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智航(688277)

搜索文档
下沉、出海、卷技术,国产手术机器人等待价值回归
钛媒体APP· 2025-08-27 09:49
行业背景与市场格局 - 手术机器人技术从科幻场景快速照进现实 以达芬奇系统为代表让微创方法实施复杂外科手术成为可能[1][3] - 直觉外科公司长期垄断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 占据约60%份额 其达芬奇系统构建了技术与商业壁垒[3][5] -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预计2026年规模达38.4亿美元 增速高达44.3% 市场处于爆发前夜[9] 国产企业崛起与技术进步 - 国产手术机器人价格仅为达芬奇三分之一左右 以价格优势切入市场[7] - 国内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壁垒 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跨越 2020-2022年行业融资总额超过200亿元[7][8] - 国产企业通过差异化创新构建竞争力 如图迈机器人新增力反馈技术 雅客智慧推出自主式口腔种植牙手术机器人系统[19] 资本市场表现与融资环境 - 天智航2020年科创板上市首日暴涨超十倍 股价一度突破140元 但目前已回落至20.43元左右[11] - 2024年手术机器人赛道融资明显遇冷 全年仅完成9笔融资 较往年火热场面大幅降温[13] - 资本市场对亏损容忍度降低 投资者更注重确定性 成功融资企业均取得确定性进展如海外订单或临床试验完成[13] 商业化挑战与瓶颈 - 医院采购流程漫长 需跨年度立项申报 显著拉长企业销售周期[15] - 机器人手术开机费1万-4万元 总费用较传统手术高2万-5万元 患者自费比例超70% 医保覆盖有限[16] - 培训周期需3-6个月 基层医生年手术量低于50例 全国仅12家三甲医院获批国家级培训中心[16] - 医疗事故责任认定机制尚未明确 影响医院推进机器人手术的积极性[16] 市场策略调整与出海进展 - 企业转向基层医疗市场下沉 2025年1-5月国产手术机器人中标量同比增长82.9% 县级医院新增装机量大幅提升[20] - 政策推动设备下沉 国家卫健委简化审批流程 扩大配置证覆盖范围 重点向中西部及基层医疗机构倾斜[20] - 出海成为重要增长路径 微创机器人2024年营收2.57亿元同比增长146% 国际市场取得超20台商业化订单[23] - 精锋医疗全球累计订单突破70台 海外订单超30台进入近20个国家 完成规模化出海跨越[23]
腔镜手术机器人:微创精准者:腔镜手术机器人引领外科手术精度革命,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8-25 12:38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4] 核心观点 - 腔镜手术机器人行业是结合腔镜与机器人技术的高端医疗设备 主要应用于泌尿外科等领域 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等优势 [4] - 行业受政策严格监管 需经过系统注册审批流程 产业协同度高 涉及多个高精度工业领域 [4] - 中国本土企业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技术壁垒高 研发周期长 需跨学科团队和持续资本投入 [4] - 行业规模迅速扩张 得益于国产化突破和采购成本下降 [4] - 未来国产企业竞争加剧 预计出现出清潮 但高端错位竞争格局初现 长期或形成"寡头+细分专攻"格局 [4] 行业定义与分类 - 腔镜手术机器人是指结合腔镜技术与机器人辅助操作系统的高端医疗设备 主要由医生控制台 患者手术平台 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 手术器械及附件组成 [5] - 系统通过医生在控制台的操作实现对手术器械的精确控制 辅助完成复杂的微创手术操作 [5] - 主要应用于泌尿外科 妇科 普外科等领域 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 精度高等优势 [5] - 与传统腔镜手术相比 通过智能算法和机械放大效应可显著降低因医生疲劳或抖动带来的风险 [5] - 按照手术技术分为多孔和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两大类 [5] - 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需在患者腹部建立多个操作通道 适用于复杂胃肠手术 妇科手术 泌尿科手术及胸腔镜手术等多个科室 [6] - 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通过单一手术切口插入多个柔性机械臂与内窥镜 旨在减少手术创伤 降低术后疼痛 提升美观性 [6] 行业特征 - 研发周期长 政策监管严格 腔镜手术机器人属于高风险第三类医疗器械 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全流程严格监管 [6] - 注册周期通常长达5年以上 临床试验平均周期超过36个月 涉及至少3–5家三甲医院开展多中心试验 [6] - 单一产品试验总成本普遍在2,000–5,000万元人民币之间 例如微创医疗的腔镜手术机器人项目累计投入超过3亿元人民币 [6][7] - 产业协同度高 融合精密制造 传感控制 图像识别 生物材料等多个领域技术 [8] - 以微创医疗为例 其整机系统关键组件来自超过30家专业供应商 构建完整且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8] - 截至2024年累计已在全国21个省份近60家医院完成超过1,500例临床手术 其中高难度术式超过1,100例 [8] - 国产化率从2023年的32.6%提升至2024年的48.9% 全国年销量突破100台 同比增长超100% [8] - 技术壁垒高 专利防护强 核心能力在于在狭窄腔体内完成高精度 低延迟的远程操作 [9] - 关键性能指标包括手术器械尖端控制精度需达亚毫米级(0.1mm级) 系统响应延迟要求控制在100毫秒以内 术中图像帧率稳定维持在>30fps [9] - 截至2024年底 图迈医疗已累计申请腔镜手术机器人相关专利超过1,300项 其中核心发明专利占比超过60% [9]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85–2000年)代表性事件包括1985年工业机器人PUMA560首次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 以及1992年ROBODOC用于骨科髋关节置换术 [10][11] - 启动期(2000–2021年)2000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 标志行业进入商业化阶段 [10][13] - 2006年达芬奇系统在中国解放军总医院完成首例机器人辅助手术 2009年图迈医疗在中国成立并启动自主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研发 [13] - 高速发展期(2021年至今)中国企业如微创医疗 威高 航天长峰等完成多款腔镜手术机器人临床注册与上市 [10][15] - 2023年上半年全国手术机器人招标公告数量显著上升 腔镜 骨科和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成为热门产品 [15] 产业链分析 - 上游核心部件供应直接决定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性能上限 并通过成本结构影响中游厂商的市场化能力和下游的临床推广效率 [17] - 图像系统需持续输出≥30fps的高分辨率三维图像 目前业内广泛采用的IMX253系列传感器最高支持75fps [17] - 2024年中国减速器市场规模约为1,447亿元 同比增长9.5% 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市占率提升至51.6% 较2023年同期增长4.5个百分点 [17][18] - 中游环节为核心 成本结构呈现显著集中 以IntuitiveSurgical为例 2024年全年营收为83.5亿美元 产品制造成本达到约30亿美元 占比约36% [19] - 机械臂与成像导航系统合计成本占制造成本的70%以上 IntuitiveSurgical研发费用占营收的10% 毛利率高达69.1% [19] - 上游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壁垒决定产业准入门槛与发展速度 核心零部件包括伺服系统 减速器和控制器 [23] - 截止到2024年 减速器 伺服系统和控制器分别占整机成本的35% 20%和15% 三者合计占比达70% [24] - 高精尖部件依赖进口 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普遍偏低 精密传动国产化率不足40% 图像处理系统国产化率约为30%-40% [25] - 控制系统国产替代率不超过25% 力反馈和扭矩传感器自主率低于30% 材料端国产替代率在30%-50%之间 [25] - 上游环节整体自主化率仅为30%-40% [25] - 中游头部企业率先实现量产交付 国产腔镜机器人进入临床主流应用 [29] - 微创医疗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于2024年完成超过1,500例临床手术试验 累计装机39台 [30] - 达芬奇系统截至2024年在中国累计装机超460台 完成手术超过67万人次 [30] - 软硬件核心环节自主可控率提升 系统整合能力构建竞争壁垒 [31] - 微创医疗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实现5G远程手术延迟低于40ms 成功率100% 累计完成远程手术超过120例 [31] - 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65% [31] - 下游重点三甲医院率先引入 试点推广形成示范效应 [35] - 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在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完成首台商业化装机并开展400余例临床验证手术 [35] -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装机首月成功完成29例复杂大手术 [35] - 目前已上线30余家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 累计认证数百位主刀医生 [35] - 术式成本下降带动普及 医院和医生接受度逐步提高 [36] - "十四五"规划中新增规划设备超过3,528台 远高于"十三五"期间的225台 设备数量增幅超过218% [36] - 2024年中国腔镜机器人目标术式的年手术总量约为791万例 若渗透率提升至50% 预计相关手术量将达395.5万例 [36] - 国产设备单台手术费用可降至进口达芬奇机器的50%–60% 部分手术耗材已控制在1万元以内 [36] 行业规模 - 2022年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31.2亿元人民币 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98.4亿元人民币 年复合增长率为33.3% [37] - 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扩大至351.6亿元人民币 2026年至2030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7.5% [37] - 设备 耗材与服务三大板块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0.7% 29.9%和19.9% [37] - 国产化突破显著降低采购成本 推动医院集中采购放量 [38] - 进口"达芬奇"设备中标价格普遍在2,000万–3,000万元区间 国产品牌中标价大幅下降至600万–1,400万元之间 [38] - 达芬奇国产型号IS4000CN从1,800万直降至1,300万–1,450万元 2024年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中标量超过25台 [38] - 2024年前三个季度达芬奇国内装机仅28台 同比下降近30% 而同期国产品牌累计中标突破31台 [38] - 2020年全国腔镜手术机器人装机约为350台 至2023年增长至800台以上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 [38] - 国产品牌的渗透率由不足10%上升至35%以上 [38] - 政策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 推动行业快速起量 [39] - "十四五"期间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新增配置证达559台 较"十三五"期间225台增加了约149% [39] - 截至2024年全国各地已累计发放超240张腔镜机器人配置证 [39] - 从2021年到2024年 全国三甲医院中配置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数量由不足20家迅速扩大到超过80家 [40] - 未来国产企业数量众多 短期内竞争将加剧并出现出清潮 [41] - 截至2024年底国内已有超过10款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此外仍有20余款产品处于注册或临床试验阶段 [41] - 高端错位竞争格局初现 长期或形成"寡头+细分专攻"格局 [42] - 直觉外科的达芬奇机器人全球累计装机量已超过9,600台 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 [42] - 微创医疗旗下"图迈"机器人预计将在2026年完成79,694例手术 [42] - 中小企业聚焦于特定术式或特定应用场景 例如唯精医疗在狭小空间精细化术式中布局微型机械臂 瑞龙外科采用模块化分体设计 [42] 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以下梯队情况 第一梯队有直观医疗 微创医疗 术锐医疗 思哲瑞 山东威高集团等 [48] - 第二梯队有精锋医疗 瑞尔博 朝聚医疗 博联睿等 第三梯队有东软汉鼎 术本智能 朗呈医疗 瀚海医疗等初创企业 [48] - 竞争格局的核心原因在于进口巨头早期进入和国产替代政策启动时间滞后 造成技术代差和市场时差 [49] - 截至2024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已累计完成超40万例手术 覆盖全国近300家三甲医院 [49] - 中国首个获批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产品直到2021年才获得国家药监局注册证 国产企业在市场化路径上至少落后15年 [49] - 研发与注册周期长导致中国企业积累滞后 产品从原型设计到最终获得批准周期普遍长达5–10年 [50] - 图迈医疗自2009年启动研发历时13年方于2022年获得上市批准 [50] - 未来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趋势 头部企业将通过技术和资金优势持续拉大差距 [51] - 进口达芬奇系统定价高昂 历史标价普遍在2,000万至3,000万元每台 年维护费约150万元 [51] - 国产品牌竞标报价多在900万至1,700万元/台 思哲睿SR1000型号中标价仅538万元 售价不到进口机器人的25% [51] - 数据闭环能力将重构竞争门槛 [52] - 微创医疗公司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于2024年已完成超过1,000台手术 形成结构化的真实世界临床数据集 [52] - 其系统算法模型迭代周期缩短至6个月 而中小企业算法优化周期普遍超过12个月 [52] 上市公司速览 -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总市值411.8亿 营收规模9923.7万 同比增长108.5% 毛利率47.4% [54] - 山东威高集团总市值220.8亿 营收规模69.0亿 同比增长-1.1% [54] -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营收规模1.3亿元 同比增长58.6% 毛利率68.8% [55] 企业分析 - 微创医疗具备强大的母公司支持和成熟的产业协同优势 其"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是国内首个获得NMPA批准的国产四臂系统 [59] - 精锋医疗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 专注于腔镜手术机器人的精密机械设计和智能控制系统 在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数量和专利储备上表现突出 [63] - 思哲瑞专注于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的自主研发 技术实力突出 拥有多项核心专利 涵盖机器人手术精密控制 视觉导航等关键技术 [67] - 术锐医疗具备较早的产品注册和市场准入优势 拥有多款获批产品 覆盖不同手术场景 临床装机量领先 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72]
天智航U(688277)8月25日主力资金净流入2235.87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8-25 08:53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2025年8月25日收盘价20.17元人民币 单日上涨1.2% 换手率3.59% 成交量16.26万手 成交金额3.29亿元人民币 [1] - 主力资金净流入2235.87万元人民币 占成交额6.79% 其中超大单净流入1517.35万元人民币(占比4.61%) 大单净流入718.52万元人民币(占比2.18%) [1] - 中单资金净流出856.55万元人民币(占比2.6%) 小单资金净流出1379.31万元人民币(占比4.19%) [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5858.38万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02.40% 归属净利润1320.49万元人民币 同比减少31.22% [1] - 扣非净利润3124.68万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1.17% 流动比率3.330 速动比率3.092 资产负债率23.85% [1] 公司基本情况 -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 位于北京市 从事专用设备制造业 法定代表人张送根 [1] - 注册资本44939.1939万元人民币 实缴资本13181万元人民币 [1] 企业运营与资产结构 - 对外投资16家企业 参与招投标项目245次 拥有商标信息55条 专利信息520条 行政许可31个 [2]
机器人售卖医疗器械,深市规模最大的机器人ETF(159770)近5个交易日累计“吸金”近3.9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02:32
机器人ETF市场表现 - 机器人ETF(159770)下跌1.28% 换手率超2.8% 成交额达2.06亿元[1] - 近5日累计净流入资金3.9亿元 昨日单日净流入2200万元[1] - 基金份额和规模在深市同标产品中位居首位[1] 成分股及产品结构 - 东杰智能涨幅超6% 天智航-U/瑞松科技/禾川科技跟涨[1] - 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 覆盖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服务业[1] - 重仓股包含汇川技术/科大讯飞/石头科技 配备两只场外联接基金[1]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展 - 人形机器人Galbot实现常态化运营150天 完成数万单配送订单[2] - 机器人售卖第三类医疗器械需取得经营许可证 质量监管标准与传统企业一致[2] - 智慧零售解决方案在北京海淀区率先落地应用[2] 行业发展趋势 - 机器人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商业化落地进程加速[2] - 传感器作为核心硬件载体 技术迭代驱动智能等级跃迁[2] -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迎来"从0至1"投资机遇 市场空间有望超越汽车产业[2]
国产手术机器人终局猜想
36氪· 2025-08-13 01:20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国产手术机器人厂商面临商业化瓶颈、融资锐减及医药反腐等多重压力 业绩阶段性承压 部分企业寻求出售或破产清算 [1][2] - 2020年天智航科创板上市后吸引大量企业涌入赛道 2024年骨科手术机器人获批27款注册证 远超腔镜等其他类别 但商业化远未达预期 [3] - 行业陷入同质化竞争和内卷 支付体系未完全理顺 仅上海、北京等地将部分项目纳入医保 DRG/DIP改革下医院成本敏感度上升 [5][6] 商业化关键路径 - 必须通过大量临床数据证明产品能缩短手术时间、加快病床周转、减少康复期及降低并发症率 以获取医院采购动力 [3]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通过持续临床验证成功 Mako在中国突破20000台手术量后迎来增长 天智航天玑系列覆盖200多家医院 手术量超110000台 [4] - 临床数据驱动产品迭代和AI算法训练 耗材与服务收入带来稳定性 形成正向循环飞轮效应 [5] 出海战略与机遇 - 欧美市场支付体系更完备 医院更看重卫生经济学价值 出海成为国内厂商获取新增量的途径 [7] - 出海需搭建海外临床培训体系与全周期服务网络 服务断层可能导致生存危机 需投入巨额资金组建本地化团队 [8] - 天智航天玑系列获CE认证 技术指标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正研发以机器人系统为核心的相关技术 打造骨科手术智能平台 [9][10] 市场前景与政策支持 -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预计2026年规模达38.4亿美元 增速44.3% [2] - 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 构建覆盖研发、审批、生产、临床应用及国际竞争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决心抢占全球技术与产业高地 [13] - 行业临界点已现 通过技术、性价比、临床验证和产品生态形成正向循环 加速国产替代和出海拓展 [13]
天智航U(688277)8月11日主力资金净流出2911.80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8-11 12:43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2025年8月11日收盘价19.02元 单日上涨0.58% 换手率2.26% 成交量10.23万手 成交金额1.95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2911.80万元 占成交额14.94% 其中超大单净流出603.81万元(占比3.1%) 大单净流出2307.99万元(占比11.84%) [1] - 中小单资金流向分化 中单净流出716.60万元(占比3.68%) 小单净流入2195.19万元(占比11.26%) [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5858.38万元 同比大幅增长102.40% [1] - 归属净利润1320.49万元 同比下降31.22% 扣非净利润3124.68万元 同比增长21.17% [1] - 流动比率3.330 速动比率3.092 资产负债率23.85% 显示良好偿债能力 [1] 公司基本情况 -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 总部位于北京 属专用设备制造业 [1] - 注册资本44939.1939万元人民币 实缴资本13181万元人民币 法定代表人张送根 [1] - 对外投资16家企业 参与招投标245次 拥有商标55条 专利519条 行政许可31个 [2] 业务规模与知识产权 - 知识产权储备丰富 专利信息达519条 商标信息55条 体现技术密集型特征 [2] - 行政许可31个 显示行业准入资格完备 对外投资企业16家表明业务拓展活跃 [2]
天智航现2笔大宗交易 合计成交30.00万股
证券时报网· 2025-08-08 13:40
大宗交易情况 - 8月8日发生2笔大宗交易,合计成交量30万股,成交金额510.6万元,成交价格均为17.02元,相对当日收盘价折价9.99% [2] - 近3个月内累计发生4笔大宗交易,合计成交金额940.8万元 [2] - 两笔交易的买方均为中信证券总部(非营业场所),卖方均为国投证券江苏分公司 [2] 二级市场表现 - 8月8日收盘价18.91元,下跌2.02%,日换手率3.40%,成交额2.93亿元 [2] - 近5日累计上涨8.06%,资金净流入2282.99万元 [2]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566.6万元 [2] 融资融券数据 - 最新融资余额2.63亿元,近5日增加3148.95万元,增幅13.60% [2]
天智航今日大宗交易折价成交30万股,成交额510.6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8-08 09:42
交易数据 - 天智航(688277)于2025-08-08成交价为17.02元 成交金额为255.3万元 成交量为15万股 [1] - 买入营业部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部(非营业场所) [1] - 卖出营业部为国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1]
143只个股连续5日或5日以上获融资净买入
证券时报网· 2025-08-08 03:31
融资净买入天数统计 - 沪深两市共有143只个股连续5日或5日以上获融资净买入 [1] - 惠城环保连续19个交易日获净买入 为天数最多个股 [1] - 中国宝安连续13个交易日获净买入 位列第二 [1] - 济川药业连续12个交易日获净买入 位列第三 [1] - 天智航与浙江交科均连续11个交易日获净买入 [1] - 中国高科 海正药业 彩讯股份 泰晶科技 赛伦生物 探路者均连续10个交易日获净买入 [1]
117只个股连续5日或5日以上获融资净买入
证券时报网· 2025-08-07 03:36
融资净买入概况 - 沪深两市共有117只个股连续5日或5日以上获融资净买入 [1] 连续净买入天数排名 - 城地香江和惠城环保连续18个交易日获净买入 天数并列第一 [1] - 聚和材料连续15个交易日获净买入 [1] - 中国宝安连续12个交易日获净买入 [1] - 久日新材 新里程 济川药业均连续11个交易日获净买入 [1] - 藏格矿业 天智航 浙江交科均连续10个交易日获净买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