式体验增强文化遗产展示效果[7] - 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智慧导览技术提升文化遗产管理能力[7] - 数字化技术正在全面重塑文化遗产的保护 研究和展示方式[9]
从紫禁城到“数字故宫” 百年守护开启文化科技新纪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9-18 03:35
中国经济网西安9月18日讯(记者 魏金金)今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将迎来建院100周年。百年风雨 历程,紫禁城从昔日禁苑转变为人民的博物院,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传承的重要象征与杰出 典范。 在9月17日举办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上,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系统 回顾了故宫百年来的保护传承与数字化创新历程。 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昔日皇家禁地首次向公众敞开大门。抗战时期,为保护民族瑰 宝,大量文物历经艰险南迁。在文物南迁过程中,为守护中华文明宝贵血脉,许多工作者甚至付出了生 命的代价。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故宫文化遗产保护,投入大量资金修复古建、追回流失文物, 并建成现代化文物库房和文物医院。 故宫百年守护,不仅是保护技术的升级之路,更是文化传承方式的深刻变革。朱鸿文表示,未来, 故宫将以"数字孪生"等技术为切入点,实现遗产地、博物馆和旅游景区复杂业务的协同管理;加速文物 数字化采集和公布进程,最大限度实现馆藏资源的全人类开放共享;以标准化为抓手,大数据分析为动 力,推动博物馆业务的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推动知识图谱、人工智能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助力传 统 ...
传承文明 照鉴未来
人民日报· 2025-05-16 22:12
博物馆行业发展现状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展出约1100件文物,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1] - 近年来博物馆数量以年均200多家速度增长,2024年底有望超7000家[1] - 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累计优惠观众超100亿人次,"为一馆赴一城"成新旅游趋势[1] - 备案博物馆免费开放率超91%,中国成享受免费博物馆服务人口最多国家[8] 博物馆功能与价值 -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1] - 通过文物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连续性,如三星堆数字模拟复原青铜神树[3] - 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接待观众450多万人,青少年超80万人次[7][8] - 促进文化认同,如粤港澳流动博物馆联合策展讲述"一国两制"实践[9] 博物馆创新实践 - 运用AI技术数字模拟复原文物,如三星堆2号青铜神树[3] - 创新展陈方式,国家博物馆推出舞台剧《俑立千年》活化文物[11] - 线上博物馆快速发展,故宫上线"数字文物库"涵盖90余万件文物[11] - 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汇聚18国50余家博物馆数字藏品[13] 博物馆多样化发展 - 注重特色化建设,如青岛城阳村社区村史博物馆还原乡村生活场景[6] - 中国工业博物馆展示国家现代化进程[6]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动传统技艺传承创新[4] -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如南京六朝博物馆"小青莲"志愿服务项目[14] 博物馆国际交流 - 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展示18国文物[13] - 数字技术打破空间限制,实现全球博物馆互联互通[13]
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AGI时代为什么更需要经典阅读?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3 07:55
算法时代的认知困境 - 人类日均接触电子屏幕时间达6.2小时 其中78%的信息获取依赖算法推荐[1] - 深度阅读能力以每年12%的速度衰退 频繁切换信息源导致大脑前额叶皮层突触连接密度下降[1] - 长期使用推荐算法的用户观点多样性较十年前下降47% 社交媒体回声室效应导致认知闭环[2] - 短视频平台日均产生1.2亿条碎片化内容 信息过剩引发意义生产机制瘫痪[2] - 83%的大学生无法区分AI生成的哲学论文与人类学者的作品 生成式AI重塑知识生产范式[4] - 算法推荐逻辑将价值判断简化为点击量和点赞数 经典文本推荐量不及娱乐八卦的1/200[4] 经典文本的独特价值 - 经典文本具有跨时空对话能力 如《论语》被不同时代学者解读为格物致知或知行合一[6] - 经典文本构成人类精神基因库 包括《诗经》《荷马史诗》《奥义书》等文明智慧结晶[7] - 深度阅读激活大脑默认模式网络 功能性磁共振显示阅读托尔斯泰时产生类似真实社交的神经活动[8] - 持续经典阅读训练使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水平提升31% 语言结构与思维训练高度关联[9] - 经典文本守护人性复杂性 如《罪与罚》的道德挣扎与《活着》的生命韧性[10] - 经典提供伦理价值源泉 如孟子恻隐之心与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10][11] 重建阅读伦理与教育实践 - 深度阅读促进α波产生 类似冥想状态 增强创造力与思考深度[12] - 芬兰2023年基础教育大纲要求中学生每年精读至少10部跨文明经典[17] - 芝加哥大学经典著作阅读计划持续百年 证明通识教育对批判性思维的不可替代性[17] - 数字技术拓展经典呈现方式 如故宫3D模型《千里江山图》与哈佛AI导读系统[16] - 某省高中课本现代网文占比超过经典文学作品 教育体系存在去经典化倾向[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