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四创电子(600990)
icon
搜索文档
军工股大面积涨停
格隆汇APP· 2025-08-18 06:31
军工股市场表现 - A股市场军工股大面积涨停 包括高澜股份(300499)和中科海讯(300810)20CM涨停 凌云股份(600480) 天通股份(600330) 中电鑫龙(002298) 中鼎股份(000887) 四创电子(600990) 川润股份(002272) 中天火箭(003009) 华胜天成(600410) 烽火电子(000561) 国机精工 宝武镁业 光洋股份 伟隆股份 红豆股份 再升科技10CM涨停 [1] - 戈碧迦(835438)涨幅达20.84% 总市值64.84亿 年初至今涨幅183.54% [2] - 高澜股份(300499)涨幅20.02% 总市值94.44亿 年初至今涨幅53.47% [2] - 中科海讯(300810)涨幅19.99% 总市值64.41亿 年初至今涨幅183.85% [2] - 科思科技(688788)涨幅14.41% 总市值146亿 年初至今涨幅335.85% [2] - 海兰信(300065)涨幅10.71% 总市值165亿 年初至今涨幅179.88% [2] - 华胜天成(600410)涨幅10.00% 总市值227亿 年初至今涨幅185.92% [2] 阅兵相关消息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于2025年8月20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 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作战局少将副局长吴泽棵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阅兵指挥机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政治工作部少将副主任徐贵忠将介绍阅兵准备工作有关情况 [1] 其他表现突出个股 - 甲蒙环境(301018)涨幅12.29% 总市值192亿 年初至今涨幅87.65% [2] - 金天针业(688750)涨幅11.81% 总市值115亿 年初至今涨幅18.15% [2] - 利通科技(832225)涨幅11.22% 总市值39.12亿 年初至今涨幅205.02% [2] - 烽火电子(000561)涨幅10.00% 总市值137亿 年初至今涨幅79.19% [2]
2025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8-16 08:32
低空经济概述 - 低空经济指在距地平面垂直距离1000米以下空域内,以有人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融合载人、载物等多种场景飞行活动的综合经济形态 [1] - 相关产品包括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直升机等 [1] - 崛起源于传统地面交通压力、经济转型需求及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升级需求 [1] 政策支持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列为"新增长引擎",2025年进一步强调"安全健康发展" [1] - 国家发改委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司,统筹发展战略与空域管理改革 [14] -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实施,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保障 [1] - 全国30个省(区、市)将低空经济纳入政府工作重点 [1] 市场规模 - 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33.8% [2] - 预计2026年突破万亿元,达10644.6亿元 [2] - 2024年投融资事件达139起,金额321.04亿元 [2] - eVTOL投融资金额同比增长310% [2] 行业特征 - 企业数量超8000家且持续增长 [2] - 民用无人机实名登记数达198.7万架 [47] - eVTOL产业规模快速提升,2024年预计达32亿元 [47] - 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历经二十年推进,逐步下放管理权限至地方 [2] 区域发展 - 广东、江苏、浙江等为第一梯队 [2] - 长三角构建城际"空中走廊",推动交通一体化 [61] - 珠三角通过立法推动空域管理改革,为低空飞行商业化提供制度保障 [62] - 成渝经济圈聚焦山地特色与产业协同 [62] 全球格局 - 低空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三大区域 [64] - 中美两国处于领先地位 [64] - 美国拥有5000多个通用航空机场,在册航空器数量稳定保持在20万架以上 [64] - 中国在通用航空和无人机领域具备与美国相当的优势 [64] 产业链 - 上游包括原材料及零部件,如钢材、铝合金等关键原材料,以及芯片、电池等零部件 [70] - 中游涵盖低空经济核心部分,包括无人机、航空器等低空产品 [70] - 下游涉及低空经济+物流、农业、旅游、消防等多个领域 [70] 核心技术领域 - 宁德时代与峰飞航空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独家投资数亿美元 [74] - 万丰奥威全资子公司以1000万欧元收购德国eVTOL企业Volocopter核心资产 [76] - 英搏尔与亿航智能合作,负责向其提供满足技术指标要求的电机产品 [79] - 宗申动力积极布局无人机及eVTOL动力链建设 [80] 整机制造与运营服务 - 亿航智能EH216-S是全球首个三证齐全的eVTOL飞行器 [91] - 2025年3月28日,亿航智能取得全球首张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 [91] - 2024年,亿航智能交付216架EH216系列航空器,营收4.56亿元人民币 [91]
四创电子(600990)8月6日主力资金净流入7107.61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8-06 07:51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2025年8月6日收盘价28.76元,单日上涨3.49% [1] - 换手率8.77%,成交量23.59万手,成交金额6.74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入7107.61万元,占成交额10.55%,其中超大单净流入8035.12万元(占比11.93%),大单净流出927.50万元(占比1.38%) [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2.93亿元,同比减少13.67% [1] - 归属净利润2112.98万元,同比大幅减少178.96% [1] - 扣非净利润2300.01万元,同比增长13.57% [1] - 流动比率1.222,速动比率0.817,资产负债率67.50% [1] 公司基本情况 - 成立于2000年,位于合肥市,从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 - 注册资本27328.9812万人民币,实缴资本27328.9812万人民币 [1] - 法定代表人张成伟 [1] 企业经营活动 - 对外投资7家企业,参与招投标项目5000次 [2] - 拥有商标信息10条,专利信息1174条,行政许可40个 [2]
可控核聚变系列研究(一):终极能源?投资在东方欲晓时
华创证券· 2025-07-28 10:4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推荐(维持)[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曙光在即,预计未来三年实现从实验堆到工程堆的过渡,国内多个项目进展超预期,产业资本加大投入,海外以美国为首积极推动发展[4] - 资本开支扩张周期,材料设备企业或将充分受益,资本开支或超千亿且后续有望扩容,建议围绕国内产业链资本开支逻辑进行投资[4][7] 各目录总结 一、可控核聚变:前沿技术,终极能源?为何认为现在投资正当时? (一)可控核聚变:能源终极解决方案? - 核聚变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燃料储备近乎无限及超长周期可持续性,其燃料来源丰富,有望解决人类能源问题,可控核聚变或成解决能源问题的终极方案[14][15] (二)商业化曙光在即:投资在东方欲晓时 - 国内多个项目进展超预期,“环流三号”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合肥“BEST”装置提前启动总装,产业资本加大对可控核聚变领域投资,预计未来3 - 5年进入投资密集期[18][19][22] - 海外聚变产业化进程加快,美国拟简化新反应器审批程序,CFS与谷歌达成售电协议,谷歌布局可控核聚变领域,释放市场信心[23][24][26] (三)国内 vs 国际:聚变进展到哪个阶段? - 核聚变推进需经历科学可行性验证、工程可行性验证、示范堆、商业应用堆四个关键阶段,目前行业处于科学可行性验证阶段[27] - 国际研究进程中,ITER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核聚变研究项目,海外民间资本活跃,CFS和Helion融资规模大且有商业化进展,全球核聚变投资显著提速,中美领先[29][34][39] - 国内研究进程中,CFEDR从实验堆向示范堆战略升级,合肥BEST装置定位世界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且进度超预期,其他实验堆加速布局[42][44] 二、怎么投?资本开支扩张周期,材料设备企业或将充分受益 (一)整体看:资本开支或超千亿,后续有望继续扩容 - 国内主要核聚变项目预计投入达1455亿元,2025 - 2027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密集期,未来3 - 5年是投招标高峰,资本开支进程有望提速,带动下游材料及设备环节订单放量[45] (二)拆分看:聚焦磁体、真空室及电源三大核心环节 - 托卡马克装置有低温超导和高温超导两条技术路线,低温超导路线中磁体成本占比28%位列首位,高温超导路线中ARC项目磁体成本占比提升至46%,核心结论是磁体、真空室和电源系统价值量占比较高[49][50][56] (三)产业链梳理:上游聚焦战略材料,中游围绕高端制造 - 上游材料聚焦磁体材料、包层材料、燃料/靶、其他装备制造材料四类战略材料[61] - 中游制造覆盖设备制造、设备组装、工程建设三大工程维度,涉及磁体系统、真空系统等多种核心设备[62] - 下游运营包括发电与运维两个方面,发电是聚变电站将热能转化为电能并入电网售卖,运维包括设备运行监控等[63][66] 三、重点公司介绍 (一)中国核电:参股中国聚变能源公司,押注核聚变终极能源 - 中国核电拟参股投资中国聚变能源公司,增资后中国聚变能源公司注册资本达150亿元,看好公司核电在建机组落地后打开中长期增长空间[71][147] (二)联创光电:深耕高温超导磁体领域,参与星火一号建设 - 公司董事长兼任江西聚变新能董事长,布局激光 + 高温超导领域,营收近年承压下滑,盈利能力有所波动,分业务看各业务营收和毛利有不同表现[74][79][84] - 参与星火一号工程建设,高温超导磁体技术行业领先,完成相关电磁及结构参数设计和技术验证,高温超导技术或为核心突破口,预计订单规模可达50亿[92][93] (三)合锻智能:专注聚变堆、真空室等核心部件,深度参与BEST项目 - 公司主营高端成形机床和智能分选设备,布局核聚变核心装备,24年营收稳健增长但归母净利亏损,盈利能力承压,资产周转率企稳回升[94][96][101] - 董事长兼任聚变新能(安徽)董事长,深度参与BEST项目,专注聚变堆、真空室等核心部件制造,参与国家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并中标相关项目,还参与其他项目[103][106] (四)国光电气:参股先觉聚能,发力核工业设备业务 - 公司聚焦微波器件及核工业设备业务,股权结构相对稳定,24年营收与盈利均承压下滑,分业务看各业务营收和毛利有不同表现[107][111][121] - 参股先觉聚能,加速推进混合堆建设,积极对接585所,偏滤器已供货环流三号,依托工程化优势跟进BEST装置建设[133][137][139] (五)继续推荐四创电子与应流股份 - 四创电子控股子公司华耀电子中标EAST项目电源项目,积极争取核聚变市场机会,看好公司军工 - 可控核聚变 - 低空安防三条线索交相催化[141][142] - 应流股份布局核聚变前沿领域,偏滤器已通过试验验证,看好公司深度布局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核能材料及关键零部件、低空经济四大未来战略级产业方向[143][144][150] 四、投资建议 - 推荐中国核电,看好其参股中国聚变能源公司后核电在建机组落地打开中长期增长空间[147] - 建议重点关注联创光电、合锻智能、国光电气[148] - 继续推荐四创电子和应流股份[149][150]
可控核聚变:0-1产业落地可期
华西证券· 2025-07-28 08:5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后续随着国内外主要聚变装置落地加速,技术领先且有供应核心部件或材料积累的企业获单能力强,有望率先受益 [3] - 目前国内外聚变产业发展迎来窗口期,随着技术突破和政府政策加持,核聚变产业化加速,托卡马克技术作为当前主流核聚变路线,其核心设备装置或材料需求有望大幅提升,具备技术领先优势、供应经验积累的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70][7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可控核聚变迎来发展窗口期 什么是可控核聚变 - 核聚变能是具有清洁、安全、可持续等优点的终极能源,具有反应释放能量大、运行安全可靠、燃料来源丰富、环境污染小等特点,有望成为大规模市场化供应的商业能源,在未来提供稳定能源输出与电力供应 [4][8] - 现有核电站采用核裂变技术,核聚变是两个轻原子核结合形成较重原子核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氘 - 氚反应是核聚变堆设计采用的主要方式 [11] - 核聚变反应的两个关键参数为聚变三乘积(劳逊判据)和聚变增益因子(Q值),满足劳逊条件才可实现点火,提升Q值是促进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关键 [17] - 磁约束是目前实现聚变能开发的最有效途径,托卡马克是未来最有可能实现可控核聚变的聚变装置 [18][19] 可控核聚变的技术路径如何 - 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性应用与AI技术在等离子体控制领域的深度融合,提高了装置的磁场强度与等离子体约束能力,促成了装置尺寸的显著缩小,进而大幅降低了单个装置的制造成本与建设周期,紧凑型托卡马克应运而生,商业化核聚变公司加速兴起 [26] - 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具备建造成本较低、建设时间较短的优势,其技术应用加速了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发展 [27] - 多国积极推动托卡马克装置相关技术发展 [28] 可控核聚变的进展如何 - 海外多国加大聚变能源布局,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积极推动聚变电站布局,多个项目预计在2030年代投运 [34][35] - 全球共有25个国家或机构正在开展托卡马克规划、建设和运行,涉及装置数量高达79个,其中57个装置处于运行状态,7个装置处于建设中,另有15个装置处于规划建设阶段 [3] 中国聚变能源发展迅速 中国深度参与ITER计划 - ITER计划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大科学工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之一,将于2034年开始试运行,目标是建造可持续燃烧的托卡马克聚变实验堆,验证聚变反应堆的工程可行性,聚变输出功率可达1500兆瓦,科学目标是实现并验证在400s的时间内能量增益大于10,在3000s的时间内能量增益大于5,聚变功率输出500MW [38][40][43] 中国深度参与ITER核心设备研发 - 中国深度参与ITER核心设备研发,为自主发展聚变能源奠定基础,承担了ITER装置几乎所有关键部件的制造任务,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45] - 中国核聚变研究机构主要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EAST是中国核聚变技术保持国际领先的标签,BEST项目有望成为世界首个开展氘氚稳态燃烧的实验装置,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项目招标加速 [50][52][53] - 中国商业化核聚变公司主要包括能量奇点、星环聚能等,能量奇点按“三步走”战略推进聚变布局,星环聚能计划在2027年底或2028年初开始建设商业示范堆,并预计在2030年左右实现可输出电能的聚变反应堆 [59] 国内企业积极布局聚变产业 -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上游为各类原材料,中游为各类设备以及反应堆工程建设,下游为核电站运营 [62] - 托卡马克组件主要包括磁体和三大件(真空室、冷屏、杜瓦),磁体通过产生强大磁场约束和控制高温等离子体,三大件分别为等离子体放电提供真空环境、减少热负荷和提供真空环境并隔断热交换 [67] - 国内企业积极加大聚变布局,部分企业已实现为国内外主要聚变项目配套供应 [68] 投资建议 - 国内外聚变产业发展迎来窗口期,托卡马克技术核心设备装置或材料需求有望大幅提升,具备技术领先优势、供应经验积累的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70][71] - 受益标的包括磁体系统(国光电气、联创光电等)、高温超导带材(精达股份、永鼎股份等)、真空室(合锻智能、派克新材等)、杜瓦(航天晨光等)、偏滤器(安泰科技等)、磁体电源(爱科赛博、英杰电气、四创电子等)、配套设备(旭光电子等) [71]
可控核聚变系列报告之一:核聚变工程能力提升,未来能源发展可期
中银国际· 2025-07-25 10:4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 [1][3][6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我国核聚变技术经超60年发展和经验积累,已具备成为下一代能源的理论和工程基础,海外多国家出台核聚变发展战略,美国托卡马克、直线型装置商业化加速,我国核聚变投资具备持续性,相关产业链有望受益 [1] - 2024年工信部定调核聚变是我国重点关注未来能源方向之一,2 - 3年内我国核聚变重点项目落地有望加速,远期我国聚变产业化具备超预期空间,“十五五”期间核聚变项目有望迎来更大规模投资,在内因与外因共同影响下,核聚变板块具备持续催化 [3][66] 各部分内容总结 聚变基础性难点得到解决,加速核聚变走向商业化 - ITER项目在美苏关系缓和背景下诞生,目标是探索和平利用聚变能发电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可行性,虽规划推进艰难、时间延期,但已基本攻克技术难点,解决了工程上的障碍 [11][12][14] - 我国参与ITER项目,获得知识产权,推动聚变理论体系完善,增强聚变装备制造能力,供货部件覆盖超导材料、电源等5大领域,主要目标基本达成 [17] 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加速核聚变走向商业化 - 核聚变产业化需解决等离子体加热、控制、聚变堆材料攻关、氚自持等问题,科学家突破高温超导、第一壁等材料 [21] - 2024年MIT利用高温超导材料制成新型磁体创磁场强度世界纪录,2025年3月我国能量奇点的经天磁体超越该记录,提升了聚变装置对等离子体的约束能力,缩减装置体积与成本 [22] - 金属材料替代碳成为核聚变容器首选,ITER确定使用钨、铍材料,我国EAST装置替换偏滤器推动性能提升,科研院所仍在提升钨基材料服役性能并研究液态金属第一壁可行性 [25] 内外因共同推动我国核聚变发展,未来发展可期 内因 - 我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技术基本成熟,当前是布局下一代能源技术的恰当时间点 [29] - 2024年七部门发文明确“核能、核聚变、氢能、生物质”属于未来能源,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出台政策前瞻布局核聚变 [30][31] - 我国以托卡马克路线为基础建成多个装置,具备超60年核聚变技术积累,2011 - 2020年填补聚变装置设计空白并完成CFETR工程设计 [33][35] - 我国核聚变理论研究进入深入阶段,2024年科技部拨付经费显著提升,实际项目验证结果优秀,EAST项目已实现千秒量级实验研究目标 [37][38] 外因 - 美国、日本等海外多国针对聚变制定国家战略,美国计划2030年前后示范堆落地、2040年前后商业堆落地,日本将发电实证时间提前至2035年左右 [41] - 海外核聚变技术曾领先我国,欧美上世纪开展氘氚实验,我国缺乏相关经验,海外多技术路线并举,我国主要关注托卡马克路线 [43][44][50] 实验项目加速部署 + “十五五”期间示范项目落地,聚变未来可期 - 2030年是我国聚变实验项目取得突破的关键节点,2 - 3年内实验项目加速落地可能性提升,2030年前我国核聚变技术有望实现Q>1的关键突破 [52] - 我国聚变产业正加速从实验堆到工程堆迈进,BEST装置提前总装,2035年有望建成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2050年前有望实现聚变商业发电 [53] 聚变产业发展早期,核心部件均存在投资机会 - 我国核聚变项目处于“从0到1”阶段,强调渠道壁垒、技术壁垒,看好具备相关壁垒的公司脱颖而出 [57] - 磁体、第一壁、电源等是托卡马克核心部件,超导磁体成本占比较高 [57]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磁体、电源、真空开关等核心部件,推荐西部超导、联创光电、安泰科技、合锻智能,建议关注国光电气、旭光电子等公司 [3][66]
一图看懂 | 聚变能源公司概念股
市值风云· 2025-07-23 10:14
核聚变产业投资背景 - 中国目前在建的14个主要可控核聚变项目总投资规模达1362亿元,未来3-5年是招标关键窗口期 [1][7] - 可控核聚变已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密集期,投资主体涵盖科研机构、国企和民企 [1][7][8] - 中国核电(601985)投资10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持股6.65%),浙能电力(600023)投资7.51亿元(持股5%),标志着核聚变商业化进程加速 [4][7] 直接参股企业 中国核电(601985) - 投资10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持股比例6.65%,作为中核集团旗下核心核电企业深度参与聚变技术工程化 [9][11] - 战略意义为响应国家未来产业战略要求,落实核能"三步走"战略,巩固央企在聚变产业的核心地位 [12] 浙能电力(600023) - 投资7.51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持股比例5%,依托电力国企背景推动聚变技术商业化 [13] - 战略意义为发挥传统电力企业在能源转型中的资本协同优势,助力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和清洁能源发展 [14] 核心部件供应商 西部超导(688122) - ITER低温超导线材国内唯一供应商,核聚变用NbTi超导线材工程化生产技术打破国际垄断 [15] - 超导材料是核聚变装置磁约束系统的核心材料,技术壁垒极高 [16][17] 安泰科技(000969) - 全系列涉钨产品覆盖聚变装置核心需求,累计为ITER项目提供数万件钨铜零部件 [17] - 钨铜偏滤器、包层第一壁、中子屏蔽材料等产品在极端环境下具有不可替代性 [17][18] 国光电气 - ITER项目偏滤器独家供应商,真空室及热氦检漏设备技术全球领先,屏蔽模块打破国际垄断 [19] - 偏滤器是托卡马克装置的核心部件,负责排除聚变反应中的氦灰和高热负荷,技术要求极高 [20][21] 旭光电子(600353/688776) - 兆瓦级大功率电子管是磁约束核聚变中回旋加热等离子体的核心器件,单件价值200-300万元 [23] - 产品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属于消耗品,单堆用量8-16个,市场空间广阔,技术门槛高 [23] 关键技术企业 东方电气(600875) - 牵头国内首个聚变发电示范项目设备供应,磁体线圈技术覆盖核聚变与裂变领域 [25] - 在聚变堆热交换系统、发电机设备领域拥有全产业链技术整合能力 [26] 弘讯科技(603015) - 核聚变电源系统供应商,意大利子公司EEI为国际项目提供高动态电源定制方案 [27] - 与欧洲CERN保持多年技术合作,在核聚变电源器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 [29] 英杰电气(300820) - 为核聚变行业提供全方位关键电源配套服务,包括磁场电源、加热电源等 [31] - 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安徽、河北、上海、四川、陕西等地的多个国家级核聚变项目 [32] 合锻智能(603011) - 聚变堆真空室构件研制,与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公司在聚变堆真空室制造技术领域深度合作 [34] - 核聚变产业联盟成员,在偏滤器材料验证与制造领域协同研发能力突出 [35] 材料与设备企业 永鼎股份(600105) - 国内唯一高温超导带材量产企业,产品适配聚变装置磁约束与能源传输需求 [38] - 高温超导带材(YBCO类)是实现强磁场约束的关键材料,技术壁垒高 [39] 兰石重装(603169) - 新型高效紧凑型焊接式热交换器应用于CEFTRIA-12 [39] - 在氦冷固态包层热工设备领域具有独特技术积累,满足聚变装置极端工况要求 [40] 四创电子(600990) - 积极开拓上海、成都等各地聚变项目资源,参与聚变装置建设与配套 [40] - 在电子系统工程领域经验丰富,具备大型科研装置配套能力 [41] 百利电气(600468) - 为ITER计划提供电力无功补偿设备,在能源控制系统有深厚积累 [43] - 高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C)确保聚变装置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技术成熟可靠 [43]
四创电子: 安徽天禾律师事务所关于四创电子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二个解除限售期条件未成就暨回购注销部分限制性股票之法律意见书
证券之星· 2025-07-23 09:18
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情况 - 公司首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激励对象人数由348人调整为306人 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数量由408.74万股调整为365.85万股 预留限制性股票数量由67.16万股调整为91.46万股[5] - 首次实际授予激励对象人数为300人 首次实际授予登记限制性股票数量为3,458,680股[6] - 预留部分向98名激励对象授予118.74万股限制性股票 授予价格为每股15.44元[7] 回购注销情况 - 公司回购注销208,830股限制性股票 股份总数由276,217,925股变更为276,009,092股[7] - 2023年回购注销2,719,280股限制性股票 股份总数由276,009,092股变更为273,289,812股[8] - 本次拟回购注销2,214,750股限制性股票 包括因离职退休不符合激励条件的213,105股和因业绩未达标的2,001,645股[9] 回购价格调整 - 首次授予回购价格由21.71元/股调整为12.57元/股 因参与2021年度每股派现0.347元及送股0.3股 2022年度每10股派现0.94元及转增3股[11] - 预留授予回购价格由15.44元/股调整为11.80元/股 因参与2022年度权益分派[11] 公司治理程序 - 激励计划获得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同意实施[4] - 公司履行了董事会、监事会审议程序 关联董事回避表决 独立董事发表独立意见[3][4][5] - 对激励对象名单进行10天公示 未收到异议[5]
四创电子: 四创电子关于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部分股票回购注销实施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23 09:18
回购注销原因 - 因17名激励对象离职或退休 回购注销其已获授但尚未解除限售的限制性股票213,105股 [1] - 因2024年度业绩未达考核目标 回购注销316名激励对象对应的已获授但尚未解除限售的限制性股票2,001,645股 [1] - 离职人员限制性股票按授予价格与市场价格孰低原则回购 退休人员按授予价格加同期定期存款利息之和回购 [2] 回购注销规模及人员 - 本次回购注销涉及333名激励对象 包括高级管理人员 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 [4] - 合计回购注销限制性股票2,214,750股 占公司总股本的0.81% [1][4] - 回购注销完成后 剩余股权激励限制性股票2,062,366股 [4] 股份结构变动 - 回购注销后公司总股本由273,289,812股减少至271,075,062股 注册资本同步变更 [4] - 有限售条件流通股减少2,214,750股至2,062,366股 无限售条件流通股维持269,012,696股不变 [5] - 股份结构变动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上海分公司最终数据为准 [5] 实施安排 - 回购专用证券账户号码为B885903197 预计2025年7月28日完成注销 [4] - 公司已向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上海分公司递交回购注销申请 [4] - 公司将依法办理注册资本变更及工商登记手续 [4] 程序合规性 - 回购注销事宜经八届七次董事会 八届六次监事会及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1] - 安徽天禾律师事务所认为回购注销程序符合《管理办法》及《激励计划》规定 [6] - 公司承诺已履行告知义务 激励对象未提出异议 [6]
四创电子(600990) - 四创电子关于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部分股票回购注销实施公告
2025-07-23 09:01
回购注销情况 - 因激励对象离职等拟回购注销2,214,750股限制性股票[2][7] - 首次授予回购价12.57元/股,预留授予11.80元/股[3] 时间安排 - 2025年7月28日预计完成注销[7] - 4月28日开董事会和监事会,5月28日股东大会通过议案[3] 股份与资本变动 - 注销后股份总数由273,289,812股变为271,075,062股[7] - 注册资本由273,289,812元变更为271,075,062元[7] 流通股变动 - 有限售流通股变动后为2,062,366股[9] - 无限售流通股变动后为269,012,696股[9] 其他 - 5月29日披露通知债权人公告,无申报[4] - 承诺决策程序、信息披露合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