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剧

搜索文档
超10家A股公司布局AI短剧赛道
证券时报网· 2025-09-26 03:11
AI短剧市场发展 - 国内首部获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的AIGC科幻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由博纳影业制作 标志着AI在影视内容生产的突破 [1] - 2024年7月上线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全网播放量超2亿次 市场反响良好 [3] - 行业已出现多部爆款AI短剧 包括快手星芒短剧与可灵AI出品的《新世界加载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美猴王》等 [3] 技术流程革新 - AI技术颠覆传统影视制作流程 省略剧本创作 选角 置景 拍摄等环节 实现全流程智能化 [4] - AI作为策划工具可生成故事大纲和情节 创作者通过对话和素材投喂引导内容生成 [4] - 单集制作时间压缩至"小时级" 成本大幅降低 效率显著提升 [4] - 博纳影业在创作中通过AI生成世界观 人物和事件 团队仅需进行方向选择 [3] 企业布局动态 - 超10家A股公司布局AI短剧赛道 涵盖技术侧和内容侧 [5] - 昆仑万维发布AI短剧创作平台SkyReels 支持30秒长视频和多主体场景 [5] - 华谊兄弟储备7部AI短剧和1部AI电影 即将推出行业首个AI制作片单 [5] - 国脉文化累计完成240集AI短剧制作 全网播放量突破7000万次 [6] - 抖音 快手等平台从技术和内容两端发力 如快手推出可灵AI平台和星芒短剧品牌 [5] 成本与效率优势 - AI短剧制作成本显著低于传统方式 小型团队可依靠AI完成科幻 玄幻类作品 [6] - "AI+真人表演+CG"模式可用低成本实现大片视觉效果 [6] - AI技术允许在预算有限条件下启动重工业项目 并快速获得市场反馈 [7] 受众特征与内容趋势 - AI短剧核心观影人群60%集中在18-35岁 用户画像为国风爱好者 旅游达人等年轻高知群体 [8] - 国脉文化平台AI生成内容占比达10% 预计未来提升至30%-50% [8] - 行业从单纯技术展示转向叙事核心追求 注重情感表达和细节丰富度 [9] - 博纳影业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第二季升级为院线电影 融合AI技术与工业化制作流程 [9]
AI驱动微短剧变革:从工具到引擎,重塑内容生态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03:52
在圆桌探讨环节,来自各界的嘉宾认为,"漫剧"和"互动剧"将成为AI技术最先实现突破的领域。AI对于 叙事内容制作的成本降低,还能为互动剧提供更自然的叙事分支,模糊短剧与游戏的边界,为观众开创 沉浸式新体验。 中新网北京9月25日电(记者 郎朗)当前,人工智能正从工具演变为核心引擎,全面重塑各个行业生态。9 月24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热AI无限,剧力生长:微短剧内容与技术创新沙龙"在北京举办。 作为北京文化论坛的20余个专业沙龙之一,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平台、制作公司、技术企业及学界的多 位嘉宾,共同探讨AI时代微短剧的破圈和突围之道。 现场。郎朗 摄 从辅助到核心:AI技术驱动全链路变革 "人工智能正以可感知的速度和温度,重新定义内容创作的可能性,尤其是短剧这个鲜活、直观又充满 情感张力的领域。"百度副总裁、百度信息分发平台总经理李小婉表示,业界认识到,AI和短剧的相 遇,绝不仅是技术赋能,更是一场创作方式、叙事美学与产业逻辑的全面升级。 技术公司在此领域的实践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创壹科技首席科技官姚顺宇展示了其AI产品如何解决生 成视频的"故事一致性"和"视听语言"难题。他分享的一部全AI制作短片,成本仅 ...
又土又爽的AI短剧,占领抖音了?
菜鸟教程· 2025-08-28 03:29
短剧市场热度与表现 - 短剧热度轻松突破5000万 远超传统国产剧的4000万小爆标准 [7] - 短剧《当爱抵达时》以7886万热度位居榜首 《一品布衣》以7633万热度紧随其后 [8] - 短剧有效播放量让国产剧望尘莫及 国民度拉满 [8] AI短剧案例表现 - 《九尾狐男妖爱上我》仅更新28集 累计播放量已突破1.8亿次 [9][11] - 该剧全程使用AI制作 从角色到场景均由作者独自完成 [14] - 即使AI痕迹明显 观众仍持续追剧 形成"边嘲边看"现象 [14] AI短剧制作效率优势 - AI短剧最快仅需数小时即可完成 每分钟剧集耗时约2小时 [15] - 相比传统国产剧以月为制作周期 传统短剧以天为单位 AI短剧大幅压缩制作时间 [15] - 无需演员和实景拍摄 大幅降低演员、布景、沟通调度等各项成本 [15] AI短剧技术实现路径 - 使用大语言模型生成剧本和分镜说明 [27] - 采用Midjourney、即梦、可灵、豆包等文本生图工具实现人物和场景一致性 [30] - 通过三视图提示词技术保持人物特征一致性 [32][33] - 使用图转视频工具将分镜图片转换为视频片段 [44][46] - 采用即梦等AI配音工具实现对口型配音 其中大师模式效果最佳 [47][49] - 最后使用PR和剪映进行剪辑 添加特效字和台词 [50][51] AI短剧市场适应性 - 契合现代人时间碎片化生活习惯和注意力短暂特点 [23] - 满足生活压力下日益增长的消遣放松需求 [23] - 一分钟单集长度适合碎片化时间观看 提供高浓度情感体验 [22][23] - 较低审美门槛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 产生"越土越上瘾"效应 [23]
AI生成的猫狗短剧,重演“回家的诱惑”
36氪· 2025-08-27 09:55
AI短剧行业概况 - AI与短剧结合成为新兴风口,AI生成的猫狗短剧和AI漫剧已出现爆款作品,播放量和转发量轻松过万[1] - 头部短视频平台如快手和抖音积极布局AI短剧,推出创作者孵化计划和创作大赛,提供资金和流量扶持[1] - 行业期待出现充值过亿的AI爆款剧,类比短剧1.0时代的爆发期[2]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传统短剧行业资源向头部平台集中,抖音集团成立短剧版权中心整合BD团队,要求短剧厂商在平台间二选一[2] - 体量较小的短剧平台寻求转型,将AI短剧视为新的增长机会[2] - 传统短剧制作成本因竞争加剧升至50-80万元/部,精品剧成本超百万元,投流费用高昂[5] 技术驱动与成本优势 - 视频生成大模型如快手可灵AI和即梦AI降低制作门槛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让非专业团队参与成为可能[3] - AI短剧制作成本大幅降至10-15万元/部,仅为传统短剧的20%-30%[6] - 可灵AI一季度收入达1.5亿元,其中P端付费订阅会员贡献近70%营业收入[3] 生产规模与效率提升 - 剧点短剧组建70余人AI团队,产能达20-30部/月,是传统短剧的近10倍,并成立全球发行厂牌"灵矩动漫"[6] - AI技术支持个人或小团队独立完成整部短剧,无需考虑演员排期或团队对接时间,实现流水线式快速生产[6] - AI动态漫可将供给频率从每周一集提升至每天一集,有助于用户量和市场规模增长[10] 内容特点与用户吸引力 - AI短剧延续爽文叙事风格(如"我重生在未婚夫出轨闺蜜那一夜"),内容与传统短剧无明显差异化但仍受欢迎[7] - IP改编是AI动态漫常用方式,可吸引IP粉丝用户,已出现播放量1.8亿的爆款《九尾狐男妖爱上我》[10][11] - 部分团队如异类专注于原创内容和探索技术边界,作品在美术风格、动作连贯性和一致性上显著提升[12] 资本关注与商业化进展 - 全流程AI短剧生产公司灵境AI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1] - 具备AI概念的短剧公司更受资本青睐,投资机构重点关注工具能力而非内容本身[13] - 专业团队如剧点已实现盈利,行业大盘日消耗达500万元且增速很快[13] 工具开发与工业化生产 - 灵境AI整合垂类大模型开发全流程制作工具,剧点短剧自主研发AI智能综合体优化工作流程和提示词设计[13] - 工具化生产保证产出效果和提升效率,根据不同大模型优势分配分镜、人物三视图等任务[13] 市场前景与不确定性 - AI短剧质量目前与传统动漫仍有差距,但未来3-5年有望占据传统动漫或流媒体30%市场份额[12] - 内容形式尚未定型,可能接近真人画风或类似传统动漫[12] - 头部平台可能下场收割,行业需加快转型以获取增量市场红利[14]
AI生成的猫狗短剧,重演“回家的诱惑”
36氪未来消费· 2025-08-18 11:38
AI短剧行业现状 - AI短剧结合网文和传统短剧的抓马情节,由AI生成内容,播放量和转发量轻松过万,已涌现爆款 [2] - 全流程AI短剧生产公司获得资本青睐,灵境AI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2] - 头部短视频平台如快手和抖音大力推动AI短剧发展,推出孵化计划和创作大赛 [2] - AI短剧被视为短剧行业的新增量,从业者期待出现充值过亿的爆款 [4] 传统短剧行业转型 - 传统短剧行业资源向头部平台集中,抖音成立短剧版权中心整合资源,导致行业震荡 [5][6] - 体量有限的短剧平台开始转向AI短剧寻求新的增长机会 [7] - 传统短剧制作成本从10万元/部上涨至50-80万元/部,精品剧成本超百万 [9] - AI短剧将制作成本重新降至10-15万元/部 [10] AI短剧生产优势 - AI短剧生产效率高,剧点短剧AI团队产能达20-30部/月,是传统短剧的近10倍 [12] - AI技术支持个人或小团队制作短剧,无需考虑演员排期和团队对接 [12][13] - 视频生成大模型降低制作门槛,快手可灵AI一季度收入达1.5亿元,70%来自P端用户 [8] - AI短剧目前享受相对充裕的自然流量 [14] AI短剧内容特点 - AI短剧沿用爽文叙事风格,如"我重生在未婚夫出轨闺蜜那一夜" [17] - IP改编是AI动态漫的常见方式,可将供给频率从每周一集提升至每天一集 [20] - 已出现爆款作品如播放量1.8亿的《九尾狐男妖爱上我》 [21] - 部分团队探索原创内容和技术边界,如异类的《新世界加载中》 [22] AI短剧商业化与工具 - 具有AI概念的短剧公司更受资本青睐,投资机构关注工具而非内容本身 [23] - 专业团队如剧点短剧已实现盈利,行业大盘日消耗达500万左右 [23] - 公司开发全流程AI短剧制作工具,如灵境AI的整合大模型工具和剧点的智能综合体 [23] - AI短剧被视为传统短剧公司和小团队的阶段性跳板,需抓住增量市场红利 [24]
AI古装短剧收割1.8亿播放量,谁在享受“错位”的快乐?
央视网· 2025-08-18 03:51
凌晨一点,李婷又一次滑开了手机。屏幕上,AI生成的古装男主正骑着电动车,载着一只小狼驶 入森林。 短短30秒,剧情就从"男主在森林深处喂小狼吃烧烤"的温馨画面转到"男主利用小狼引诱其同类并 将其吞食,留下一地骸骨",最后定格在男主幻化成狐狸的画面。 除了剧情跳脱外,这部短剧的场景画面同样经不起推敲:背景云雾缭绕却略显失真,画面之间的转 场也生硬滞涩。整集内容中,男主的面容变化不定,身体姿态时而扭曲变形。 然而,李婷却熬夜看到了凌晨两点:"我知道这很假,也没有逻辑,但就是停不下来。" 截至日前,李婷看的这部AI短剧,单平台播放量已达1.8亿。 竖屏里的"错位"快感 两个月前,平台算法把这部AI短剧推送给了李婷,彼时的她正因为新房装修而忙得焦头烂额。 这是她第一次看AI短剧。一开始,她也和评论区许多观众一样感到荒诞:"这特效假到不能再假 了。""剧情像吃了毒蘑菇写出来的。" 但十分钟后,李婷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已经刷过五六集。最初吸引她的是和其他短剧如出一辙的爽 感节奏:女主受人诬陷,受尽欺辱,最终华丽翻身,实现完美复仇。 听花岛相关负责人告诉央视网记者,"微短剧捕捉了用户对情感浓度和效率体验的双重需求,短剧 可以 ...
AI短剧批量走红,抖音快手“赛马”,品牌方投放谨慎,商业化难题仍待解
齐鲁晚报· 2025-08-14 03:33
AI短剧行业现状 - AI短剧如《九尾狐男妖爱上我》播放量达1.8亿,部分团队如"LT小狗日记"收入增长显著但未达传闻中的月入50万 [1] - 多数AI短剧团队尚未实现整体盈利,行业仍处于"烧钱圈地"阶段 [1][3] - 高质量AI短剧受困于人物和场景一致性的技术难题,资金和时间成本或远超真人短剧 [3] 创作者与商业化 - 创作者如"AI小宝"和"夫子AI"通过教学卖课和广告合作获得收入,但AI短剧业务仍未盈利 [3][4][6] - "LT小狗日记"因高质量内容获得宠物零食和大众品牌广告植入,商业化能力领先 [12] - 数字艺术家博主"土豆人"以高端调性视频接到赫莲娜、雅诗兰黛等品牌商务投放 [12] 平台竞争与用户规模 - 抖音旗下即梦AI月活用户达893万,快手旗下可灵AI月活180万但年化营收突破1亿美元 [3][7] - 即梦以流量扶持吸引创作者,可灵以现金激励和电影级质感内容吸引B端用户付费 [6][7] - 抖音对AI视频包容性高,快手流量结构下沉,小红书和视频号对AI视频有限流 [8] 技术挑战与变现难题 - AI短剧面临人物建模和空间一致性问题,全球尚无工具能完全解决 [10] - 低质量AI短剧同质化严重,商业价值低,高质量内容才能通过接广变现 [9] - 品牌方对AI视频接受度提高,但部分仍要求"无AI感",技术卡顿导致项目耗时超传统动画 [13] 行业趋势 - 快消品牌倾向效果广告模式,拆分投放AI短视频以触达细分市场 [12] - 行业需待技术成熟后跑出现象级作品,谷歌Gemini 3世界模型正聚焦空间一致性解决方案 [10]
AI短剧正以“野蛮人”的身份闯入短剧赛道,50块钱做3集月入50万?制作人称做一集只需2小时
新浪财经· 2025-08-06 06:22
行业热度与市场表现 - AI短剧热度逐步提升 多部作品在2024年下半年上线 题材集中在仙侠、科幻、宠物和末日领域 [1][6] - 《九尾狐男妖爱上我》播放量超1.8亿 连更27集 类真人古装仙侠题材 每集1分钟 [1][2][5] - 《霸总雪纳瑞》播放量超1500万 萌宠主题AI短剧 [9] - 业内预言2025年下半年将迎来AI短剧井喷 [8] 制作技术与成本效率 - 制作周期压缩至小时级 单人即可完成全流程 真人短剧仍按天计时 [1][10] - 单集1分钟AI短剧制作时长约2小时 仅需构思、脚本、AI生成、剪辑、发布5个步骤 [10] - 网传"50元做3集"偏离实际 实际成本包含设备及人工 5分钟视频成本约100元 [12] - 画面生成效率快速迭代 穿帮镜头大幅减少 从反复试错优化至一次生成满意画面 [11] 内容特性与用户反馈 - 采用高频反转和猎奇元素 如古装女主开挖掘机、Labubu化身魔头等剧情设计 [6] - AI生成画面存在瑕疵 包括角色面容不稳定、场景抽动、特效粗糙(如九尾似鸡毛掸子) [6] - 部分用户将技术瑕疵视为特色 产生"开盲盒"式观看体验 [6] 商业化与收入现状 - 变现方式包括广告合作(如泰国船面酱植入)、流量分成、付费观看及培训课程 [12] - 从业者月收入约五位数 全职AI视频制作月收入约2万元 网传"月入50万"偏离实际 [12] - 行业尚未形成规模商业化 技术壁垒高 无法量产 商业化水平有限 [13] - 掌阅科技等大厂开始布局 目标积累制作经验并打通商业化通道 [13] 行业定位与发展前景 - AI短剧被视为对传统影视行业的补充而非替代 现阶段无法解决情感表达等核心问题 [10] - 市场认为需尽快跑通制作与商业化流程 才能实现2025年下半年的预期井喷 [13]
AI短剧:看起来很美,拍起来很难
创业邦· 2025-05-20 02:59
AI短剧行业现状 - 行业预计2025年下半年将迎来AI短剧井喷,但目前作品质量普遍较低,59分作品居多[4] - 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4.9%至504.4亿元,首次超越同年电影票房[14] - 行业内几乎每家公司都在尝试AI短剧,唯恐落后[13] AI短剧制作挑战 - AI工具生产的内容存在主体一致性难题,人物和环境经常出现不一致[20] - 制作周期短但质量不佳,实际效果往往只有构想的三成左右[7][8] - AI适合科幻、玄幻题材,但难以实现导演的超现实创意和脑洞[20] 成本与收益情况 - AI短剧制作成本通常为实拍的两三成,最少只要一成[14] - 部分成功案例显示AI可承担70%-80%工作量,成本减少90%[13] - 抖音为精品短剧提供单部15万-50万元保底收益,快手参投比例达50%[15] 行业参与者动态 - 传统影视公司如博纳影业、华策集团已成立专门AI部门布局短剧[22] - 小型创作公司推出《35岁社畜默示录》《白狐》等AI短剧尝试[17] - 部分团队聚焦男频市场,围绕地域IP开发系列作品[22] 技术局限性 - AI工具迭代过快导致作品未上线就已过时[10] - 目前技术仅适合制作2-3分钟短片,难以支撑100分钟有故事线的短剧[20] - 镜头语言和节奏呈现等影视专业要求难以通过AI实现[20] 商业化前景 - 更多从业者选择回归真人实拍或谨慎使用AI[23] - 大型传统影视公司更有资源和能力突破技术门槛[22] - 当前AI短剧被视为为更大规模AI影视作品试错的"炮灰"[21]
AI短剧:看起来很美
投中网· 2025-05-20 02:17
核心观点 - AI短剧行业面临技术和商业化难题,目前多为59分的"PPT式短剧",实际效果远低于预期[3][5][6][9] - 2025年下半年预计迎来AI短剧井喷,但当前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商业化前景不明朗[5][17] - 行业普遍尝试AI短剧,唯恐落后,但多数项目赔钱,仅少数成功案例如《兴安岭诡事》成本仅为实拍的一两成[12][13][14][16] - 大型传统影视公司如博纳影业、华策集团更有可能跨过高门槛,拿到未来船票[21] 技术挑战 - 主体一致性是最大技术难题,人物和环境常出现不一致,说话对口型常穿帮[19] - AI工具更新迭代过快,作品未上线就已过时,团队需不断学习新技术[9][19] - AI适合科幻、玄幻题材,但难以理解导演的超现实创意和脑洞[19][20] - 目前技术仅能制作精良的两三分钟短片,难以制作有故事线的100分钟短剧[20] 商业化现状 - AI短剧成本通常为实拍的两三成,最少只要一成,如《我在另一个世界送外卖》成本减少90%[14][15] - 抖音和快手推出扶持计划,抖音提供单部15万至50万元保底收益,快手参投比例达50%[16] - 多数项目赔钱,如去年有些同行投的5个项目有4个赔钱[16] - AI短剧更适合为网络电影和电视剧试错,而非独立商业化[20][21] 行业动态 - 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4.9%至504.4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15] - 传统影视公司纷纷入局,如博纳影业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华策集团的《我在冷宫忙种田》[16][21] - 小型创作公司也在发力,如灼见智能的《35岁社畜默示录》、触飞瑞拓的《白狐》[16] - 成功案例多围绕地域IP、民俗题材,如《兴安岭诡事》《哀牢山诡事》系列[21] 未来展望 - 若AI技术一年内有突飞猛进变化,AI与短剧或能碰撞出更多可能[21] - 大型传统影视公司更有资源和试错空间,如博纳影业计划制作古文明IP作品[21] - 多数创作者草草尝试后退场,回归真人实拍或谨慎使用AI[22] - AI短剧的风能吹到远方,但并非人人都可抵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