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折叠屏手机

搜索文档
科森科技:暂未涉及苹果折叠屏手机配件供货
新浪财经· 2025-08-27 09:56
公司业务动态 - 公司明确否认参与苹果折叠屏手机配件供货 [1] - 公司暂未涉及折叠屏手机配件业务 [1] - 公司持续维持折叠屏产品方向的研发投入 [1] 现有业务进展 - 公司已实现其他消费电子同类产品的部分配件持续交付 [1]
苹果折叠屏最新爆料:Touch ID正式回归,4摄系统首次亮相!
量子位· 2025-08-25 15:47
产品设计 - 采用折叠形态 展开时可像书本一样打开 折叠时可像普通iPhone一样使用[6] - 折叠后厚度约9.5毫米 每半机身厚度控制在5毫米以内 刷新iPhone纤薄纪录[3][7] - 初期测试配色保守 仅有经典黑白两种方案[15] - 屏幕方案从on-cell转换为in-cell技术 更接近现有iPhone技术[14] 硬件配置 - 侧边按钮集成Touch ID身份验证系统 取代Face ID[8][10] - 配备4颗摄像头 包含正面/内侧/背面各一/二颗 成为摄像头数量最多的iPhone[12] - 后置双摄像头包含高分辨率主摄和超广角/长焦专用镜头[13] - 搭载首款性能媲美高通的C2蜂窝基带芯片[18] - 完全取消实体SIM卡槽 全面采用eSIM方案[18] 产品规划 - 供应商已着手开发 计划明年初加紧生产[21] - 最迟上市时间锁定2026年下半年[3][21] - 预估售价区间2300-2500美元(约16491-17925元人民币)[25] - 2027年将推出曲面屏iPhone 20 采用一体式环绕玻璃机身[22] 功能特性 - 展开后8英寸内屏可使用内侧摄像头进行自拍[14] - 机身侧面和背面可显示信息并支持触控交互[22] - iPhone 17 Pro系列将支持前后摄像头同步录制功能[14]
新一代iPhone将如何迭代?
财联社· 2025-08-21 07:19
苹果手机散热技术迭代 - iPhone 17硬件设计已基本定型 采用双层石墨烯散热系统和铝合金中框 散热模组成本相比iPhone 16系列提升50%-60% 从2-3美元增至5.2美元左右 [2][5] - iPhone 16是首款采用石墨烯散热系统的机型 导热性能比传统金属材料提升至少5倍 散热模组整体成本约2.5美元 [3][4] - 苹果研究在均热板上采用液冷散热模式 但成本比传统方案高出3-4倍 未来两年内无法在智能手机上应用 [11] 材料创新与供应商布局 - 中框材料从钛铝合金改为铝合金 未来可能采用碳纤维材料 折叠屏手机需高钛含量材料 钛合金成本比铝合金高出至少5倍 [2][5][7][8] - 石墨烯散热膜核心供应商包括中石科技和捷邦科技 VC均热板供应商引入瑞声科技和领益智造 后者已开发出厚度小于0.25mm的超薄VC均热板 [9][15] - 折叠屏手机中框采用3D打印与粉末冶金相结合的新工艺 转轴部分采用锆基液态金属材料由宜安科技供货 铰链部件采用钛铝复合材料 [17] 行业竞争格局与技术趋势 - 华为和小米主要采用传统定制版散热方案 vivo和OPPO采用单片石墨烯方案 超薄VC均热板技术目前仅苹果和微软有所尝试 [13] - 安卓手机散热方案供应商包括苏州天脉(均热板)和思泉新材(石墨烯) 领益智造和鸿富瀚具备超薄VC均热板生产能力 [14][15] - 未来技术方向包括碳纤维材料在背板或中框的应用 液冷散热模组代表长期发展趋势 常州碳元科技在散热材料领域展现研发潜力 [11][16]
红宝书20250820
2025-08-21 04:45
微泵液冷行业 - 华为 Mate 80 RS 或搭载独家微泵散热芯片,性能暴增不发烫,可能是智能手机行业首次商用级别的技术集成[1] - 微泵液冷系统由液冷驱动芯片、压电微泵、高柔性液冷膜片组成,利用微小型泵驱动冷却液,在封闭循环系统中流经发热器件,通过液体的高比热容和强制对流高效带走热量[1] - 华为、小米、vivi 等头部厂商已在导入,MATE80 等机型已有搭配液冷机壳,单机液冷模块价值量超 50 元,市场超百亿[1] - 核心公司:日丰股份(网传是华为"微泵液冷手机壳"的液冷板主力供应商)、艾为电子(成功研发超低功耗高压 180Vpp 压电微泵液冷驱动产品,计划于 2025 年 Q4 量产)、南芯科技(推出 190V 压电驱动芯片 SC3601,已在多家客户导入验证并即将量产)[1][2] 折叠屏手机行业 - 苹果或于 2026 年下半年推出折叠屏手机产品,网传供应商鸿海精密预计将于 2025 年 Q3 末正式开始生产[2] - 折叠手机渗透率从 2025 年的 1.6%提升至 2027 年的 3%以上,2025 年全球折叠手机铰链市场产值将达 12 亿美元,铰链在单机 BOM 中成本占比约为 5%-8%[2] - 网传 2026 年苹果折叠屏或已上修至 1500 万部[2] - 核心公司:宜安科技(网传为苹果折叠屏液态金属铰链供应商)、联得装备(网传为苹果折叠屏 UTG 贴合设备独供,预计 25 条线,下半年开始出货)[2][3] 液冷快接头行业 - 英特尔通用快接头(UQD)互插互换联盟正式成立,GB300 UQD 尺寸缩小至原来 1/3,用量翻倍,预计 GB300 整体 UQD 液冷成本占比 13.6%[4] - 机构预计随 GB200/GB300 出货量不断扩大,2026 年液冷市场有望达 800 亿[4] - 核心公司:川环科技(液冷管路、外购 UQD 通过 AVC、Coolermaster 间接供应 NV)、英维克(为英特尔 UQD 联盟首批认证合作伙伴,UQD 产品被英伟达列入官方合作伙伴)[4] 六氟磷酸钾材料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六氟磷酸钾(KPF6)的无机塑晶材料中首次观察到"全温区压卡效应",通过施加压力,KPF6 能在从室温到极低温区实现制冷效应[5] - 在 250MPa 压力下,KPF6 在室温区绝热温变达 12K,液氮温区(77.5K)为 62.5K,制冷效率显著高于传统压缩技术[6] - 应用领域:家用/商用空调、数据中心冷却、医疗冷链、新能源车热管理、科研与前沿科技制冷等[6] - 短期(2025-2027)市场规模约 80 亿~120 亿元,中期(2028-2030)市场规模突破 500 亿元[7] - 核心公司:天际股份(生产六氟磷酸锂的专业厂家)、天赐材料(年产 500 吨六氟磷酸钾产能)、石大胜华(拥有六氟磷酸钾生产用粉体高效回收装置的专利)[7] 其他公司动态 - 金百泽:与工业富联子公司合资成立杭州佰富物联科技,持股 70%,主要为客户提供 EMS 等服务[9][10] - 仁和药业:子公司研发全球首款 ULook 脑机交互智能眼镜,集成 EEG、红外测距等多项传感器,具有视力训练、提升专注力等功能[11] - 吉林化纤:全球最大的人造丝生产基地,市占率超 30%,产品涵盖粘胶长丝、短纤及生物质竹纤维[12] - 华升股份:拟收购的深圳易信科技自主研发"双冷源阶梯冷却技术",2023、2024 年归母净利润为 0.15、0.27 万元[12][13] - 宏昌电子:子公司宏仁供应 NV 高端 CCL 材料,GB200 项目通过台厂导入 NV 核心供应链[14] - 成飞集成:为成飞集团军品生产监督体系下的定点核心战略外协供应商,承接航空零部件数控加工及航空钣金件产品生产制造[15] 市场挖掘及传言补充 - 西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抵达拉萨,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庆祝活动[15] - 长芯博创:上海海关 2025 年 7 月出口数据对美光缆出口环比增长 75%达 2.55 亿,机构认为主系公司 MPO 环比出货大增所致[15] - 集泰股份:研发的液冷导热硅油聚焦于数据中心及储能领域的热管理解决方案,现有产能具备液冷硅油批量生产条件[17] - 富信科技:与光模块厂商积极开展应用于 1.6T 光模块的 Micro TEC 的项目开发,华为旗下投资公司远致星火参股 16.66%公司光模块子公司富信热电[17] - 百邦科技:全资子公司上海百邦与苹果续签《苹果授权服务供应商协议》,合同期限延长至 2029 年 6 月 30 日[17] - 同益股份:自主研发的 PEEK 材料板棒材已被应用于机器人产业链[17] - 盛弘股份:有源滤波器(APF)、静止无功发生器(SVG)等产品均可用于数据中心和智算中心[17] - 聚光科技:财政部外发《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公司过去累计 PPP 减值 7 个多亿,此次化债有望带来利润冲回[18] - 菲菱科思:在 200 G/400G/2.0T/8.0T 数据中心交换机上迭代 12.8T 等产品形态,主要客户包括新华三、S 客户、锐捷网络等[18] - 科思科技:签订 4.01 亿元信息集成服务项目销售框架合同,合同期限 2 年,年均订单约 2 亿元,占公司 2024 年收入的 85%[18] - 伟测科技:2025H1 扣非净利润为 5372 万元,同比+1173%,公司主营晶圆测试(55%)、芯片成品测试(40%)[19] - 万通发展:拟收购的数渡科技的 PCle5.0 交换芯片有望解决当前国产 AI 芯片互联性能瓶颈,已有 3 家客户签署了小批量采购协议[19]
重视终端产品创新,关注苹果折叠机投资机遇
2025-07-30 02:32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端侧AI、消费电子、苹果折叠屏手机、AI眼镜、汽车电子 - **公司**:苹果、国链公司、鹏鼎控股、小米、阿里巴巴、恒玄科技、金城股份、蓝星科技、晶研、统联、东睦股份、蓝思科技、百威存储、艾薇电子、可达、中际旭创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端侧AI前景乐观**:预计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机会增多,明年或成大年;年初AI算力需求强劲,CES大会有厂商展示AI眼镜方案;台积电预测6个月到一年后AI大爆发,且SoC厂商积极开发终端芯片验证了该趋势[1][2][3] - **苹果在AI手机领域优势显著**:做系统、芯片和整机,与大模型公司合作;拥有庞大客户群可获大量数据进行模型迭代;内部战略调整重视AI,调任负责人、挖掘人才;战略调整或使出货量从2亿台提至3亿台,旧款iPhone用户可能换新机,且三季度国内厂商业绩好有望上修预期[1][6][7] - **国链公司发展前景乐观**:关税税率下调减轻成本压力,苹果未转嫁成本压力消除投资者担忧;三季度业绩不错且后续预期可能上修[1][8] - **苹果2026年推折叠屏手机影响大**:推动整体销量增长,为上游供应链厂商带来价值量提升机会,如鹏鼎控股、结构件、ODM、散热等领域公司[1][9][10] - **AI眼镜市场潜力大**:2025年上半年受关注,小米、阿里巴巴已发布产品,小米计划未来三年出货500万台,后续达5000万台;预计下半年及2026年更多厂商加入,上游供应链高价值环节如SoC、存储、电源管理芯片等成投资重点[1][11] - **苹果折叠屏手机产业链有增长潜力**:目前处于P1阶段,下个月初进P2阶段,年底或达EVT阶段,明年初DVT前确定供应链环节和料号份额;2026年出货几百万部,2027年或达2000万部[3][12] - **可达在汽车电子领域发展良好**:高压连接器业务行业内卷缓解,中报业绩优异,下半年业绩预计提升,全年业绩预期上调;与中际旭创合资生产AEC铜缆,订单增速显著,预计明年业务收入达4 - 5亿元,净利率高,业绩弹性大[17][18]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苹果折叠屏手机产业链关注点**:铰链和UTV是主要关注点,铰链厂商有晶研、统联和东睦股份,零部件结构价格约十几美金;UTV由蓝思科技独供,单机价值超100美金,壁垒高[13][14] - **投资者布局建议**:关注上游价值高且格局好的环节,如SoC关注恒玄科技,存储关注百威存储,电源管理芯片关注蓝星科技和艾薇电子;新兴终端AI眼镜重点布局上游供应链核心环节[15] - **苹果折叠机的重要性**:是未来苹果产业链重要终端,行业存在动态变化,年底或有厂商进出市场,新材料应用受关注[16]
荣耀期待苹果加入折叠屏赛道
经济观察网· 2025-07-03 12:49
折叠屏手机市场竞争格局 - 2023年夏季消费电子厂商密集发布折叠屏新品,包括小米MIX Flip 2、vivo X Fold5和荣耀Magic V5 [2] - 荣耀自2019年独立后已推出6款折叠屏手机,最新Magic V5主打8.8mm厚度和217g重量,自称"全球最薄最轻"大折叠手机 [2] - 苹果首款折叠屏手机预计2026年发布,目前处于原型测试阶段 [2] 荣耀公司战略与产品规划 - 公司产品线总裁方飞表示期待苹果入局,认为将扩大折叠屏市场认知度 [3] - 公司计划2023年8月推出小折叠新品 [3] - 公司CFO彭求恩透露IPO已进入辅导备案阶段,至少需3个月完成治理改进 [4] 折叠屏行业发展阶段 - 行业从2020年商业化至今5年,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折叠屏手机市场 [3] - 公司认为行业正从1.0时代(解决厚重、续航问题)向2.0时代(场景化创新)过渡 [4] - 大折叠屏定位生产力工具,小折叠屏主打情绪价值 [4] 市场数据与趋势 - 全球折叠屏手机销量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速呈现下滑趋势 [4] - 主流厂商包括华为、小米、vivo、OPPO、荣耀均已布局折叠屏领域 [3]
政策暖风频吹,股民必抓的3大超额收益方向!
搜狐财经· 2025-07-03 04:55
市场表现 - A股主要股指全线飘红,创业板指领涨1.36%,深证成指与上证综指分别上涨0.75%和0.07%,半日成交额超8000亿元 [2] - 港股市场整体承压,恒生指数下跌0.96%,恒生科技指数跌幅达1.2%,半日成交约1305亿港元 [2] - 医药生物、通信、电子等成长板块表现亮眼,商业航天、存储芯片等科技细分领域同步走强 [3] 政策与改革 - 证监会强调深入推进"两创板"改革,优化股债融资及并购重组机制 [2] - 发改委下达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超3000亿元资金支持第三批项目 [2] - 国家医保局与卫健委联合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 [3] 行业动态 - 创新药板块受政策直接催化,香港生物科技板块逆势大涨 [3] - 消费电子领域因苹果折叠屏手机进入原型开发阶段等消息刺激获得资金关注 [3] - 内存价格显著上涨,为存储芯片相关企业带来基本面改善预期 [3] 投资机会 - 短期可关注无人驾驶、军工等政策催化或事件驱动的板块 [4] - 中期重点布局泛科技(AI算力、创新药、商业航天等)、新消费及有色金属 [4] - 业绩确定性高的方向(如海外算力、游戏、出口链等)将成为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 [1][4] 市场展望 - A股有望持续受益于政策红利,并购重组、股债融资改革等举措将促进要素向潜力领域集聚 [4] - 港股需关注中美利差、外资动向及人民币汇率走势,科技、消费等板块或迎修复性反弹 [4]
国泰海通|24年报和25年一季报总结(二)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5-13 13:11
机械行业 - 2024-2025Q1机械行业景气回升,半导体设备、工程机械、机器人、出口链的营收和利润均有所成长,2024年实现收入2.3万亿元/yoy+4.9%,归母净利润1232.4亿元/yoy-11.1%,2025Q1营业收入5220.8亿元/yoy+8.8%,归母净利润383.3亿元/yoy+20.1% [1] - 人形机器人板块2025Q1业绩回升,机器人本体、关节总成等利润贡献较大,力传感器、轴承、腱绳传动板块归母净利润增速提升较多 [2] - 人形机器人技术路径从"多传感器融合"到"本体智能"阶段,国产汽车大厂和互联网大厂入场将重塑国内人形机器人格局 [3] - 3C设备受AI手机和折叠屏手机创新驱动,预计2026年将迎来新一轮换机周期和资本开支 [3] - 半导体设备受益国产替代和AI、汽车智能化等需求拉动,国内主流晶圆厂稼动率维持高位 [3][4] - 工程机械国内景气度周期性回升,挖掘机国内销量增速有望继续回升,出口地区结构性改善 [4] 传媒行业(游戏) - 游戏行业2025Q1开始营收利润双双高增,行业营收267.19亿元/yoy+21.6%,归母净利润34.82亿元/yoy+48.9%,利润率13%/yoy+2.4pct [6][7][8] - 政策端利好频出,版号发放稳定,2025年1-3月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7.6%、12.3%、14% [9] - 出海态势向好,2025年1-3月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幅28.6%、11.8%、13.9%,《Whiteout Survival》等优秀产品涌现 [9] 新能源(锂电) - 锂电板块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7552.11亿元/yoy+4.9%,归母净利润1058.43亿元/yoy+6.8%,2025Q1营业收入4140.84亿元/yoy+22.75%,归母净利润287.17亿元/yoy+51.11% [11][12][13] - 利润向头部电池厂商集中,电池板块利润贡献占比超90%,铜箔行业2025Q1实现扭亏 [12][13] - 2025Q1在建工程环比增加188.18亿元,反映下游需求增加 [13] 家电行业 - 家电板块2024年收入/yoy+6%,归母净利润/yoy+9%,2025Q1收入/yoy+14%,归母净利润/yoy+22% [15] - 白电龙头企业依靠费用管控和产品结构升级驱动利润率修复,汇兑收益受益明显 [16] - 厨小电板块毛销差改善0.3%,行业产能逐步出清 [16] 医药行业 - 创新药带动制药板块景气度持续向上,生物制药板块2025Q1收入/yoy+8%,化学制剂企业销售费用率优化2.4pct [19][20][22] - 医疗研发外包2025Q1收入/yoy+12.1%,归母净利润/yoy+71.2%,医疗耗材收入/yoy+5.4%,归母净利润/yoy+5.3% [21] - 原料药去库周期接近尾声,CXO板块盈利增速拐点显现 [23] 房地产行业 - 重点房企毛利率2024年下滑至13.8%,2025Q1出现见底企稳迹象,拿地权益比提升有望改善少数股东利润吞噬现象 [25] - 2024年重点房企资产净减少9125亿元,负债净减少7334亿元,净利润首次亏损1056亿元 [26] - 房企加速盘活库存,存货周转率维持高位 [27] 建筑工程行业 - 建筑行业2024年收入增速-4%,净利润增速-15.8%,ROE6.8%,负债率76.9% [29] - 八大建筑央企净利润增速2024年和2025Q1为-11.7%、-9.4%,一带一路国际工程公司业绩相对较好 [29] 煤炭行业 - 2025Q1自产煤销售收入均价601元/吨/yoy-10.9%,吨煤成本387元/吨/yoy-11.3% [32][33] - 预计2025Q2煤价将迎来向上拐点,夏季用电高峰和非电煤需求回升将推动需求 [34] 基金研究 - 2024年机构投资者持有ETF份额1.54万亿份/yoy+38.8%,占比提升至60.3%,国有资金持仓宽基类ETF占比98.4% [36][37] - 券商资金中策略与主题类ETF持有份额占比提升3.5pct至10%,货币类ETF占比提升11.4pct至13.1% [37] 产业(ESG) - 2025年A股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上升至45.63%,较2022年32.23%显著提升 [41] - 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基础化工等行业ESG报告披露数量增长显著 [42] - 北证公司ESG报告披露数量从2024年15份提升至2025年35份 [42]
苹果手机开启新一轮降价!有iPhone 16 Pro降价2000元,能参加“国补”了
第一财经· 2025-05-12 11:57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动态 -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中,小米、华为、OPPO、vivo出货量同比增长,苹果出货量同比下降9% [1][12] - 苹果在大中华区营收连续下滑:2024财年第四季度收入150.33亿美元,2025财年第一季度收入185.1亿美元(同比减少11%),2025财年第二季度收入160亿美元 [12] - 公司已在研发折叠屏手机,可能于2025年出货,推出时间可能受iPhone销售情况影响 [13] 苹果降价策略 - 线下授权店最高降价1400元(iPhone 16 Pro/Pro Max),iPhone 16降价1000元 [2] - 顺电授权店iPhone 16系列降价幅度:128G降800元至5199元,256G降1000元至5999元,512G降700元至8299元 [5] - 电商渠道降价幅度更大:京东自营旗舰店iPhone 16 Pro 128G直降2000元至5499元(含国补),拼多多iPhone 16 Pro 128G降2501元至5498元 [8][11][12] - 这是公司2024年第二次降价,1月曾进行限时促销(iPhone 16系列最高优惠500元) [12] 渠道价格差异 - 官方Apple Store零售店仅提供国补(6000元以下机型)和以旧换新补贴,无额外降价 [2] - 授权经销商定价更灵活:SUNION门店iPhone 16 Pro/Pro Max降价1400元,顺电门店在原有优惠基础上再降700元左右 [2][5] - 电商平台部分机型可叠加国补:原本高于6000元的iPhone 16 Pro通过降价后也可享受补贴 [8][11] 产品供应情况 - 线下授权店货源充足,但降价持续时间不确定 [2][5] - 电商平台部分颜色/型号显示缺货,如京东广东地区某些颜色的iPhone 16 Pro 128G [11]
苹果折叠屏手机将装载硅碳负极电池
高工锂电· 2025-03-10 10:52
硅碳负极电池成为新品手机主流选择 - 苹果首款折叠屏手机将搭载宁德新能源独家供应的硅碳负极电池 容量达5000mAh以上 采用3D叠片技术 [2] - 华为2024年9月发布的Mate XT三折叠手机采用硅负极大容量电池 容量5600mAh 厚度仅1.9毫米 较传统石墨负极电池减薄30%以上 [2] - 荣耀青海湖电池 小米金沙江电池 vivo蓝海电池均基于硅碳负极技术 容量普遍突破5000mAh [2] - 三星计划在S26系列导入硅碳电池技术 S26 Ultra电池容量或提升至6000mAh 标准版S26维持在5000mAh左右 [2] 硅碳负极技术优势与市场发展 - 硅碳负极理论容量达石墨负极10倍(4200mAh/g) 显著提升能量密度 满足消费电子轻薄化 长续航需求 [3] - 2020年5G智能手机电池容量普遍4000-5000mAh 集中在4000-4500mAh 当前折叠屏 AI趋势推动电池容量进一步提升 [3] - 2024年初至2025年3月 国内硅碳负极规划产能超40万吨 投资总额逾200亿元 多家企业加速推进项目落地 [3] 硅碳负极产业链扩产动态 - 杉杉股份宁波4万吨一体化硅基负极基地一期产能2024年底满产 二期规划2025年释放 [3] - 硅宝科技2025年一季度将投产5万吨/年锂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及专用粘合剂产线 一期3000吨/年硅碳负极产线已完成设备调试 [3] - 银硅科技湖北宜昌2000吨/年硅碳负极项目预计2025年一季度投产 [3] - 璞泰来安徽芜湖硅基负极项目首批产能2025年初建成 [3] - 多氟多浙江中宁硅业5000吨/年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已启动 配套硅烷及多孔碳产能 [3] - 当前扩产项目多聚焦硅碳路线 多孔硅碳制备成本降至20万元/吨以下 较硅氧路线低30% [3] 硅碳负极应用拓展与挑战 - 企业通过一体化布局降低成本 如中宁硅业 安徽邦德锐同步建设硅烷 多孔碳等上游原料产线 [4] - 宁德时代 亿纬锂能 特斯拉高端电池产品采用"高镍+高硅"方案 拉动硅碳负极需求 [4] - 硅碳负极在动力电池中渗透率仍较低 主要受制于循环寿命与成本问题 [4] 硅碳负极市场前景 - 高工产研预测 2030年中国硅基复合材料出货将超30万吨 [5] - 消费电子规模化应用为硅碳负极打开市场窗口 技术加速成熟有望释放潜力 [5]