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报

搜索文档
走稳节能降碳“小步骤”| 大家谈 如何当好“碳路先锋”
中国化工报· 2025-09-22 08:14
笔者认为,技改并非要增加高精尖设备,有时只需要在老设备上加一个小装置,或者是增加一个回收小 系统,就能让节能降碳从"想做"变成"能做",并且做好。 谈起化工企业节能降碳工作,不少人觉得这是个"大工程",其实拆开了都是一个个能落地的"小步骤"。 而技术改造,就是帮这些"小步骤"走稳、走实的关键。 技改让设备提效。设备不用大拆大改,加一个小装置,就能把节能的"小步骤"踩稳。化工生产车间里的 压缩机长时间连续运行,难免出现"跑冒滴漏"现象,增加能耗。潞安化工丰喜集团临猗分公司在压缩机 各段填料前端加装一组刮油环,防止润滑油进入气缸流失。单这一个小步骤,每月就可减少润滑油消耗 2吨多。 技改让排放更少。有的企业不是不想减碳,而是不知道"从哪减""减多少"。技术改造让减碳不再是"凭 感觉",而是每一步都有数据支撑,让"小步骤"走得明明白白。潞安化工丰喜集团闻喜复肥分公司通过 余热回收梯级利用项目,将复肥造粒工序产生的120℃废气余热回收用于供暖和锅炉水预热,年减少二 氧化碳排放5400吨,节水3万立方米。该项目入选2025年山西省重点节能改造案例。 总之,节能降碳不怕"步子小",就怕"没方向"。技改的价值就是帮企业把大 ...
国内首个二氧化碳制饲料蛋白示范项目试产
中国化工报· 2025-09-22 08:12
示范项目验证了该技术的成本优势,探索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蛋白质生产方式,有望降低我 国对豆粕、鱼粉等传统蛋白原料的进口依赖,塑造自主可控、资源效率更高的蛋白质饲料供应链,并为 传统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该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采用吉态来博(北京)生物科技发展公司(下称吉态来博)工艺技术,由河北建 投集团下属武川县蒙天风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中科合成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运营,项目设计年产量为 百吨酵母蛋白。经过各方通力合作,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 据项目技术方——吉态来博首席科学家胡鹏博士介绍,该技术以煤化工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尾气为原 料,通过生物发酵方法,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营养、安全、适口性良好的酵母蛋白。整个生产过程安 全、环保、可控,所有工艺参数和产品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发酵速率、耐波动性均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为大规模生产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奠定了工业化大生产坚实的技术基础。 近日,国内首套以二氧化碳为主要碳源的微生物发酵酵母蛋白工业化生产示范装置试生产取得成功,标 志着该技术从实验室迈向工业化应用走出关键一步。 ...
广东石化攻坚打造优质产品矩阵
中国化工报· 2025-09-22 07:23
9月5日至11日,短短一周时间,广东石化先后在全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3套装置上成功 试产3个新牌号产品。这是广东石化自主攻坚打造优质产品矩阵的缩影。 投产近3年来,广东石化用智慧和汗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拓"出了市场,"炼"出了纯 度,"创"出了新品,啃下硬骨头,产出好产品。 出口油品"拓"市场 9月16日,又一艘满载的油轮驶离广东石化码头,开往国际市场。虽是熟悉的一幕,但依然让广东石化 产品运行部的工程师们倍感自豪。 "我们就盼着油轮来。油轮靠港,说明我们的产品又走出去了。"广东石化工程师林伟杰笑着说,"每看 到一艘船驶向香港、马来西亚等地,我们心里就特别踏实!" 从业20多年的广东石化炼油三部经理助理罗毅表示,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加工的全部是重劣质原 油,加工难度大不说,国际客户对他们生产的成品油闪点、冰点、洁净度等关键指标要求远高于国内标 准。 2025年以来,广东石化已累计出口各类产品200余万吨,远销欧洲、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 越南及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合格率达100%,赢得了国际客户的高度认可。 芳烃突围"炼"纯度 在广东石化,芳烃联合装置如同一位追求极致 ...
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扎根黄土地 筑梦“绿智城”
中国化工报· 2025-09-22 05:49
在我国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实现化工园区智慧化管理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是化工园区发 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近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公示了"十四五"智慧 化工园区典型案例集园区名单。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成为甘肃省唯一成功入选的化工园区,表明其在智慧 化建设方面的成效获得行业认可;与此同时,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建设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也引发 了业内广泛关注。 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如何在短短6年间,将"智慧"与"绿色"从理念转化为现实?其发展路径又能为西 北乃至全国的化工园区转型升级提供哪些启示? 兰州新区化工园区鸟瞰图 一张蓝图绘到底 2018年6月,肩负构筑西北化工产业新高地的使命,兰州新区化工园区经国家批复设立,近期规划 面积40平方千米。 作为我国化工产业的主战场,全国700余个化工园区群雄并起,但跻身国家智慧化、绿色化试点示 范的园区占比尚不足10%,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早早认识到这一趋势的重要性并主动谋篇布局,久久为 功。 兰州新区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生产设备 依托兰州新区周边大型化工企业密布、"三酸两碱"、"三苯"、甲醇等基础化学品供应充足且价格低 廉、土地资源充裕、清洁能源丰富 ...
赛鼎无烟块煤气化炉应用效果佳
中国化工报· 2025-09-22 03:05
技术研发与创新 - 中国化学赛鼎工程有限公司与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联合研发5台JM-S炉在湖北晋控气体年产55万吨氨醇项目中运行稳定 实现全流程合成氨单位产品能耗1130千克标准煤/吨 [1] - 赛鼎公司基于无烟块煤原料特性优化气化炉结构及工艺流程 将粗煤气净化流程改造为全废热回收流程 全面回收高品质热量副产蒸汽 [1] - 通过气化模型布气研究和结构优化设计 包括调整气化炉高径比和温度场 使气化布气更加均匀 [1] 节能减排成效 - 煤锁充泄压过程通过缓冲节实现能量分级利用 使送往煤锁气气柜和压缩煤锁气量减少30%以上 有效降低压缩机能耗 [2] - 粗煤气变换及热回收过程利用低位热副产0.1兆帕饱和蒸汽发电 年发电量达0.576亿千瓦时 [2] - 项目实现年节省2.3万吨标准煤 减少碳排放6.22万吨 [2] 行业应用与历史沿革 - 赛鼎公司自20世纪70年代引进固定床碎煤加压气化技术并进行消化再创新 目前已建设投产200余台气化炉 [1] - 技术广泛应用于煤制天然气和合成氨等领域 近年开发出无烟块煤气化的JM-S炉并成功应用于多个项目 [1]
姜念琛:在管网深处传承匠心技艺
中国化工报· 2025-09-22 03:05
姜念琛始终坚信,技术传承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他将自己耗费心血钻研出的PID低选控制技术 和PID整定技术分享给团队的调度员与专业工程师。为了让更多人掌握这些关键技术,他精心筹备线上 课程,认真讲解技术原理、实际操作案例。不仅如此,他还专程奔赴华中、华南分控中心,结合每个公 司不同的控制器开展线下讲授,对学员们提出的疑问,逐一耐心解答。 经过悉心培养,十余名调度员与专业工程师已经能熟练整定PID参数,成为各自岗位上的技术骨干。 从调度台前的精准指令,到自动化系统里的代码逻辑,再到课堂上的倾囊相授,姜念琛的职业生涯,恰 是管网工匠精神的鲜活注脚。他以传承为桥,让匠心技艺跨越代际。如今,他播撒的技术火种已在更多 人手中燃烧,而他仍在管网智能化的征途上步履不停,用坚守与热忱续写奋斗篇章。 在油气管网纵横交错的脉络背后,有着无数默默深耕的匠人,国家管网集团油气调控中心高级工程师姜 念琛便是其中一位。他以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在管道自动化领域打磨技艺、传承薪火。从调度台前的 精准指令到控制系统里的逻辑代码,从技术攻坚的创新突破到育人传艺的无私奉献,他用扎实的基层功 底筑牢专业根基,以协同担当破解工程难题,以"授人以渔 ...
唐山中浩改造热水回水系统降本增效
中国化工报· 2025-09-22 03:05
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 - 公司通过改造聚合系统热水回水系统每年降低生产成本超过110万元 [1] - 技术改造后热水成功回流至热水罐实现热量循环利用 显著降低能源消耗 [1] - 减少脱盐水使用量并降低污水处理负荷 废水排放量显著下降 [1]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 解决高温热水直接排放导致的局部环境热污染问题 [1] - 实现节能与环保双重效益 形成良性循环运营模式 [1] - 通过系统优化减少资源浪费 提升生产环节环境友好性 [1] 技术改进与创新 - 针对热水压力问题增添专用管线 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1] - 技改后热水无需二次加热即可重复利用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1] - 聚合系统运行稳定性得到增强 同时降低运营维护成本 [1]
科技创新为石化行业“碳”未来
中国化工报· 2025-09-22 03:05
"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源化工行业首当其冲。"中国石化原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表 示,未来五年石油仍将在能源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石化行业必须既能保障能源安全,又能引领绿色转 型。他分析,行业目前面临三大难题:一是产业发展与降碳矛盾突出,碳排放来源多、总量大,降碳 难;二是节能减排压力持续加大;三是碳管理能力和低碳技术尚有差距,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高效低成本 工艺和技术装备尚未取得体系化的突破。 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主题论坛——第四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 在北京首钢园举办。与会专家提出,近年来,我国积极践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就显著,但仍面临 能源需求大、高耗能产业占比高等挑战,石化等领域的碳排放问题依然突出,急需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行 业实现低碳转型。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 介绍,截至今年7月,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达21.7亿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规模近六成。我 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并建立起当今世界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环境基准 ...
首个生物基复合材料冷藏集装箱交付
中国化工报· 2025-09-22 03:05
产品创新与突破 - 全球首个生物基复合材料冷藏集装箱在上海寰宇青岛箱厂正式交付 关键部件采用凯赛生物研发的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 实现国内生物基材料在冷藏集装箱领域应用突破 [1] - 材料以生物基聚酰胺为基体树脂 与高比例连续玻璃纤维/碳纤维复合制备而成 相比传统石油基产品单位碳排放减少50% [1] - 材料密度仅为钢铁的1/4 铝材的2/3 具备接近金属的机械强度与塑料的轻量化优势 [1] 材料性能优势 - 化学性能稳定且耐腐蚀性能优异 可抵御酸、碱、盐侵蚀 无需额外防锈处理与喷涂环节 实现一次成型即装即用 [1] - 表面具备抗污和抗凝露特性 特别适合冷链运输环境 [1] - 材料可设计性强 可通过调整纤维铺层角度、顺序与类型精确设计零件力学性能 [1] 成本与规模化前景 - 随着应用市场扩大和生产规模提升 材料关键单体生物制造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成本持续下降 [2] - 量产规模从千吨级扩展至万吨甚至数十万吨级后 经济性将显著增强 [2] - 在钢、铝等材料被纳入碳关税机制背景下 生物基材料的低碳属性具备成本优势 [2]
宁德时代钠动力电池通过认证
中国化工报· 2025-09-22 03:05
公司技术突破 - 自主研制钠新电池成为全球首款通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认证的钠离子动力电池 [1] - 钠新电池在电芯与电池包层级均表现出优异安全性能并通过第三方测试 [1] - 电芯能量密度达到175瓦时/千克且零下40摄氏度环境下能量保持率高达90% [1] - 纯电车型续航突破500千米 [1] 行业政策与标准 - 新国标由工信部组织制定并将于2026年7月1日起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 [1] - 标准在热扩散、底部撞击、快充循环等方面对电池安全性提出严格要求 [1] - 国家2022年将钠离子电池列入《"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 [1] 产业影响 - 有效降低对锂资源的依赖并构建更安全低碳的新型产业生态 [1] - 解决北方低温环境应用痛点并助力新能源汽车在高纬度地区普及 [1] - 公司于今年4月推出全球首款大规模量产钠离子动力电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