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搜索文档
2025北京文化论坛重要成果发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4 00:51
文化科技融合成果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创新性突出 运用数智化技术革新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传播方式 [2] - 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创新性突出 形成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示范性实践 [2] -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X射线吸收谱技术助力原子级解析宋代青白瓷呈色机理 提供文化创新创造的鲜活样本 [2][3]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 H5智能电视落地应用程序作为集中发布成果 [3] - 人民网AI之眼智能终端国家博物馆应用项目完成签约 签约单位包括人民网和国家博物馆 [4] 人工智能应用发展 - 第四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引领性鲜明 从技术落地维度践行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 [2][3] - 人工智能服务未成年人伦理规范共识突破性显著 通过机制创新助推行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2][3] - 中国—东盟AI艺术创作研究中心项目完成签约 签约单位包括北京市文联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 [4] - 大型社会模拟器作为全球首个社会实验室 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不同文化群体交流协商过程 [12] - 算法推荐智能创作虚拟主播等新技术不断重塑媒体生态 用户获取信息方式发生深刻改变 [10] 中外文化交流实践 - 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体现新时代中国理念和实践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活力并为世界提供中国答案 [3] - 中外文化交流形成机制引领多元融合路径创新技术驱动全民参与的多维立体发展格局 [3]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与12个国家主流媒体达成新闻服务合作 突破性显著 [2][3] - 中德全球治理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项目完成签约 签约单位包括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和席勒研究院 [4] -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深化中外文明对话 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3] 文化建设项目发布 -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包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成果丰硕 [3] -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彰显古都新韵 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3] - 北京率先实施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 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3] - 科学家精神和科学文化主题文库出版工程引领性鲜明 从理论创新维度践行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2][3] -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突破百卷 作为集中发布成果 [4] 媒体技术变革 - 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技术创新正在重新定义媒体传播的方式和边界 [10] - 深刻思想与技术创新两翼齐飞 才能不断产生化学反应实现有效传播 [10] - 好作品自带流量自会发声 优质内容始终是舆论场的硬通货稀缺品 [10] - 广电视听丝路北京—阿拉伯合作行动作为集中发布成果 [4] - 优秀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由中宣部文艺局发布 [3]
双向融合,绘制文化科技崭新图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4 00:51
本报记者 高倩 韩轩 昨天,2025北京文化论坛盛大启幕。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 的突出位置,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文化与科技双向融合。本届论坛邀请中外嘉宾围绕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信息时代的文化创造和传播方式变革、人工 智能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高效供给等前沿议题展开演讲交流,充分探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以技术为笔、文化为墨,绘制文 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崭新图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智慧力量。 围绕永久主题"传承·创新·互鉴"和年度主题"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主论坛上,多位中外嘉宾呼吁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搭建文化之桥、深化交流对话、 推动人文合作,以文化文明的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不断引领文化领域思维革新的同时,科技的高速发展也伴随着不少挑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高世名认为,需要警惕"数字技术、人 工智能与科技金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催生出一个庞大的娱乐幻觉工业"。在这种时代语境中,近年来蓬勃涌现的"新大众文艺"尤显珍贵,随着中国式 现代化的充 ...
北京文创“顶流”一站式体验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4 00:51
vonnjare WE er G t 6 ges 160 All and 8 V 0 LT 1 t EVA 现场最具人气的文创产品包括国子监文创热销款,如金榜题名创意减压签字笔、金榜题名翻页冰箱贴、马到成功摇摇冰箱贴、独占鳌头印章磁贴等,将创意 设计与美好寓意融于一体,多款产品已在网上售罄。 据介绍,展区从"创新文创开发方式"到"最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加强选品,体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最新成果。银河通用"Galbot g1"机器人、清华团队跳舞机器人"Booster T1"在展区入口欢迎来宾,AI拍照打卡机、凯叔讲故事智能成长伙伴"AI鸡飞飞"等人工智能文创产品在文化科技体 验区与嘉宾互动,让公众亲身感受文化与科技融合对生活品质的提升。 2025北京文化论坛昨日开幕,首次设立的精品文创展示区吸引众多嘉宾和 记者参观体验。本报记者武亦彬 实习记者常一鸣摄 本报记者 邱伟 9月23日至24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办,本届论坛首次设立精品文创展示区,展区联动全市文创资源,集展示、体验、消费于一体,实现了北京文 创"顶流"的一站式体验,成为论坛现场的一大亮点。 该展区汇聚了80家企事业单位的 ...
9月24日新闻早知道丨昨夜今晨·热点不容错过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4 00:23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 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抵达乌鲁木齐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23日下午乘专机抵达乌鲁木齐,出席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习近平等在机场和乌鲁木齐市区受到新疆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 蔡奇等同机抵达。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开幕,李书磊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尹力致辞 ▶ 防范假借"银龄行动"非法牟利!民政部发布风险提示 | FRAIE FIX 清流人发零搜索的内容 | 氏政为氏 | | --- | --- | | | 民法爱诗 | | 组织机构 新闻中心 变速互动 合首页 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 展政散振 民政文化 | | 当前位置:百页 > 新闻中心 > 福知公告 > 正文 | | | 关于防范假借"银龄行动"名义开展商业活动牟利的提示 | | | 时间:2025-09-23 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 【字体:大中小】 G打印 = C | | | 近期,有机构成个人假借"银龄行动"名义开展尊业活动单利。为防止群众利益受损 ...
北京日报社区小板报 | 北京推500余项促消费活动迎双节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4 00:09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今日天气 今天白天轻雾或雾转晴,北转南风二三间四级,最高气温27℃;夜间晴间多云,南转北风二级左右,最 低气温15℃。今天早晨有轻雾或雾,出行注意交通安全。 ▶尾号限行 2和7 ▶ 副中心新添国际五星级标准酒店 9月21日,位于环球度假区北侧的群芳交通枢纽与一体化建设的北京通州皇冠假日酒店同步开启试运 营。作为副中心文化旅游区北部产业带第一个正式运营的国际五星级标准酒店——北京通州皇冠假日酒 店位于群芳综合交通枢纽三至十层的区域。作为适配城市副中心"国际交往、高端商务、文旅度假"需求 的五星级酒店,将成为副中心文化旅游区高端服务的重要补充。 ▶ 国庆中秋赏月、赏红叶→"北京最早秋"在这里—— 国庆、中秋两节临近,北京市延庆区昨天推出2025年"北京最早秋"秋季文旅系列活动,并且围绕国庆中 秋双节主题,推出"红叶漫赏、文化雅韵、视听盛宴、户外竞技、生态研学、农事采摘"六大板块、一百 多项汇集了"文旅体商农"的假日游玩活动。今年的中秋国庆双节长假,是延庆红叶最佳观赏期。 ▶ 激活假日经济!北京推500余项促消费活动迎双节 中秋国庆双节将至,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今年国庆假日期间,北京围绕国际 ...
让非遗拥有更好的未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23:48
不久前,石景山区非遗拓绘技艺传承人何宇鹏带着他的拓绘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厅里,孩子们围着拓绘作 品,在讲解员和父母的耐心解答中,让精美的民间艺术,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这一幕,正是石景山区推动非 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石景山区将非遗保护传承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夯实传承基础、推动跨界融合、强化数字赋能 三大路径,系统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非遗保护生态,走出了一条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特色之路。 2025年石景山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现场武术表演 石景山区非遗示范课程之面塑、皮活课程 2025年石景山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古城村秉心圣会"小高跷"踩街表演 2025年石景山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现场非遗体验 夯实传承基础,让非遗"传"下去 非遗承载着区域群体记忆与智慧的活态基因,非遗保护传承关乎文化根脉的延续。近年来,因现代生活快节奏的冲 击,叙事节奏慢的文化较难引起年轻人的兴趣,许多非遗面临缺乏传承人的问题。 石景山区专门成立非遗中心,牵头开展全区非遗项目普查,收集整理石景山区非遗项目传承现状、发展困境与现实 需求等信息,开展石景山区第七批非 ...
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 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23:39
新能源发展成就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突破16.9亿千瓦 达到"十三五"末3倍以上 [2] - "十四五"以来新能源贡献80%新增电力装机 风光发电量占比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 [2]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24年达19.8% 年均提升约1个百分点 [2] - 陆上风电累计降本60%以上 光伏发电累计降本80%以上 [2] - 新能源度电成本比煤电低三成 [2] - 2024年新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约1.2万亿元 占电力领域投资超50% [3] - 新能源装备制造在部分省区贡献超20%固定资产投资 [3] - 2024年中国风电光伏产品为全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5亿吨 [3] 发展路径转型 - 2025年1-7月全国风电利用率93.8% 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 [6] - 光伏发电利用率94.7% 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 [6] - 新能源非电利用规模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不足1% [6] - 超半数新能源电量由市场定价 [8] - 推动电与非电并重发展 从单一电力消纳向多能综合利用转变 [6] - 加速多能转换技术示范应用 包括绿电制氢氨醇等技术 [7] - 发展虚拟电厂 智能微电网等新型业态 [7] 未来发展规划 - 加快推动第二 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 [10] - 系统谋划"十五五"时期"沙戈荒"新能源基地规划布局 [10] - 规范有序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发展 [10] - 加强绿氢制输储用一体化发展布局 [11] - 向绿氢冶金 绿色合成氨 绿色甲醇等方向延伸产业链 [11] - 推动老旧电站改造升级 提升运营效率 [12] - 专项整治光伏产业"内卷式"竞争 [12]
2025北京文化论坛 |演员胡军:《归队》没有把镜头对准丰碑,而是对准了基石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15:01
电视剧《归队》创作视角 - 电视剧《归队》聚焦抗日战争中无名普通战士而非历史丰碑人物 [1] - 剧情核心对准十四年抗战期间连姓名都未留下的基层士兵群体 [1] - 通过平民化叙事视角展现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基石力量 [1] 文化产业内容创作趋势 - 主旋律作品呈现微观叙事和人文关怀的创作方向 [1] - 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开始关注个体命运与集体记忆的融合 [1] - 行业出现从宏大叙事向细节化、人性化表达转变的创作特征 [1]
北京文化论坛“城市文化: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平行论坛举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14:06
论坛背景与主题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于9月23日举办 聚焦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 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1] - 论坛围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数字文化产品供给 文商旅体融合新场景等议题展开 邀请国际组织代表 机构代表 企业代表及专家学者百余位参与[1][3] 科技赋能公共文化服务 -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提出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构建新阅读和学习体验 采用小步试错快速迭代策略[3] - 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强调人工智能和现代科技是文化服务转型的催化剂[4] -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通过数字技术激活乡村振兴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4] - 国家图书馆拓展阅读服务边界 以灵活多元方式触达读者[6] -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运用科技从亚洲视角解读全球文化发展[8] - 塞尔维亚文化中心指出科技重塑公众与文化互动方式 涵盖数字化保护及创新体验开发[9] 数字文化发展理念 - 清华大学提出数字文化建设需坚持社会效益优先 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 促进科技向善[9] - 中央美术学院强调技术应用需保护文化艺术精髓 提升公众参与度 履行文化机构社会责任[9] -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张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破解发展瓶颈 实现科技赋能从政策到生产的转化 构建产业新格局[10] 成果发布与数据 - 论坛发布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 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建设 提供开放共享的古籍资源与知识服务[12] - 平台已上线古籍数字化资源1.2万余种 12万余册[12]
全球百余位嘉宾交流互鉴,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聚焦“尊重文明多样性”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14:06
论坛核心观点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聚焦文明交流互鉴与多样性尊重 全球百余位文化领域嘉宾探讨文明发展路径与实践价值 [1][3] - 论坛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核心 提出"以文塑魂""数字赋能""人文共生"三大关键主张 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共识 [3] 文明多样性价值与特征 - 文明多样性被定义为人类社会基本格局与进步源泉 差异驱动交流 历史案例包括丝绸之路推动中国四大发明与阿拉伯医学互鉴 [7][8] - 文明五大共同特征包括:多元共生是固有特征 平等尊重是相处之道 交流互鉴是发展动力 民心相通是重要渠道 天下大同是终极追求 [3] - 文明多样性被视为财富而非负担 承认差异与平等尊重是实现共赢的基础 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支撑作用 [8] 文化交流实践与案例 - 中华文明历来坚持开放交流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 现代案例包括中国影视剧及《大中华文库》等文化成果出海 [11] - 东西方文明双向交流案例:17世纪利玛窦将中国文化引入欧洲并传播西方科学知识 现代媒介(手机/电视)进一步便捷化文化交流 [14][16] - 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 故宫2024年线上展览全球访问量达10亿人次 AI修复与多语言翻译(24小时译制30种语言)提升文化可及性 [16][18] 数字技术对文明交流的影响 - 数字技术兼具"破壁者"与"赋能者"双重角色 虚拟现实实现敦煌莫高窟与卢浮宫"云游" AI还原《最后的晚餐》原始笔触 [16] - 需警惕算法茧房加剧文化隔阂及数字鸿沟导致参与不平等 对策包括加大文化资源数字化投入 推动国际数字文化共享 [18][19] - 建议通过数智化赋能文明建设 开发沉浸式/交互式文化产品 筑牢数字文明价值根基 使技术成为文明对话桥梁而非壁垒 [19] 全球文明倡议与治理启示 - 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对传统的尊重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与之理念相通 "和而不同"被视为未来世界文明方向 [8] - 东方智慧(如"人民至上""和合共生")为全球治理提供启示 需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挑战中转化为务实行动 [13][14] - 呼吁各国摒弃文明优越论 打破文化交流壁垒 坚持平等互鉴 以文明多样性驱动人类进步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