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登月

搜索文档
屡次推迟的登月计划可能提前 NASA哪来的自信?
新华网· 2025-09-24 23:28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3日宣布,"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的首次载人绕月飞行任务"阿耳忒弥斯2号"将于2026年4 月执行,并可能提前到2026年2月。此前,NASA屡次宣布该计划延迟,这次却宣称"可能提前",NASA哪来的自信? 提前的前提是安全 2024年12月,NASA将"阿耳忒弥斯2号"和"阿耳忒弥斯3号"任务再次分别推迟至2026年4月和2027年年中。NASA当时表示,这一决定是在对"猎户 座"飞船的隔热罩问题进行调查后做出的。调整后的任务时间表能够预留更多时间解决"猎户座"飞船的环境控制和生命支持系统相关问题。 登月计划难度重重 据NASA官网介绍,4名宇航员将执行"阿耳忒弥斯2号"任务并返回,测试美国新一代登月火箭"太空发射系统"和"猎户座"飞船的性能,验证"猎户 座"飞船的关键生命支持系统能在未来长时间任务中向宇航员提供生命保障,为下一步登月计划做好准备。 这是2007年12月6日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一处建筑物上拍摄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标志。新华社/法新 "阿耳忒弥斯"是美国政府2019年宣布的新登月计划。2022年11月16日,执行"阿耳忒弥斯1号"无人绕月 ...
NASA时间表提前,计划最早明年2月载人绕月
观察者网· 2025-09-24 08:45
NASA代理副局长拉基莎·霍金斯(Lakiesha Hawkins)在当地时间23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称,这将是 太空探索的重要时刻,"我们将一同坐在前排见证历史"。她表示:"发射窗口最早可能在明年2月5日打 开,但我们要强调的是,安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文/观察者网 陈思佳】由于载人航天器等设备开发遭遇困难,美国曾宣布推迟"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 的时间表。但现在,美国想要加速这一进程。据英国广播公司(BBC)9月23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 天局(NASA)宣布,将提前执行"阿耳忒弥斯2号"载人绕月任务,计划最早2026年2月发射。 "阿耳忒弥斯2号"任务的"猎户座"飞船 NASA "阿耳忒弥斯"计划发射总监查理·布莱克韦尔-汤普森(Charlie Blackwell-Thompson)说,为登月任务设 计的"太空发射系统"(SLS)火箭"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发射",剩余工作主要是"猎户座"载人飞船 的组装和地面测试。 "阿耳忒弥斯2号"载人绕月任务为期十天,NASA宇航员里德·怀斯曼(Reid Wiseman)、维克托·格洛弗 (Victor Glover)和克里斯蒂娜·科赫(Christina Ko ...
美国重返月球计划为何一拖再拖?
环球时报· 2025-09-14 22:46
阿尔忒弥斯计划概述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主导的"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旨在重返月球并建立长期驻留机制 最终为登陆火星铺平道路[2] - 与"阿波罗"计划采用"直接发射"模式不同 "阿尔忒弥斯"计划采用复杂的分段发射与在轨对接方案:猎户座飞船与月球着陆器分两次发射 在绕月轨道对接后 着陆器搭载2名宇航员登月 另2名宇航员留守飞船环月飞行 任务完成后返回地球[2] 任务进展与延迟 - "阿尔忒弥斯1"号任务已于2022年完成不载人系统测试 创下载人航天器最远深空纪录(距地球43万公里)[3] - "阿尔忒弥斯2"号任务为载人绕月飞行 原计划2024年完成 但已推迟至2026年4月[3] - "阿尔忒弥斯3"号任务计划将宇航员送至月球南极 但因技术问题发射时间顺延 外界对其2027年完成发射存在广泛质疑[3] 技术挑战与设备问题 - 太空发射系统(SLS)火箭多次因燃料泄漏推迟发射 猎户座飞船存在逃生系统和隔热罩可靠性问题[4] - SpaceX负责的月球着陆器(基于星舰飞船改装)研制进度严重落后 成为影响"阿尔忒弥斯3"号进度的最大变量[4] - 月球着陆器需解决月面着陆起飞、热防护、发动机可靠性及海上回收等技术难题 且需突破在轨加油技术瓶颈(通过十余艘星舰飞船在近地轨道作为燃料库进行低温推进剂转移) 该技术尚未经实践验证[5] - 蓝色起源公司作为备份方案的着陆器开发进度同样滞后[5] 宇航服开发进展 - 新一代登月宇航服(AxEMU)由公理太空公司外包开发 需满足月球南极复杂环境(昼夜温差大、地形复杂)对机动性、热防护及生命保障系统的更高要求[6][8] - 宇航服需具备60分钟紧急生命支持能力 目前仍处于开发早期阶段 计划2025年末至2026年初接受关键设计审查[9] - 公理太空与Prada合作优化宇航服外层材料 并于2025年8月完成载人水下测试[9] 月球核电站计划 - NASA计划在2030年前于月球南极部署100千瓦级核反应堆 为基地提供能源(该地区缺乏太阳能但富含水冰资源)[10][11] - 反应堆设计需解决铀燃料太空运输安全、310摄氏度昼夜温差运行、低重力环境稳定性和废热管理等技术挑战[11] - 多数专家认为2030年部署时间表过于激进 配套超重型火箭及技术难以在5年内完成研制[11] 生命保障系统差距 - 美国在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BLSS)研发领域与中国存在关键差距 当前国际空间站仍依赖补给任务输送物资 不利于长期深空驻留[12] - 自21世纪初以来 美国对该研究领域的支持力度逐渐降低[12]
不让中国先登月,美国有这个本事吗?
观察者网· 2025-09-14 01:16
美国登月计划技术路径 - 依赖SLS超重型火箭和猎户座载人飞船 配合星舰改造登月器 需多次在轨加注 任务链条冗长复杂 [4][7][8] - 阿尔忒弥斯计划时间表为2026年实施载人绕月(阿尔忒弥斯2号) 2027年首次重返月球表面(阿尔忒弥斯3号) [10] - SLS单次发射成本超过40亿美元 星舰登月器尚未完成入轨回收验证 在轨加注技术未成熟 存在显著工程风险 [8][10] 中国登月计划技术路径 - 采用两发长征十号火箭分别发射梦舟载人飞船和揽月登月舱 在月球轨道对接后直接登月 路径简洁无需在轨加注 [4][7] - 计划2030年前完成首次载人登月 长征十号已完成7机并联地面试车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版2020年飞行成功 [11][12] - 任务架构风险可控 成本较低 具备批量执行潜力 后续将同步开展月球科研站建设 [12][14][16] 历史登月方案对比 - 阿波罗计划采用土星5号火箭一次性送入整套系统 技术直接但成本极高 仅执行6次登月 [6][8] - 中国双箭合体方案避免建造超重型火箭 通过两发中型火箭分担任务 性价比显著 [7][8] - 美国新方案政治与商业力量交织 技术体系未完全成熟 不确定性高于中国方案 [8][10] 可持续性与战略目标 - 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需建设月球门户空间站 但面临预算和合作伙伴承诺不足的挑战 [16] - 中国通过嫦娥七号、八号任务构建月球科研站雏形 从"能否抵达"转向"能否驻留"的战略转型 [16] - 登月竞争核心在于以更低成本形成常态化深空活动能力 而非短期政治表演 [14][16]
“若登月输给中国,太尴尬,美国人要绷不住了”
观察者网· 2025-09-01 08:36
中美探月竞争态势 - 中国在登月硬件测试方面取得多次成功 包括载人登月器原型测试 而SpaceX星舰遭遇多次爆炸性失败[1] - 分析认为中国可能在本十年内击败NASA重返月球 赢得新太空竞赛初期阶段[1] - 若中国先于美国将人类送上月球 将对美国造成巨大尴尬 引发责任追究[1] 美国登月计划挑战 - NASA阿尔忒弥斯计划依赖星舰载人登陆系统和舱外活动宇航服研发[4] - 星舰需完成多项关键技术验证 包括可重复使用隔热罩 轨道加油测试 月球着陆与起飞能力[4][5] - 官方计划2027年执行阿尔忒弥斯3号登月任务 但独立观察人士认为2028年更可行[6] 月球开发战略差异 - 美国计划利用星舰和蓝月着陆器建立核能驱动月球基地 目标赢得长期竞赛[7] - NASA加速推进月球核反应堆计划 目标2030年前部署 与中国载人登月时间节点重合[7][8] - 中国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科学探索 后续建设月球科研试验站[10][11] 技术发展进度 - SpaceX星舰于8月26日完成第十次试飞成功[4] - 中国已完成载人登月任务前期关键技术攻关和深化论证 进入初样研制阶段[11] - 中国探月工程秉持平等互利原则 开放月球科研样品国际申请[11]
中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
人民日报· 2025-08-18 08:22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总体进展 -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 各项研制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1]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月面着陆器"揽月"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1] - 各系统研制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 中国人登月梦想正逐步实现 [1] 登月工程战略意义与经济效益 - 月球是地球唯一天然卫星 平均距离38万公里 可作为外太空科学观测实验室和深空探测中转站 [3]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达1:15 即投入1元产出15元 [3] - 载人登月工程带动尖端工艺、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3] 运载火箭系统突破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仅8吨 远低于载人登月所需的27吨级要求 [5] - 全新研制长征十号运载火箭 具备27吨级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具有高可靠高安全特性 [5][6] - 采用两枚火箭分时发射模式 要求极高入轨精度和发射窗口灵活性 [6][7] - 火箭实行两种构型设计 兼顾登月任务与近地轨道任务 [7] 新一代载人飞船技术革新 - "梦舟"飞船可搭载最多7名航天员 同时支持登月与近地空间站任务 [9] - 飞船自主承担逃逸系统职能 能在紧急故障时将航天员带离危险区域并安全返回 [9] - 具备更强轨道机动能力和更全面的生命保障系统 [9] 月面着陆与活动系统 - "揽月"着陆器作为月面生活中心、能源中心及数据中心 支持航天员月面驻留活动 [11] - 采用自主避障算法实时感知月面障碍 灵活调整下降轨迹确保安全着陆 [11] - 通过地面模拟试验验证月面低重力环境(1/6地球重力)与复杂地形适应性 [11] - 航天员配备"望宇"登月服与"探索"载人月球车 支持月面采样与探测作业 [10][12] 月地返回技术挑战 - 返回舱需应对高速再入产生的极端高温 热防护系统直接关系航天员生命安全 [14][15] - 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太空打水漂)技术 通过两次进入大气层实现有效减速 [15] - 首次进入大气层减速后跳出大气层 第二次再入时速度显著下降以确保安全 [15] - 研制智慧制导导航控制系统 确保返回过程精准可控 [16] 探月工程基础支撑 - 中国探月工程已完成绕(环月探测)、落(月面软着陆)、回(采样返回)三期任务 [18][19][20] - 探月四期工程目标包括月球背面软着陆采样返回及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 - 前期探月成果为载人登月提供技术经验与工程支撑 [16]
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
人民日报· 2025-08-18 05:57
载人登月计划概述 -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各项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1]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已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月面着陆器"揽月"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1] - 载人登月任务将采用两枚火箭分别发射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 [4]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飞向月球 - 地月平均距离38万公里,需要火箭具备地月转移轨道27吨级运载能力 [6]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仅8吨,需研制新火箭平台 [6] -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正在研制,具备高可靠、高安全、智慧化特征,支持两种构型(登月型和近地型) [7][8] - "梦舟"飞船可搭载7名航天员,具备自主逃逸救生能力,今年6月完成逃逸试验 [10] 登陆月球 - "揽月"着陆器是航天员月面生活中心,已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12] - 试验模拟月球低重力环境,验证自主避障算法和着陆起飞关键技术 [12] - 航天员将使用"望宇"登月服和"探索"月球车在月面活动,面临月尘、微流星等挑战 [12][13] 返回地球 - 返回过程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太空打水漂)技术减速 [15] - 需解决高速再入热防护和精准制导导航控制问题 [15] - 科研人员正在开展模拟飞行仿真,确保返回安全 [16] 产业与经济影响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达1:15,带动尖端工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 [3] - 探月工程前期成果为载人登月提供支撑,后续将建设月球科研试验设施 [16][19] 任务命名与文化内涵 - "梦舟"(飞船)、"揽月"(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月球车)体现传统文化与航天精神融合 [11] 探月工程规划 - 初期规划分绕、落、回三期,四期目标包括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和科研站建设 [17][18][19]
面临全新的巨大考验 我国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
人民日报· 2025-08-18 01:56
载人登月计划总体规划 -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科学探索 后续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设施并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 [6] - 载人登月采用两枚运载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送至地月转移轨道 飞船和着陆器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后航天员进入月面着陆器实施登月 [6][14] - 任务完成后航天员将乘坐着陆器上升至环月轨道与飞船交会对接 并携带样品乘坐飞船返回地球 [6][14] 关键技术突破与试验进展 - 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主要验证月面下降着陆及月面起飞返回环月轨道的关键核心技术 [6][22]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顺利完成 飞船具备自主逃逸和救生能力 可承担逃逸系统抓总职能 [6][20] - 各系统研制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 包括登月服"望宇"和载人月球车"探索"等装备正在开展研制试验 [6][24] 运载火箭系统发展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8吨 距离载人登月所需的27吨级能力存在差距 [16] -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具备不小于2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具有高可靠高安全智慧化特征 实行登月型和近地型两种构型设计 [18] - 火箭需确保极高入轨精度和发射窗口灵活性 两枚火箭需按设计时序先后发射并将载荷精准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18] 月球探测与返回技术 - 月面着陆器是航天员月面生活中心能源中心及数据中心 支持开展月面驻留和月面活动 [22] - 返回地球时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技术(太空打水漂) 通过两次进入大气层实现减速确保精准降落 [27][28] - 从月球返回地球的初始再入速度更快 会产生更剧烈高温 对热防护系统提出更高要求 [26][27] 航天员选拔与任务执行 - 第四批预备航天员共有10名最终入选 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分别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 [6] - 登月任务执行时两名航天员进入月面着陆器实施登月 另一名航天员留守飞船在环月轨道接应 [21] - 航天员在月面可通过步行或乘坐载人月球车移动 开展采样和放置探测仪器等科学活动 [22] 探月工程背景与效益 - 中国探月工程初期规划为绕落回三期 四期目标包括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采样返回和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31][33]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为1:15 有效牵引技术进步并带动大量尖端工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崛起 [12] - 月球没有大气层且磁场微弱 是进行外太空科学观测的天然实验室和探索更远星球的中转站 [12]
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
人民日报· 2025-08-18 00:36
中国载人登月任务规划 -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 各项研制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1]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已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月面着陆器"揽月"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1] - 任务采用两枚火箭分别发射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至地月转移轨道 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后实施登月 [5] 火箭系统技术要求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仅8吨 距载人登月要求的27吨级能力存在显著差距 [7] -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具备不小于27吨的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采用高可靠 高安全和智慧化设计 [9] - 火箭需实现两枚按时序精准发射 确保环月交会对接可行性 同时具备登月型和近地型两种构型 [9] 飞船系统创新设计 - "梦舟"载人飞船可搭载7名航天员 具备自主逃逸救生功能 承担逃逸系统抓总职能 [11] - 飞船需承受新一代火箭推力 提供更强轨道机动能力和更全面的生命保障系统 [11] - 今年6月成功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为任务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11] 月面着陆与活动系统 - "揽月"月面着陆器是航天员月面生活中心 能源中心及数据中心 支持月面驻留和活动 [13] - 8月6日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自主避障算法可实时感知月面障碍并调整下降轨迹 [13] - 登月服"望宇"和载人月球车"探索"正在研制 支持航天员月面步行或车载移动 [13][15] 月面环境挑战 - 月球极端环境包括高低温 高真空和复杂地形 月壤厚度不均可能隐藏暗坑 [14] - 月尘扬起可能阻碍视线 缺乏大气保护层需防范微流星袭击 [14] - 通过地面模拟试验和应急预案全力保障航天员活动安全 [14] 返回地球技术方案 - 返回过程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技术 即太空打水漂方式实现减速 [18] - 返回舱首次进入大气层减速后跳出 再次进入实施二次气动减速 [18] - 需研制智慧制导导航系统 控制高速再入过程中的热防护和精准飞行 [18][19] 航天产业经济效益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达1:15 投入1元产出15元 [3] - 空间站 探月工程和北斗工程带动尖端工艺 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3] - 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有效牵引技术进步并造福国计民生 [3] 月球探索战略价值 - 月球是进行外太空科学观测的天然实验室 也是探索火星等星球的中转站 [3] - 揭示月球奥秘对研究地球自身和宇宙起源具有重大帮助 [3] - 后续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设施 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活动 [19] 探月工程历史背景 - 中国探月工程初期规划为绕 落 回三期 分别实现环月探测 软着陆巡视和采样返回 [21][23] - 四期目标包括月球背面软着陆采样返回 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和环境探测 [23]
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科技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8-17 22:01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总体进展 - 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科学探索 后续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设施并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 [5][10]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完成 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各系统研制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 [5][10][19] - 第四批预备航天员共10人开始训练 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分别来自香港和澳门的载荷专家 未来将承担载人登月任务 [5] 载人登月飞行过程设计 - 采用两枚运载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送至地月转移轨道 飞船和着陆器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后航天员进入着陆器 [5][13] - 月面着陆器制动下降并着陆于月面预定区域 航天员登陆月球开展科学考察与样品采集 [5][13] - 完成任务后航天员乘坐着陆器上升至环月轨道与飞船交会对接 携带样品乘坐飞船返回地球 [5][13] 运载火箭系统发展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8吨 距离载人登月所需的27吨级能力存在差距 [15] - 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应运而生 具备不小于2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具有高可靠高安全智慧化特征 实行登月型和近地型两种构型设计 [15][16][17] - 火箭需确保极高入轨精度和发射窗口灵活性 两枚火箭需按设计时序先后发射 研制计划正在稳步推进中 [17][18] 新一代载人飞船系统 - "梦舟"载人飞船可搭载最多7名航天员 既能支撑载人登月任务也能支撑近地空间站任务 [19] - 与神舟飞船不同 "梦舟"承担逃逸系统抓总职能 接到火箭逃逸指令后自行负责逃逸和救生 能将返回舱及时带离危险区域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19] - 今年6月成功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为任务安全增添保障 [10][19] 月面着陆与活动系统 - "揽月"月面着陆器是航天员月面生活中心能源中心及数据中心 支持开展月面驻留和月面活动 [21] - 今年8月6日在河北怀来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验证自主避障算法和低重力环境模拟技术 [10][21] - 登月服命名为"望宇" 载人月球车称作"探索" 体现传统文化与航天精神融合 [19][23] 月面环境挑战与应对 - 月球极端高低温高真空和复杂地形环境带来未知挑战 包括月壤厚度不均可能藏有暗坑 月尘扬起可能阻碍视线 缺乏大气保护面临微流星袭击 [22] - 通过地面模拟月球环境开展大量试验验证安全 穷尽一切技术手段做好应急预案保护航天员安全 [22] - "望宇"登月服和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正在紧锣密鼓开展研制试验 [23] 返回地球技术方案 - 返回过程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太空打水漂)技术 第一次进入大气层减速后跳出 再次进入实施二次气动减速 [26] - 利用长达数千公里航程中的大气层阻力逐步消耗飞船初始能量 使速度显著下降不再具备环绕地球飞行条件 [27] - 科研人员开展模拟飞行仿真 研制更智慧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确保飞行收放自如平稳安全 [27] 工程经济效益与战略意义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达1:15 投入1元产出15元 带动大量尖端工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崛起 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11] - 月球是进行外太空科学观测的天然实验室 探索火星等更远星球的最佳中转站 揭示月球奥秘对研究地球自身和宇宙起源有极大帮助 [11] - 探月工程前期成果为载人登月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技术突破为2030年前实现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