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让非遗拥有更好的未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23:48
不久前,石景山区非遗拓绘技艺传承人何宇鹏带着他的拓绘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厅里,孩子们围着拓绘作 品,在讲解员和父母的耐心解答中,让精美的民间艺术,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这一幕,正是石景山区推动非 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石景山区将非遗保护传承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夯实传承基础、推动跨界融合、强化数字赋能 三大路径,系统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非遗保护生态,走出了一条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特色之路。 2025年石景山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现场武术表演 石景山区非遗示范课程之面塑、皮活课程 2025年石景山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古城村秉心圣会"小高跷"踩街表演 2025年石景山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现场非遗体验 夯实传承基础,让非遗"传"下去 非遗承载着区域群体记忆与智慧的活态基因,非遗保护传承关乎文化根脉的延续。近年来,因现代生活快节奏的冲 击,叙事节奏慢的文化较难引起年轻人的兴趣,许多非遗面临缺乏传承人的问题。 石景山区专门成立非遗中心,牵头开展全区非遗项目普查,收集整理石景山区非遗项目传承现状、发展困境与现实 需求等信息,开展石景山区第七批非 ...
科技为非遗保护装上“智慧大脑”
齐鲁晚报· 2025-06-15 08:33
喀什土陶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 核心观点 - 喀什土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入选) 是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载体 曾远销中亚和西亚地区[1] - 当地公安部门通过"科技+法治"双轮驱动 构建"智慧安防+联合执法"体系 显著提升非遗保护成效[1][2][3] 科技赋能非遗保护 - 部署智能感知设备和大数据平台 形成"地面+空中"立体防控体系 实现旅游旺季警力精准投放[1] - 建成"智慧喀什古城"安防平台 通过数据分析预判治安形势 优化警力资源配置[1] - 运用视频追踪等技术阻断被盗文物流失渠道 强化物流寄递行业管控[2] 法治保障机制 - 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文旅/市场监管/公安等多方协同打击制假售假行为[2] - 对故意损毁和假冒土陶行为"零容忍" 2023年摧毁多个制假售假网络[2] - 常态化巡查市场及作坊 近三年涉非遗案件破案率提升40%[2] 文旅融合服务 - 公安民辅警兼具"安全员"和"文化导游"双重角色 年均为游客提供超5万次咨询服务[3] - 节假日全员上岗保障 设置24小时临时执勤点 2023年游客满意度达98%[3] - 定期开展作坊安全培训 累计组织消防演练200余场次 消除安全隐患300余处[3] 传承环境优化 - 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 成功化解传承人土地/商业纠纷150余起[2][3] - 非遗传承人数量同比增长25% 土陶作坊数量恢复至历史峰值80%[3] - 2023年土陶产业营收突破1.2亿元 带动就业超2000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