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卫星(600118)
icon
搜索文档
面临全新的巨大考验 我国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
人民日报· 2025-08-18 01:56
载人登月计划总体规划 -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科学探索 后续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设施并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 [6] - 载人登月采用两枚运载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送至地月转移轨道 飞船和着陆器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后航天员进入月面着陆器实施登月 [6][14] - 任务完成后航天员将乘坐着陆器上升至环月轨道与飞船交会对接 并携带样品乘坐飞船返回地球 [6][14] 关键技术突破与试验进展 - 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主要验证月面下降着陆及月面起飞返回环月轨道的关键核心技术 [6][22]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顺利完成 飞船具备自主逃逸和救生能力 可承担逃逸系统抓总职能 [6][20] - 各系统研制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 包括登月服"望宇"和载人月球车"探索"等装备正在开展研制试验 [6][24] 运载火箭系统发展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8吨 距离载人登月所需的27吨级能力存在差距 [16] -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具备不小于2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具有高可靠高安全智慧化特征 实行登月型和近地型两种构型设计 [18] - 火箭需确保极高入轨精度和发射窗口灵活性 两枚火箭需按设计时序先后发射并将载荷精准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18] 月球探测与返回技术 - 月面着陆器是航天员月面生活中心能源中心及数据中心 支持开展月面驻留和月面活动 [22] - 返回地球时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技术(太空打水漂) 通过两次进入大气层实现减速确保精准降落 [27][28] - 从月球返回地球的初始再入速度更快 会产生更剧烈高温 对热防护系统提出更高要求 [26][27] 航天员选拔与任务执行 - 第四批预备航天员共有10名最终入选 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分别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 [6] - 登月任务执行时两名航天员进入月面着陆器实施登月 另一名航天员留守飞船在环月轨道接应 [21] - 航天员在月面可通过步行或乘坐载人月球车移动 开展采样和放置探测仪器等科学活动 [22] 探月工程背景与效益 - 中国探月工程初期规划为绕落回三期 四期目标包括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采样返回和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31][33]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为1:15 有效牵引技术进步并带动大量尖端工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崛起 [12] - 月球没有大气层且磁场微弱 是进行外太空科学观测的天然实验室和探索更远星球的中转站 [12]
长四丙火箭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八号B星02星
科技日报· 2025-08-18 01:12
航天科技集团发射任务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于8月17日16时5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八号B星02星 [1] -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1] - 试验二十八号B星02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 [1]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 为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 [1] - 具备发射多种类型 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 [1] - 700公里高度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为3吨 [1]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89次飞行 [1]
卫星互联网低轨09组卫星成功发射 中国航天实现一天两发
中国新闻网· 2025-08-18 00:23
发射任务详情 - 北京时间8月17日22时15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9组卫星 [1][3] -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且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1][3] - 长征六号改为两级半构型火箭 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6.5吨(轨道高度500公里) [3] 火箭技术特性 - 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 [3] - 可满足单星、多星的串联、并联、堆叠、壁挂、搭载等多样化密集发射需求 [3] 发射频率与历史 - 本次是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第15次发射 [3] - 本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90次飞行 [3] - 中国航天在不到24小时内完成两次发射(含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长征四号丙任务) [3]
突破再+1!不起飞的“点火发射” “系留”如何进行?一文读懂↓
央视网· 2025-08-16 04:47
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 - 我国成功实施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这是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的重要阶段性突破 [1] - 试验是将试验箭体固定在平台上点火试车,模拟最接近飞行状态的大型地面试验 [3] - 试验箭体直径5米、高25米,7台发动机产生近千吨推力,创我国火箭发动机试车推力新纪录 [4] 试验技术细节 - 长征十号火箭由3个相同模块组成,起飞推力是试验的3倍 [4] - 研制团队使用200多个螺栓将试验箭体与平台固连,确保安全可控 [4] - 由于缺乏千吨级发动机试车台,试验在发射场进行以节约经费和建设进度 [4][6] 火箭构型与任务 - 长征十号系列包括长征十号和长征十号甲两种构型,分别承担载人登月和空间站发射任务 [8] - 试验验证了一子级动力系统模块,考核了多机并联、故障诊断等关键技术 [8] 动力系统试验规划 - 此次试验是国内最大推力规模的全系统试车,是动力系统试验"四步走"的第二步 [9][11] - 2024年6月已完成第一步试验(三台发动机并联点火),后续将进行低空飞行和7台发动机入轨验证 [11][12] - 动力系统直接决定火箭运载能力、飞行性能和任务可靠性 [9]
这回相当于“中考” 长征十号火箭动力系统试验“四步走”
环球网资讯· 2025-08-16 01:33
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 - 试验采用"系留"方式 将试验箭体固定在平台点火而不起飞 模拟最接近飞行状态的地面试验[1][3] - 试验箭体为长征十号一子级 直径5米高25米 7台发动机产生近千吨推力创国内新纪录[3] - 通过200多个螺栓固定箭体与平台 确保千吨推力下试验安全可控[3] 长征十号火箭技术参数 - 由三个相同模块组成 总起飞推力达系留试验三倍近3000吨[3] - 包含长征十号和长征十号甲两种构型 分别承担载人登月和空间站发射任务[7] 试验技术突破 - 首次在发射场进行千吨级试车 因国内尚无满足该推力规模的专用试验台[5] - 验证多机并联/故障诊断等关键技术 完成动力系统模块全面考核[9] 动力系统试验规划 - 采用"四步走"验证流程 本次系留点火为第二步"中考"[10][12] - 2024年6月已完成第一步三机并联"小考" 后续将进行低空飞行和入轨验证[12][14]
不起飞的“点火发射”怎么做到的?长征十号系列火箭需闯“四道关”
央视网· 2025-08-16 01:23
长征十号系列火箭动力系统试验 - 此次试验为"系留试验",将试验箭体固定在试验平台进行点火试车,是最接近飞行状态的大型地面试验 [1] - 试验使用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一子级试验箭,直径5米,高25米,7台发动机产生近千吨推力,创我国火箭发动机试车推力新纪录 [1] - 长征十号火箭由三个相同模块组成,起飞推力是此次试验的三倍 [1] - 研制人员通过200多个螺栓将试验箭体与平台固连,确保试验安全可控 [2] 试验背景与技术突破 - 目前我国尚无满足千吨级发动机试车的试验台,研制团队将试验搬到发射场进行 [3] - 长征十号系列火箭包括长征十号和长征十号甲两种构型,分别承担载人登月和中国空间站发射任务 [3] - 此次试验全面验证了一子级动力系统模块,重点考核多机并联、故障诊断等关键技术 [3] 动力系统试验"四步走"计划 - 此次试验是国内最大推力规模的全系统试车,属于动力系统试验"四步走"中的第二步 [4] - 2024年6月已完成第一步"小考":三台发动机并联点火试车 [4] - 后续将进行第三步低空飞行验证和第四步7台发动机入轨技术验证 [4]
科学与健康|新目标!我国新一代载人登月运载火箭研制再突破
新华社· 2025-08-15 14:33
载人月球探测工程进展 - 我国成功完成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 这是继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和揽月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后的又一重要突破 [2] - 载人月球探测工程采用"两次发射、环月对接"方案 需两枚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与新一代载人飞船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3] 现役火箭能力分析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8.6吨 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大幅降低 无法满足27吨需求 [3] -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 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同样不足 [3] -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8吨 虽能执行无人深空探测任务 但距离载人登月需求差距较大 [3] 长征十号系列火箭技术特点 - 长征十号为三级火箭 直径5米 最大高度92.5米 捆绑两个助推器 用于载人登月任务 [7] - 长征十号甲为两级火箭 直径5米 最大高度67米 一子级可回收重复使用 用于空间站任务 [7] - 采用先进传感器网络和智能飞行控制算法 实现故障检测和任务重构 [7] 载人登月技术要求 - 需具备极高可靠性与安全性 要求冗余设计 逃逸系统和智慧化故障诊断能力 [4] - 需实现高精度发射与入轨 确保两枚火箭在严格时序内发射并精准入轨 [5] - 需兼顾多任务构型适应性 包括登月任务构型和空间站运营的无助推器构型 [5]
航天装备板块8月15日涨1.02%,中天火箭领涨,主力资金净流出1.25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8-15 08:44
板块整体表现 - 航天装备板块当日上涨1.02%,领涨股为中天火箭(涨幅2.98%)[1] - 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1.25亿元,游资资金净流出877.7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入1.34亿元[1] 个股价格表现 - 中天火箭收盘价48.77元,成交量7.19万手,成交额3.47亿元[1] - 中国卫通收盘价20.32元(涨幅1.2%),成交量32.31万手,成交额6.54亿元[1] - 中国卫星收盘价29.5元(涨幅1.13%),成交量15.75万手,成交额4.62亿元[1] - 航天电子收盘价66.01元(涨幅0.27%),成交量97.41万手,成交额10.66亿元[1] 资金流向分布 - 中国卫通获主力资金净流入2054.95万元(占比3.14%),游资净流出2847.05万元[2] - 中天火箭获主力资金净流入1473.85万元(占比4.24%),游资净流出1618.26万元[2] - 航天电子遭主力资金净流出8099.21万元(占比7.6%),但获游资净流入3385.19万元[2] - 新余国科主力资金净流出3349.95万元(占比9.86%),散户资金净流入2963.16万元[2]
航天航空概念股走低,相关ETF跌约1.5%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4 06:38
行业表现 - 国证航天航空行业指数ETF下跌约1.5% [1] - 航天ETF(代码159267)现价1.022元,下跌0.018元,跌幅1.73% [2] - 航空航天ETF(代码159227)现价1.194元,下跌0.019元,跌幅1.57% [2] - 航天航空ETF(代码159208)现价1.217元,下跌0.019元,跌幅1.54% [2] - 航空航天ETF天弘(代码159241)现价1.209元,下跌0.018元,跌幅1.47% [2] 个股表现 - 中兵红箭股价下跌超过4% [1] - 航天电子股价下跌超过3% [1] - 中国卫星股价下跌超过2% [1] 行业前景 - 军贸和军用技术转化在2025年可能带来新市场机会和更大弹性 [2] - 军工企业在无人机和战机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显著,成为军贸主要增量 [2] - 航空航天板块是核心受益方向 [2] - 未来投资军工需更加关注抢占"制空权" [2]
中美星链明争暗斗
36氪· 2025-08-14 04:21
卫星互联网行业竞争格局 - SpaceX星链计划已部署超7600颗卫星,目标总数4.2万颗,2024年营收预计82亿美元,估值达4000亿美元 [1][11] - 中国星网集团主导的GW星座规划12992颗卫星,分GW-A59(6080颗/500km轨道)和GW-A2(6912颗/1145km轨道)两个子星座 [5][6] - 中国在轨通信卫星总数突破800颗,占全球24%,形成"央国企+地方政府+民营资本"多主体参与的产业格局 [4][5] 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展 - 2024年8月中国一周内完成两次发射:长征十二号发射GW星座第七批组网卫星,捷龙三号发射吉利星座11颗卫星(在轨总数达41颗) [4] - 千帆星座已完成90颗卫星发射,远期目标1.4万颗;吉利星座计划未来两个月增至64颗,实现全球非极地通信覆盖 [6][8] - 中国计划2030年前每年发射超1800颗卫星,2025-2030年累计发射超1万颗,形成"百箭千星"常态化部署能力 [9] 卫星制造与发射能力 - 国家队中卫星创新院具备年产300颗卫星能力,航天五院累计发射24颗小卫星;民营企业如时空道宇将汽车产线改造为卫星产线,年产500颗且周期压缩至28天 [20][21] - 长征十二乙、朱雀三号、天龙三号等可重复使用火箭正在研发,将支持高密度发射需求 [21] - 2024年全球卫星制造市场规模预计244.93亿美元,2029年将达389.69亿美元(年均增长9.73%) [20] 商业应用场景 - 矿业领域已发射"矿大南湖号"等专用卫星,开物星空计划2025年发射20-25颗构建矿联网,中国遥感技术在非洲矿产勘探中应用 [14] - 远洋航运部署低轨卫星后通信成本降40%,安全事件减30%,时空道宇与阿曼合作服务数万渔船 [15][16] - 中国卫通运营17颗商用卫星,覆盖全球95%航线,非洲新增4条卫星专线,海外市场拓展至东南亚 [24] 全球化战略布局 - 时空道宇在马来西亚成立合资公司ADISB,与摩洛哥Soremar合作推进交通能源应用,计划覆盖中东、拉美等地区 [18] - 吉利星座将提供全球商业服务,中国遥感卫星技术输出至赞比亚等"一带一路"国家 [14][18] - 国际电信联盟规定卫星频率轨道需7年内完成部署,中美均在加速抢占太空资源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