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平安银行(000001)
icon
搜索文档
银行分红高峰已至!超半数A股上市银行实施年度分红
证券时报网· 2025-08-13 05:51
上市银行分红总额 - 截至6月27日已有26家银行实施2024年度末期利润分配方案 叠加中期分红后年度分红总额达4273.83亿元 [1] - 2024年A股上市银行现金分红总额预计达6319.56亿元 较2023年增加近200亿元 增幅3.03% [1] - 六大国有银行2024年分红总额超4200亿元 其中工商银行1097.73亿元 建设银行1007.54亿元 农业银行846.61亿元 中国银行713.60亿元 [2] 分红实施进度 - 近半数A股上市银行集中于6月份实施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 [2] - 目前分红总额已完成近七成 剩余16家银行分红方案已获股东大会通过 [1] - 23家银行已实施2024年中期分红 合计派发现金红利2577.06亿元 [3] 银行分红力度变化 - 42家A股银行中有39家2024年现金分红总额超2023年 整体增加186亿元 [2] - 25家银行2024年度现金分红比例较2023年提升 宁波银行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至21.91% 沪农商行从30.104%升至33.91% [4] - 14家银行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 较2023年减少1家 因邮储银行分红比例维持在30% [4] 代表性银行分红情况 - 招商银行是唯一分红总额超500亿元的股份制银行 达504.40亿元 分红比例超33% [3] - 宁波银行连续第二年增加分红 2024年方案为每10股派现9元 [3] - 中信银行2024年拟现金分红194.55亿元 分红比例提升至30.5% 连续6年持续提升 [5] - 郑州银行推出1.82亿元现金分红方案 分红比例9.69% 每10股派现0.2元 [5] 分红政策趋势 - 上市银行为响应新"国九条"政策号召 纷纷增加现金分红频次 [3] - 多家银行已发布2025年中期分红计划 沪农商行率先通过2025年中期分红安排议案 [3] - 兴业银行2019-2024年现金分红比例持续提升 从24.59%逐年增至30.73% [4]
9月起,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财政贴息!
搜狐财经· 2025-08-13 04:25
支持范围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重点领域包括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7大领域 [1] - 适用单笔5万元及以上消费 家用汽车领域涵盖汽车购置、车辆保险及维修 [1] - 养老生育领域包括适老化改造服务、养老机构服务、托育及辅助生育消费 [1] - 教育培训领域覆盖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1] - 文化旅游领域支持通过资质旅行机构购买国内旅游出行服务 [1] - 家居家装领域包含家庭装修、家电、厨卫用品及家具 [1] - 电子产品领域涉及手机、平板、个人电脑及智能穿戴设备 [1] - 健康医疗领域包含牙齿矫治、视力矫正和健康管理 [1] 贴息标准 - 贴息范围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 [3]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政策到期后可能延长期限或扩大范围 [3]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按实际消费贷款本金计算 最高不超过合同利率50% [4]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4] - 每名借款人在单一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 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4]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在单一机构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 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 [4] 贷款经办机构 - 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 [4] - 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光大、华夏、民生、招商、兴业、广发、平安、浦发、恒丰、浙商、渤海银行 [4] - 5家其他机构包括微众银行、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 [4]
9月1日起,个人消费贷款迎来“国补”!最高贴息3000元,23家银行可办理
搜狐财经· 2025-08-13 03:15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实施方案 自9月1日起实施至2026年8月31日 [3] - 中央财政承担90%补贴资金 居民在23家指定金融机构办理消费贷款可获得最高3000元财政贴息 [3] - 贴息范围分为两类: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全覆盖 大额消费聚焦家用汽车、养老生育等七大重点领域 单笔超5万元部分不享受贴息 [5] - 政策设计3000元封顶贴息额度 对应30万元消费 既避免过度信贷又能撬动大宗商品销售 [5] 金融机构覆盖范围 - 六大国有银行全数入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 [10] - 十二家股份制银行同步覆盖:中信、光大、华夏、民生、招商、兴业、广发、平安、浦发、恒丰、浙商、渤海银行 [10] - 五家特色金融机构入选:微众银行、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 [10] - 政策鼓励地方政府自行补贴本地金融机构 地方银行未列入国家名单 [10] 消费者受益机制 - 财政每年补贴贷款本金的1% 补贴金额不超过合同利率的50% [7] - 举例说明:3年期10万元购车贷款年利率4% 原本年利息支出4000元 财政贴息1%即1000元 相当于降低25%利息成本 [7][9] - 三年累计节省利息3000元达到个人单机构贴息上限 消费者可采用多机构组合策略实现3000元封顶收益最大化 [7][9] - 贴息资金通过直通流程发放 银行在结息日直接从应付利息中扣除财政承担部分 [12] 政策实施效果 - 四川省试点期间(4月1日至9月30日)对汽车、电子产品等四类消费给予1.5%财政贴息 单笔最高3000元 [14] - 政策实施三个月后 成都某新能源汽车展厅贷款购车比例从15%飙升至40% [14] - 地方政府积极行动 省级财政需承担10%贴息资金 浙江、广东等消费大省酝酿配套政策 [14] - 建设银行广州天河区客户经理单日接听23个咨询贴息贷款电话 咨询需求旺盛 [16] 行业影响分析 - 这是我国首次大规模运用财政资金直接补贴居民消费信贷 1%贴息撬动万亿级消费市场 [16] - 政策将家电、家居等品类全部纳入 预计引发新一轮消费热潮 [14] - 银行建立消费信息识别系统防止资金挪用 财政部组织抽查监督 套取贴息资金行为纳入个人征信记录 [12] - 政策有效推动"不敢消费"的普通家庭跨过消费门槛 促进消费升级浪潮 [17]
六大行,集体官宣!
中国基金报· 2025-08-13 03:09
政策背景 - 财政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三部门联合制定《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旨在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2] - 政策覆盖国有六大行、12家全国性股份行及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16] 国有大行响应 - 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率先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2] - 工商银行依据财金〔2025〕80号、81号文件推进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工作,强调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5] - 中国银行等国有大行陆续跟进公告,具体实施细则将通过官方渠道发布[6] 股份行动态 - 招商银行、广发银行等股份行宣布依法推进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优化办理流程并简化手续[12][13][14] - 广发银行明确自2025年9月1日起实施贴息,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操作指引[14] 行业规范与风险提示 - 所有参与银行均声明不收取贴息业务费用,提醒用户防范非官方渠道的诈骗行为[5][14][16] - 部分非名单内机构(如资产管理公司)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虚假贴息公告,涉及过桥资金、信用贷等业务,需警惕[16]
六大行,集体官宣!
中国基金报· 2025-08-13 03:06
国有六大行及股份行响应财政贴息政策 - 财政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国有六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集体响应,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2][17] - 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率先响应政策,其他国有大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同步跟进 [2][4][5][9] - 招商银行、浙商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股份行也陆续发布公告,宣布对符合要求的贷款进行贴息 [11] 贴息政策覆盖机构范围 - 政策明确三类贷款经办机构: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行(包括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如微众银行、蚂蚁消费金融等) [17] - 部分非名单内的"资产管理公司"试图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虚假贴息公告,涉及过桥资金、质押贷等业务,需警惕非正规渠道风险 [17] 银行执行细节 - 各家银行强调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业务时不收取任何费用,提醒用户防范诈骗,仅通过官方渠道办理 [17]
9月起,对这些贷款进行贴息
搜狐财经· 2025-08-12 13:58
政策支持范围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涵盖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1]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涵盖中信银行 中国光大银行 华夏银行 中国民生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广发银行 平安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恒丰银行 浙商银行 渤海银行[1]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涵盖深圳前海微众银行 重庆蚂蚁消费金融 招联消费金融 兴业消费金融 中银消费金融[2] 重点支持领域 - 家用汽车领域包括汽车购置 车辆保险及维修[4] - 养老生育领域包括家庭适老化改造服务 养老机构和养老社区服务 托育 辅助生育消费[4] - 教育培训领域包括资格证书培训考试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8] - 文化旅游领域支持通过具备资质的旅行机构购买国内旅游出行服务[8] - 家居家装领域包括家庭装修 家用电器 厨卫用品 家具[8] - 电子产品领域包括购买手机 平板 个人电脑 智能穿戴设备[8] - 健康医疗领域包括牙齿矫治 视力矫正 健康管理[8] 政策执行细则 - 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5]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5]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5]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6] - 中央财政承担贴息资金90% 省级财政承担10%[6]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 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6]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 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6]
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多家银行火速积极响应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13:24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 明确对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发放的贷款进行贴息 [1] - 贷款需在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签订合同且资金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1] - 财政部门按贷款本金进行贴息,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1]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单户贴息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2] - 贴息贷款包括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且不得重复享受其他中央财政贴息政策 [2]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 居民个人在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使用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实际用于消费可享受贴息 [3]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 [3]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每名借款人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3]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贴息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3] 银行机构响应与实施 -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积极研究落实贴息政策以降低融资成本 [5] - 农业银行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6] - 邮储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均发布公告称将依法推进贴息政策组织实施工作 [7][9][13][16] 政策目标与行业影响 - 贴息政策通过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和经营主体融资成本,从供需两端发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4] - 政策有助于激发经营主体和居民有效融资需求,扩大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贷款投放 [4] - 贴息政策是首次推出,后续可能根据实施效果对贴息比例、覆盖范围、经办机构等进行优化 [5]
利好刷屏!农行、邮储、浦发、浙商等集体宣布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13:07
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 财政部等九部门发布《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旨在提振消费和扩大内需 [1] - 政策对8类消费服务业经营主体(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发放的贷款进行贴息,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2][3]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4]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 - 对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的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进行贴息,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5][6]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 [6]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6] 政策影响与意义 - 政策通过财政贴息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发力提振消费 [7][8] - 贴息政策有助于激发相关经营主体和居民有效融资需求,扩大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投放 [8] - 政策精准定位行业及目标群体,提高执行效率和市场响应度 [9] 银行响应情况 - 农业银行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10][13] - 邮储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等也发布公告表示将依法依规推进贴息政策的组织实施工作 [20][22][26][29][30] -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正在积极研究落实贴息政策 [10]
9月起,这些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财政贴息!
搜狐财经· 2025-08-12 12:02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并释放消费潜力 [1][7] - 政策执行期至2025年 后续可视效果延长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 [5]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5][8] 支持范围与标准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贷款可享受贴息 单笔5万元以上贷款覆盖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 [4][5][14] - 家用汽车领域包括购置、保险及维修 养老生育领域涵盖适老化改造、养老机构服务及辅助生育消费 [4][14]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5][8] - 每名借款人在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 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对应10万元消费金额) [5][8] 参与机构 - 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 [5][9] - 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 [5][9] - 5家其他消费贷款机构:微众银行、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 [5][9] - 鼓励地方财政部门对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贴息支持以扩大覆盖面 [9] 组织实施流程 - 贷款机构需在政策发布30天内向财政部提交贴息资金预拨申请 [10] - 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自主授信 结息时直接扣减财政贴息部分并通过短信或APP通知借款人 [10] - 省级机构每季度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向省级财政和金融监管局报送贴息资金申请 [11] - 省级财政部门在收到金融监管局汇总数据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季度贴息资金审核拨付 [11] - 政策期满后30个工作日内机构需提交贴息资金清算申请 省级财政部门在20个工作日内向财政部报送清算报告 [12] 资金监管机制 - 财政部将组织抽查监督 发现问题采取约谈、通报或加倍扣减预算等措施 [13] - 对挪用于非消费领域或套取贴息资金的行为 财政部门将追回资金并依法处理 [15] - 借款人违法违规套取资金的行为将被纳入个人征信记录 [15]
9月起,这些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财政贴息→
搜狐财经· 2025-08-12 10:48
政策支持范围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 [2][3] - 5万元以上消费贴息上限为5万元消费额度 政策到期后可能延长期限或扩大范围 [3] - 重点领域包括家用汽车 养老生育 教育培训 文化旅游 家居家装 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 [2][4] 金融机构参与 - 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参与贴息政策执行 包括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 [3] - 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 包括中信 光大 华夏 民生 招商 兴业 广发 平安 浦发 恒丰 浙商和渤海银行 [3] - 5家其他消费贷款机构参与 包括微众银行 蚂蚁消金 招联消金 兴业消金和中银消金 [3] 贴息标准细节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按符合条件的消费贷款本金计算 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3] - 中央财政承担贴息资金90% 省级财政承担10% 贷款合同利率需符合利率自律约定 [3] - 每名借款人在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 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 [3]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在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 对应10万元消费金额 [3] 重点消费领域 - 家用汽车领域涵盖汽车购置 车辆保险及维修消费 [2] - 养老生育领域包括适老化改造服务 养老机构服务 托育和辅助生育消费 [2] - 教育培训领域支持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2] - 文化旅游领域通过资质旅行机构购买国内旅游出行服务 [2] - 家居家装领域包含家庭装修 家用电器 厨卫用品和家具消费 [2] - 电子产品领域覆盖手机 平板 个人电脑和智能穿戴设备购买 [4] - 健康医疗领域包括牙齿矫治 视力矫正和健康管理消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