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海外人形机器人产业已迈入智能化发展阶段,技术研发、量产落地及商业应用迎来跨越式发展 [2][7] - 大模型深度赋能人形机器人突破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技术瓶颈,应用落地聚焦工业制造、物流仓储及家庭服务三大场景 [7][33] - 特斯拉Optimus引领产业化趋势,软件与硬件端同步突破,2025年有望成为量产元年 [4][8][44] - 头部厂商如Figure AI、Boston Dynamics等产业化进展加速,多元化技术路线并行 [3][9][18] 发展历程 - 萌芽探索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以实现双足行走为目标,代表为日本早稻田大学WABOT系列,运动能力较弱 [11][42] - 集成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2010年):整合感知和智能控制,本田ASIMO实现环境交互与动作预测 [12][42] - 高动态发展阶段(2010年至2022年):控制理论进步提升运动能力,本田ASIMO和波士顿动力Atlas分别实现电驱与液压复杂操作 [13][42] - 智能化发展阶段(2022年至今):大型语言模型赋能智能化感知与决策,电驱动成为主流,特斯拉Optimus为代表 [14][42] 技术路线 - 日本侧重仿生模拟与服务应用:早稻田大学WABOT实现双足行走,本田ASIMO提升行走与交互能力,索尼开发娱乐机器人 [18][42] - 美国侧重功能学习与复杂环境操作:Willow Garage的PR2执行复杂操作,NASA的Robonaut 2执行太空任务,波士顿动力Atlas展示动态平衡 [19][42] - 欧洲等国多元化创新:法国Aldebaran开发NAO和Pepper,德国DLR开发TORO,意大利iCub研究认知,英国Engineered Arts开发Ameca [21][22][23][25] 竞争格局 - 科技巨头通过全栈布局、内生发展及外延拓展加速入局:谷歌投资Apptronik,微软投资Figure AI,英伟达发布GR00T模型,特斯拉自研Optimus [28][43] - 美国凭借AI积累领跑赛道:初创公司数量与中国持平(13家),过去10年融资总额达13.7亿美元 [30][43] - 头部企业注重技术融合与场景落地,通过资本绑定创新主体,行业处于资源整合与技术验证阶段 [29][43] 发展趋势 - 具身大模型赋能技术突破:Figure AI的Helix模型实现跨场景泛化,1X Technologies强化具身学习,Physical Intelligence的Hi Robot提升指令跟随准确率40% [33][44] - 应用落地加速:工业制造场景中Figure AI与宝马合作目标交付10万台,物流分拣场景中Figure 02实现零样本到应用突破,家庭服务场景中1X的NEO Gamma目标进入10万家庭 [35][36][37] - 技术路径分层架构为主流,端到端模型推动执行效率质变,2025年成为智能化跃迁关键拐点 [33][44] 特斯拉Optimus进展 - 软件端:2024年具备上肢重物搬运与动态抓握、下肢复杂地形自主运动能力,2025年将优化步态与跌倒恢复功能 [8][44] - 硬件端:Optimus 3预计2025年底推出,2026年量产,搭载22自由度灵巧手(微型丝杠+腱绳传动),采用轻量化方案 [8][50] - 量产计划:2025年出货量预计5千-1万台,2027年目标百万台级别,售价预估2-3万美元 [8][56] - 轻量化材料可能采用铝/镁合金或PEEK材料,以提升运动性能、工作效率和续航能力 [53][54] 其他头部厂商动态 - Figure AI:推出VLA模型Helix支持双机协作,全球融资最多(B轮6.75亿美元,C轮洽谈15亿美元),与宝马合作目标年产能扩展至10万台 [64][70][73][75] - Boston Dynamics:从液压转向电驱,电驱版Atlas成本降至几十万人民币,与英伟达、丰田研究所合作提升学习能力 [76][82][83] - 1X Technologies:发布NEO Gamma家庭机器人,采用肌腱驱动和自研LLM,获OpenAI和英伟达支持,计划2025年家庭测试 [84][86][90][91] - Sanctuary AI:Phoenix 8集成新型触觉传感器,提升操作精度与适应性,融资超1.4亿美元 [93][96][97] - Agility Robotics:Digit机器人年产1万台,与亚马逊合作物流自动化 [61][35] - Apptronik:谷歌参投3.5亿美元A轮融资,与奔驰合作推动Apollo商业化 [62][28]
行业深度 | 人形机器人系列深度四:特斯拉引领 迈向具身智能新纪元【民生汽车 崔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