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NVIDIA Omniverse
icon
搜索文档
索辰科技(688507):系列报告(二):物理AI风起,赋能机器人及低空多维场景
信达证券· 2025-08-29 09:07
投资评级 - 报告对索辰科技(688507)给予"买入"评级,与上次评级一致 [3] 核心观点 - 索辰科技以五大核心技术引领物理AI发展,包括生成式建模仿真一体化、实时生成式物理AI计算引擎、智能实时真实物理环境感知、自动测控仿真验证模块、实时数据库+智能体协同,这些技术显著提升产品创新效率、降低实体试验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并增强装备可靠性 [5] - 公司在具身智能领域推出虚拟训练平台,解决机器人训练成本高昂(每千次动作调试耗数十万元)和场景覆盖不足(仅1%)的问题,算法迭代速度较传统方式提升万倍量级 [5][12] - 在低空飞行器领域,公司低空三维物理地图搭载自研物理AI引擎,可秒级生成厘米级分辨率风场及电磁场数据,计算性能较传统数值模拟提升数万倍,综合效率提高99.8%,实现无源精准感知与定位 [5][20] - 在新能源领域,物理AI风电平台通过双引擎(AI驱动气动外形优化算法与气象-设备耦合预测模型)赋能风电系统,覆盖气动布局迭代、流场感知预报、全工况强度载荷解析及风场协同效能升级,智能工坊平台实现全流程设计优化,提升工程研发效率 [5][26][27] - 公司股权激励目标锚定物理AI产品收入,2025-2027年累计收入触发值分别为2000/4000/7000万元,目标值分别为3000/5000/8000万元,体现业务发展决心 [5][6] - 基于国产替代空间及公司竞争力,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为5.15/6.93/9.11亿元,同比增长36.1%/34.4%/31.4%,归母净利润1.08/1.38/1.66亿元,对应PE 84.1/65.7/54.8倍 [7][8] 行业与公司技术分析 - 物理AI技术通过生成式建模、实时计算引擎和虚实数据闭环,突破传统仿真局限,赋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及新能源等多维场景 [5][12][20] - 公司技术对比国际厂商如英伟达(Omniverse、Cosmos、Isaac),在特定领域(如低空物理环境感知、无源定位)具备差异化优势,且计算效率提升显著(如风场数据生成速率达秒级) [9][31][38][42] - 行业趋势显示物理AI与仿真融合加速,应用于工业、机器人及智慧城市(如英伟达智慧城市AI蓝图),公司技术布局与全球前沿方向一致 [31][34][38]
剧透!英伟达明天公布人形机器人“黑科技”
上海证券报· 2025-08-24 09:21
英伟达机器人战略布局 - 公司于2025年8月24日通过社交平台预热机器人"新大脑"产品 并附创始人黄仁勋签名贺卡[4][5] - 预热视频显示产品适配多款人形机器人手臂 中国厂商傅利叶机器人参与演示[7][8] - 黄仁勋在2025年7月链博会开幕式表示AI下一波浪潮是具备推理执行能力的机器人[7] 中国市场合作生态 - 公司与傅利叶 宇树科技 银河通用等中国具身智能领域企业建立合作[7][9] - 中国机器人公司利用NVIDIA Omniverse平台进行训练 实现人机安全协作[7] - 宇树科技CEO王兴兴 银河通用CTO王鹤2025年1月与黄仁勋同桌参加英伟达北京晚宴[9] 技术架构体系 - 机器人大脑依赖软件与AI工厂 公司通过算力与模型支持机器人智能[10] - 机器人身体依赖边缘计算硬件 公司超级计算机支持离线实时数据处理与高频决策[10] - 仿真与合成数据技术解决物理AI数据获取难题 通过模拟现实生成训练数据[11] 行业前景与定位 - 黄仁勋预测机器人技术未来两到三年取得重大进展 人形机器人将像汽车般普及[7] - 机器人技术被视为公司最大规模潜在增长市场[7] - 英伟达将机器人定义为AI最终表达形式 是终极挑战与智能能力物理载体[10]
NVIDIA Opens Portals to World of Robotics With New Omniverse Libraries, Cosmos Physical AI Models and AI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Globenewswire· 2025-08-11 15:01
新产品发布 - 公司宣布推出全新NVIDIA Omniverse库和NVIDIA Cosmos世界基础模型(WFMs)以加速机器人解决方案的开发与部署 [1] - 新库和模型由NVIDIA RTX PRO服务器和NVIDIA DGX Cloud提供支持 使开发者能够开发物理精确的数字孪生 通过仿真重建现实世界 生成用于训练物理AI模型的合成数据 并构建理解物理世界的AI智能体 [2] - 新NVIDIA Omniverse软件开发工具包(SDKs)和库现已可用于构建和部署工业AI及机器人仿真应用 [3] 技术整合与合作伙伴 - Omniverse NuRec渲染技术已集成至CARLA开源模拟器 该平台拥有超过15万开发者使用 [4] - 自动驾驶工具链领导者Foretellix正在集成NuRec、NVIDIA Omniverse Sensor RTX和Cosmos Transfer 以增强其基于物理精确场景的可扩展合成数据生成能力 [4] - Voxel51的多模态AI数据引擎FiftyOne支持NuRec 简化数据重建准备工作 其客户包括福特和保时捷 [4] - 波士顿动力、Figure AI、Hexagon、RAI Institute、Lightwheel和Skild AI等公司采用Omniverse库、Isaac Sim和Isaac Lab加速AI机器人开发 [5] - 亚马逊设备与服务部门使用这些技术驱动新型制造解决方案 [5] 模型性能与采用 - Cosmos世界基础模型下载量超过200万次 支持开发者通过文本、图像和视频提示大规模生成多样化机器人训练数据 [6] - Lightwheel、Moon Surgical和Skild AI使用Cosmos Transfer通过大规模模拟多样化条件来加速物理AI训练 [6] - Cosmos Reason作为拥有70亿参数的可定制推理视觉语言模型 使机器人和视觉AI智能体能像人类一样进行推理 运用先验知识、物理理解和常识在现实世界中行动 [8] - NVIDIA机器人和NVIDIA DRIVE团队使用Cosmos Reason进行数据管理、过滤、注释和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后训练 Uber使用其注释和标注自动驾驶训练数据 [8] - Magna在其城市配送平台中开发应用Cosmos Reason 帮助车辆快速适应新城市环境 并将世界理解能力加入车辆长期轨迹规划器 [9] - VAST Data、Milestone Systems和Linker Vision采用Cosmos Reason实现交通监控自动化 提升安全性并增强城市及工业环境中的视觉检测能力 [9] 基础设施与开发支持 - NVIDIA RTX PRO Blackwell服务器为训练、合成数据生成、机器人学习和仿真等所有机器人开发工作负载提供统一架构 [10] - NVIDIA DGX Cloud通过微软Azure Marketplace提供全托管平台 支持开发者大规模流式传输基于OpenUSD和NVIDIA RTX的应用程序 显著减少基础设施编排和管理需求 早期采用者包括埃森哲和Hexagon [16] - 新Omniverse SDK实现MuJoCo(MJCF)与通用场景描述(OpenUSD)间的数据互操作性 使超过25万MJCF机器人学习开发者能够跨平台无缝模拟机器人 [13] - Isaac Sim 5.0和Isaac Lab 2.2开源机器人仿真与学习框架已在GitHub发布 Isaac Sim新增NuRec神经渲染和基于OpenUSD的机器人及传感器方案 帮助开发者缩小仿真与现实间的差距 [13] 技术突破 - Cosmos Transfer-2即将推出 通过简化提示流程和基于深度、分割、边缘及高精地图等空间控制输入 加速从真实3D仿真场景生成逼真合成数据的过程 [14] - Cosmos Transfer蒸馏版本将70步蒸馏过程缩减至1步 使开发者能在NVIDIA RTX PRO服务器上以空前速度运行模型 [14] - Cosmos Reason具备三大核心功能:实现海量多样化训练数据集的高质量自动管理与注释 作为机器人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的核心决策大脑执行复杂任务 以及基于NVIDIA Blueprint构建的视频分析AI智能体可对海量视频数据进行根源分析 [15] 生态系统建设 - 推出OpenUSD课程与认证计划 获得AOUSD成员Adobe、亚马逊机器人、Ansys(新思科技部分)、Autodesk、皮克斯、PTC、罗克韦尔自动化、SideFX、西门子、TCS、天宝以及Hexagon等行业领导者的支持 [17] - 与Lightwheel开展开源合作 将机器人策略训练与评估框架集成至NVIDIA Isaac Lab 提供并行强化学习训练能力、基准测试以及适用于机器人操作与移动的仿真就绪资产 [17]
PTC to Accelerate the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AI Infrastructure and Complex Products with NVIDIA Omniverse
Prnewswire· 2025-07-30 12:30
合作范围扩展 - PTC扩大与NVIDIA的合作范围 将NVIDIA Omniverse技术集成至Creo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Windchill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解决方案中[1] - 集成旨在改变制造商和产品公司在复杂产品设计、仿真和协作方式 包括AI基础设施基础硬件如高性能PCB、先进冷却系统和大型数据中心设备[1] - PTC加入开放USD联盟AOUSD 强化对开放和互操作3D数据标准的承诺[1] 技术集成细节 - 通过连接Windchill与Omniverse实时、逼真仿真开发平台 团队可在共享沉浸式环境中可视化并交互最新Creo设计数据[3] - 使用Omniverse OpenUSD和RTX库为Windchill提供交互式实时视口 用户可在PLM环境中访问高保真3D仿真[3] - 集成提供从工程到营销的每个用户可追溯、版本控制的产品信息访问 加速决策并降低开发风险[3] - 工程师能够探索多学科装配、模拟真实世界性能 并使用直接从Windchill获取的实时数据进行跨职能协作[3] 预期效益 - 数字孪生工作流将加速开发过程 提高产品质量并普及复杂3D设计内容的访问[3] - 集成使团队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加速开发、提高质量并更有效协作[4] - 更深层次集成将提升联合创新的速度和质量 并预计作为向生态系统内其他AI硬件合作伙伴扩展这些能力的蓝图[4] 合作背景 - 宣布的集成源于PTC帮助NVIDIA提供推动AI革命先进硬件的历史 从高性能PCB到下一代数据中心系统[4] - NVIDIA利用PTC的Creo和Windchill解决方案以精度、速度和可扩展性简化产品开发过程[4] - PTC作为NVIDIA设计AI硬件的软件合作伙伴之一 发挥赋能作用[7] 公司信息 - PTC是一家全球软件公司 使制造商和产品公司数字化转变其设计、制造和服务世界依赖的物理产品的方式[8] - 公司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拥有超过7,000名员工并支持全球超过30,000家客户[8]
港股行业点评报告:亚信融合英伟达Omniverse,三大行业机会亦可关注
开源证券· 2025-07-30 02:4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亚信科技将自研平台与NVIDIA Omniverse集成融合,探索赋能国内制造业转型之路,Omniverse使用扩散有望带来3方面行业机会 [4][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Omniverse平台情况 - NVIDIA Omniverse是易扩展开放式平台,可实现开放式协作及物理世界模拟,已被700多家公司和7万多名个人创作者采用,未来可拓展市场空间广阔 [5] 行业机会 - 重视Omniverse带动的仿真市场,算力、交付、企业端均有望受益,受益标的有亚信科技、商汤 - W、中国软件国际 [7] - 交付领域,以亚信为例,有望从大模型、agent交付延伸至AI平台交付,终端行业向制造型企业延伸,中国已有数百个项目运用Omniverse模拟数字孪生 [8] - 下游制造企业,可关注Omniverse带来的效率提升,如带动富士康产线布局周期缩短50%,优化仓储物流等 [8] - 若Omniverse打开国内仿真模拟市场需求,国产化替代方向可关注,如松应科技推出ORCA,商汤、中国软件国际等在数字孪生领域有布局 [8]
亚信科技(1675.HK):集成NVIDIA OMNIVERSE 赋能工业制造数智转型
格隆汇· 2025-07-29 03:26
亚信科技与NVIDIA Omniverse集成 - 亚信科技将自研数字孪生平台AISWare Digital Gemini、MaaS平台、智能体平台与NVIDIA Omniverse集成,探索赋能国内制造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 [1] - 亚信科技数字孪生平台是通用开发工具,整合大数据、物联网、GIS、3D、BIM、AI等技术,支持网络、工业制造、城市治理等多场景开发与运营 [1] - NVIDIA Omniverse提供API、SDK和服务,支持开发者将OpenUSD、RTX渲染技术、物理AI集成到工业软件工具与仿真工作流中 [1] 大模型应用与工业场景落地 - 集成平台搭建仿真环境,客户可进行虚拟场景构建与训练,结合大模型服务实现对真实生产活动的规划、驱动与执行 [2] - 亚信科技已协助多家制造业企业利用大模型构建检修知识中枢、预测设备故障、实现生产排程自动化 [2] - 公司未来将深化平台集成,聚焦工业制造等行业,开拓市场并推进交付 [2] 行业地位与竞争力 - 亚信科技跻身中国"大模型应用交付供应商"六强,与华为云、百度、阿里通义、中国电信并列 [2] -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大模型应用交付供应商名录》中,73家企业入选,亚信科技在咨询规划、基础设施、大模型平台等7大方面能力突出 [2] 公司发展战略与财务预测 - 亚信科技是国内领先的数智化全栈能力提供商,持续加强AI注智以应对BSS业务波动并提升OSS业务份额 [3] - 公司聚力打造AI大模型应用与交付、5G专网与应用、数智运营三大增长引擎 [3]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 53亿元、7 06亿元、8 20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17%、56%、16%,对应PE分别为23 3X、14 9X、12 9X [3]
亚信科技(01675):点评报告:集成融合NVIDIAOmniverse,产品力面向AI时代升级
浙商证券· 2025-07-28 03:4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4][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亚信科技将自研平台与NVIDIA Omniverse集成融合,探索赋能国内制造业转型之路 [1] - 公司数字孪生平台实力获认可且已多领域落地实践,与英伟达平台集成有望实现全面跃升,还能与大模型应用交付能力协同加速工业制造场景AI落地 [2][3] - 维持此前盈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为69.15、74.61、82.6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5.71、6.74、7.77亿元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亚信科技将自研的数字孪生平台、MaaS平台、智能体平台与NVIDIA Omniverse集成融合,探索制造业转型之路 [1] 点评 - 公司数字孪生平台是IT产品体系重要部分,定位于通用工具,为多场景提供支持,深耕多年获权威认可,已在多领域落地实践,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 - 英伟达Omniverse平台在物理AI时代有望加速渗透构建新工业生态,与该平台集成融合,公司数字孪生平台有望全面重构 [2] - 公司自2023年布局AI大模型交付领域,2024年进入兑现落地期,已交付多个项目、订单量超5000万元,未来大模型应用交付能力有望与数字孪生平台协同,加速AI在工业制造场景落地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维持此前盈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为69.15、74.61、82.6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5.71、6.74、7.77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4] 基本数据 - 收盘价HK$12.36,总市值11,585.31百万港元,总股本937.32百万股 [5] 财务摘要 |指标|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6646|6915|7461|8269| |(+/-) (%)|-15.78%|4.05%|7.89%|10.83%|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545|571|674|777| |(+/-) (%)|2.23%|4.84%|17.99%|15.25%| |每股收益(元)|0.60|0.61|0.72|0.83| |P/E|9.68|18.63|15.79|13.70|[10] 三大报表预测值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对2024A - 2027E各指标进行了预测,还给出了主要财务比率,如成长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指标情况 [11]
亚信科技(01675):集成NVIDIAOmniverse,赋能工业制造数智转型
招商证券· 2025-07-28 00:4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强烈推荐”投资评级 [3][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亚信科技将自研平台与NVIDIA Omniverse集成融合,探索赋能国内制造业转型之路 [1] - 亚信科技数字孪生平台与NVIDIA Omniverse深度集成,前者为多场景提供一站式支持,后者支持开发者集成技术到工业软件与仿真工作流中 [7] - 集成平台搭建的仿真环境结合大模型应用服务,可加速AI在工业场景落地,公司已协助多家制造业企业,未来将深化集成、开拓市场 [7] - 2025年6月26日亚信科技跻身中国“大模型应用交付供应商”六强,凭借多方面能力及跨行业实践排名第六 [7]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3/7.06/8.20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 - 17%/56%/16%,对应PE分别为23.3X/14.9X/12.9X [7] 财务数据与估值 营业情况 - 2023 - 2027E营业总收入分别为7913、6646、7141、7871、8784百万元,同比增长2%、 - 16%、7%、10%、12% [2] - 2023 - 2027E营业利润分别为952、719、592、871、994百万元,同比增长6%、 - 25%、 - 18%、47%、14% [2] - 2023 - 2027E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3、545、453、706、820百万元,同比增长 - 36%、2%、 - 17%、56%、16% [2] 每股指标 - 2023 - 2027E每股收益分别为0.57、0.58、0.48、0.75、0.87元 [2] - 2023 - 2027E PE分别为19.7、19.3、23.3、14.9、12.9 [2] - 2023 - 2027E PB分别为1.6、1.6、1.6、1.4、1.3 [2] 基础数据 - 总股本937百万股,香港股937百万股,总市值11.6十亿港元,香港股市值11.6十亿港元,每股净资产7.1港元,ROE(TTM)为8.2,资产负债率36.8%,主要股东为田溯宁,持股比例29.9213% [3] 股价表现 - 1m、6m、12m绝对表现分别为40%、141%、181%,相对表现分别为36%、114%、131% [5] 财务预测表 资产负债表 - 2023 - 2027E流动资产分别为8399、7639、8098、8851、9847百万元,非流动资产分别为2886、2861、2873、2878、2881百万元,资产总计分别为11285、10500、10971、11729、12728百万元 [12] - 2023 - 2027E流动负债分别为4290、3462、3863、4131、4633百万元,长期负债分别为394、397、397、397、397百万元,负债合计分别为4684、3859、4260、4529、5030百万元 [12] - 2023 - 2027E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分别为6616、6682、6779、7304、7841百万元 [12] 现金流量表 - 2023 - 2027E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582、 - 104、548、639、655百万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451、316、 - 261、 - 260、 - 259百万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 - 354、 - 1208、 - 269、 - 266、 - 199百万元 [12] 利润表 - 2023 - 2027E总营业收入分别为7913、6646、7141、7871、8784百万元,营业成本分别为4915、4162、4585、5064、5629百万元,毛利分别为2975、2484、2556、2807、3155百万元 [12] - 2023 - 2027E营业利润分别为952、719、592、871、994百万元,除税前利润分别为639、586、484、763、887百万元,归属普通股东净利润分别为533、545、453、706、820百万元 [12] 主要财务比率 年成长率 - 2023 - 2027E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 - 16%、7%、10%、12%,营业利润同比增长6%、 - 25%、 - 18%、47%、14%,净利润同比增长 - 36%、2%、 - 17%、56%、16% [13] 获利能力 - 2023 - 2027E毛利率分别为37.6%、37.4%、35.8%、35.7%、35.9%,净利率分别为6.7%、8.2%、6.3%、9.0%、9.3%,ROE分别为8.1%、8.2%、6.7%、9.7%、10.5%,ROIC分别为10.6%、7.9%、6.3%、9.3%、10.0% [13] 偿债能力 - 2023 - 2027E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1.5%、36.8%、38.8%、38.6%、39.5%,净负债比率分别为0.0%、0.0%、0.8%、0.1%、0.7%,流动比率分别为2.0、2.2、2.1、2.1、2.1,速动比率分别为1.9、2.1、2.0、2.1、2.0 [13] 营运能力 - 2023 - 2027E资产周转率分别为0.7、0.6、0.7、0.7、0.7,存货周转率分别为79.0、22.1、15.9、15.9、15.9,应收帐款周转率分别为4.9、3.2、2.9、2.9、2.9,应付帐款周转率分别为6.4、3.9、3.9、3.9、3.9 [13] 每股资料 - 2023 - 2027E每股收益分别为0.57、0.58、0.48、0.75、0.87元,每股经营现金分别为0.62、 - 0.11、0.58、0.68、0.70元,每股净资产分别为7.07、7.14、7.23、7.79、8.37元,每股股利分别为0.92、0.38、0.19、0.30、0.35元 [13] 估值比率 - 2023 - 2027E PE分别为19.7、19.3、23.3、14.9、12.9,PB分别为1.6、1.6、1.6、1.4、1.3,EV/EBITDA分别为12.1、17.0、20.0、13.7、12.1 [13]
重视物理AI和世界模型(WFM)投资机会
中信证券· 2025-07-20 07:5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领先大市 - A,维持评级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重视物理 AI 和世界模型(WFM)投资机会,机器人系统是 AI 下一波浪潮,未来十年工厂将由软件和 AI 驱动生产智能产品 [1][9] - 物理 AI 和世界基础模型(WFM)是关键基础设施,英伟达布局两大平台型产品,国内物理 AI 产业链形成,仿真和感知厂商有先发优势,建议关注索辰科技、奥比中光、能科科技 [2][3][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本周行业观点 - 7 月 16 日英伟达黄仁勋提及物理 AI 和世界模型(WFM),认为机器人系统是 AI 下一波浪潮,未来工厂由软件和 AI 驱动 [1][9] - 物理 AI 目标是让智能体理解真实世界规律并交互,世界模型是理解现实世界动态的生成式 AI 模型 [2][10] - 英伟达推出 Cosmos 和 Omniverse 两大平台型产品用于相关开发,国内索辰科技、奥比中光在物理 AI 有成果,建议关注相关厂商 [3][11][12] 市场行情回顾 本周板块指数涨跌幅 - 本周上证综指涨 0.69%,深证成指涨 2.04%,创业板指涨 3.17%,计算机行业指数涨 2.32%,跑赢上证综指 1.63pct,跑赢深证成指 0.28pct,跑输创业板指 0.85pct,计算机板块受益于 AI 相关主题活跃 [13] - 本周计算机行业指数在中信 30 个行业指数中排第 6,在 TMT 四大行业中排第 2 [16] 本周计算机个股表现 - 本周计算机板块中 AI 相关公司表现好,向物理 AI 等新方向扩散,稳定币相关板块回调,RDA 相关标的成交活跃 [17] 行业重要新闻 - 特朗普签署稳定币相关法案,确立美国数字稳定币监管框架 [20] - OpenAI 通用智能体 ChatGPT Agent 登场,能自动利用多种工具完成复杂任务 [20] - OpenAI 模型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达金牌水平,全新推理模型预计年底发布,GPT - 5 发布在即 [20] - 英伟达获美国批准恢复 H20 在中国销售 [20] - 宇树科技拟申请上市,辅导时间从 7 月到 12 月 [20] - 人形机器人首个商业化大单落地,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采购项目 [20] - Rigetti 新 36 量子比特系统达年中目标,计划 8 月 15 日推出,有望年底前发布 100 + 量子比特系统 [20]
【钛晨报】黄仁勋链博会发言速览:AI下一波浪潮将是机器人系统,英伟达需要时间提升H20供应链产能;特斯拉六座版MODEL Y L登上工信部新车目录;又一...
钛媒体APP· 2025-07-16 23:40
英伟达与中国AI及机器人发展 - 中国有超过150万名开发者在NVIDIA平台上开发,孕育了DeepSeek、Alibaba、Tencent Hunyuan、MiniMax、Baidu Ernie Bot等世界级大模型 [2] - 中国的开源AI是推动全球进步的催化剂,有助于国际社会在技术标准和安全防护方面的协作 [2] - AI正在重塑供应链,中国已有数百个项目运用NVIDIA Omniverse模拟数字孪生优化工厂和仓储 [2] - AI下一波浪潮将是具备推理与执行能力的机器人系统,未来十年工厂将由软件和AI驱动 [3] - 英伟达将提升H20供应链产能,并推出一款完全兼容的RTX PRO系列芯片 [3] -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备三大优势:优秀AI技术、机电一体化能力、庞大制造业基础 [4] 国内科技与汽车行业动态 - 京东外卖拟投入20亿元为15万全职骑手升级福利,包括15万台二轮车和专项津贴 [4] - 比亚迪将进行天神之眼史上最大规模智驾OTA,覆盖泊车、行车、安全三大板块十余项功能 [5] - 四款国产机器人(智平方爱宝、银河通用Galbot、天工2.0、加速进化T1)亮相链博会英伟达展台 [5] - 钟薛高因资不抵债被申请破产,线上仅剩3种口味雪糕在售 [6] - 特斯拉六座版MODEL Y L登上工信部目录,定位豪华纯电SUV,预估售价40万元 [8] 半导体与AI芯片进展 - AMD计划重启对华出口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MI308 AI芯片 [9] - ASML预计中国大陆市场营收占比将超过25%,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需求强劲 [9] - OpenAI将通过ChatGPT购物销售抽取比例收入以增加营收 [8] 政策与行业支持 - 黑龙江省推出21项措施支持冰雪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冰雪产业体系 [12][13] - 重庆制定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方案,目标2027年建成600个感知路口 [13] - 河南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方向集聚 [14] - 北京亦庄推出全国首个地方6G产业资金支持政策,最高给予3000万元配套 [15] 资本市场与融资 - MiniMax最新估值超40亿美元,正寻求A股上市 [15] - 均胜电子港股IPO招股书失效,当前市值250.89亿元 [16] - 安克创新研究境外发行股份事项,拟提升全球影响力 [16] - 山推股份拟发行H股并在港交所上市以增强全球资本运作能力 [17] 技术与产业突破 - 中国牵头制定的量子点光转换膜国际标准发布,加速激活千亿级显示产业 [17][18] - FAST首次观测到超音速湍流主导的星际气体云复杂丝状结构网络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