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登月计划总体规划 -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科学探索 后续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设施并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 [6] - 载人登月采用两枚运载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送至地月转移轨道 飞船和着陆器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后航天员进入月面着陆器实施登月 [6][14] - 任务完成后航天员将乘坐着陆器上升至环月轨道与飞船交会对接 并携带样品乘坐飞船返回地球 [6][14] 关键技术突破与试验进展 - 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主要验证月面下降着陆及月面起飞返回环月轨道的关键核心技术 [6][22]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顺利完成 飞船具备自主逃逸和救生能力 可承担逃逸系统抓总职能 [6][20] - 各系统研制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 包括登月服"望宇"和载人月球车"探索"等装备正在开展研制试验 [6][24] 运载火箭系统发展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8吨 距离载人登月所需的27吨级能力存在差距 [16] -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具备不小于2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具有高可靠高安全智慧化特征 实行登月型和近地型两种构型设计 [18] - 火箭需确保极高入轨精度和发射窗口灵活性 两枚火箭需按设计时序先后发射并将载荷精准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18] 月球探测与返回技术 - 月面着陆器是航天员月面生活中心能源中心及数据中心 支持开展月面驻留和月面活动 [22] - 返回地球时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技术(太空打水漂) 通过两次进入大气层实现减速确保精准降落 [27][28] - 从月球返回地球的初始再入速度更快 会产生更剧烈高温 对热防护系统提出更高要求 [26][27] 航天员选拔与任务执行 - 第四批预备航天员共有10名最终入选 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分别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 [6] - 登月任务执行时两名航天员进入月面着陆器实施登月 另一名航天员留守飞船在环月轨道接应 [21] - 航天员在月面可通过步行或乘坐载人月球车移动 开展采样和放置探测仪器等科学活动 [22] 探月工程背景与效益 - 中国探月工程初期规划为绕落回三期 四期目标包括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采样返回和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31][33]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为1:15 有效牵引技术进步并带动大量尖端工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崛起 [12] - 月球没有大气层且磁场微弱 是进行外太空科学观测的天然实验室和探索更远星球的中转站 [12]
面临全新的巨大考验 我国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