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揽月月面着陆器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
人民日报· 2025-08-18 08:22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总体进展 -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 各项研制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1]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月面着陆器"揽月"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1] - 各系统研制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 中国人登月梦想正逐步实现 [1] 登月工程战略意义与经济效益 - 月球是地球唯一天然卫星 平均距离38万公里 可作为外太空科学观测实验室和深空探测中转站 [3]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达1:15 即投入1元产出15元 [3] - 载人登月工程带动尖端工艺、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3] 运载火箭系统突破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仅8吨 远低于载人登月所需的27吨级要求 [5] - 全新研制长征十号运载火箭 具备27吨级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具有高可靠高安全特性 [5][6] - 采用两枚火箭分时发射模式 要求极高入轨精度和发射窗口灵活性 [6][7] - 火箭实行两种构型设计 兼顾登月任务与近地轨道任务 [7] 新一代载人飞船技术革新 - "梦舟"飞船可搭载最多7名航天员 同时支持登月与近地空间站任务 [9] - 飞船自主承担逃逸系统职能 能在紧急故障时将航天员带离危险区域并安全返回 [9] - 具备更强轨道机动能力和更全面的生命保障系统 [9] 月面着陆与活动系统 - "揽月"着陆器作为月面生活中心、能源中心及数据中心 支持航天员月面驻留活动 [11] - 采用自主避障算法实时感知月面障碍 灵活调整下降轨迹确保安全着陆 [11] - 通过地面模拟试验验证月面低重力环境(1/6地球重力)与复杂地形适应性 [11] - 航天员配备"望宇"登月服与"探索"载人月球车 支持月面采样与探测作业 [10][12] 月地返回技术挑战 - 返回舱需应对高速再入产生的极端高温 热防护系统直接关系航天员生命安全 [14][15] - 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太空打水漂)技术 通过两次进入大气层实现有效减速 [15] - 首次进入大气层减速后跳出大气层 第二次再入时速度显著下降以确保安全 [15] - 研制智慧制导导航控制系统 确保返回过程精准可控 [16] 探月工程基础支撑 - 中国探月工程已完成绕(环月探测)、落(月面软着陆)、回(采样返回)三期任务 [18][19][20] - 探月四期工程目标包括月球背面软着陆采样返回及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 - 前期探月成果为载人登月提供技术经验与工程支撑 [16]
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
人民日报· 2025-08-18 05:57
载人登月计划概述 -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各项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1]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已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月面着陆器"揽月"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1] - 载人登月任务将采用两枚火箭分别发射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 [4]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飞向月球 - 地月平均距离38万公里,需要火箭具备地月转移轨道27吨级运载能力 [6]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仅8吨,需研制新火箭平台 [6] -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正在研制,具备高可靠、高安全、智慧化特征,支持两种构型(登月型和近地型) [7][8] - "梦舟"飞船可搭载7名航天员,具备自主逃逸救生能力,今年6月完成逃逸试验 [10] 登陆月球 - "揽月"着陆器是航天员月面生活中心,已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12] - 试验模拟月球低重力环境,验证自主避障算法和着陆起飞关键技术 [12] - 航天员将使用"望宇"登月服和"探索"月球车在月面活动,面临月尘、微流星等挑战 [12][13] 返回地球 - 返回过程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太空打水漂)技术减速 [15] - 需解决高速再入热防护和精准制导导航控制问题 [15] - 科研人员正在开展模拟飞行仿真,确保返回安全 [16] 产业与经济影响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达1:15,带动尖端工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 [3] - 探月工程前期成果为载人登月提供支撑,后续将建设月球科研试验设施 [16][19] 任务命名与文化内涵 - "梦舟"(飞船)、"揽月"(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月球车)体现传统文化与航天精神融合 [11] 探月工程规划 - 初期规划分绕、落、回三期,四期目标包括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和科研站建设 [17][18][19]
面临全新的巨大考验 我国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
人民日报· 2025-08-18 01:56
载人登月计划总体规划 -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科学探索 后续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设施并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 [6] - 载人登月采用两枚运载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送至地月转移轨道 飞船和着陆器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后航天员进入月面着陆器实施登月 [6][14] - 任务完成后航天员将乘坐着陆器上升至环月轨道与飞船交会对接 并携带样品乘坐飞船返回地球 [6][14] 关键技术突破与试验进展 - 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主要验证月面下降着陆及月面起飞返回环月轨道的关键核心技术 [6][22]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顺利完成 飞船具备自主逃逸和救生能力 可承担逃逸系统抓总职能 [6][20] - 各系统研制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 包括登月服"望宇"和载人月球车"探索"等装备正在开展研制试验 [6][24] 运载火箭系统发展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8吨 距离载人登月所需的27吨级能力存在差距 [16] -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具备不小于2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具有高可靠高安全智慧化特征 实行登月型和近地型两种构型设计 [18] - 火箭需确保极高入轨精度和发射窗口灵活性 两枚火箭需按设计时序先后发射并将载荷精准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18] 月球探测与返回技术 - 月面着陆器是航天员月面生活中心能源中心及数据中心 支持开展月面驻留和月面活动 [22] - 返回地球时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技术(太空打水漂) 通过两次进入大气层实现减速确保精准降落 [27][28] - 从月球返回地球的初始再入速度更快 会产生更剧烈高温 对热防护系统提出更高要求 [26][27] 航天员选拔与任务执行 - 第四批预备航天员共有10名最终入选 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分别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 [6] - 登月任务执行时两名航天员进入月面着陆器实施登月 另一名航天员留守飞船在环月轨道接应 [21] - 航天员在月面可通过步行或乘坐载人月球车移动 开展采样和放置探测仪器等科学活动 [22] 探月工程背景与效益 - 中国探月工程初期规划为绕落回三期 四期目标包括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采样返回和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31][33]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为1:15 有效牵引技术进步并带动大量尖端工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崛起 [12] - 月球没有大气层且磁场微弱 是进行外太空科学观测的天然实验室和探索更远星球的中转站 [12]
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
人民日报· 2025-08-18 00:36
中国载人登月任务规划 -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 各项研制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1]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已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月面着陆器"揽月"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1] - 任务采用两枚火箭分别发射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至地月转移轨道 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后实施登月 [5] 火箭系统技术要求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仅8吨 距载人登月要求的27吨级能力存在显著差距 [7] -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具备不小于27吨的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采用高可靠 高安全和智慧化设计 [9] - 火箭需实现两枚按时序精准发射 确保环月交会对接可行性 同时具备登月型和近地型两种构型 [9] 飞船系统创新设计 - "梦舟"载人飞船可搭载7名航天员 具备自主逃逸救生功能 承担逃逸系统抓总职能 [11] - 飞船需承受新一代火箭推力 提供更强轨道机动能力和更全面的生命保障系统 [11] - 今年6月成功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为任务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11] 月面着陆与活动系统 - "揽月"月面着陆器是航天员月面生活中心 能源中心及数据中心 支持月面驻留和活动 [13] - 8月6日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自主避障算法可实时感知月面障碍并调整下降轨迹 [13] - 登月服"望宇"和载人月球车"探索"正在研制 支持航天员月面步行或车载移动 [13][15] 月面环境挑战 - 月球极端环境包括高低温 高真空和复杂地形 月壤厚度不均可能隐藏暗坑 [14] - 月尘扬起可能阻碍视线 缺乏大气保护层需防范微流星袭击 [14] - 通过地面模拟试验和应急预案全力保障航天员活动安全 [14] 返回地球技术方案 - 返回过程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技术 即太空打水漂方式实现减速 [18] - 返回舱首次进入大气层减速后跳出 再次进入实施二次气动减速 [18] - 需研制智慧制导导航系统 控制高速再入过程中的热防护和精准飞行 [18][19] 航天产业经济效益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达1:15 投入1元产出15元 [3] - 空间站 探月工程和北斗工程带动尖端工艺 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3] - 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有效牵引技术进步并造福国计民生 [3] 月球探索战略价值 - 月球是进行外太空科学观测的天然实验室 也是探索火星等星球的中转站 [3] - 揭示月球奥秘对研究地球自身和宇宙起源具有重大帮助 [3] - 后续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设施 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活动 [19] 探月工程历史背景 - 中国探月工程初期规划为绕 落 回三期 分别实现环月探测 软着陆巡视和采样返回 [21][23] - 四期目标包括月球背面软着陆采样返回 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和环境探测 [23]
载人登月,要过几道关(科技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8-17 22:01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总体进展 - 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科学探索 后续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设施并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 [5][10]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完成 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各系统研制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 [5][10][19] - 第四批预备航天员共10人开始训练 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分别来自香港和澳门的载荷专家 未来将承担载人登月任务 [5] 载人登月飞行过程设计 - 采用两枚运载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送至地月转移轨道 飞船和着陆器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后航天员进入着陆器 [5][13] - 月面着陆器制动下降并着陆于月面预定区域 航天员登陆月球开展科学考察与样品采集 [5][13] - 完成任务后航天员乘坐着陆器上升至环月轨道与飞船交会对接 携带样品乘坐飞船返回地球 [5][13] 运载火箭系统发展 - 现役最大推力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8吨 距离载人登月所需的27吨级能力存在差距 [15] - 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应运而生 具备不小于2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具有高可靠高安全智慧化特征 实行登月型和近地型两种构型设计 [15][16][17] - 火箭需确保极高入轨精度和发射窗口灵活性 两枚火箭需按设计时序先后发射 研制计划正在稳步推进中 [17][18] 新一代载人飞船系统 - "梦舟"载人飞船可搭载最多7名航天员 既能支撑载人登月任务也能支撑近地空间站任务 [19] - 与神舟飞船不同 "梦舟"承担逃逸系统抓总职能 接到火箭逃逸指令后自行负责逃逸和救生 能将返回舱及时带离危险区域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19] - 今年6月成功完成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 为任务安全增添保障 [10][19] 月面着陆与活动系统 - "揽月"月面着陆器是航天员月面生活中心能源中心及数据中心 支持开展月面驻留和月面活动 [21] - 今年8月6日在河北怀来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验证自主避障算法和低重力环境模拟技术 [10][21] - 登月服命名为"望宇" 载人月球车称作"探索" 体现传统文化与航天精神融合 [19][23] 月面环境挑战与应对 - 月球极端高低温高真空和复杂地形环境带来未知挑战 包括月壤厚度不均可能藏有暗坑 月尘扬起可能阻碍视线 缺乏大气保护面临微流星袭击 [22] - 通过地面模拟月球环境开展大量试验验证安全 穷尽一切技术手段做好应急预案保护航天员安全 [22] - "望宇"登月服和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正在紧锣密鼓开展研制试验 [23] 返回地球技术方案 - 返回过程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太空打水漂)技术 第一次进入大气层减速后跳出 再次进入实施二次气动减速 [26] - 利用长达数千公里航程中的大气层阻力逐步消耗飞船初始能量 使速度显著下降不再具备环绕地球飞行条件 [27] - 科研人员开展模拟飞行仿真 研制更智慧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确保飞行收放自如平稳安全 [27] 工程经济效益与战略意义 - 航天工程投入产出比达1:15 投入1元产出15元 带动大量尖端工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崛起 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11] - 月球是进行外太空科学观测的天然实验室 探索火星等更远星球的最佳中转站 揭示月球奥秘对研究地球自身和宇宙起源有极大帮助 [11] - 探月工程前期成果为载人登月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技术突破为2030年前实现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7]
【早报】美俄首脑会晤将于15日在阿拉斯加举行;北京出台楼市新政
财联社· 2025-08-10 23:13
宏观新闻 - 7月CPI同比持平,环比上涨0.4% [2] - 1-7月平均CPI同比下降0.1%,食品价格下降1.6%,非食品价格上涨0.3% [2] - 中俄领导人通话强调全面战略协作,中方坚持劝和促谈立场 [2] - 外交部回应特朗普可能对华征收次级关税,强调中俄能源合作正当合法 [2] 行业新闻 - 北京五环外商品住房取消限购,符合条件家庭可无限套数购买 [4][5] - 证监会强调严把IPO入口关,避免大规模扩容,推动长期资本入市 [5][6] - 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外国人出入境量同比上升30.2%,免签入境人次增长53.9% [6] - 低空经济融资案例同比增长48.6%,融资金额超17亿元,多地推动立法促进发展 [17][18] 科技与创新 -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预测未来2-5年智能机器人技术重心为大模型、低成本硬件和算力,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或每年翻番 [1][6] - 北京经开区发布具身智能社会实验计划,推出十条专项政策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 [6] - 华为即将发布AI推理突破性技术,或降低对HBM依赖,提升国内大模型推理性能 [7] - 闪迪与SK海力士合作推进HBF高带宽闪存标准化,计划2026年推出首款样品 [15] 航天与低空经济 - 中国完成首次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商业航天进入高景气周期 [16] - 吉利星座04组卫星成功发射,捷龙三号火箭完成第6次飞行任务 [7] - 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加速落地,低空物流和旅游成为先行领域 [17][18] 公司动态 - 工业富联上半年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增长39% [11] - 万通发展拟投资8.54亿元取得数渡科技62.98%股权,注入芯片设计业务资产 [11] - 豪尔赛及前董事长因涉嫌单位行贿罪被提起公诉 [9] - 世运电路股东新豪国际拟减持不超过3%股份 [9] 市场与投资 - 美国电动汽车销量占比创历史新高,达9.1%,因税收抵免政策即将取消 [10]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苹果涨超4%,英伟达涨超1% [10] - 全球首个L4级企业智能体工厂发布,AI智能体被视为数万亿美元商业机会 [14] - 存储芯片行业进入涨价周期,AI带动HBM、DDR5需求上升 [15]
一则大消息,20%涨停
中国基金报· 2025-08-08 05:30
市场整体表现 - 恒生指数下跌98.39点至24983.24点,跌幅0.39% [3] - 恒生国企指数下跌30.02点至8951.71点,跌幅0.33% [3] - 恒生科技指数下跌47.64点至5499.09点,跌幅0.86% [3] - 恒指期货下跌103点至24929点,跌幅0.41% [3] 行业板块表现 - 卫星互联网概念上涨1.70% [1] - 中船系概念上涨1.62% [1] - 商业航天概念上涨1.59% [1] - 风力发电概念上涨1.51% [1] - 脑机接口概念上涨1.47% [1] - 发电设备行业上涨1.62% [1] - 重型机械行业上涨0.84% [1] - 能源设备行业上涨0.83% [1] - 燃气行业上涨0.61% [1] - AI应用方向集体走低 [2] - 智能体概念下跌2.64% [1] - 互联网行业下跌1.32% [1] - 软件行业下跌1.80% [1] 个股表现 - 中芯国际股价下跌4.72%至50.500港元,总市值4946亿港元 [4] - 金蝶国际股价下跌4.54%至17.860港元,总市值634亿港元 [4] - 哔哩哔哩股价下跌2.18%至179.500港元,总市值755亿港元 [4] - 阿里巴巴股价下跌1.43%至117.500港元,总市值22417亿港元 [4] 商业航天板块 - 航天智装涨停20%至21.42元,总市值154亿元 [6] - 上海沪工涨停10.03%至21.62元 [6] - 航天科技涨停9.99%至16.95元,总市值135亿元 [6] - 航天环宇上涨6.73%至26.63元,总市值108亿元 [6]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成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6] 军工板块 - 光电股份涨停10.02%至22.83元,总市值133亿元 [7] - 国机精工涨停9.99%至31.05元,总市值167亿元 [7] - 久之洋上涨9.24%至45.17元 [7] - 中国船舶上涨1.61%至39.22元,总市值1754亿元 [7] 脑机接口板块 - 赛诺医疗涨停20.02%至20.44元,总市值85亿元 [9][10] - 创新医疗涨停10.02%至19.22元,总市值85亿元 [10] - 乐普医疗上涨7.62%至17.38元,总市值327亿元 [10] - 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10] - 提出到2027年、2030年两步走发展目标,明确五大重点任务和17项具体举措 [10] 行业前景 - 脑机接口技术处于技术加速变革期,产业链中上游技术进步推动下游应用突破 [11] - 国内脑机接口公司有望逐步实现商业化应用,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张 [11]
6分钟,垂直涨停!军工股,突发异动
证券时报· 2025-08-08 04:45
市场表现 - A股主要股指涨跌互现 上证指数 深证成指 创业板指微幅上涨 北证50 科创50微幅下跌 [1] - 国防军工 人脑工程 工程机械 风电设备板块涨幅居前 人工智能 影视院线 国产软件 大数据板块跌幅居前 [1] - 脑机接口概念股高开高走 板块指数盘初涨近4%创5年新高 逼近历史最高点 半日成交接近昨日全天成交 [2] - 创新医疗以涨停价开盘后回调 际华集团连续第2日涨停 [2] - 国防军工板块再创历史新高 飞沃科技 德恩精工20%涨停 航天科技4日三度封板创8年新高 [5] 脑机接口产业政策 - 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提出2027年关键技术突破 建立技术 产业 标准体系 [4] - 目标实现电极 芯片 整机产品国际先进水平 在工业制造 医疗健康 生活消费领域加快应用 打造2-3个产业集聚区 [4] - 要求创新脑信号传感器技术 突破脑信号采集 处理 通信芯片 完善脑信号编解码软件 构建专用操作系统 [4] - 北京 上海 四川等地已发布脑机接口产业支持政策 涵盖2025-2030年发展计划 [4] 航天军工动态 - 揽月月面着陆器完成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标志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取得重要突破 [7] - 该着陆器可搭载2名航天员往返月面 支持月面驻留活动 是未来月球探测任务关键设备 [7] - 捷龙三号遥六火箭将于8月9日发射 搭载11颗"吉利星座04组"卫星 为极氪 领克汽车提供高精定位 通信及自动驾驶支持 [7]
影响市场重大事件:七部门表态,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研发用于植入脑机接口的高精度手术机器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7 23:45
脑机接口产业发展 - 七部门联合发布实施意见 提出研发用于植入脑机接口的高精度手术机器人 突破亚微米级精度控制与动态调整技术 [1] - 目标到2027年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建立技术/产业/标准体系 电极和整机产品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应用场景覆盖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生活消费 [1] - 规划2030年培育2-3家全球领军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打造2-3个产业集聚区 [1] 南向资金动态 - 2025年累计净买入8945亿港元 达2024年全年111% 创历史新高 [2] - 腾讯/阿里/小米近7日净买入额居前 分别达46.88亿/40.67亿/33.95亿港元 [2] 香港RWA平台进展 - RWA注册登记平台正式上线 由香港Web3.0协会发起 覆盖资产代币化全流程服务 [3] - 同步立项三项标准 包括《RWA代币化业务指南》等技术规范 [3] 央行流动性操作 - 8月8日开展7000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 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 [4] 美国制造业现状 - 7月制造业PMI为48% 处于收缩区间 关税政策加剧行业压力 [5] - 5-6月非农新增就业数据大幅下调 显示制造业经济活动持续萎缩 [5] 半导体行业数据 - 中芯国际Q2销售收入22.09亿美元(环比-1.7%) 毛利率20.4%(环比-2.1pct) 产能利用率92.5%(环比+2.9pct) [7] - 预计Q3收入环比增长5%-7% 毛利率指引18%-20% [7] 央行资产配置 - 中国央行连续9个月增持黄金 7月末储备达7396万盎司(环比+6万盎司) 累计增持量约36吨 [7] 财政教育投入 - 财政部将继续通过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地方健全学前教育投入机制 [8] 航天科技突破 - 完成载人月球探测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 系我国首次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6]
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 2025-08-07 22:37
载人航天技术进展 - 揽月月面着陆器于8月6日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试验工况多周期长技术难度高 是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关键节点[1] - 试验在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河北怀来县)圆满完成 验证着陆起飞综合性能[1] 航天器功能与任务 - 揽月月面着陆器为全新研制的地外天体载人下降与上升飞行器 用于环月轨道与月球表面间航天员运输[1] - 可搭载2名航天员往返 并具备月球车和科学载荷携带能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