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运载火箭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队20亿重金押注吉利旗下卫星公司;英特尔英伟达联手,人形机器人公司狂揽10亿美元 | 每周十大股权投资
搜狐财经· 2025-09-22 05:35
商业航天领域融资 - 时空道宇完成20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 由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独家投资 专注于低轨星座系统构建 支持全球实时数据通信 [1] - 星际荣耀获得7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成都先进资本和成都空港科创投等国资机构 定位商业航天运载系统领域 从事运载火箭研发生产及发射服务 [1]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融资 - Figureai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英特尔 英伟达 Salesforce和博枫等科技资本 聚焦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 目标应用于工业制造与服务场景 [2] - 微分智飞完成1亿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五源资本 光速光合 深创投和百度风投 开发无人机具身智能平台 应用场景包括农业植保 物流配送和安防监控 [6] - Groq获得75亿美元战略投资 投资方包括贝莱德 三星风投和思科资本 专注于AI芯片研发 产品特点为高算力低功耗 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与云计算场景 [4] 半导体与电子设计自动化融资 - 合见工软完成5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由国新科创基金独家投资 作为国内EDA领域代表性企业 为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提供工具与解决方案 [3] 新材料与先进制造融资 - 青昀新材完成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 由高瓴创投领投 元禾璞华和东方雨虹等机构跟投 主要从事新型材料研发生产与销售 产品具备跨行业应用潜力 [5] 生物科技与医疗健康融资 - 华龛生物完成数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中关村发展集团 招银国际和国新基金等机构 专注于细胞治疗技术领域 涉及再生医学和肿瘤治疗方向 [7] 多模态大模型技术融资 - 生数科技完成数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启明创投 百度 达泰资本和博华资本 核心团队具有腾讯背景 主要围绕多模态大模型开展研发与应用 [2]
星际荣耀完成7亿元D+轮融资;禾赛科技回港上市,最新市值为364.12亿港元丨全球投融资周报09.13-09.19
创业邦· 2025-09-21 01:08
全球投融资周报 睿兽分析每周整理当周最值得关注的国内外热门投融资事件,帮助大家及时了解全球市场动向。 以下文章来源于睿兽Pro ,作者Bestla 睿兽Pro . 创业邦旗下横跨一二级市场的科创数据平台。实时投资数据、追踪产业创新。找数据、做分析、链资 源,就上睿兽分析。 一级市场投融资概览 根据睿兽分析监测数据,本周国内一级市场披露的融资事件85个,与上周相比减少33个,其中已披 露融资金额的事件32个,总融资规模为43.00亿元人民币,平均融资金额为1.34亿元人民币。 行业分布 从融资事件数量来看,本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人工智能领域融资最活跃。分别为智能制造18个、 医疗健康15个、人工智能11个。 从已披露金额事件的融资规模来看,智能制造最高,融资总规模约为12.00亿元人民币。其中商业运 载火箭发射系统研发商 「星际荣耀」 获7亿人民币 D轮融资。 星际荣耀是一家专注于商业航天领域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引领者。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运载火箭及其他航天器,为中小卫星用户提供高品质、高频次、快响应、高性价比 的发射服务,满足其快速组网和高频发射的需求。 其次是材料行业,已披露融资 ...
不让融资“卡脖子” 北京金融机构投贷联动接力支持硬科技企业
贝壳财经· 2025-09-18 13:09
硬科技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在其发展中也同时会面临巨大的成长风险,融资难、融 资贵问题一直存在。 如何不让融资"卡"住硬科技企业的"脖子"?从金融机构探索实践看,"贷款+外部直投"是解决科技型中 小企业融资难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北京不仅是硬科技发展的摇篮,同时已有多只成熟的政府投资基金, 亦是银行、券商等各类金融机构的集中地区,因此北京发展"贷款+外部直投"业务,具备较好的基础。 近期,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证 监局、市人才工作局,以及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密切合作,共同创建"中关村科技·金 融汇"融资对接机制。同时,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等多个部门还进一步强化了政策引导和激励,引导金 融机构通过投贷联动等方式接力支持硬科技企业发展。 如在中关村,具有高精尖技术的航天航空产业正在不断崛起。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 早从事运载火箭研发的民营企业。但运载火箭是细分行业门槛高、技术路线复杂的领域,企业尚未形成 稳定收入,研发投入大。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已举办11期"中关村科技·金融汇"活动,共为80多家企业对 ...
胡峥:产业链视角下,低成本与高性价比是商业航天的核心趋势 | 钛资本航空航天组
钛媒体APP· 2025-08-12 06:44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背景 - 商业航天被明确为国家新质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支柱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政策支持带来发展机遇 [1] - 中国计划发射卫星数量超过4万颗 全球商业卫星规划数量达80万颗 市场空间巨大 [1] - 商业航天开放始于2014-2015年 由军民融合政策推动 旨在降低运营成本并保障国防安全 [1] - SpaceX发射总重量2024年达1786吨 中国仅200多吨 技术差距形成发展压力 [1] 行业发展阶段与现状 - 行业仍处初期阶段 未形成成熟供应链 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 [2] - 2024年中国实际发射次数68次 低于规划的近100次 因火箭成熟度/制造能力/发射场适应能力不足 [2] - 产业链涵盖卫星制造/运载火箭/发射/运营/终端用户 卫星制造技术成熟度较高 火箭设计制造是瓶颈 [2] - 四大发射场(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商业化需求未满足 测控技术成熟但商业运营处于起步阶段 [2] 技术与供应链挑战 - 供应链集中在体制内 优先满足体制需求 导致商业航天性价比低/周期长/竞争力不足 [3] - 火箭制造环节(动力和结构)处于早期阶段 技术成熟度与质量把控存在差距 [3] - 火箭技术是"卡脖子"环节 一次性使用设计无法满足可回收需求 卫星品种单一且运维能力不足 [4] - 供应链企业制造能力散乱差 质量体系不完善 低层次质量问题频发 [5] - 质量体系推高成本 实验次数增加/设计力度大/技术状态控制严格 制约技术进步 [6] 未来发展趋势 - 核心趋势是低成本和高性价比 需通过发射数量增加实现量变到质变 [5][6] - 卫星组网将推动ToC服务发展(如实时通讯/电视转播) 参考Starlink的现金流模式 [7] - 轨道碎片清理技术成为重要趋势 保障太空环境可持续性 [7] - 火箭技术需突破可回收性/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设计 并提升快速响应能力 [7] - 发动机研发成本中实验费用占比约70% 需提升可靠性并降低成本 [8] - 火箭材料从铝合金向不锈钢转变 复合材料受限于成本 需发展柔性化生产能力 [8][9] 商业模式与资本路径 - 盈利模式单一 主要依赖发射服务收费 数据挖掘和商业化应用不足 [5] - 上市以总体企业为主导 国家期望扶持供应链企业以降低行业成本 [10] - 商业航天是体制内航天的补充 需形成互补发展 [10] - 行业需要耐心资本和长期投资 投资者需关注团队实际能力而非概念 [14][15] 行业生态与竞争格局 - 火箭总体设计同质化严重 设计人员均来自体制内 需差异化设计和创新能力 [8] - 国家鼓励"专精特新"方向 企业需集中资源于核心研发环节 [11] - 规模化生产是降低成本关键 分散小规模生产模式不可持续 [12] - 商业企业较体制内更具灵活性 可在技术未完善时开展局部生产和实验 [13] - 行业与汽车业差异显著:技术成熟度低/标准化难度高/工作环境剧烈/发射数量少 [16][17][18]
美国火箭制造商Firefly Aerospace(FLY.US)IPO定价45美元/股超预期 今晚登陆纳斯达克
智通财经网· 2025-08-07 02:53
IPO定价与估值 - IPO发行价定为每股45美元 显著高于修订后41-43美元定价区间和最初35-39美元预期范围 [1] - 通过IPO共募集资金8.68亿美元 公司估值达到约63亿美元 [1] - 股票将于纳斯达克交易所以代码"FLY"挂牌交易 [1] 业务与技术专长 - 专注于月球着陆器和运载火箭等太空技术研发 [1] - "Blue Ghost"月球着陆器今年成功实现登月 [1] - 上月获得美国宇航局1.77亿美元合同 [1] 财务表现与订单 - 季度营收从830万美元增至5590万美元 同比激增六倍 [2] - 季度净亏损从5280万美元扩大至6010万美元 [2] - 未完成订单总额达11亿美元 [2] 行业背景与资本动态 - 航天科技领域持续吸引资本关注 行业热度在SpaceX和蓝色起源等企业带动下攀升 [1] - 今年以来Voyager Technologies和Karman Holdings等多家航天企业相继上市 [1] - IPO市场在经历长期低迷后逐步回暖 [2] 战略合作与投资 - 与洛克希德马丁和L3Harris等国防承包商保持密切合作 [2] - 诺斯罗普格鲁曼今年早些时候向公司注资5000万美元 [2]
增强发射能力 强化产业链条 带动文旅发展 海南商业航天串起多元业态(经济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7-31 21:59
商业航天发射能力建设 - 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 标志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双工位发射能力正式形成[1] - 二期项目于2025年1月25日开工 计划2026年底实现新工位首发 新建三号四号发射工位年度发射能力各16发 届时年总发射能力将达60发以上[2] - 卫星超级工厂主体结构封顶 计划2024年底竣工投产 作为亚洲在建最大卫星工厂 可实现卫星总装与星箭合罩 大幅降低运输成本[3] 产业链生态发展 - 文昌国际航天城已集聚超700家航天相关企业和机构 涵盖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全产业链[4] - 海南锋利气体成为发射场液氧助推剂和液氮冷却剂供应商 2023年与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达成合作 计划投资2亿元扩建三期项目实现产能翻番[5][7] - 星际荣耀公司双曲线三号火箭计划2024年底实现"入轨+海上回收"首飞 通过垂直着陆技术使发射成本降至传统火箭的1/5[3] 航天技术应用创新 - 运载火箭总装总测复用工厂与海上回收平台项目进展顺利 火箭回收复用业务落户文昌[3] - 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水稻种子进行太空诱变育种 利用海南光热条件与太空微重力环境培育新种质资源[7] - 极星陨石博物馆陈列400多件全球陨石标本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提供星际探索沉浸式体验[8] 航天旅游经济效应 - 山海天国际会展中心开发屋顶观礼业务 可容纳300余人同时观看火箭发射 配套茶歇及航天知识讲座[9] - 文昌市公布两批航天发射观赏点白名单 推动航天旅游市场规范化发展[9] - 2024年3月27日启动陨石博物馆试运营 首日接待上海世外附属海口学校研学团[8]
5名民营企业家代表与中外记者交流—— “持之以恒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7-15 21:59
民营经济发展前景 - 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1] - 国家对于民营经济发展持续出台好政策,企业因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因国家的强大而强大 [2] - 当前政策给力,国家重视和支持民营经济,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的力度是空前的 [3] 机器人行业 - 宇树科技主要做高性能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目前很多技术指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1] - 公司去年发布G1人形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今年出货量相对去年有明显增长 [1] - 整个机器人行业今年上半年的增长速度都非常快 [1] 电解铝行业 -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从山东转移200多万吨电解铝产能至云南,利用云南水电资源实现绿色转型 [2] - 这一举措大大提高能源绿色占比,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总量 [2] - 为云南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实现社会、企业和百姓共同发展 [2] 商业航天行业 - 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是一家往太空"送快递"的公司,运载火箭运载能力从几百公斤到几十吨不等 [2] - 未来火箭可以重复使用,大幅降低成本 [2] - 已完成19次火箭发射任务,将81颗卫星送入太空 [2] 企业家精神 - 要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中,将社会责任内化到企业文化基因中 [4] - 为党和国家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员工负责,持之以恒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 [4] - 敢于打破传统、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 - 把企业发展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 [4]
往太空“送快递” 业内人士称商业航天未来大有可为
环球网资讯· 2025-07-15 14:38
商业航天行业发展前景 - 商业航天未来大有可为 低轨卫星和互联网市场将驱动需求 未来10年可能有几万颗卫星进入太空 [1] -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商业航天发展 2014年起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航天科研生产 当前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2] - 民营企业正成为商业航天重要力量 越来越多企业加入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2] 星河动力航天公司业务模式 - 公司定位为太空"快递"服务商 通过自研火箭为客户提供卫星发射服务 收取发射服务费及运费 [1] - 产品线覆盖多型号运载火箭 运载能力从几百公斤到几十吨 未来将实现可重复使用以降低成本 [1] - 已完成19次火箭发射任务 成功将81颗卫星送入太空 是国内发射次数最多且成功率最高的民营火箭公司 [1] 市场需求与战略布局 - 低轨卫星互联网市场催生巨大太空运输需求 公司针对性布局多系列火箭型号 [1] - 采用差异化运载工具策略 类比地面交通工具形成"小汽车+大巴车"产品矩阵 [1]
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卫星发射次数、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研判: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商业发射次数高速增长,产业链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21 01:35
商业航天行业核心观点 - 商业航天是以市场化方式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领域,强调私营企业参与和成本效益 [1][2] - 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7133.2亿元,其中导航与位置服务占5815亿元,卫星遥感产业170.3亿元,卫星通信888.5亿元 [6] - 2024年我国火箭发射68次,入轨成功率97%,预计2025年发射次数和市场规模(7810.4亿元)将再创新高 [4][6] - 商业遥感卫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航天大国竞争主阵地 [1][6] 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民营航天企业加速涌现,成立1-3年的企业占比36%,1年内新成立企业占22.9% [13] - 长征八号甲、朱雀三号、力箭二号等新型火箭将于2025年首飞,可回收复用技术成为发展重点 [4] - 导航与位置服务占据商业航天81.5%的市场份额,卫星通信和遥感合计占比14.8% [6] 产业链分析 - 上游:火箭/卫星研制、特种材料、集成电路等硬件及AVIDM等软件系统,已积累大量自主知识产权 [8] - 中游:商业发射服务(2024年规模199.7亿元)、卫星测控、地面设备服务等 [6][8] - 下游:应用于林业、农业、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卫星数据服务 [8] 政策环境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推动商业航天安全健康发展",明确产业地位 [12] - 北京计划2028年前实现可回收火箭复飞,上海目标2027年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年产能100发火箭 [12] - 广东省提出2026年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达3000亿元 [12] 竞争格局 - 国家队: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卫星)、航天科工集团(战略导弹/无人系统)主导 [15][16] - 民营代表: - 中天火箭2024年小型固体火箭营收9.25亿元,净利润1956.62万元 [20] - 航天科技航天应用产品营收7.84亿元(占总营收11.37%) [18] - 蓝箭航天成为全国首家实现液体火箭入轨的民营企业 [16] 未来趋势 - 技术方向:可重复火箭、模块化卫星、AI+空天信息融合加速产业化 [22] - 发展阶段:预计"十五五"末至"十六五"(2030-2035年)进入成熟期 [1][22] - 五大关键词:安全、创新、产能、成本、效率将主导行业发展 [22]
是美国卡中国的脖子,还是中国卡美国的脖子?
新浪财经· 2025-05-11 03:23
科技战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影响 - 美国对中国的科技限制反而推动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在芯片制造 设备和材料领域 [1] - 中国芯片产业链在几年内实现高速增长 从基本空白发展到门类齐全 芯片出口达万亿规模 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 [1] - 芯片相关企业数量增长至少10倍 芯片设计 生产制造能力迅速提升 [1] 中国在原材料领域的反制措施 - 中国限制镓和锗等原材料出口 这些材料对军事工业 航天发展和电子信息制造至关重要 [3] - 美国虽拥有相关技术 但缺乏大规模冶金工业支撑 短期内难以重建完整的冶炼体系 [3] - 原材料短缺导致美国隐身飞机产量下降 先进雷达和高超音速导弹研发受阻 [4] 中美科技竞争格局变化 - 中国高科技产业在科技战后实现配套完善和生产制造能力提升 而美国高科技产业竞争力逐渐减弱 [5] - 美国军事力量可能因材料短缺而衰落 现有武器维护和新武器研发均面临挑战 [6] - 全球技术壁垒已从知识保密转向生产制造能力 这种能力需要数十年积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