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母基金研究中心
icon
搜索文档
500亿超级母基金招GP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06 09:28
母基金行业动态 - 本周母基金管理规模达2300亿元,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投资领域包括生物医药、未来新兴产业、半导体等 [2] -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规模500亿元,以公司制形式运作,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4][5] - 北京中关村科学城母基金计划出资5支子基金,对应管理机构包括国科投资、美团龙珠、启明创投等,基金三期总规模200亿元 [11] - 北京设立300亿元央企创投母基金,首期规模100亿元,由中国诚通牵头联合中国石化等共同出资 [12] - 上海太保战新并购私募基金目标规模300亿元,首期100亿元,其中一半资金将作为母基金配置到子基金 [13][15] 基金架构与运作模式 - 江苏省母基金设立未来产业天使基金、设区市产业专项母基金、省属企业产业专项基金三类产业专项基金 [7] - 未来产业天使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支持初创型科技企业 [8] - 设区市产业专项母基金支持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优化产业体系布局 [8] - 省属企业产业专项基金围绕主业相关领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股权直投、并购等方式投资 [8] -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期限15年,出资额合计890.03亿元,投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产业 [21] 地方基金发展 - 南京市浦口区高质量发展母基金重点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 [22][23] - 杭州上城区高质量发展产业基金总规模不少于100亿元,分为创业投资类基金(不低于30亿元)和产业投资类基金(不低于70亿元) [29][30] - 广东省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明确政府出资设立基金报同级政府批准,地级以上市设立基金需报省级财政部门备案 [32] - 厦门市政府投资基金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消费健康等领域,政府出资比例最高可达50% [34][38] 投资支持政策 - 厦门市提供"投、补、贷、保"全周期支持体系,包括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 [39] - 技术创新基金可按不低于政府投资基金参投金额1:1给予融资额度支持,融资成本最高2%/年 [39] - 对项目推送质效高的基金后续政府出资比例上浮高达30%(上浮后不超过70%) [39] - 管理机构与参股基金可获得超额收益奖励,综合投资收益6-8%给予奖励 [43]
组建500亿专项基金,年度重磅并购交易来了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06 09:28
万达广场收购交易 - 太盟投资集团联合腾讯控股、阳光人寿、京东系资本等组建500亿元基金收购万达商业旗下48家万达广场 [1] - 收购通过专项基金平台完成,太盟注资50亿元认购次级份额,国有大行提供300亿元贷款授信,剩余150亿元通过夹层融资募集 [1] - 48家目标公司涉及北京、广州、成都等一二线城市万达广场项目,交易已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无条件批准 [2] - 太盟投资管理资产超550亿美元,业务涵盖私募股权、不动产及信贷投资,第三大股东为黑石集团 [3] 私募基金并购趋势 - 2024年私募基金参与并购交易热情高涨,启明创投以4 52亿元收购天迈科技26 10%股份成为控股股东 [4][5] - 天迈科技市值29 68亿元,该交易为"924新政"后首例纯投资机构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案例 [5][6] - 2024年其他代表性案例包括临昌投资收购山科智能5%股份、嘉道博文出资5 93亿元控股*ST长药 [7] - 历史案例包括IDG资本2016年控股四川双马、基石资本2019年收购聚隆科技39 4%股份 [8] 政策与市场动态 - 证监会《重组办法》明确鼓励私募基金参与并购,引入"反向挂钩"机制缩短锁定期至6-12个月 [10] - 多地国资成立并购基金,超10个地区发布支持并购重组政策,并购招商成为新趋势 [11] - 2025年多家GP设立并购部门,并购经理年薪达50-120万元,行业人才需求激增 [13] -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发展并购市场,鼓励设立并购母基金促进创投良性循环 [14] 行业活动 - 母基金研究中心启动2025专项榜单评选,计划7月发布以鼓励优秀机构与人才 [16][21]
证监会:遵循股权投资的基本法律原则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05 08:00
证监会政策导向 - 培育壮大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 优化私募股权基金长周期考核机制以匹配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特点 [1] - 支持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发展 推动基金份额转让业务试点转常规 扩大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 [1] - 持续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 完善"长钱长投"制度 构建私募股权基金与科技创新企业间更公平合理的法律关系 [1] 母基金行业动态 - 母基金研究中心启动2025专项榜单评选 基于数据研究分析 计划7月发布榜单以表彰行业优秀机构与人才 [3] - 2025专项榜单包含40U40优秀青年投资人评选 同步发布2024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 [7] - 申报通道开放 需通过指定二维码联系母基金研究中心并备注姓名及机构信息 [5]
折价低于10%,耶鲁拟出售25亿美元PE资产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05 07:31
耶鲁大学私募股权资产抛售 - 耶鲁大学计划在二级市场抛售高达25亿美元的私募股权资产 整体折价预计低于10% 部分资产估值折扣一度高达15% [1] - 交易代号为"盖茨比计划" 将成为今年规模最大的二级市场交易之一 并有望创下该市场历史新高 [1] - 出售动因包括私募股权基金近年分红匮乏 以及国会提议将私立学校捐赠基金税率从1 4%大幅提高至21%的税收威胁 [1] 耶鲁模式与行业影响 - 耶鲁模式由David Swensen开创 通过配置对冲基金 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等另类资产彻底革新捐赠基金投资理念 [2] - 美国高等教育捐赠基金2024财年平均56%资产配置于另类投资 耶鲁在杠杆收购和风险投资基金中各持有超100亿美元 [2] - 耶鲁考虑出售数十只基金持仓 采用"马赛克交易"模式允许买家挑选特定投资基金 包括Lexington Partners和HarbourVest Partners等机构参与评估 [2] 母基金行业动态 - 母基金研究中心启动2025专项榜单评选 将于7月发布结果以鼓励私募股权母基金与基金行业优秀机构与人才 [3] - 评选包含2025 40U40优秀青年投资人榜单 同时发布2024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 [7]
唐劲草:管理费应该要基本保证基金管理团队的正常运营,并应交由市场决定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05 01:32
广东省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影响 - 新规要求政府投资基金的管理费以实缴出资或实际投资金额为计费基础,而非行业通行的认缴规模[1] - 管理费原则上不允许从本金中列支,只能从基金收益或利息中支付,未产生收益时可预支但需补回[1] - 该规定可能穿透至子基金层面,导致GP管理费收入大幅减少,并引发LP利益不一致问题[1] 行业惯例与管理费标准 - 国际国内私募股权基金普遍以认缴规模为管理费计费基础,已形成相对确定的行业惯例[2] - 母基金管理费通常为认缴规模的1%/年(投资期)和实际管理规模的1%/年(退出期),收益分成10%[2] - 直投基金管理费标准:早期基金2-3%/年(投资期),VC/PE基金2%/年(投资期),收益分成20%[3] 新规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 强制调整管理费标准可能冲击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影响基金管理团队正常运营[3] - 从本金预支管理费的规定可能导致GP面临倒贴风险,迫使其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投资[4] - 广东省的基金可能被管理人"区别对待",导致管理质量下降[5] 行业现状与建议 - 管理费是GP覆盖运营成本的关键,超额收益才是主要盈利来源,行业已向高效化、专业化发展[6] - 下行周期中管理费是中小GP的"生存线",降低标准可能加速行业洗牌[6] - 建议管理费规定应考虑市场情况和行业惯例,保证基金管理团队正常运营[6]
北京这个区,正在打造“LGC”特色新模式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05 01:32
政府投资基金模式创新 - 传统政府投资基金存在GP与LP利益不一致问题,尤其在资本市场退出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矛盾凸显[1] - 北京顺义创新推出LGC模式,实现GP和LP统一,并配合国资控股金融牌照的信用融资(Credit),构建投贷联动机制[1] - LGC模式中"L"和"G"指基金LP和GP均由顺义国资体系自主运作,区别于传统政府投资基金的分立模式[1] 顺义区产业投资发展现状 - 顺义区2023年GDP达2203亿元、同比增长7%,工业总产值稳居北京市前三[10] - 重点布局"3+3"产业体系: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三大主导产业,医药健康/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10]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同比增长5.5%,但产投能力相对薄弱,处于学习者状态[10] 顺义政府投资基金运作 - 2017年设立首期引导基金,规模100亿元,招引设立10只子基金,认缴规模24.99亿元,带动管理规模超3500亿元[11] - 2024年设立二期引导基金100亿元,实现当年设立/备案/投资,全部由国资体系团队管理[13] - 2024年12月设立20亿元汽车产业基金,2025年3月新增三只产业子基金[13] LGC模式核心机制 - 组织架构上,顺义国资公司(1400亿元总资产、3A评级)负责产融平台,顺义金控负责产投平台,形成协同效应[15] - 通过担保/融资租赁等金融牌照实现投贷联动,典型案例为某半导体企业获得4亿元融资支持[18] - 相比市级基金的Co-GP模式,顺义采用完全自主管理的GP模式,200亿元规模更侧重本地化运作[19][20] 投资策略与收益评价 - 将长期融资成本压降至2%,利用债权融资50倍PE与A股15倍市盈率的价差构建增厚型投资[23] - 子基金不设存续期限,实现长期滚动投资[24] - 建立多元化收益评价体系,涵盖财务收益/区域经济贡献/产业带动等指标,预计企业5年经济贡献可覆盖投资额80%[28] 团队建设与市场化运作 - 投资团队聚焦本地产业认知,通过"填空题"式投资落实区域产业布局[21] - 引入市场化人才机制,加强风控/品宣等专业队伍建设,实施精准绩效考核[21] - 建立容错免责制度激励管理人员主动性,但强调耐心资本不等于躺平资本[22][27] 区域发展战略 - 目标2-3年内推动顺义从"产业大区"升级为"产投大区"[28] - 参考市级基金经验但保持特色创新,8只市级基金总规模达1000亿元,形成耐心资本"北京模式"[14] - 通过内生发展与产业投资双轮驱动,弥补过去侧重内生式发展的短板[11][12]
刚刚,300亿战新并购母基金落地上海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03 14:44
基金设立概况 - 中国太保正式发布总规模500亿元的太保战新并购基金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1] - 太保战新并购私募基金目标规模300亿元,首期规模100亿元,聚焦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3] - 基金采用"长期资本+并购整合+资源协同"模式,50%资金作为母基金配置到子基金 [3][4] 政策与市场背景 - 证监会《重组办法》鼓励私募基金参与并购重组,引入"反向挂钩"安排缩短锁定期 [3][4] - 202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发展并购母基金,疏通"募投管退"堵点 [4] - 全国超10个地区发布支持并购基金政策,上海设立500亿元产业转型升级基金和国资并购基金矩阵 [9][10] 险资布局与行业趋势 - 险资自2020年加大私募股权投资力度,成为VC/PE重要LP,2023年超50家险资出资私募股权基金 [4][6] - 金融监管总局将险资投资创业基金集中度比例从20%提升至30%,增强对股权行业支持 [6] - 国内创投长期资本渗透率仅2%-3%,险资因长期属性与VC/PE期限匹配 [5][6] 上海区域动态 - 上海发布《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设立100亿元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并购基金 [10] - 上海母基金数量超40家,在管规模全国前五,营商环境与政策支持领先 [10][11] GP筛选标准 - 险资偏好头部GP,要求业绩稳定、风险可控,侧重养老/大健康及国家战略领域 [6][8] - 背景资源雄厚的综合性基金或细分领域专项基金更易获险资青睐 [8]
这个市迎来一支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 | 科促会母基金分会参会机构一周资讯(5.28-6.03)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03 08:54
母基金行业动态 -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母基金分会成立,旨在系统研究母基金在中国资本市场的作用,加强政府对社会资本的管理和引导,促进资本流向创新创业型企业和实体经济 [1] - 科促会母基金分会领导班子所在机构及参会机构共82家,每周二更新相关机构的一周资讯 [1] - 分会于2021年9月26日正式成立,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致信祝贺 [18] - 分会由水木资本董事长担任会长,常务副会长包括泰康乾亭股权母基金CEO、纽尔利资本董事总经理等 [24][25] 人工智能产业投资 - 东莞滨海湾新区与东莞科创金融集团签订1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首期认缴规模3亿元,围绕"人工智能+"领域构建全生命周期基金体系 [2] - 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联合领投智元机器人,创下中国具身智能赛道最大累计融资额纪录 [16] - 国投先导通过生态投资支持原创性技术创新和AI与产业深度融合,未来将在技术攻关、产业赋能等方面深化资源协同 [16] - 全球具身智能赛道持续火热但市场尚未成熟,需要耐心资本的持续培育 [17] 产业合作与联盟 - 中金私募与海兴电力达成合作,共建全球供应链出海新生态,围绕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全球化战略发展展开研讨 [3][5][7] - 越秀产业基金携手港科大(广州)、华为发起设立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整合国际科研机构技术资源赋能南沙发展 [12] - 国寿投资公司与万国数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围绕数据中心资产开展多层次合作,前期已落地市场首单IDC私募REITs [14] 国企改革与产业升级 - 豫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秦建斌深入保障房公司开展国企深化改革突出问题专项检查,强调要聚焦主责主业,以新质生产力促进企业转型 [8][10][11] - 保障房公司要建立与人才置业公司、物业发展公司等的联席联动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1] - 集团要加速"新车医数"赛道,持续抓好药食同源、光电产业等重点项目 [11] 金融服务创新 - 夏创担保首笔"非融联合保"履约保函业务落地,以年化1%的优惠费率提供182万元担保金额,助力企业纾困 [15] - 该业务是湖北省再担保集团推出的创新型非融资担保产品,夏创担保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 [15] - 夏创担保将持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为更多企业提供全方位担保服务 [15]
唐劲草:发债募资,能治本吗?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03 08:54
创业投资行业现状 - 行业面临"募、投、管、退"全链条发展瓶颈 资金供给不足与退出机制不畅问题突出 制约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效能 [1] - 债券市场推出"科技板" 支持头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发行长期限科技创新债券 带动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1] 科创债的作用与挑战 - 科创债提供低成本、长周期资金 拓宽股权投资机构融资渠道 降低对传统股权融资依赖 融资期限较长且还款安排灵活 有效匹配长期投资策略 [1] - 科创债增加创投机构财务成本和偿债压力 与"轻资产"运作逻辑相悖 若投资项目失败需承担双重压力 加剧经营风险 [2] - 多数中小创投机构管理规模有限、历史业绩较短 难以满足发行条件 募资难题仍在 [2] 长线资金的重要性 - 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线资金期限长、稳定性高 与创投项目生命周期契合 提供持续稳定支持 无需刚性兑付 降低创投机构偿债压力 [2] - 长线资金引入带来资本和资源对接 助力创投机构完善生态布局 形成"资本投入-项目培育-价值实现-资本循环"良性生态 [3] - 推动社保、保险等长线资金进入创投基金 构建市场化、长期化资本供给机制 是破解科创投资困局、培育创新动能的关键 [3] 构建长线资金供给体系 - 建议采用"中央资金引领-地方平台承接-专业机构运作"三级联动模式 打造"资金充沛、配置科学、退出灵活"的科创基金生态 [4] - 激活中央资本引擎 将创投领域投资规模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建立差异化容错机制 引导央企、AIC、保险公司年度新增创投出资 [4] - 鼓励央企及AIC长线资金配资给地方政府母基金 形成中央资本对科创投资的"源头活水"效应 [4] 地方母基金生态建设 - 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财政与产业资本协同"的地方母基金生态体系 制定年度出资计划 确保资金高效运作 [5] - 搭建央地常态化对接平台 推动中央资金与地方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优化资金运作模式 明确市场化子基金配资占比不低于70% [5] 创投机构分级管理 - 建立多维评价标准 以机构成立年限、管理规模、投资业绩等为核心指标 对创投机构分类划分 [6] - 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 对优秀机构给予子基金配资支持 优先匹配优质项目资源 形成"头部示范、梯队跟进"格局 [6] - 建立年度考核评估制度 动态监测机构业绩与合规情况 确保资源精准流向专业高效的市场化子基金 [7] 完善退出机制 - 扩大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参与主体 放宽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参与S基金投资限制 降低合格投资者门槛 [8] - 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对S基金份额转让给予税收优惠 探索设立专项补贴 降低交易成本 [8] - 优化市场基础设施 设立S基金交易专区 建立标准化估值、转让、登记流程 控制交易手续费率在0.5%以内 [8] 行业活动 - 母基金研究中心开启2025专项榜单评选 将于7月发布榜单 鼓励私募股权母基金与基金行业优秀机构与人才 [9][13]
对赌回购的人间真实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02 08:36
一级市场回购机制分析 (一)回购条款的运作机制 - 一级市场基金存续期通常为7-8年,GP通常在基金到期前1-2年(如第6年)要求项目方回购投资款以确保LP资金回收[3] - 上市周期较长(申报到完全退出需2年以上),若GP预判项目无法在基金到期前上市(如2027年到期的基金需2025年完成申报),会提前1.5年启动回购流程[4][5][6] - 实际执行中7年期基金可能仅投资4年即要求回购,剩余3年用于协议谈判和诉讼执行[7] (二)创始人接受回购的动因 - 部分回购条款具有强制性:机构在投决后临时增加回购条件,创始人因现金流压力被迫接受[8][9] - 技术背景创始人易受投资人误导:投资人以"老股转让退出"或"公司资产为限"等话术弱化回购风险认知[10][11] - 市场环境倒逼:一级市场90%以上基金要求对赌回购,优质创始人谈判空间有限[12][13] (三)回购条款的利益博弈 - GP通过提高利率补偿投资周期缩短:原6-8%的回购利率升至10-12%以维持7年期的IRR目标[15][16] - 附加条件转嫁成本:包括强制返投(1亿投资需落地1.5-2亿)、FA协议佣金、税务筹划等衍生条款[17][18] - 条款设计本质是LP资金周期(7年)与硬科技企业成长周期(10年+)的错配[20][21] (四)行业结构性矛盾 - 银行信贷缺位加剧融资依赖:研发型硬科技企业缺乏抵押物,无法获得雪中送炭式贷款[21] - IPO收紧放大退出压力:二级市场疲软与上市门槛提高形成恶性循环,倒逼GP滥用回购条款[22] - 行业成熟度不足:GP/LP/项目方三方认知差异显著,执行过回购的参与方与未经历者存在立场割裂[24] 行业活动动态 - 母基金研究中心启动2025专项榜单评选,拟于7月发布私募股权行业优秀机构及人才榜单[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