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图迈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微创机器人─B(02252.HK):出海收入爆发 业绩快速增长
格隆汇· 2025-09-17 11:28
财务表现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76亿元,同比增长77.04% [1] - 年内溢利-1.15亿元,同比减亏,股东应占溢利-1.13亿元,同比减亏,经调整净溢利-0.97亿元,同比减亏 [1] - 毛利率40.70%,同比下降6.67个百分点 [1] - 销售及营销开支绝对值0.80亿元,同比下降12.81%,费用率45.77%,同比下降47.16个百分点 [1] - 行政开支绝对值0.18亿元,同比下降39.96%,费用率10.28%,同比下降20.03个百分点 [1] - 研发成本绝对值0.89亿元,同比下降46.02%,费用率50.44%,同比下降115个百分点 [1] - 年内溢利率-65.41%,同比提升217个百分点,经调整净溢利率-55.27%,同比提升165个百分点 [1] 产品商业化进展 - 图迈机器人全球累计商业化突破80台,商业化装机突破60台,报告期内实现全球商业化装机22台,其中海外市场16台 [2] - 鸿鹄机器人报告期内新签订单十余台,全球累计订单突破55台 [2] - RONE介入机器人完成5家上海头部公立医院商业化装机,开展手术过百例 [2] - 公司全球腔镜、骨科、血管介入核心产品累计综合订单接近150台,产品组合累计商业化装机突破100台 [2] 区域市场表现 - 中国区域收入0.73亿元,同比增长14.97% [2] - 亚太非中国区收入0.48亿元,同比增长329% [2] - 欧美收入0.47亿元,同比增长168% [2] - 非洲收入0.07亿元,同比增长8.28% [2] 产品管线进展 - 图迈远程手术全科室应用于2025年4月获得NMP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款获批全科室远程手术的腔镜机器人系统 [2] - 图迈单孔腔镜机器人于2025年2月获得NMPA批准上市,报告期内获得阿联酋注册批准启动海外商业化 [2] 业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93亿元、8.44亿元、11.93亿元 [3]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9亿元、-0.32亿元、1.25亿元 [3]
微创机器人-B(02252):出海收入爆发,业绩快速增长
东北证券· 2025-09-16 07:45
投资评级 - 增持评级 [4][6]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半年报实现营收1.76亿元,同比增长77.04%,年内溢利-1.15亿元(同比减亏),股东应占溢利-1.13亿元(同比减亏),经调整净溢利-0.97亿元(同比减亏)[1] - 收入高增长主要受益于海外市场加速放量及费用优化,规模效应持续体现[2] - 公司作为国内手术机器人龙头,受益于国产替代政策支持及海外市场拓展,核心产品加速放量[4] 财务表现 - 报告期内毛利率40.70%,同比下降6.67个百分点[2] - 期间费用率显著优化:销售及营销开支率45.77%(同比下降47.16个百分点),绝对值0.80亿元(同比下降12.81%);行政开支率10.28%(同比下降20.03个百分点),绝对值0.18亿元(同比下降39.96%);研发成本率50.44%(同比下降115个百分点),绝对值0.89亿元(同比下降46.02%)[2] - 盈利能力提升:年内溢利率-65.41%(同比提升217个百分点),经调整净溢利率-55.27%(同比提升165个百分点)[2]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93亿元/8.44亿元/11.9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9亿元/-0.32亿元/1.25亿元[4] - 对应市盈率分别为-145X/-850X/219X[4] 业务进展 - 按机器人类型划分:图迈机器人全球累计商业化突破80台,商业化装机突破60台,报告期内实现全球市场商业化装机22台(其中16台为海外市场);鸿鹄机器人报告期内新签订单十余台,全球累计订单突破55台;R-ONE介入机器人完成5家上海头部公立医院商业化装机,开展手术过百例[3] - 按地理区域划分:中国区域收入0.73亿元(同比增长14.97%),亚太非中国区收入0.48亿元(同比增长329%),欧美收入0.47亿元(同比增长168%),非洲收入0.07亿元(同比增长8.28%)[3] - 全球腔镜、骨科、血管介入核心产品累计综合订单接近150台,产品组合累计商业化装机突破100台[3] 产品管线 - 图迈远程手术全科室应用于2025年4月获得NMP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款获批全科室远程手术的腔镜机器人系统[3] - 图迈单孔腔镜机器人于2025年2月获得NMPA批准上市,报告期内获得阿联酋注册批准启动海外商业化[3] 市场表现 - 股价表现优异:1个月绝对收益28%,3个月绝对收益74%,12个月绝对收益294%[8] - 相对收益显著:1个月相对收益24%,3个月相对收益63%,12个月相对收益242%[8] - 总市值30.01亿港元,总股本1.031亿股[6]
共筑健康丝路,“一带一路”医生用上国产手术机器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6 03:26
公司技术实力与产品特性 - 图迈机器人是国内唯一具备力反馈功能的腔镜手术机器人 在全球范围内率先使用实时融合荧光三维电子胸腹腔内窥镜 大幅提升手术效率与安全性[3] - 国产手术机器人正加速实现从技术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 在国际展会上获得外国参会者广泛关注与好评[5] - 公司通过构建"概念验证-技术熟化-产品迭代-应用推广"全链条服务体系 深度融合临床 工程与市场资源 助力企业跨越研发到商业化的关键阶段[5] 国际市场推广与培训合作 - 国际培训吸引意大利 马来西亚 厄瓜多尔等10余个一带一路国家医疗专家参与 展示中国自主研发手术机器人性能[1] - 北京医院专家团队采用"理论讲解+实操示范+一对一指导"模式 确保各国医师精准掌握微创机器人手术核心技术[3] - 培训中心设有12间模拟真实临床环境的手术室及功能区域 配备数百台真实培训设备和数字化医疗教学方案[5] 行业发展战略与影响 - 通过技术输出与经验共享 助力一带一路国家跳过技术代差 直接对接国际前沿医疗水平[3] - 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促进先进医疗技术国际交流[3] - 创新医疗器械需跨越底层技术突破 审批监管 市场进院等多重鸿沟 北京通过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加速创新团队发展[5]
县城医院的未来,正在易主
虎嗅APP· 2025-08-30 03:25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长期被美国直觉外科公司垄断,其达芬奇系统占据约60%市场份额并构建了技术与商业壁垒 [4][7] - 中国本土企业正从技术研发、临床应用到商业模式全面突围,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跨越 [5][8][9] - 国产设备价格显著低于进口产品,例如博恩思手术机器人价格仅为达芬奇的三分之一左右 [8] 市场潜力与资本表现 -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预计2026年规模达38.4亿美元,年增速高达44.3% [10] - 2020-2022年行业发生近百起融资,披露总额超200亿元,但2024年融资明显降温,全年仅完成9笔融资 [9][16] - 行业具备高技术壁垒、高成长性和高利润率特征,直觉外科毛利率长期维持在70%,净利率超20% [10] 商业化挑战 - 医院采购流程漫长,涉及跨年度立项、预算申报与采购程序,显著拉长销售周期 [17] - 终端使用成本高昂:机器人手术开机费1万~4万元,总费用较传统手术高2万~5万元,患者自费比例超70% [18] - 医保覆盖有限,仅5省市将部分术式纳入医保且报销比例最高50%,全国性政策尚未出台 [18] - 培训体系不完善:操作培训需3~6个月,基层医生年手术量普遍低于50例,全国仅12家三甲医院获批国家级培训中心 [19] - 医疗事故责任认定机制尚未明确,影响医院推广意愿 [19] 企业战略调整 - 头部企业转向差异化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例如图迈机器人新增力反馈技术,雅客智慧推出首台自主式口腔种植牙手术机器人系统 [22][23] - 市场策略下沉基层:2025年1~5月国产手术机器人中标量同比增长82.9%,县级医院新增装机量一季度即等同2024年全年总和 [24] - 政策支持设备下沉,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腔镜手术机器人配置证向中西部及基层倾斜 [24] - 加速出海布局:微创机器人2024年营收2.57亿元(同比增长146%),国际市场取得超20台商业化订单;精锋医疗全球累计订单突破70台,海外进入近20个国家 [26] 技术发展现状 - 国产企业逐步突破精密制造、人工智能和5G技术等核心壁垒,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 [8] - 创新产品持续涌现,例如昂泰微精推出全球最微型显微手术机器人,实现在狭小空间的精准操作 [23]
县城医院的未来,正在易主
虎嗅· 2025-08-27 10:23
行业背景与市场格局 - 手术机器人技术从科幻场景快速照进现实 实现毫米级精度的微创手术 [1][2] - 直觉外科公司长期垄断全球市场 其达芬奇系统占据约60%份额并已迭代至第五代 [3][4] - 中国本土企业正从技术研发、临床应用到商业模式层面全面突围 推动产业格局深刻变革 [6] 国产化进程与竞争优势 - 价格成为国产企业核心突破口 国产设备售价仅为达芬奇系统的三分之一左右 [8][9] - 国内企业突破精密制造、人工智能和5G技术壁垒 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跨越 [10][11] - 资本在2020至2022年间密集布局 行业发生近百起融资且披露总额超200亿元 [12] 行业核心驱动因素 - 高技术壁垒形成天然护城河 融合多学科技术且研发周期长、审批严 [13] - 中国市场年手术量约6000万台 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达38.4亿美元且增速44.3% [13] - 商业模式盈利能力突出 行业龙头毛利率长期维持在70%左右且净利率超20% [14] 资本市场表现与调整 - 天智航作为骨科手术机器人第一股 股价从最高140元回落至20.43元 较峰值大幅缩水 [16][17] - 2024年融资活动显著降温 全年仅完成9笔融资 反映资本市场理性回调 [19] - 成功融资企业均取得确定性进展 如获得超20台海外订单或完成多中心临床试验 [21] 商业化挑战与瓶颈 - 医院采购流程漫长 需经历跨年度立项、预算申报与采购程序 [23] - 终端使用成本高昂 患者自费比例超70%且全国性医保覆盖政策尚未出台 [24] - 培训体系不完善 基层医生培训需自费1.5-3万元且财政补贴覆盖率不足30% [25] - 医疗事故责任认定机制缺失 制约医院推进机器人手术的积极性 [26] 企业战略转型与突围路径 - 头部企业转向差异化创新 通过力反馈技术、口腔种植系统等提升产品竞争力 [29][31] - 市场策略聚焦下沉市场 2025年1-5月国产设备中标量同比增长82.9%且县级医院装机量大幅提升 [32] - 出海成为重要增长极 微创机器人海外订单超20台 精锋医疗全球订单突破70台且覆盖近20个国家 [35] 行业发展趋势 - 资本降温推动行业走向价值验证阶段 从概念热捧转向技术、临床与商业化的平衡 [27][36] - 政策支持设备下沉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将配置证向中西部及基层医疗机构倾斜 [32] - 海外市场支付体系更完备 医院采购决策更注重卫生经济学价值与诊疗效率提升 [34]
下沉、出海、卷技术,国产手术机器人等待价值回归
钛媒体APP· 2025-08-27 09:49
行业背景与市场格局 - 手术机器人技术从科幻场景快速照进现实 以达芬奇系统为代表让微创方法实施复杂外科手术成为可能[1][3] - 直觉外科公司长期垄断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 占据约60%份额 其达芬奇系统构建了技术与商业壁垒[3][5] -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预计2026年规模达38.4亿美元 增速高达44.3% 市场处于爆发前夜[9] 国产企业崛起与技术进步 - 国产手术机器人价格仅为达芬奇三分之一左右 以价格优势切入市场[7] - 国内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壁垒 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跨越 2020-2022年行业融资总额超过200亿元[7][8] - 国产企业通过差异化创新构建竞争力 如图迈机器人新增力反馈技术 雅客智慧推出自主式口腔种植牙手术机器人系统[19] 资本市场表现与融资环境 - 天智航2020年科创板上市首日暴涨超十倍 股价一度突破140元 但目前已回落至20.43元左右[11] - 2024年手术机器人赛道融资明显遇冷 全年仅完成9笔融资 较往年火热场面大幅降温[13] - 资本市场对亏损容忍度降低 投资者更注重确定性 成功融资企业均取得确定性进展如海外订单或临床试验完成[13] 商业化挑战与瓶颈 - 医院采购流程漫长 需跨年度立项申报 显著拉长企业销售周期[15] - 机器人手术开机费1万-4万元 总费用较传统手术高2万-5万元 患者自费比例超70% 医保覆盖有限[16] - 培训周期需3-6个月 基层医生年手术量低于50例 全国仅12家三甲医院获批国家级培训中心[16] - 医疗事故责任认定机制尚未明确 影响医院推进机器人手术的积极性[16] 市场策略调整与出海进展 - 企业转向基层医疗市场下沉 2025年1-5月国产手术机器人中标量同比增长82.9% 县级医院新增装机量大幅提升[20] - 政策推动设备下沉 国家卫健委简化审批流程 扩大配置证覆盖范围 重点向中西部及基层医疗机构倾斜[20] - 出海成为重要增长路径 微创机器人2024年营收2.57亿元同比增长146% 国际市场取得超20台商业化订单[23] - 精锋医疗全球累计订单突破70台 海外订单超30台进入近20个国家 完成规模化出海跨越[23]
中泰首次远程手术操作在曼谷成功实施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31 02:10
行业技术突破 - 中泰首次成功实施跨国远程机器人手术 距离达2800公里 实现肾脏手术操作[1][2] - 手术过程图像清晰 操作精准 通信稳定 展现机器人远程复杂手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2] - 机器人辅助远程手术成为现代医学技术重要发展方向 具备多自由度及抗手抖动机械臂[5] 战略意义 - 标志着泰国在机器人手术领域国际协作 远程医疗和外科培训迈出关键一步[2] - 成为泰国推动建设国际医疗枢纽及高端医疗服务中心战略的重要里程碑[2] - 为缓解医疗资源均衡分配提供新途径 通过通信技术与手术机器人结合实现跨地域治疗[5] 政策支持 - 泰国公共卫生部将持续推动先进医疗科技引入与落地 强化区域医院能力建设[6] - 提升诊疗质量与可及性 特别惠及偏远及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患者[6] - 泰国卫生部高层及400余名国内外泌尿外科专家出席见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