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南海局:科技赋能严阵以待防范汛期海洋灾害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5 02:04
防汛准备与部署 -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高度重视2025年台风路径复杂多变及海洋灾害防御形势,提前部署汛期安全检查并落实防汛措施[1] - 南海局组织各单位对观测设备、会商系统、预警报系统等进行全方位自查,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作[3] - 南海调查中心完成1个浮标应急回收航次及3个常规维护维修航次,新增2套油气平台观测系统并纳入业务化观测序列[3] 应急演练与协同能力 - 南海局以超强台风"摩羯"为原型开展海洋灾害应急演练,模拟海浪、风暴潮灾害全流程处置,检验协同作战能力[5] - 演练首次启用新演播厅功能,提升融媒体时代公共服务能力,为精准发布预警信息奠定基础[5] 观测数据保障 - 南海海域海岛中心上半年接收、质控、汇交近3000个观测数据文件,实时数据接收率达99.92%[7] - 南海预报减灾中心发布海浪警报50期、风暴潮警报9期,制作周预报25期、月报6期及节假日专报5期[9] 地方服务与定制化支持 - 汕头海洋中心为汕尾文旅码头至龟龄岛航线及青少年游泳锦标赛提供预报保障服务[11] - 深圳海洋中心与惠东县三防部门建立天气预警共享机制,珠海海洋中心发布9期《防汛专题海洋预报》[11] - 湛江海洋中心推动预报台共建,北海海洋中心为广西编制潮位核定报告,海口海洋中心开展海水倒灌风险预警试点[11] - 三沙海洋中心为西沙海域提供精细化预报,支持海上应急救援演练[11] 体系运行状况 - 南海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运行良好,观测设施、数据传输、预警发布等环节平稳有序[12]
绿色勘探呵护草原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4 04:51
绿色勘探技术 - 项目采用"以钻代槽"方式替代传统槽探,减少地表扰动,保护高寒草原生态[5] - 使用便携式全液压模块化钻机,临时便道宽度小于2米,机台面积小于10平方米,地表压覆面积仅为传统钻机的1/5[5] - 施工中采用固定式喷雾降尘、防渗材料围堰、接油垫等措施防止土壤污染[6] 小角度钻探创新 - 首次实施30°倾角钻孔,克服钻具摩擦阻力增大20%-50%、岩屑沉积概率上升2-3倍等技术难题[8] - 采用低重心大扭矩钻机平台,配合动态平衡设计和定向钻进系统,实现井眼轨迹稳定[8] - 使用添加聚丙烯、纤维素等特殊成分的钻井液,提升排渣效率并降低岩心破碎率[8] 生态与经济协同 - 项目完成后施工区草木产量显著提升,复垦草场已恢复放牧功能[10] - 通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指导牧民优化种植,芍药+水飞蓟套种模式提高牧民收入[9] - 主动与牧场签订植被恢复协议,施工后采用"客土覆盖+草籽复种"实现生态修复[6][9] 项目社会价值 - 聚焦大兴安岭北段成矿带,兼顾国家资源安全与边疆振兴双重目标[9] - 形成可复制的"绿色钻探"技术体系,解决勘探与环保矛盾[7] - 施工标准化流程包含事前方案、事中研讨、事后总结的全周期管理[9]
淡化海水为水资源做加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4 01:38
生态环境法典与水污染防治 -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是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里程碑 系统整合现行环境法律体系 其中"水污染防治"专编针对工业 城镇 农业和农村 船舶等关键领域的水污染治理做出明确规定[3] 海水淡化技术核心价值 - 海水淡化核心价值在于为沿海缺水地区提供水资源增量 但更重要的是在攻克海水淡化难关中形成的反渗透 多效蒸馏 超滤 纳滤等高效分离技术以及由此衍生的集成工艺具有强大的通用性和迁移性[5] - 这些技术可直接应用于高盐废水深度处理 毒害物质回收 污水深度净化等法典重点关注的难点领域[5] 工业水污染防治技术应用 - 工业水污染防治关键在于实现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 高盐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以及废水近零排放 海水淡化核心技术能提供解决方案[5] - 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应用于福建森美达生物科技精馏废水处理项目 处理规模0.5吨/小时 通过高效膜分离与蒸发结晶工艺集成实现含盐废水零排放与回用[5] - 高盐度重金属处理与资源回收技术在中国白银城电镀废水处理示范项目应用 日处理300立方米 采用离子交换树脂与吸附材料精准回收金银铜等重金属资源 后续耦合高级氧化 反渗透与蒸发结晶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5] 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技术 - 针对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 特别是集约化养殖尾水治理难题 海水淡化所提供生态化解决方案——海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7] - 自主研发的"微生态活水生态净化与多级营养协同净化技术"获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入选自然资源部创新适用技术名录 已在山东东营 日处理3000立方米 海南文昌冯家湾 日处理75000立方米 辽宁兴城 日处理30000立方米等多地成功应用[7] - 该技术以微生物净化为核心 结合生态浮床 动植物协同净化 实现尾水达标排放[7] 特殊风险污染治理技术 - 在应对船舶污染 特殊风险污染方面 研发的放射性废水处理技术采用一体化车载方舱设计 核心蒸发浓缩技术可实现特殊场景放射性废水的高效减量与零排放[7] 水生态综合治理技术 - 海水淡化所研发的水生态综合治理技术融合高孔藻基净水剂 微生态活菌剂 酶制剂 生态浮岛等 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 黑臭水体整治方面效果显著[9] - 福建闽江上游坑塘水质提升项目使用高孔藻基净水剂和净污微生物菌剂进行原位修复 无须投加其他化学药剂 配合曝气等设施高效提高水体溶氧 快速提升水质透明度[9] - 江西赣州潭头村坑塘水体治理在无须清淤和截污的基础上 以高孔藻基净水剂为核心作为生物载体激活土著微生物净污功能 配合微生物菌剂 复氧造流 生态浮床等技术多层次分解污染物[9] 技术发展战略定位 -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海水淡化所将持续深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 拓展其在苦咸水淡化 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 水生态修复 盐碱地改良等领域的应用[10] - 将"淡化海洋"积累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水资源增量"和"污染治理减量"的双重效能 为落实法典要求 保障国家水安全 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技术支撑[10]
平陆运河蓝碳家底有了生态“监测眼”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4 01:38
平陆运河生态监测 - 自然资源部北海海洋中心在平陆运河入海段布设3套地表高程监测系统 用于追踪红树林固碳能力这一关键生态功能 [2] - 监测系统将重点测算红树林区域沉积物年累积速率 核算上万亩红树林沉积碳的年埋藏通量 为量化评估提供核心数据 [2] - 平陆运河全长135公里 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 建成后将形成西南地区江海联运大通道 [2] 红树林生态价值 - 运河入海段及茅尾海区域分布上万亩红树林 具有"海岸卫士"和"海上森林"的生态功能 [2] - 红树林在提升海洋碳汇增量 降低风暴潮损失 维持近海渔业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生态经济价值 [2] - 运河建设将改变入海段淡水输入量 可能影响海洋生物栖息环境 生物种群结构及红树林生长状况 [2] 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 2024年北海海洋中心已完成建设期红树林生态及周边海域生态状况调查 [3] - 研究团队采用卫星遥感 无人机巡航和站位调查相结合方式 持续监测红树林生态系统 [3] - 重点关注红树林生长状况 研究建设期对河口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 - 通过科学评估红树林碳汇能力 为地方政府碳汇交易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3]
首次实现国内海水神仙鱼人工繁育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4 01:38
技术突破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首次实现国内海水神仙鱼人工繁育 打破国际技术壁垒 [1] - 技术难点在于仔鱼开口饵料和特殊生长环境条件 团队通过筛选纯化哲水蚤生物种群突破饵料供应关键技术 [1] - 掌握胄刺尻鱼仔鱼生存摄食的关键海水物化因子阈值 建立接近野外环境的特殊养殖系统 [1] 生态修复应用 - 技术为珊瑚礁关键功能生物增殖放流提供新可能 弥补当前生态修复局限于生境层面的不足 [2] - 技术适用于刺盖鱼科 刺尾鱼科 隆头鱼科 花鮨亚科等小尺寸浮性卵鱼类 未来可拓展其他礁区功能性鱼类人工繁育 [2] - 实验室运行6组保水量3吨的半原位礁岩生态系统 完全模拟野外珊瑚礁生境用于长时序研究 [2] 产业价值 - 打破国外对高经济价值海水养殖技术垄断 实现全设施化繁育不依赖外部环境 [2] - 可通过配置人工海水在内陆区域产业化推广 满足观赏海洋生物和珊瑚礁修复苗种需求 [2]
“全国海洋数值预报与智能预报技术”太原聚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1 10:02
会议概况 - 第三届"全国海洋数值预报与智能预报技术交流会"于7月9日~11日在太原召开,旨在提升海洋预警报业务水平并促进机构间合作 [3] - 参会单位包括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沿海省市海洋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及企业等40余家,参会代表超100名 [3] - 会议聚焦海洋科技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及成果转化 [3] 技术合作与发布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与华为联合发布"妈祖"系列海洋模式与鲲鹏处理器联创成果,实现海洋预报与高性能计算的跨界合作 [4] - "妈祖"系列模式以自主创新能力著称,华为提供算力支撑,合作推动海洋数值预报与智能预报创新发展 [4] 会议议题与报告 - 会议设置四大议题:海洋数值预报模式研发、AI技术应用、数据融合同化、专项海洋预报服务案例 [4] - 共进行16个主题报告,涵盖海洋预报技术的前沿研究与业务应用 [4] 行业发展历程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前身"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总台"成立于1965年,"七五"期间由巢纪平院士开创国内海洋环境数值预报业务 [5] - 党的十八大以来,预报中心推进自主创新,在海洋灾害预警、数值预报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支撑海洋经济、生态保护及防灾减灾等国家需求 [5] 会议影响 - 会议为海洋预报机构及科研院所提供技术交流平台,推动海洋数值预报与智能预报的研究发展 [5]
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多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1 05:19
测绘地理信息国家标准发布 - 自然资源部测绘标准化研究所牵头制定和修订的多项国家标准获批发布 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 涵盖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一致性测试 大地天文测量 陆域管线要素分类与符号表达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及数据库建设等领域 [1] - 新标准标志着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标准支撑 [1] 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一致性测试规范 - 《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一致性测试规范》(GB/T 45667-2025)填补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标准间一致性测试空白 明确各层级标准一致性测试的基本要求 实施流程及测试报告编制要求 [1] - 标准适用于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的我国国家和行业标准间一致性测试 相关地方标准 团体标准 企业标准及项目标准可参照执行 [1] - 标准所组建跨领域专家团队 赴武汉等地实地调研 吸收多项国家和行业项目研究基础 结合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特点 构建科学 适用 协调的技术框架 [1] 大地天文测量规范修订 - 《大地天文测量规范》(GB/T 17943-2025)替代原版(GB/T 17943-2000) 将静态天文经度 纬度和方位角测量作业纳入适用范围 实现技术要求 观测方法 数据处理及资料整理等环节全面升级 [2] - 标准所联合多家单位组建算法研究 装备研制及应用领域专家编写组 通过陕西 北京 天津 郑州 梅县等地试验比对与算法验证 结合武汉大学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等军地专家论证形成标准 [2] - 新标准系统整合新技术 新理论 新设备 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天文测量技术体系 推动天文测量技术在时空基准服务 地质灾害监测 深空探测等领域广泛应用 [3] 陆域管线要素分类代码与符号表达 - 《陆域管线要素分类代码与符号表达》(GB/T 45666-2025)基于原行业标准CH/T 1036-2015 明确管线要素分类原则 编码规则及符号表达三大核心内容 为管线数据管理提供统一"语言" [3] - 标准所联合24家企事业单位组建标准起草团队 调研全国管线行业需求 紧密结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确保标准科学性 实用性和广泛适用性 [3] - 标准构建覆盖长输管线 城市管线等十余类管线的全要素分类体系 设计统一符号表达 确保数据采集 共享与应用标准化 [4]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标准 - 标准所主导修订《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GB/T 18578-2025)和《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 21740-2025) 为智慧城市建设 自然资源"一张图"建设 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4] -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聚焦系统架构设计 明确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原则 需求分析 总体设计 数据库设计 详细设计的核心技术内容 [4] -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吸收上海 西安 武汉等地新型基础测绘和实景三维建设试点经验 新增网格数据 地理实体数据 DSM数据 街景数据等具有城市特色的地理信息数据 [4] 标准实施意义 - 标准实施是标准数字化转型重要实践 推进国家数字标准馆建设 打造标准数据资源中心和研究与服务平台 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标准间统一性与协调性 [2] - 标准发布体现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系统性与前瞻性 标准所联合高校 科研院所及企业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解决行业技术难题 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成果在智慧城市建设 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深度融合 [5]
生态新方位丨高原又见青青草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1 03:53
木里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 木里矿区因露天开采遗留13个采坑、27处渣堆,受损面积达2697.33万平方米,生态修复面临高寒缺氧、冻土退化等九大难题[3] - 2020年启动生态治理攻坚战,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广西煤炭地质局承接江仓4、5号井修复工程,项目区平均海拔3800米,年均气温-0.39℃,有效施工期仅1个多月[5][6] 技术创新与实施 - 研发"七步"种草法:通过渣土改良、铺设200吨有机肥重构土壤肥力,采用乡土草种混播使成活率提升30%[7] - 首创生态地质层再造技术:就地取材人工再造冻土层,阻断煤炭风化并修复含水层[7] - 构建空天地监测体系:运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测实时追踪植被数据[7] - 开展50余次土壤配比试验,形成19项专利,其中8项发明专利填补行业空白[10] 修复成效 - 完成复绿面积224667.8平方米(相当于314个标准足球场),草种发芽率85%,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65%以上[9] - 水源涵养能力提升40%,土壤侵蚀模数降低60%,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超2亿元[10] - 节约成本超500万元,实现预期效果的10%预算投入[10] 企业转型与行业影响 - 公司从传统煤炭勘探转型生态修复,累计修复面积超500公顷,形成勘查-设计-施工-监测全链条能力[12] - 参与制定10余项行业标准,包括《高原高寒地区覆土种草施工方法》,技术应用于黄河甘肃段修复工程(预计新增绿地326.5公顷)[13] - 团队培养3名注册岩土工程师和7名高级工程师,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技术梯队[12]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拓展煤层气开发、锂矿勘查、地热利用等新能源领域[14]
张来仔:踏遍青山永不悔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1 03:53
护林员张来仔的职业坚守 - 张来仔从事护林工作40余年,从1981年进入雷州市林业局下属林场,1987年调入广东龙眼洞林场,直至退休[3] - 40多年间平均每日巡山15公里,总路程超20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3] - 在2015年国有林场改革前,草塘管护站仅1名护林员,几乎无休息日[3] 护林工作条件变迁 - 改革前居住简陋棚屋,山上无水电,需捡柴烧火做饭,每次下山买菜分几天食用[3] - 2016年护林站新建,配备空调和煤气,告别"刀耕火种"生活[7] - 林场采用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但张来仔仍坚持徒步巡山[7] 护林工作挑战 - 长期孤独:夜晚无灯光声音,靠练字和写打油诗排解,每半月下山回家一次[4] - 工作装备:需穿戴砍柴刀、长衣长裤及防蚊帽应对毒虫、蚊虫和非法捕猎装置[7] - 森林火情威胁:林场地处雷区,雷雨易诱发火灾,需在制高点监测[7] 工作成果与荣誉 - 守护4000亩林地35年无火警火灾及林木偷盗事件[10] - 获"全国优秀护林员""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10] - 2014年入党,巡山时佩戴党徽,称"永远是党的护林员"[10] 行业改革与传承 - 2015年广东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实现管护方式和监管体制创新[7] - 张来仔事迹吸引新一代护林员加入,接力守护广东生态屏障[10]
安徽省首批湿地碳票发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1 03:53
湿地碳票发行 - 安徽省蚌埠市成功发行全省首张湿地碳票,四方湖自然保护区开发湿地面积7 47万亩,20年监测期签发碳减排量17 76万吨,龙子湖风景名胜区开发湿地面积2 79万亩,20年监测期签发碳减排量9 02万吨 [1] 生态保护投入 - 蚌埠市林业局累计投入8 06亿元用于湿地保护修复,实施退渔还湿、水系连通、植被修复等工程,恢复湿地面积约3 3万亩,湿地保护率提升至57 51% [1] 制度体系构建 - 创新构建"1+2+8"制度体系,编制全省首个《湿地碳票项目方法学》,出台《蚌埠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和《蚌埠市林业碳票交易管理规定》,明确8项交易流程 [1] - 组建由发改、环保、金融等6部门参与的专项工作组,建立"专家评审+部门审定+生态备案"三级审核机制 [1] 金融支持成效 - 创新"碳票+金融"模式,首批湿地碳票获银行授信2500万元(四方湖1500万元、龙子湖1000万元) [1] - 蚌埠市林业局梳理摸排优质林企23家,解决企业融资难题17个,投放贷款3500万元 [1] 生态司法突破 - 完成蚌埠市首例林业碳票交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当事人认购碳票18000元、碳减排量240吨 [2] - "碳票+生态司法"模式成功落地,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提供可量化途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