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 02

搜索文档
2025人工智能产业十大关键词
机器人圈· 2025-09-26 09:29
文章核心观点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生态三维共振 智能原生新世界加速形成[1] 基础超级模型 - 2024年底至2025年8月大模型综合能力提升超过30% 集成思考与非思考模式[3] - 头部模型GPT-5/Grok4/DeepSeek V3.1/Claude Opus 4.1/Qwen3-235B-A22B展现三大特征:自主选择处理模式、理解推理数学能力提升、内置代码与工具调用能力[3][4] - 技术采用路由融合与面向智能体的强化学习 显著增强真实业务场景表现[6] - 对用户产生三方面影响:使用门槛降低、工作流工具调用精准度提升、训练数据供应需求变化[6] 自主性更强的智能体 - 方升智能体基准测试显示当前智能体可自主完成复杂任务但能力仍有提升空间[9] - 通信协议成为交互桥梁 Anthropic的MCP与谷歌A2A协议实现互补协同[12] - 智能体任务处理长度每7个月翻一番 未来可完成人类数天至数周任务量[12] - 产品形态逐步清晰 成为消费端与企业端数字员工初级形态[10] 走向实训的具身智能 - 本体从实验室走向真实赛场与训练场 推进行业场景试点验证[15] - 蔚来世界模型NWM在Banyan榕车型全量推送 强化追尾预防与障碍物识别[15] - 智元机器人GO-1端到端VLA模型实现擦桌子/倒水任务 Figure AI Helix支持物流分拣等技能[16] - 面临三大挑战:高质量数据缺口需百万小时机器人数据、模型泛化难、软硬协同控制不稳定[18] 萌芽中的世界模型 - 被视为通向AGI的核心路径 需具备四大核心能力:数据生成/动作解释/环境交互/场景重建[21] - 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大模型增强/大模型+物理引擎融合/物理世界表征探索[22] - 面临定义争议/技术路线不清晰/应用范围局限三大挑战 目前仅自动驾驶领域有规模应用[22] - 参考技术包括Sora/Marble/JEPA/Genie3/Cosmos/HunyuanWorld等[22] AI正在重塑软件 - AI深度渗透软件开发全生命周期 开发测试环节保持高比例应用[25] - AI研发工具从Copilot向Pilot演进 2025年密集发布AI IDE与智能体工具[25] - 软件交互方式变革 对话/多模态/具身智能交互成为主流[25] - 商业模式重构 从订阅模式转向按Token消耗量计费的定量模式[28] 开放智算生态 - 2025年形成多层次开源开放生态 涵盖开源框架/通信库/算子库/计算平台/互联协议[30] - 国产硬件性能显著提升 DeepSeek R1模型部署精度与规模基本持平英伟达系统[30] - 软硬件协同优化案例:DeepSeek对英伟达硬件提改进建议 智谱GLM4.5基于昇腾环境微调[32] 面向行业的高质量数据集 - 行业数据集质量问题成为垂类模型落地核心瓶颈 内容密集性问题占比82.50%[35] - 需建立新型数据供应链 包括三大训练数据集:交互轨迹/偏好对齐/基准评测[38] - 三大原生基础数据集:基础支撑/过程埋点/外部交互[38] 开源成为标配 - 全球性能前25大模型中我国开源模型占9席 Huggingface累计下载量突破3亿次[40] - 基于国产开源模型的微调模型占比从2024年初10%大幅上升至2025年7月45%[40] - 国内AI开源社区托管模型38万个/数据集5.3万个 活跃开发者2.2万人占全球18.7%[42] - 商业模式采用"开源免费+高阶服务收费"策略 推动云服务与芯片需求增长[42] 缓解模型幻觉 - OpenAI理论研究确认幻觉是LLM统计学习必然产物 方升测试显示推理模型幻觉率维持在10%以上[44] - 大参数模型幻觉问题明显 72b参数模型幻觉率超过14%[44] - 供给侧采取四维措施:数据过滤筛查/双向自回归训练/不确定性评估/对比增强解码[46] - 用户侧四层应对:测试选型/领域数据微调/推理约束提示/输出双重核验[46] 人工智能国际公共产品 - 人工智能被纳入12个全球多边机制核心议题 中国/沙特/印尼/美国/俄罗斯国际合作活跃[49] - 产业界通过生态基建/工具赋能/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全球化发展[51] - 面临跨境合规认证复杂/ESG评估体系模糊/数据跨境流动受限等挑战[51]
获10亿美元新融资,为什么Figure的估值3年内飙到390亿美元?
36氪· 2025-09-25 10:36
海外的具身智能赛道,出现了一只超级独角兽。 Figure获得了10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390亿美元。 本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重要的参投机构包括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NVIDIA、Macquarie Capital、Intel Capital、Align Ventures、 Tamarack Global、LG Technology Ventures、Salesforce、T-Mobile Ventures以及Qualcomm Ventures。 在2024年2月,它获得6.75亿美元B轮融资,由Microsoft、OpenAI Startup Fund、杰夫·贝索斯等参投,C轮融资的主要参与者Parkway Venture Capital、Intel Capital、Align Ventures也均参与B轮投资。 尽管无论是海外还是中国市场,具身智能都是最热的赛道之一,但是连获两轮巨额融资的Figure仍然是现象级的,颇有大模型领域OpenAI的势头,那为什 么这么多顶尖的投资机构青睐它,它的竞争优势和护城河又是什么? 软硬件结 ...
计算机行业周报:xAI公司推出Gork4Fast,通义DEEPRESEARCH全面开源-20250924
华鑫证券· 2025-09-24 05:05
行业投资评级 - 计算机行业评级为"推荐(维持)" [1] 核心观点 - AI算力与模型技术迭代加速,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头部企业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并进 [3][7][34][53] 算力动态 - 算力租赁价格整体平稳,A100-40G配置中腾讯云价格为5.73元/时,阿里云为31.58元/时,环比均无变化 [14] - xAI推出Grok 4 Fast模型,支持200万token上下文处理,响应速度达标准版Grok 4的10倍,输入价格降至$0.20/1M tokens(降幅93%),输出价格降至$0.50/1M tokens(降幅96.7%) [15][19] - 在NYT Connections基准测试中准确率达98%,超越GPT-5(92%)和Gemini 2.5 Pro(89%),端到端时延仅3.8秒,较GPT-5缩短17% [22][24] AI应用动态 - Gemini周访问量达264.9M,环比增长22.98%,平均停留时长环比增7.24% [34][36] - 阿里巴巴开源通义DeepResearch模型,总参数量30B,激活参数3B,在HLE基准测试中以32.9%得分超越DeepSeek-V3.1(29.8%)和OpenAI DeepResearch(26.6%),BrowseComp评测准确率达43.4% [35][37][38] - 模型支持ReAct和Heavy两种推理模式,已应用于高德地图"小高老师"智能助手及法律AI"通义法睿" [35][48] AI融资动向 - 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完成超10亿美元C轮融资,估值达390亿美元,较上一轮增长约15倍,核心AI模型Helix支持多机协同与复杂任务处理,年产能预计1.2万台 [53][54] 行情表现 - 计算机行业指数近12个月涨幅76.6%,显著高于沪深300的34.8% [2] - 上周AI算力指数最大日涨幅1.53%,AI应用指数最大日涨幅1.54%,开普云(算力)和完美世界(应用)分别以16.08%和14.55%领涨 [58][61][64] 投资建议 - 海光芯创发布400G-1.6T硅光模块及AEC产品,400G模块单端口功耗<8W,误码率<1e-9,AEC传输距离达15米,印证AI算力需求高景气 [7][65] - 中长期关注嘉和美康(临床AI落地)、亿道信息(AI眼镜合作)、迈信林(算力业务扩张)、泓淋电力(高速铜缆)、唯科科技(新能源与电机供应) [66][68]
起底全球估值 NO.1 机器人公司,创始人被称作“下一个马斯克”
搜狐财经· 2025-09-22 14:00
公司融资与估值 - C轮融资筹集超10亿美元 投后估值达390亿美元 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2] - 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 英伟达 英特尔资本 LG Technology Ventures 赛富时 T-Mobile Ventures 高通创投等参投 [2] - 2023年5月完成7000万美元A轮融资 两个月后获900万美元A+轮投资 2024年2月B轮融资6.75亿美元时估值26亿美元 [3] - 过去一年半估值增长约14倍 从B轮26亿美元增至C轮390亿美元 [3] 技术研发进展 - 成立12个月内设计出人形机器人大部分部件 2023年3月推出首款机器人Figure 01 具备搬箱子和观察学习煮咖啡能力 [3] - 2024年8月推出续航与计算能力更强的Figure 02 [4] - 2025年2月自主研发端到端AI模型Helix 为首款能对上半身进行高频连续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 [4] - 机器人行走速度达每小时2.68英里(约1.2米/秒) 较前代提升近七倍 [5] - 第三代产品Figure 03于2025年5月问世 被CEO称为最先进硬件系统 [5] 应用场景拓展 - 2024年6月实现物流产线分拣包裹 7-8月展示家政能力(取放衣物 叠衣服) 9月展示碗碟放入洗碗机功能(误差容忍度厘米级) [5] - 与宝马汽车合作 在汽车产线测试人形机器人 与投资方Brookfield合作开发预训练数据集 [8] - 实现从工业场景向家庭场景渗透 未来围绕清洁 护理等日常服务需求拓展能力 [5] 产能与商业化 - 2025年3月宣布BotQ量产工厂 第一代产线年产能12000台 未来四年扩展至年产10万台机器人或300万个执行器 [8] - 三年内完成从概念到商业化应用跳跃 在AI模型构建 硬件 数据采集和商业化上实现闭环 [6] 行业竞争格局 - 创始人坦言感受到中国宇树科技等同行竞争压力 认为中国工程团队低成本高效率优势将使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主要竞争者 [9] - 行业加速进入淘汰赛 不具备AI能力的本体厂或被挤压生存空间 [12] - 特斯拉 Optimus 宇树科技等处于第一梯队 仅有少数具备全栈能力的企业有望突破至"具身智能"层级 [11] 技术发展趋势 - 机器人大模型是破解传统控制瓶颈 迈向通用具身智能的关键路径 [11] - 产业重心转向"小脑+大脑"系统研发 科技大厂(谷歌 OpenAI Meta 英伟达)和国内厂商(华为 百度 科大讯飞)均布局通用大脑 [12] - 市场采用"终局估值法" 按特斯拉2029年出货100万台对应利润空间评估核心零部件公司 [12]
三年登顶全球估值第一,这家机器人公司凭什么?
虎嗅· 2025-09-21 14:06
公司融资与估值 - C轮融资筹集超10亿美元 投后估值达390亿美元 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1] - 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 英伟达 英特尔资本 LG Technology Ventures 赛富时 T-Mobile Ventures 高通创投等行业巨头参投[1] - B轮融资完成6.75亿美元 估值26亿美元 贝索斯旗下公司投资1亿美元 微软投资9500万美元 英伟达和亚马逊各投资5000万美元[2] - A轮融资7000万美元 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 A+轮获得900万美元投资[2] - 过去一年半估值增长约14倍[3] 技术发展与产品迭代 - 首款人形机器人Figure 01于2023年3月面世 能完成搬箱子等体力任务 通过观察人类示范学会煮咖啡[3] - 2024年8月推出Figure 02 续航能力和计算推理能力更强 软件更高级[4] - 2025年2月自主研发端到端机器人AI模型Helix 是首款能对整个人形机器人上半身进行高频率连续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4] - 第三代产品Figure 03于2025年5月问世 被CEO称为最先进的硬件系统[5] - 机器人行走速度达每小时2.68英里(约1.2米/秒) 较前代提升近七倍[5] 商业化应用与产能 - 与宝马汽车建立合作关系 在斯帕坦堡工厂进行汽车产线测试[13] - 量产工厂第一代产线每年可量产12000台人形机器人 未来四年将扩展至年产10万台机器人或300万个执行器[12] - 机器人已展示物流产线分拣包裹 家政服务(洗衣 叠衣 洗碗)等多种场景作业能力[5] - 实现从工业向家庭场景渗透 未来有望围绕日常服务需求拓展能力边界[7]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加速进入淘汰赛 仅有少数具备全栈技术能力的企业能突破至"具身智能"层级[16] - 中国工程团队在低成本高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 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主要竞争者之一[14] - 特斯拉Optimus 宇树科技等处于第一梯队 市场已深度认可人形机器人的广阔空间[16] - 不具备AI能力的本体厂或被挤压生存空间 产业重心已转向"小脑+大脑"系统研发[18]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Brett Adcock有近20年前沿科技创业经验 曾创立Archer Aviation和Vettery[9] - 在Figure首轮投入1000万美元 A轮追加2000万美元 未来可能至少投入1亿美元[11] - 被多家媒体称为"下一个马斯克"或"马斯克2.0" 身价达30亿美元[11]
行业深度 | 人形机器人系列深度四:特斯拉引领 迈向具身智能新纪元【民生汽车 崔琰团队】
汽车琰究· 2025-09-21 11:47
文章核心观点 - 海外人形机器人产业已迈入智能化发展阶段,技术研发、量产落地及商业应用迎来跨越式发展 [2][7] - 大模型深度赋能人形机器人突破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技术瓶颈,应用落地聚焦工业制造、物流仓储及家庭服务三大场景 [7][33] - 特斯拉Optimus引领产业化趋势,软件与硬件端同步突破,2025年有望成为量产元年 [4][8][44] - 头部厂商如Figure AI、Boston Dynamics等产业化进展加速,多元化技术路线并行 [3][9][18] 发展历程 - 萌芽探索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以实现双足行走为目标,代表为日本早稻田大学WABOT系列,运动能力较弱 [11][42] - 集成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2010年):整合感知和智能控制,本田ASIMO实现环境交互与动作预测 [12][42] - 高动态发展阶段(2010年至2022年):控制理论进步提升运动能力,本田ASIMO和波士顿动力Atlas分别实现电驱与液压复杂操作 [13][42] - 智能化发展阶段(2022年至今):大型语言模型赋能智能化感知与决策,电驱动成为主流,特斯拉Optimus为代表 [14][42] 技术路线 - 日本侧重仿生模拟与服务应用:早稻田大学WABOT实现双足行走,本田ASIMO提升行走与交互能力,索尼开发娱乐机器人 [18][42] - 美国侧重功能学习与复杂环境操作:Willow Garage的PR2执行复杂操作,NASA的Robonaut 2执行太空任务,波士顿动力Atlas展示动态平衡 [19][42] - 欧洲等国多元化创新:法国Aldebaran开发NAO和Pepper,德国DLR开发TORO,意大利iCub研究认知,英国Engineered Arts开发Ameca [21][22][23][25] 竞争格局 - 科技巨头通过全栈布局、内生发展及外延拓展加速入局:谷歌投资Apptronik,微软投资Figure AI,英伟达发布GR00T模型,特斯拉自研Optimus [28][43] - 美国凭借AI积累领跑赛道:初创公司数量与中国持平(13家),过去10年融资总额达13.7亿美元 [30][43] - 头部企业注重技术融合与场景落地,通过资本绑定创新主体,行业处于资源整合与技术验证阶段 [29][43] 发展趋势 - 具身大模型赋能技术突破:Figure AI的Helix模型实现跨场景泛化,1X Technologies强化具身学习,Physical Intelligence的Hi Robot提升指令跟随准确率40% [33][44] - 应用落地加速:工业制造场景中Figure AI与宝马合作目标交付10万台,物流分拣场景中Figure 02实现零样本到应用突破,家庭服务场景中1X的NEO Gamma目标进入10万家庭 [35][36][37] - 技术路径分层架构为主流,端到端模型推动执行效率质变,2025年成为智能化跃迁关键拐点 [33][44] 特斯拉Optimus进展 - 软件端:2024年具备上肢重物搬运与动态抓握、下肢复杂地形自主运动能力,2025年将优化步态与跌倒恢复功能 [8][44] - 硬件端:Optimus 3预计2025年底推出,2026年量产,搭载22自由度灵巧手(微型丝杠+腱绳传动),采用轻量化方案 [8][50] - 量产计划:2025年出货量预计5千-1万台,2027年目标百万台级别,售价预估2-3万美元 [8][56] - 轻量化材料可能采用铝/镁合金或PEEK材料,以提升运动性能、工作效率和续航能力 [53][54] 其他头部厂商动态 - Figure AI:推出VLA模型Helix支持双机协作,全球融资最多(B轮6.75亿美元,C轮洽谈15亿美元),与宝马合作目标年产能扩展至10万台 [64][70][73][75] - Boston Dynamics:从液压转向电驱,电驱版Atlas成本降至几十万人民币,与英伟达、丰田研究所合作提升学习能力 [76][82][83] - 1X Technologies:发布NEO Gamma家庭机器人,采用肌腱驱动和自研LLM,获OpenAI和英伟达支持,计划2025年家庭测试 [84][86][90][91] - Sanctuary AI:Phoenix 8集成新型触觉传感器,提升操作精度与适应性,融资超1.4亿美元 [93][96][97] - Agility Robotics:Digit机器人年产1万台,与亚马逊合作物流自动化 [61][35] - Apptronik:谷歌参投3.5亿美元A轮融资,与奔驰合作推动Apollo商业化 [62][28]
起底全球估值NO.1机器人公司,创始人被称作“下一个马斯克”
虎嗅· 2025-09-20 03:30
公司融资与估值 - C轮融资筹集超10亿美元 投后估值达390亿美元 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1] - 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 英伟达 英特尔资本 LG Technology Ventures 赛富时 T-Mobile Ventures 高通创投等参投[1] - 2023年5月完成7000万美元A轮融资 2024年2月完成6.75亿美元B轮融资 估值26亿美元 贝索斯投资1亿美元 微软投资9500万美元 英伟达和亚马逊各投资5000万美元[2] - 过去一年半估值增长约14倍 从B轮26亿美元增至C轮390亿美元[3] 技术发展与产品迭代 - 成立12个月内设计出人形机器人大部分部件 2023年3月推出首款机器人Figure 01 能完成搬箱子和煮咖啡等任务[3] - 2024年8月推出Figure 02 续航和计算能力更强 软件更高级[4] - 2025年2月自主研发端到端AI模型Helix 是首款能控制人形机器人上半身的高频视觉-语言-动作模型[4] - 2025年3月Figure 02行走速度达每小时2.68英里(1.2米/秒) 较前代提升近七倍[6] - 2025年5月推出第三代产品Figure 03 被CEO称为最先进硬件系统[6] - 2025年6月实现物流产线分拣包裹 7-8月展示家政能力(洗衣 叠衣) 9月展示碗碟放入洗碗机能力[6] 商业化进展与产能规划 - 与宝马汽车合作 在斯帕坦堡工厂进行汽车产线测试[10] - 2025年3月宣布BotQ量产工厂 第一代产线年产能12000台 未来四年扩展至年产10万台或300万个执行器[10] - 从工业场景向家庭场景渗透 围绕清洁 护理等日常服务需求拓展能力边界[7] - 三年内完成从概念到原型再到商业化应用的跳跃 实现AI模型构建 硬件 数据采集和商业化闭环[7] 创始人背景与行业竞争 - 创始人Brett Adcock有近20年科技创业经验 曾创立Archer Aviation(2020年上市)和Vettery(1.1亿美元被收购)[8] - 在Figure首轮投入1000万美元 A轮追加2000万美元 未来可能至少投入1亿美元[9] - 公开提及中国宇树科技的竞争压力 认为中国工程团队在低成本高效率方面具有优势[11] - 预测最终只有少数团队能成功[12] 当前Figure 特斯拉Optimus 宇树科技处于第一梯队[13] 行业趋势与技术壁垒 - 机器人大模型是突破传统控制瓶颈 迈向通用具身智能的关键路径[14] - 产业重心转向"小脑+大脑"系统研发 仅少数具备全栈技术能力的企业能定义具身智能核心标准[14] - 大模型决定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天花板 是商业化核心壁垒[15] - 科技大厂(谷歌 OpenAI Meta 英伟达)和国内厂商(华为 百度 科大讯飞)布局机器人"通用大脑"[15] - 行业进入淘汰赛 不具备AI能力的本体厂生存空间被挤压[15] - 市场对核心零部件公司采用"终局估值法"(按特斯拉2029年出货100万台测算利润空间)[17]
海外人形机器人:特斯拉引领,迈向具身智能新纪元
民生证券· 2025-09-19 11:5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 维持评级 [5] 报告核心观点 - 海外人形机器人产业已迈入智能化发展新阶段 技术研发 量产落地及商业应用等多维度迎来跨越式发展 [1] - 特斯拉Optimus研发进展迅速 软件与硬件端同步突破 预计2025年底推出Optimus 3 2026年开始量产 [2] - 海外人形机器人硬件百花齐放 头部厂商产业化进展不断加速 2025年有望成为海外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3] - 投资建议重视特斯拉量产确定性主线以及明星初创公司的国内供应链 看好Optimus V3潜在边际变化最大的硬件环节 [4] 行业发展历程 - 萌芽探索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以实现基本双足行走功能为主要目标 代表为日本早稻田大学WABOT系列 [14] - 集成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2010年)以感知和智能控制整合为主要特点 代表为本田ASIMO系列 [15] - 高动态发展阶段(2010年至2022年)控制理论技术进步提升机器人认知能力 代表为本田升级版ASIMO和波士顿动力ATLAS [16] - 智能化发展阶段(2022年至今)大型语言模型快速进步加速具身智能出现 电驱动成为主流技术路线 代表为特斯拉Optimus [17] 技术路线分析 - 日本侧重形态仿生与服务应用 开发复杂逼真仿生机器人 面向家庭和服务应用 [18] - 美国引领功能学习与复杂环境操作产业化 在机器人操作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21] - 欧洲多国展开多元化创新探索 在人类认知和人工智能研究 情感识别等领域有丰富实践 [24] 竞争格局 - 科技巨头通过全栈布局 内生发展及外延拓展三线并进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 [27] - 美国凭借AI领域强大积累领跑人形机器人赛道 初创公司数量13家与中国持平 过去10年融资总额达13.7亿美元居全球首位 [29] - 头部企业侧重技术融合与场景落地 通过资本纽带绑定创新主体 多数玩家避免单一路径依赖以降低试错风险 [28] 发展趋势 - 具身大模型持续赋能海外主机厂突破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技术瓶颈 [31] - Figure AI自研VLA模型Helix实现跨场景任务泛化 支持零样本学习到动态包裹处理升级 [31] - 1X Technologies依托OpenAI投资强化具身学习架构 结合世界模型优化家庭场景长周期任务泛化能力 [31] - Physical Intelligence分层交互系统Hi Robot整合高层推理VLM与底层执行VLA模型 开放式指令跟随准确率超越GPT-4o达40% [31] - 应用落地聚焦工业制造 物流仓储及家庭服务三大场景 [33] 特斯拉Optimus进展 - 软件端:2024年已具备上肢重物搬运 动态抓握及下肢复杂地形自主运动能力 2025年将优化崎岖地形步态 速度响应及跌倒恢复功能 [10] - 硬件端:Optimus 3将在2025年底推出 2026年开始量产 搭载22自由度灵巧手 采用轻量化解决方案 [10] - 量产计划:2025年出货量预计5千-1万台 2027年实现百万台级别量产 5年内实现年产100万台目标 [10] - 售价预估:2-3万美元 关注强降本诉求下高壁垒 高价值量环节国产替代机遇 [10] 其他主机厂产业化进展 - Figure AI:推出首个人形VLA模型Helix 发布BotQ人形机器人工厂 全球融资最多估值最高 与宝马达成合作 [64] - Boston Dynamics:从液压转向电驱 Altas惊艳世界 与英伟达 RAI研究所 本田研究所开展合作 [64] - 1X Technologies:发布NEO Gamma软硬件全面升级 首家实现商业化销售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64] - Sanctuary AI:Phoenix 8采用轮式设计 搭载全新触觉传感器 拥有21自由度液压灵巧手 [64] - Agility Robotics:Digit加速量产 全球首家人形机器人工厂RoboFab已投产 目标年产能1万台 [64] - Apptronik:谷歌参投3.5亿美元A轮融资 与谷歌 奔驰 GXO和捷普合作推动Apollo商业化 [64] 投资建议 - 客户维度:重视特斯拉量产确定性主线以及明星初创公司的国内供应链 [4] - 产品维度:看好Optimus V3潜在边际变化最大的硬件环节包括灵巧手传动方案/触觉传感器构型 PC/ABS机甲外壳 类RV替代髋部/肩部谐波减速器 轻量化以塑代钢 万向节替代关节轴承等 [4] - 推荐标的:拓普集团 均胜电子 新泉股份 银轮股份 旭升集团 北特科技 建议关注浙江荣泰 万向钱潮 [4]
390亿美元,全球具身智能第一估值来了!英伟达持续加注中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9 00:03
最新消息,C轮融资已拿到 超10亿美元承 诺资本,投后估 值高达390亿美元 ,一举创下当前公开信息中具身智能赛道的最高估值纪录。 编辑丨 量子位 点击下方 卡片 ,关注" 具身智能之心 "公众号 >> 点击进入→ 具身 智能之心 技术交流群 更多干货,欢迎加入国内首个具身智能全栈学习社区 : 具身智能之心知识星球 (戳我) , 这里包含所有你想要的。 与OpenAI分道扬镳后,Figure不仅技术进展一波接着一波,融资方面也有新进展了。 本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英伟达继续加注,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麦格理资本、英特尔资本、Align Ventures、Tamarack Global、LG Technology Ventures、Salesforce、T-Mobile Ventures、高通风投等也都有参与。 宣布好消息的同时,Figure不忘发布"招贤令",AI-Helix、BotQ制造、电气、设施、运营等13个方向开启招聘。 资金将支撑三大核心布局 据称,新一轮融资将支撑Figure在三大核心领域的发展。 其一,是推动人形机器人向家庭 ...
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估值达390亿美元
36氪· 2025-09-17 09:08
融资情况 - Figure AI通过C轮融资获得超过10亿美元投资承诺 投后估值达到390亿美元[2] - 本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 参与方包括英伟达 英特尔资本 高通风险投资部门等知名机构[7] - 公司去年估值为26亿美元 本轮估值较去年增长约14倍[2][7] 资金用途 - 资金将重点投向三大领域: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部署 GPU基础设施构建 以及先进数据采集计划[3] - 通过扩建BotQ生产基地加速机器人在家庭和商业场景落地应用[3] - 计划在未来四年内交付10万台人形机器人[4] 技术进展 - 自主研发具身智能平台Helix和量产工厂BotQ[4] - Figure 02机器人具备人类级别抓握力 拥有16个自由度[4] - Figure 03包含容量2 3千瓦时定制电池组 单次充电可运行五小时[6] 行业动态 - 人形机器人行业近期频获大额融资 优必选本月初也完成10亿美元融资[7] - 资本市场看好人形机器人解决实际问题和改善日常生活的潜力[7] - 行业正加速向商业化阶段迈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