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盾电池

搜索文档
吉利,电池大项目签约
DT新材料· 2025-09-23 16:04
吉利电池业务整合与产能布局 - 吉利旗下闪聚电池成都基地项目签约 设计年产能超25万套电池包 预计日产量约600套 投产后五年累计产值可达200亿元[2] - 吉利电池业务整合为吉曜通行集团 将神盾电池与金砖电池统一合并为"神盾金砖电池"品牌 聚焦磷酸铁锂短刀技术路线 三元电池由宁德时代等外部企业供应[2] - 吉曜通行目标到2027年实现70GWh电池产能 可配套100万辆新能源车 闪聚电池已设立浙江/湘潭/贵阳及成都等项目基地[2] 吉利电池产业多维度布局 - 通过耀能/利信能源/安驰新能源/衡远新能源等控股企业完善多技术路线与多场景配套能力 动力电池业务归吉曜通行 储能业务属耀宁科技 充电业务由浩瀚能源负责[3] - 电池产品标准化与系列简化推动规模效应并加强品控[3] - 吉利强化在四川战略投入 除闪聚电池外 沃飞长空eVTOL低空经济总部及吉利(四川)创新中心工业软件全球总部落户成都高新区[3] 碳材料在电池领域的应用 - 锂电负极材料包括石墨/硅碳 钢电负极采用硬碳/软碳 原材料涵盖天然石墨/石油焦/针状焦/沥青焦/硅烷/多孔碳等[9] - 导电剂使用炭黑/碳纳米管/石墨烯 气体扩散层采用短切碳纤维与导电炭黑[9] - 液流电池电极碳毡使用碳纤维 超级电容器采用电容炭 电池热场应用碳碳匣钵/石墨匣钵等碳基复合材料[9] 碳材料生产技术设备 - 碳材料生产设备涵盖粉碎机/混合设备/造粒设备/反应炉/石墨化炉/活化炉等全流程装置[10] - 专用设备包括三维编织设备/CVD炉/浸渍设备/等静压成型设备等高端制造装备[10] - 产业链覆盖从原材料处理到成品加工的完整技术链条[10] 行业技术发展会议 - 第九届国际碳材料大会将于2025年12月9-11日举办 聚焦金刚石应用/碳纤维/新能源碳材料等前沿领域[5][11][12] - 设置新能源碳材料与电池专场 讨论多孔炭/硬碳/硅碳/电容炭等材料在动力/储能/eVTOL电池的应用[5] - 涵盖轻量化/高性能/长寿命/低能耗/高功率/可持续等技术发展方向[7]
算力之战将至少持续3~5年 朱西产:云端算力决定未来汽车行业洗牌的话语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7 00:48
云端算力成为汽车行业竞争新焦点 - 云端算力正成为决定车企竞争力的关键变量 车企在自动驾驶训练 智能座舱迭代和大模型推理中的效率取决于云端算力水平 迭代速度与云端算力强度直接相关 [1] - 车端算力负责实时感知和决策 以TOPS衡量 云端算力对应超算平台能力 以EFLOPS衡量 二者分工不同但协同作用 [1][2] 全球车企云端算力格局 - 特斯拉以约100EFLOPS云端算力居全球首位 引望以32EFLOPS位列第二 吉利星睿智算中心达23.5EFLOPS 在中国车企中排名第一并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3] - 新势力车企云端算力多集中在8-12EFLOPS区间 行业算力竞争将持续3-5年 目前大部分车企算力数据处于5-10EFLOPS范围 [4] 智能化与电动化协同发展路径 - 吉利汽车自2021年启动"智能吉利2025"规划 构建覆盖芯片 操作系统 大数据的科技生态网络 同步建立智能科技研发体系 产品体系和运营体系 [6] - 吉利发布行业首个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 将AI融入智驾域 动力域和底盘域 包括千里浩瀚辅助驾驶系统 AI云动力2.0和AI数字底盘等具体技术落地 [7][9] - 行业专家反对"电动化上半场 智能化下半场"划分 指出全球新车中燃油车仍占80% 电动车仅20% 智能化应贯穿汽车发展全过程 与电动化协同推进 [10][11] 算力竞争背后的技术驱动因素 - 智能驾驶需经历"云端训练-车端部署-数据回传-再训练"闭环循环 云端算力强度直接决定闭环运行效率 [2] - "世界模型"训练对算力需求成倍提升 支撑大模型训练能力已成为车企进入下一轮竞争的门槛 [2]
贵州智造新引擎:数字新基建如何赋能产业升级?
环球网· 2025-08-21 07:01
核心观点 - 贵州依托数字新基建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通过智慧物流、智能工厂和新能源汽车生态圈等案例体现数字化对产业升级的赋能效果 [1][3][4] 贵州磷化集团智慧物流 - 构建双通道三港口智慧物流体系 实现磷产品出口与硫磺进口的多式联运调度 [1] - 磷硫对调模式每年节省制造业物流成本超4000万元 [1] - 计划升级物流系统 通过大数据算法优化供应商选择、智能调度和运力组织决策 [3] 贵阳海信智能化转型 - 生产车间实现高度自动化 覆盖24至85英寸液晶电视全流程生产 [3] - 2016年推进智能化转型后通过智能制造能力三级认证 [3] - 7年间年产量从190万台增至332万台 年产值从65亿元增至95亿元 [3] 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 - 智能生产体系支持每1分多钟下线一辆新车 银河E5纯电SUV上市20天交付破万 [3][4] - 截至2024年7月银河E5全球销量突破15万辆 [4] - 自研神盾电池项目10个月投产 带动40余家零部件企业集聚 本地化配套率达48% 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 [4] 数字新基建支撑体系 - 贵州人工智能昇腾云适配中心牵引60余家企业形成训练在贵州、推理在全国模式 适配验收率100% [4] -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推出939个高质量数据集 应用于医疗和工业领域 [4] - 数据开发加工基地研发AI自动标注技术 提升数据标注精度与效能 [4]
安聪慧将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 吉利回归主业的决心有多大?
中国经济网· 2025-05-15 08:16
战略调整与品牌整合 - 吉利在2024年初达到品牌多元化顶峰,旗下拥有吉利汽车、领克、极氪等9个独立品牌,并提出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大众集团"的目标 [3] - 2024年9月公司发布《台州宣言》,开启"战略聚焦"大收缩,领克并入极氪成立极氪汽车集团,随后极氪在2025年5月退市并入吉利汽车,实现"回归一个吉利"的战略目标 [5][6] - 品牌整合涉及几何并入吉利银河、雷达和翼真并入吉利银河等多轮调整,最终实现聚焦造车主业的目标 [14] 人事变动与组织架构 - 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在吉利并购极氪完成后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吉利控股集团轮值总裁戴庆将向安聪慧汇报 [6] - 原吉利控股集团CFO李东辉卸任CEO后出任集团副董事长,桂生悦仍担任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淦家阅出任新吉利汽车集团CEO [17] - 郑鑫凭借在电池及供应链业务的优秀表现被提拔为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其主导的耀宁集团在新能源电池、智能汽车零部件和磷化工业务方面具备领先优势 [15] 财务表现与业务发展 - 2025年第一季度吉利汽车实现营业收入725亿元同比增长25%,归母净利润56.7亿元同比增长264%,毛利率达15.8% [16] - 极氪领克双品牌首次并表表现优异,极氪科技一季度总营收220亿元,整车销售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16.1%,实现盈利5.1亿元 [16][17] - 公司新能源盈利能力改善及规模效应释放,第一季度毛利总额大幅提升至114亿元 [16] 全球化与产品战略 - 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汽车实现从中国公司向全球公司的跃迁,并成功孵化领克、CMA平台等新品牌新技术 [11] - 在马来西亚通过收购宝腾股份打造全产业链输出模式,开辟特色出海路径 [11] - 安聪慧主导推出帝豪EC718、博瑞、博越等成功产品,并开发CMA平台推动公司进入架构造车快车道 [7][8] 供应链与产业布局 - 公司重视全产业链布局,新能源电池研发部的神盾电池应用于吉利银河E5等产品,智能汽车零部件部涵盖线控底盘、智能座椅等核心部件 [15] - 通过收购澄星股份形成"新能源+化工"协同效应,强化供应链优势 [15] - 主机厂与供应链关系从单纯采购转向深度协同,如宁德时代连续两年净利润超500亿元的示范效应 [15]
资本市场愿意为“一个吉利”买单!
搜狐财经· 2025-05-08 06:41
吉利汽车股价表现 - 5月8日港股吉利汽车早盘明显走强,盘中一度上涨6.31%,午间收盘报17.54港元,涨幅达4.53% [1] - 股价上涨源于吉利宣布合并极氪,市场对"方向清晰、逻辑收口"的整合动作给予积极反馈 [3][4] 整合极氪的战略意义 - 吉利整合极氪标志着全面回归"一个吉利"战略,被市场视为比单纯业绩更具长期价值的信号 [3][4] - 极氪从独立到回归是战略调整:2021年独立是应对新势力冲击的进攻策略,当前整合是为放大资源、技术、品牌沉淀的价值 [10] - 整合体现"组织协同+平台整合"路径,通过统一中台、优化协同提升体系效率,区别于比亚迪的垂直一体化或华为的智能生态路线 [6][11] 资本市场态度转变 - 资本从追逐"市梦率"转向重视"市算率",要求明确投入产出比和可执行的盈利模型 [7][12] - 市场认可吉利"收口"策略,表明对车企从扩张转向资源整合的偏好 [12][14] - 证监会支持优质中概股回归的政策背景强化了吉利整合极氪的合规性与战略时机 [4][5] 行业转型趋势 - 新能源赛道进入分水岭阶段,从比拼创新概念转向考核体系化能力和财务兑现 [13] - 吉利通过SEA/GEA架构、多品牌矩阵(极氪/领克/银河)、Flyme Auto等技术平台构建系统能力,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出效率 [11][12] - 行业普遍面临战略摇摆时,吉利的资源整合策略提供差异化转型样本 [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