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

搜索文档
肇庆市鼎湖区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启动
南方农村报· 2025-09-30 06:11
丰收,是镌刻在大地上的诗篇,是勤劳双手绘就的画卷。丰收,是献给奋斗者的赞歌,是乡 村振兴最动人的答卷。 秋高气爽稻浪翻滚,鱼肥虾美瓜果飘香。9月28日,肇庆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 活动鼎湖分会场活动在鼎湖区永安镇横槎五福村举行。活动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 题,广邀嘉宾、农民代表汇聚湾区鱼米之乡,饮鼎湖山泉、赏岭南风光、享特色美食、品非 遗文化、纳丰收福气。 活动举办地永安镇横槎五福村,全力打造五福村・朝阳里文旅项目。该项目占地620余亩, 总建筑面积4900多平方米,首创企业院子空间、村民共享院子"两院经济"模式。项目在保留 原有村落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利用村落空间布局、建筑风貌、人文环境等,积极引入公共文 化空间、特色餐饮、文创消费、共享民宿等新业态,打造兼具传统与现代的农文旅综合体, 助力"百千万工程"。 项目的一大亮点是独具特色的屋顶观景廊道。登上屋顶廊道,整个五福村美景尽收眼底—— 或青色或红色的墙面,与客家特色飞檐翘角交相辉映,一条廊道正好位于一棵苍劲的古树 下。 启动仪式现场座无虚席。 农林牧渔业大发展 上半年总产值增速5.1% 近年来,鼎湖区细化落实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 ...
海鱼游在盐碱滩
人民日报· 2025-07-31 22:22
行业技术突破 - 南美白对虾设施养殖集群基地建成西北最大规模 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 年产达12万斤 [1][2] - 工厂化养殖模式降低能耗20%以上 土地和水资源消耗减少至传统池塘养殖的1/10以下 [2] - 苗种运输成活率达到99% 鳜鱼养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1] - 通过添加钾钙镁调制"人工海水"技术 实现盐碱水养殖南美白对虾 [2] 生产效益数据 - 贺兰县养殖水面5.8万亩 水产品总产量6.5万吨 2024年综合产值9亿多元 同比增长16.3% [1] - 名优品种产量占比5.5% 产值占比22% 亩均单产1120公斤 为西北地区平均值的近5倍 [1] - 稻渔立体种养模式使蟹田米溢价30% 大闸蟹亩产超过100斤 [1] - 传统四大家鱼养殖每100万元产值消耗4万立方米灌溉用水 而工厂化对虾养殖仅需62立方米水 [2] 生态改良成果 - "以渔降盐治碱"模式三年减少农药使用60% 同步降低土壤盐分至每千克3.55克 [3] - 实现"黄河水—稻田水—养殖水"三级梯度利用 年节水120万立方米 [3] - 渠中种植水草 稻田使用生物肥 吸引灰喜鹊 白鹭 斑鸠等十余种鸟类栖息 [3] 品种多样化发展 - 成功在盐碱水中养殖大黄鱼 部分营养指标超过主产区数倍 [1] - 开展青蟹 黄鳍鲷 石斑鱼 大西洋鲑等"海鱼陆养"规模化养殖 [1] - 依托冷水资源优势培育虹鳟 鲟鱼等高端品种 [1] 未来发展规划 - 谋划建设万亩零碳现代渔业科技产业园 规划面积1.1万亩 总投资20亿元 [3] - 建设苗种繁育设施养殖示范区 大西洋鲑养殖核心区 水产品加工区和黄河渔文化展馆 [3] - 计划建设水产重点实验室 开发耐盐碱水产品新品种 [3]
景明海洋科技:盐碱地上蹚出“渔” 跃创新路
齐鲁晚报网· 2025-07-24 04:42
公司发展历程 - 从水产小作坊发展为拥有院士工作站的高新技术企业,历时20余年 [1] - 创始人杨景明和吕宝花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从滩涂养殖向深海产业的转型 [1] - 2019年成立东营市水产行业首家院士工作站,引入15名专家团队及分子育种技术 [3] 技术创新与研发 - 2016年引进南方鱼苗(鳜鱼、加州鲈、黄颡鱼)但初期存活率不足30%,后联合中科院水生所攻克盐碱地养殖难题 [2] - 2018年成功实现黄颡鱼幼苗在盐度5‰水域摄食,突破盐碱渗透压限制 [2] - 采用"改性粘土"技术调控水体,实验池对虾体长、体重分别提升21%和76%,营养价值与口感显著改善 [4][5] - 研发"盐碱地渔业立体种养模式",将荒滩转化为亩均收益超万元的养殖区 [4] 产学研合作与行业带动 - 与中科院水生所、海洋研究所等十余家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落地 [5] - 院士工作站挂牌后,筛选出适应本地环境的鳜鱼品种,实现从养殖到育种、疾病防控的全链条技术自主 [3] - 技术推广覆盖黄河三角洲50余户养殖户,免费提供耐盐碱鱼苗及养殖手册,带动近百户增收 [4] 产业升级与生态效益 - 智能化养殖基地配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温、溶氧量,数据可视化提升管理效率 [4] - 生态养殖模式结合芦苇净化水质与饲料添加,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3] - 目标为构建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区域渔业生态圈,推动行业整体进步 [5]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渔光一体 万亩水域“点绿成金”
央广网· 2025-07-16 13:43
项目概况 - 项目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南部,占地9238亩,紧邻西太湖,充分利用当地鱼塘资源,实现现代化渔业与光伏技术结合[1] - 项目采用"水上发电、水下养鱼"模式,预计2025年底全面并网,年均提供绿色电能7.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24.3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6.56万吨[1] - 目前已投入建设1400亩高标准苗种环育区,养殖品种包括鲈鱼、鳜鱼、河蟹、青虾及大西洋鲑、进口锦鲤等高端鱼种[1] 经济效益 - 项目实现"一亩地两份收益",通过光伏发电与生态养殖双重创收模式提升土地利用率[1] - 项目建成后预计创造200个就业岗位,目前已雇佣周边居民40余人从事水产养殖和环境养护工作[2] 技术模式 - 采用低密度生态养殖技术,虽然亩产较低但养殖周期长,产品品质优于高密度养殖[1] - 项目被描述为"光伏板下的智能鱼工厂",结合高科技育苗养鱼与光伏发电技术[2] 产业延伸 - 规划开发休闲农旅板块,利用西太湖区位优势及"光伏矩阵+生态鱼塘"景观,打造集垂钓、科普、研学于一体的农旅目的地[2] - 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渔光旅"复合型产业生态[2]
湖北消费市场企稳向好 核心CPI攀至16个月新高
长江商报· 2025-07-14 13:52
消费市场态势 - 湖北省2025年上半年CPI同比微幅上涨0.1%,呈现温和上涨、结构优化态势 [1] - 核心CPI同比上涨0.6%,连续两季度提升,6月达0.9%,创近16个月新高 [1] - 一季度核心CPI同比上涨0.4%,二季度涨幅扩大至0.8%,6月达0.9%,创2023年初以来新高 [2] 消费动能与结构 - 服务类与耐用消费品价格回暖,居民消费呈现从必需消费向品质消费升级 [2] - 水产品价格上半年同比上涨10.5%,拉动CPI 0.18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正增长 [2] - 小龙虾、鳜鱼等特色水产因产销旺季、冷链物流完善和外销市场拓展溢价能力增强 [2] 政策与消费场景 - 《湖北提振消费行动方案》落地和新型消费场景构建为消费注入新动力 [4] - 节假日消费潮、文旅热和暑期夜经济拉动消费市场复苏 [4] - 服务类价格连续10个月上涨,上半年整体上涨0.5%,文化消费持续升温 [4] 制造业与消费需求 - 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厨房小家电、文娱耐用消费品和服装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0%、2.8%和1.8% [4] - 家电、电子消费、文体用品等领域终端需求稳步恢复 [5] - 政府补贴激活改善性消费需求,促进上游制造企业生产和库存周转 [4]
小鱼苗带旺乡村产业
经济日报· 2025-06-06 21:43
园区规模与投资 - 园区规划面积1 8万亩 累计投入2 4亿元 建成标准化鱼池3055亩 辐射总面积7 8万余亩 [2] - 2024年实现总产值2 5亿元 [2] - 被评为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2] 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 大力发展鳜鱼养殖 柑橘种植等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产业兴镇 强镇富民 [1] - 建立催产孵化中心 采用温室孵化繁育池培育鳜鱼幼苗 [1] - 与四川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联合建立梓江鳜鱼养殖科技小院 柔性引进科研人才团队 [1] - 建立科学选苗—智能建档—无害育种—云端管理的选苗育苗模式 [1] 经济效益与农户收入 - 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2] - 1805户入社农户通过入股分红 二次返利等 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2 7万元 [2] - 胜利村村民于仕双入股后年收入从4万元增加到6 5万元 [2] 生态改善与旅游发展 - 生态显著改善 盘活周边餐饮 民宿 采摘等富民产业 [2] - 胜利村乡村任家农家乐营业额每年增加20% [2] - 计划推动农业 旅游业融合发展 举办直播带货 钓鱼竞技 环村自行车赛等活动 [2] 生产情况 - 鳜鱼高产期月出塘量可达30多万斤 [1]
泰兴“小块连片”培育富民新业态
新华日报· 2025-05-24 21:40
农业种植模式创新 - 泰兴市分界镇推广"小块连片+轮茬套种"模式,甜豌豆10月下种次年4月采收,秋冬季套种青菜,甜豌豆上市后空档期可种辣椒、芋头等,350亩十边隙地2024年产出甜豌豆260吨、青菜及菜薹60吨、小米辣100吨、香荷芋60吨 [1] - 分界镇甜豌豆种植面积超1万亩,轮茬套种亩均收益1万元左右,近1.2万农户获益,户均增收8000元 [1] - 村民张鑫家1亩零散地块种植甜豌豆最贵卖到7元/斤,单甜豌豆亩均收益达万元,加上豇豆、西蓝花最高收益1.5万元 [1] 特色农产品发展 - 根思乡老叶村农户种植菊花由供苗企业按订单价格收购,规模种植基地1000余亩,就近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 [3] - 宣堡镇12个村(居)成立招引平台公司集约管理林地,推介6个项目涉及7个村(居),实现村级增收290万余元 [3] - 广陵镇禅师村采用"螃蟹+鳜鱼+河虾"套养模式,虹桥基地"稻蟹共生"养殖4年,引进10多万只"江海21"蟹苗,目标每亩螃蟹产量提高15公斤、水稻产量提高50公斤 [4] 乡村产业振兴成效 - 泰兴市2024年粮食总产63.64万吨实现5年连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90元同比增长6.6%,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84:1缩小为1.81:1 [2] - 分界镇投入1亿元建设电商产业园,预计年加工销售农副产品万余吨,村(居)年增收80万元,带动就业1000余人 [4][5] - 新建冷链仓储实施逆周期调控,打造泰兴东部物流集散中心辐射6个乡镇网点,预计降低物流成本1元/单 [5] 特色养殖业发展 - 泰兴市江沙蟹养殖面积2400公顷,蟹塘四周种植400株阳山水蜜桃、200株黄岩蜜橘和200株翠冠梨,发展林下养殖 [4] - 佳玉水产养殖场预计每只蟹重量可达四至五两 [4]
三水农产品北上“蔬菜之乡”架起合作“高速路”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4-27 06:26
行业合作与展会盛况 - 第二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与广东三水第二届现代农业好品好企好园区链接会同期举行,实现三水特色农产品首次规模化"北上"展示 [1] - 两地达成"1+3"战略合作,包括产业协同发展伙伴城市框架协议及三项细分领域合作意向书 [3] - 农业农村部相关领导对三水特色农产品给予高度评价 [1] 产品展示与市场反响 - 24家企业携8大类超100种产品参展,涵盖乐平雪梨瓜、鳜鱼、非遗腊鸭扎、健力宝饮料、蝴蝶兰等特色品类 [2] - 活动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互动体验区人气爆棚,苏丹鱼系列美食引发采购商合作意向 [2] - 三水已建成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拥有6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多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4] 战略合作与产业升级 - 寿光与三水合作聚焦农业技术共享、市场资源互通,寿光的标准化生产经验和全国渠道将助力三水产业升级 [3] - 三水计划借鉴寿光在瓜果、茄果、辣椒领域的品种多样化技术和品牌推广模式 [3] - "中国鳜鱼之乡"三水通过展会提升品牌知名度,为农业企业创造实际发展机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