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手机银行
icon
搜索文档
远程银行的“跨越山海”与咫尺服务
证券日报· 2025-09-18 16:22
"我们观察到多家银行的AI业务已从'试试看'转为'必须做',其整体战略布局已被重构。远程银行不仅是 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果的集中展现,更是其关键输出端口。它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新的服务核心、营销 中心和价值创造中心。"蚂蚁数科副总裁余滨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的见解。 从业者的直观感受,正是当前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的真实写照。在数智驱动下,金融服务提质升 级,有力推动了银行跑出金融为民的"加速度"。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桥头堡",远程银行由信用卡中心、 电话银行中心、网络银行部等传统部门整合而成,形成独立的"远程银行部"或"线上客户经营中心",并 提升至与线下网点同等重要的战略层级,成为银行全面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点。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及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的深入推进,以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正迅速崛起,成 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新形势下,银行与用户的关系正在重塑,服务渠道与工具也在不 断更新迭代,一幅"新金融"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从功能叠加 走向业务重构 余滨长期深耕在业务一线,致力于服务机构的远程银行建设。他向记者讲述:"如今,我们为银行提供 的AI应用已从最初的智能客服、知识问答 ...
跨境转账 7 秒到账!上海数字人民币重塑支付格局,金融科技成关键
搜狐财经· 2025-09-17 10:22
一笔百万元级别的国际货款,从上海汇出,抵达美国账户只用了7秒,手续费仅1元。 上海这座金融城市,是否真的有机会在未来十年内,挑战纽约和伦敦融中心长达百年的地位? 纽约和伦敦的地位,是建立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形成的资本制度,后来者极难逾越。 但竞争的赛道本身正在被重构,上海的目标并非在旧跑道上追赶,而是要利用"金融科技"这条新赛道,改变 游戏规则。 传统金融中心的强大之处,在于其规则的确定性。全球资本之所以流向纽约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是因为那 里有最完备的法律体系、最丰富的金融产品。 但上海的打法完全不同。早在2020年1月,上海就发布了《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明 确提出要用5年时间,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当老牌中心的银行还在优化其复杂的内部系统时,上海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和 大数据,从根本上改变信用评估和服务交付的方式。 对于个人而言,金融服务正在从过去的"大锅饭"模式,进化到精准的"千人千面"。比如,上海银行与蚂蚁数 科合作推出的AI手机银行,以及浦发银行的AI财富管家,它们不再是简单地推荐几款理财产品。 "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词汇听起 ...
7天6家机构招标,银行业AI部署进行时!策略有这些差异
券商中国· 2025-08-26 10:09
银行业AI布局概况 - 农业银行于8月25日发布企业微信AI质检能力建设项目招标公告 成为银行业AI积极布局的缩影[1] - 最近7天内共有6家银行发布涉及AI算力建设及大模型研发的招标信息[1] - 国有六大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总额达1254.59亿元 同比增长2.15%[6] 银行AI部署策略差异 - 国有大行偏向基础性应用 如基建搭建和上层通用服务 工行推出"工银智涌"推动大小模型协同[5] - 股份制银行注重规模化建设 招商银行部署超120个大模型应用 中信银行"中信大脑"落地超1600个场景[5] - 城商行与农商行侧重场景创新 上海银行推出AI手机银行 重庆农商行"AI小渝"应用于多元场景[5] - 区域经济、行内文化和历史数字化投入规模导致同规模城商行AI战略存在显著差异[5] AI应用领域现状 - 31%的银行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已完成大模型部署[6] - 通用领域应用成熟 包括传统客服、知识检索和代码编写等方面[7] - 业务深水区渗透率偏低 营销、风控及客户经理销售等关键领域应用较少[7] - 银行零售业务涵盖10多个主要场景 细分情形累计达上百种 需要AI智能体逐一突破[8] 技术发展挑战与趋势 - 面临三大核心挑战:技术成熟度制约、专业要求挑战和成本因素考量[8] - 金融科技公司从通用大模型向专业/专用模型演进 大模型推理能力成为核心场景应用关键[8] - 金融垂类大模型目前处于技术驱动为主导阶段 未来将转向市场需求主导[10] - 业务侧提出更高要求:响应速度、零失误和严格合规等刚性指标倒逼技术迭代[10] 行业协同发展态势 - 技术推动认知与业务定义精度形成双向作用 推高AI在金融领域的天花板[11] - AI从辅助性工具逐渐转变为业务创新的核心驱动力[6] - 金融机构关注AI提升客户体验、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及增强风控能力的共性目标[6]
上海银行联合蚂蚁数科打造“金融行业智能体” 业务转化率提升10%
证券日报· 2025-08-08 09:41
上海银行AI手机银行战略进展 - 公司推出"AI手机银行"显著提升老年客户满意度并推动业务办理转化率提升10% [2] - 该产品从130个案例中脱颖而出获得IDC"金融行业智能体"创新奖 [2] - 产品由蚂蚁数科提供技术支持 [2] 产品功能与创新 - 以"对话即服务"为核心 用户通过自然对话即可获取转账 还款 理财咨询 养老金管理等十余项高频服务 [2] - 采用"服务找人"模式替代传统"人找服务" 通过上下文理解实现多轮对话 [2] - 融入多项适老化策略 为老年群体及残障人士提供便捷服务 [2] 技术实现方案 - 蚂蚁数科提供包含LUI技术 智能体开发 模型管理 算力调度等一站式智能体服务 [3] - 在阿里通义大模型基础上融入金融场景实践经验 实现金融机构即插即用 [3] - 通过智能化资源分配提高GPU利用率和资源管理能力 [3] 行业影响 - 生成式AI推动金融行业业务效率和用户体验双重升级 [2] - 该产品成为银行数智化转型的行业样本 [2]
上海银行AI手机银行业务转化率提升10%,蚂蚁数科提供技术支持
搜狐财经· 2025-08-08 06:43
公司AI战略进展 - AI手机银行推动老年客户满意度显著提升且业务办理转化率提升10% [1] - 项目获得IDC中国金融行业技术应用场景创新案例"金融行业智能体"创新奖 从130个案例中脱颖而出 [1] - 蚂蚁数科提供一站式智能体技术服务 包含LUI技术、智能体开发、模型管理及算力调度 [5] 产品功能创新 - 以"对话即服务"为核心 用户通过自然对话即可获取金融服务 覆盖转账、还款、理财咨询及养老金管理等十余项高频服务 [3] - 采用"服务找人"替代"人找服务"模式 通过上下文理解实现多轮对话并支持自动沪语切换、专属理财建议及网点预约提醒等个性化功能 [3] - 依托适老化策略降低操作门槛 为老年群体及残障人士提供便捷服务 [3] 技术实现方案 - 基于阿里通义大模型融入金融场景实践经验 打造即插即用型垂类智能体应用 [5] - 通过智能化资源分配提高GPU利用率和资源管理能力 [5] - 生成式AI推动金融行业业务效率与用户体验双重升级 [3] 战略合作与行业影响 - 被列为银行数智化转型行业样本 [3] - 公司表示该项目是"金融为民"理念的实践 将持续探索AI在金融场景的创新 [5] - 技术方案有效降低金融机构AI应用门槛并提升研发效率 [5]
金融智能体走向规模化应用 仍有四项“基本功”不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8 13:05
金融智能体应用进展 - 金融智能体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应用,部分科技厂商在金融领域的智能体应用解决方案已超过100个[1] - 落地场景从对客辅助工具扩展到授信决策等核心业务场景[1] - 金融业被认为是AI率先落地应用的绝佳行业,因其数字化程度高、数据密度大、应用场景丰富[2] 行业应用案例 - 太保集团在健康险理赔审核、审计数字员工等核心环节推进数字劳动力建设[3] - 蚂蚁集团展示了财富、保险、投研、风控等核心金融场景的智能体demo[3] - 盈米基金上线了"个人基金理财助手""持仓诊断"等一系列金融智能体应用[3] - 奇富科技搭建了授信决策智能体系统,涉及信贷业务全流程[4] 技术架构创新 - 头部银行实现"通用大模型+垂类模型+智能体"技术架构落地[2] - 智能体系统与传统风控系统相比具有三大优势:全流程覆盖、类人操作、大模型驱动[4] - 上海银行推出以"对话即服务"为核心的AI手机银行,覆盖十余项高频交易[5] 行业挑战 - 大模型幻觉问题成为智能体落地应用的最大挑战[6] - 金融知识碎片化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建立高质量数据集[6] - 部分金融机构缺乏将业务需求、算力、模型等协同的工程化实践能力[7] - 智能体落地应用的实效评估体系尚未完善[7] 交互模式变革 - "对话即服务"模式取代传统点选,重塑金融服务本质[5] - AI手机银行能分析用户资产负债、现金流等信息,从数百款产品中快速筛选[5] - 服务模式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型[5]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金融迈向“零幻觉、具身化、多模态”时代
第一财经· 2025-07-28 06:27
AI金融应用的新突破 - 华东师范大学SAIF发布新一代Smith RM金融推理模型,30秒生成1.2万字信贷报告,幻觉率控制在0.3%以内,较上一代下降97%,已辅助审批科创贷款47亿元,单笔审批时效从5.7个工作日压缩至11分钟 [3][4] - 交通银行推出"小姣"具身智能机器人,高1.2米,搭载14自由度机械臂,提供引导、理财查询等服务,展示人机交互新方向 [5] - 蚂蚁集团升级AI金融管家,推出"蚂蚁保"和"蚂小财",并发布"看一看"智能眼镜支付方案,通过语音识别和摄像头扫描完成支付流程 [5][6] - 上海银行发布AI手机银行,支持沪语和普通话语音操作,秒级完成养老金查询、理财推荐等高频业务,内置适老化模式 [7] AI落地面临的挑战 - 浦发银行董事长指出技术壁垒已不大,关键在于将AI技术有效应用于具体场景,如快速生成研发和信贷报告,提升精准性和效率,需在战略层面调整管理流程 [9] - 摩根大通行长认为技术、组织架构和管理缺一不可,金融科技公司与银行相辅相成,区块链技术应用由金融科技公司需求推动 [9] -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强调产学研合作,传统AI与生成式AI在金融领域应用不可割裂,科技与行业应用相互促进 [10] - 联合国大学研究员指出AI芯片短缺加剧数字殖民主义风险,全球南方低工资劳动力标注数据,但AI工具开发和决策权掌握在北方 [10] AI重塑未来金融格局 - 斯坦福教授分析算力作为生产资料的重要性,应用场景和效率比算力本身更重要,AI在金融领域应用需更多人类智慧和判断 [13] -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指出中国算力全球第二,芯片技术瓶颈犹存,但制造业基础和市场规模稳固,AI应用场景拓展将带来新机遇 [13] - IEEE推动AI技术全球合作与共识,制定可解释性AI、环境影响评估等标准,确保技术发展符合伦理和社会价值 [14] - 数据主权对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倡议建立可持续资产新形式,通过激励机制促进AI技术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应用 [14]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金融迈向“零幻觉、具身化、多模态”时代
第一财经网· 2025-07-27 12:29
金融AI应用新趋势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示金融AI应用关键词为"落地""可信""具身",与去年概念阶段相比实现实质性突破 [1] - 华东师范大学SAIF发布新一代Smith RM金融推理模型,交通银行推出"小姣"具身智能机器人,蚂蚁集团展示"看一看"智能眼镜支付方案 [1][2][3] - 行业从技术幻觉讨论转向实际场景落地,AI正重塑金融服务未来形态 [1][2] 技术创新与性能突破 - Smith RM模型30秒生成1.2万字信贷报告,幻觉率控制在0.3%较前代下降97%,已辅助农行上海分行审批47亿元科创贷款 [2] - 交通银行"小姣"机器人配备14自由度机械臂,提供引导、理财查询等全流程服务,实现数字员工具象化 [2][3] - 蚂蚁集团重构大模型底层架构,升级AI金融管家并推出"蚂蚁保""蚂小财",智能眼镜支付实现语音+视觉双模态交互 [3][4] 金融机构实践案例 - 上海银行AI手机银行支持沪语/普通话语音指令,秒级完成养老金查询等10余项业务,内置适老化模式 [4] - 浦发银行通过AI加速信贷报告生成,单笔审批时效从5.7工作日压缩至11分钟 [2][5] - 蚂蚁集团"看一看"支付方案实现端到端加密传输,支付指令通过云端服务器与支付宝接口实时对接 [4] 行业发展共识 - 银行、科技公司、监管机构构成金融创新三大主导力量,算力成为核心基础设施 [7][8] - IEEE已制定多套AI标准涵盖可解释性、环境影响评估等领域,推动全球技术协作 [8] - 产学研合作至关重要,传统AI与生成式AI需协同发展形成螺旋上升效应 [6][8] 市场潜力与战略布局 - 中国算力规模全球第二,制造业基础与市场规模支撑AI场景拓展的规模报酬递增 [7] - 金融机构需在战略层面调整管理流程,技术应用需与组织架构变革同步推进 [5][8] - 金融科技公司服务银行未覆盖客群,同时倒逼银行加速科技应用如区块链跨境支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